天津河西区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摸底质量调查 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谄媚(chan)甲壳(ke)桎梏(g山)椎心痛恨(zhui) B、鱼鳔(bido)碑帖(tie)嫉妒(j)间不容发(jian) C、内讧(hong)炽热(chi)妊娠(chen)一丘之貉(he) D、讣告(f)炮烙(luo)龌龊(chub)果实累累(l6i)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荫庇 频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磋商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协迫 邂逅 珠联璧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是在劳动合同期内的,不存在试用期满才签订 劳动合同的问题。 ②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亮剑》播出前并未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了人 们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③从美国开始的金融风暴几乎席卷全球,已经使冰岛宣布国家破产, 严重 A.包含大事事态 包涵大肆事态 C.包含大肆世态 包涵大事世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素在人体 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B.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 气愤的 C.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 的线装书 D.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 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 高三语文试卷第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 12页) 天津河西区2009—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摸底质量调查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 33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谄.媚(chǎn) 甲壳.(ké) 桎梏.(gù) 椎.心痛恨(zhuī) B、鱼鳔.(biào) 碑帖.(tiè) 嫉妒(jí) 间.不容发(jiān) C、内讧.(hòng) 炽.热(chì) 妊娠.(chén) 一丘之貉.(hé) D、讣.告(fù) 炮烙.(luò) 龌龊.(chuò) 果实累累..(lěi) 2.2.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科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荫庇 频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磋商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 邂逅 珠联璧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是 在劳动合同期内的,不存在试用期满才签订 劳动合同的问题。 ②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亮剑》播出前并未 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了人 们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③从美国开始的金融风暴几乎席卷全球,已经使冰岛宣布国家破产, 严重。 A.包含 大事 事态 B.包涵 大肆 事态 C.包含 大肆 世态 D.包涵 大事 世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素在人体 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B.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 气愤的。 C.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 的线装书。 D.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 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
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 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啁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 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 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 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 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 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 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 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岀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 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 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 12页) 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 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 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 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 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 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 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 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 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 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 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
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 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増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 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 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 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 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孑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 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 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 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5.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 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 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 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 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 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 12页) 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 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 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 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 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 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 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 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 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5.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 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 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6.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 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 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
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 竞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 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 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 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日:“父命 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旦:“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 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日 “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 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 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門遂饿死 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 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 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干人,横行天下,竟以寿 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 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 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C.天之报施善人 施:措施 时然后出言 时:看准时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 12页) 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 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 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 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 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 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 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 “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 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 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 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 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 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 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 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 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C.天之报施.善人 施:措施 D. 时.然后出言 时:看准时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夫已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 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 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 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 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第川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19分) 2.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译文: ②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③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1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改过了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 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灜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3 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 12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夫已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 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 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 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 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17 分) 四、(19 分) 12.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译文: ②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译文: ③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1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改过了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 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3
分)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 看法呢?请简要分析。(3分) 4.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②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 抨击了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 朝政的上层任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③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 是对“时间无限,人生有限”的感慨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⑤王维的《使至塞上》中“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 五、(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跳出地球看地球 周玉明 欧阳自远,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当我好奇地询问他名字的来历时,他爽朗地笑答:“我出生时,舅父在旁边念书, 刚好念到‘有朋自远方来′。所以就取名‘自远’。现在我搞地球科学,这是天意 吧! 1952年9月欧阳自远跨进了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从事核子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后到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科院的加速器室进修了半年,在多学 科交叉的路径上广泛学习,才使他具有今天洞察风云的能力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地球卫星。欧阳自远敏锐地意识到人类 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他想“跳″岀地球,站在宇宙空间看清地球,在更大时 空尺度里整体性地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他向侯德封院士提出想研究天体,开拓这片处女地。这听上去有点离经叛道。可 是侯先生不但同意了,还鼓励他自学天文学、物理学、空间科学等有关知识,着手 准备,打好基础,同时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天外来客”--陨石 1976年是欧阳自远科研经历的幸运年。无数人一辈子也难遇的陨石雨,这一年 里他却遇到了三次。此后的十余年中,欧阳自远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并被国 内外的教科书、专著、大百科全书等引用。 从1964年到70年代末,欧阳自远两次参与地下核爆炸实验,很少回家。好几年 春节,都在戈壁滩度过。令人心酸的是,他偶尔回家,儿子不认识父亲,跟妈妈说 家里来了位不认识的叔叔 高三语文试卷第6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6页(共 12页) 分) 答: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 看法呢?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4.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每空 1 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②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 ”抨击了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 朝政的上层任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③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 ”,是对“时间无限,人生有限”的感慨。 ④ “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⑤王维的《使至塞上》中“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 风光。 五、(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跳出地球看地球 周玉明 欧阳自远,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当我好奇地询问他名字的来历时,他爽朗地笑答:“我出生时,舅父在旁边念书, 刚好念到‘有朋自远方来’。所以就取名‘自远’。现在我搞地球科学,这是天意 吧!” 1952年9月,欧阳自远跨进了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从事核子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后到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科院的加速器室进修了半年,在多学 科交叉的路径上广泛学习,才使他具有今天洞察风云的能力。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地球卫星。欧阳自远敏锐地意识到人类 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他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空间看清地球,在更大时 空尺度里整体性地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他向侯德封院士提出想研究天体,开拓这片处女地。这听上去有点离经叛道。可 是侯先生不但同意了,还鼓励他自学天文学、物理学、空间科学等有关知识,着手 准备,打好基础,同时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天外来客”---陨石。 1976年是欧阳自远科研经历的幸运年。无数人一辈子也难遇的陨石雨,这一年 里他却遇到了三次。此后的十余年中,欧阳自远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并被国 内外的教科书、专著、大百科全书等引用。 从1964年到70年代末,欧阳自远两次参与地下核爆炸实验,很少回家。好几年 春节,都在戈壁滩度过。令人心酸的是,他偶尔回家,儿子不认识父亲,跟妈妈说, 家里来了位不认识的叔叔
1978年,美国特使送给中国领导人一件最新科技成果的猎物---“阿波罗”宇 航员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只有1克重的岩石样品。这块岩石来自哪里?领导人问中科 院:“你们有谁能搞清楚这块石头? 于是这块珍贵的月球岩石样品交到欧阳自远手中,不久,国内8个研究单位的几 名科学家集聚到欧阳自远麾下,对这块月球岩石进行了多项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 确认这块岩石样品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采集的样品,而且确认了岩石的采 集地点。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6岁的他雄心勃勃,心里默念着,总 有一天,中国要启动自己的探月、登月工程 近年来,“重返月球”的热潮席卷而来,月球将是继南极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 点。欧阳自远各处奔走,呼吁我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对月球的探索, 深化关于地球、太阳系起源与演变的认识,并及时、系统地整理了月球研究的资料 主编《月质学研究进展》,为将来我国的月球研究计划作了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 1994年欧阳自远提岀探月构想。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 号”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一年。72岁的他动情地说:“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 年,能实现再次探月。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写“自远”名字的来历,表明欧阳自远的生命属于探月,他早有宏图大志 B.欧阳自远学过地质,又学过核物理,所以曾负责两次地下核爆炸的实验研究。 C.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已经实现了首次探月的夙愿 D.对岩石样品进行综合研究之后,欧阳自远以多篇论文确证了岩石采集地点 16.欧阳自远为什么要“跳出地球看地球”?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答 17.从欧阳自远的经历看,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概括回答。(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18分) 记得有一次接受—个跑长途的任务,是给工厂的大食堂拉土豆。那次开卡车去的 是一个很偏僻的乡村。 一切都弄妥了,土豆也装上了,似乎可以走了。但是,在村办公室,采购员、村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 12页) 1978年,美国特使送给中国领导人一件最新科技成果的猎物----“阿波罗”宇 航员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只有1克重的岩石样品。这块岩石来自哪里?领导人问中科 院:“你们有谁能搞清楚这块石头?” 于是这块珍贵的月球岩石样品交到欧阳自远手中,不久,国内8个研究单位的几 名科学家集聚到欧阳自远麾下,对这块月球岩石进行了多项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 确认这块岩石样品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采集的样品,而且确认了岩石的采 集地点。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6岁的他雄心勃勃,心里默念着,总 有一天,中国要启动自己的探月、登月工程。 近年来,“重返月球”的热潮席卷而来,月球将是继南极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 点。欧阳自远各处奔走,呼吁我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对月球的探索, 深化关于地球、太阳系起源与演变的认识,并及时、系统地整理了月球研究的资料, 主编《月质学研究进展》,为将来我国的月球研究计划作了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 1994年欧阳自远提出探月构想。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 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一年。72岁的他动情地说:“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 年,能实现再次探月。”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写“自远”名字的来历,表明欧阳自远的生命属于探月,他早有宏图大志。 B.欧阳自远学过地质,又学过核物理,所以曾负责两次地下核爆炸的实验研究。 C.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已经实现了首次探月的夙愿。 D.对岩石样品进行综合研究之后,欧阳自远以多篇论文确证了岩石采集地点。 16.欧阳自远为什么要“跳出地球看地球”?请简要说明原因。(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欧阳自远的经历看,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概括回答。(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8-21 题(18 分) 记得有一次接受一个跑长途的任务,是给工厂的大食堂拉土豆。那次开卡车去的 是一个很偏僻的乡村。 一切都弄妥了,土豆也装上了,似乎可以走了。但是,在村办公室,采购员、村
长、会计三个人已经喝成了知已,我只好悄悄地溜了出来,躲进卡车的驾驶室里。 我打开了车上的暖风,加上皮大衣的暖气,加上刚才陪着喝的两杯酒,睡意很快 向我袭来了。当我刚刚要睡着的时候,便听至轻轻的廠车门的声音。 我立刻坐正了身子,发现敲门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 小女孩穿着身补满了各种颜色补丁的棉袄棉裤,正胆怯地看着我。女孩给我行 了个队礼,说,叔叔,你买不买黄豆 不买了,谢谢你吧 叔叔,你买吧。我妈妈说,卖了钱,给我做花衣服 小女孩说着,泪蛋蛋就滚了下来。 我跟着这个小女孩儿往她家的方向走,月光下我分明看到,小孩的鞋露出了脚趾。 多好的女孩儿啊。我在心疼这个女孩的同时,竟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自豪起来。这 是不是另一种残忍呢? 小孩儿,黄豆是你家种的么? 是我粒儿一粒儿在地里捡的。你买吧,可好了,我是少先队员,不会骗你的。 你几年级? 差不多二年级。 怎么会差不多二年级了呢? 老师说的。老师说,曼子,你差不多够二年级了。叔,我们班几年级的同学都有。 小女孩的家是一幢泥房。屋子里漆黑-团。一盏小油灯被点亮了。我这才看清楚 小女孩的母亲很年轻,怀里还抱着个叼着奶头的孩子。屋子里没有什么。只在昏暗 高三语文试卷第8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8页(共 12页) 长、会计三个人已经喝成了知已,我只好悄悄地溜了出来,躲进卡车的驾驶室里。 我打开了车上的暖风,加上皮大衣的暖气,加上刚才陪着喝的两杯酒,睡意很快 向我袭来了。当我刚刚要睡着的时候,便听到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 我立刻坐正了身子,发现敲门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 小女孩穿着一身补满了各种颜色补丁的棉袄棉裤,正胆怯地看着我。女孩给我行 了个队礼,说,叔叔,你买不买黄豆? 不买了,谢谢你吧。 叔叔,你买吧。我妈妈说,卖了钱,给我做花衣服…… 小女孩说着,泪蛋蛋就滚了下来。 我跟着这个小女孩儿往她家的方向走,月光下我分明看到,小孩的鞋露出了脚趾。 多好的女孩儿啊。我在心疼这个女孩的同时,竟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自豪起来。这 是不是另一种残忍呢? 小孩儿,黄豆是你家种的么? 是我一粒儿一粒儿在地里捡的。你买吧,可好了,我是少先队员,不会骗你的。 你几年级? 差不多二年级。 怎么会差不多二年级了呢? 老师说的。老师说,曼子,你差不多够二年级了。叔,我们班几年级的同学都有。 小女孩的家是一幢泥房。屋子里漆黑一团。一盏小油灯被点亮了。我这才看清楚, 小女孩的母亲很年轻,怀里还抱着一个叼着奶头的孩子。屋子里没有什么。只在昏暗
的油灯下,依稀可见火炕上摊放着一条败絮丛生的被子。 小女孩立刻把黄豆取了出来。只有小半面袋黄豆。 小女孩儿蹲下来,挽下面袋口,仰着头,让我看。 我拿过油灯看着,然后又看看小女孩儿,看得出小女孩黑黑的眸子里很紧张。 我站了起来,问年轻的母亲,多少钱一斤? 年轻的母亲干着嗓子说,两毛钱一斤?行么? 我问,这些有多少? 小女孩抢着说,15斤。 我掏出了3块钱,诺给了小女孩 小女孩接过钱,立刻递给了她的母亲。小女孩很高兴,仰着脸,看着她的母亲 笑得很甜。 我想了一下说,3块钱,够做花衣服的么? 于是,我又掏出10块钱,给了那位年轻的母亲,说,这钱一定得给孩子做花衣 服。 回到卡车上,我发现那个小女孩也跟着跑了回来。她说,叔叔,你睡吧巴,我在外 面替你看车。说着,她站在车旁,机警地看着周围。 我下了车,把小女孩抱到驾驶室里,并取岀随车带的罐头给她吃。小女孩死死地 抱着罐头,就是不吃 我问,你怎么不吃呢? 小女孩说,留着给妈妈和弟弟吃。妈嫣有病,没有奶水。 高三语文试卷第9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9页(共 12页) 的油灯下,依稀可见火炕上摊放着一条败絮丛生的被子。 小女孩立刻把黄豆取了出来。只有小半面袋黄豆。 小女孩儿蹲下来,挽下面袋口,仰着头,让我看。 我拿过油灯看着,然后又看看小女孩儿,看得出小女孩黑黑的眸子里很紧张。 我站了起来,问年轻的母亲,多少钱一斤? 年轻的母亲干着嗓子说,两毛钱一斤?行么? 我问,这些有多少? 小女孩抢着说,15 斤。 我掏出了 3 块钱,递给了小女孩。 小女孩接过钱,立刻递给了她的母亲。小女孩很高兴,仰着脸,看着她的母亲, 笑得很甜。 我想了一下说,3 块钱,够做花衣服的么? 于是,我又掏出 10 块钱,给了那位年轻的母亲,说,这钱一定得给孩子做花衣 服。 回到卡车上,我发现那个小女孩也跟着跑了回来。她说,叔叔,你睡吧,我在外 面替你看车。说着,她站在车旁,机警地看着周围。 我下了车,把小女孩抱到驾驶室里,并取出随车带的罐头给她吃。小女孩死死地 抱着罐头,就是不吃。 我问,你怎么不吃呢? 小女孩说,留着给妈妈和弟弟吃。妈妈有病,没有奶水
于是我取出所有的吃食,都给了这个女孩,说,走,我送你回家。 回去的路上,看到小女孩抱着罐头不好走的样子,我便蹲下来背着她走。小女孩 在我的背上咯咯地笑着—这是天使的笑声呵 送小女孩回来后,我歪在驾驶室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清楚地看见,在 瑟瑟的寒风下,在连着天边的田野上,那个衣衫破烂的小女孩儿,擒着一条面袋, 颗一颗地拾着地面里被遗弃的黄豆。 是啊,我真的想把15斤黄豆分成若干个小袋,送给包括我女儿在内的那些城里 的女孩儿,让她们体验一下,女孩与女孩,该有多么大的不同啊 18.文中写“小女孩死死地抱着罐头,就是不吃”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 19.作者在文中写自己“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感到自豪起来”,又说“这是不 是一种残忍呢”,从本文看 (1)“自豪”是因为什么?(2分) (2)又认为是“另一种残忍”又是为什么?(2分) 20.对比是本文用得较多的手法,试举两例简要说明其作用?(6分) (1 21.下面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刻画小女孩的外貌,用笔简省而集中,但作用都很鲜明。 B.文章的细节描写较有特色。如写小女孩“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中的“轻轻的” 就写出了小女孩的懂礼貌和略有胆怯的神情 C.本文写小女孩的母亲,是为了刻画小女孩对亲人的又一个侧面,使主人公形象 更丰满 D.在我问黄豆有多少时,小女孩抢着说15斤,表现了小女孩急于卖出黄豆的迫切心 情 E.全文结尾段是作者对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女孩子的批判,希望她们警醒。 七、(12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10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10页(共 12 页) 于是我取出所有的吃食,都给了这个女孩,说,走,我送你回家。 回去的路上,看到小女孩抱着罐头不好走的样子,我便蹲下来背着她走。小女孩 在我的背上咯咯地笑着——这是天使的笑声呵。 送小女孩回来后,我歪在驾驶室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清楚地看见,在 瑟瑟的寒风下,在连着天边的田野上,那个衣衫破烂的小女孩儿,擒着一条面袋,一 颗一颗地拾着地面里被遗弃的黄豆。 是啊,我真的想把 15 斤黄豆分成若干个小袋,送给包括我女儿在内的那些城里 的女孩儿,让她们体验一下,女孩与女孩,该有多么大的不同啊。 18.文中写“小女孩死死地抱着罐头,就是不吃”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在文中写自己“莫名地为她美丽的追求感到自豪起来”,又说“这是不 是一种残忍呢”,从本文看: (1)“自豪”是因为什么?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认为是“另一种残忍”又是为什么?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比是本文用得较多的手法,试举两例简要说明其作用?(6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本文刻画小女孩的外貌,用笔简省而集中,但作用都很鲜明。 B.文章的细节描写较有特色。如写小女孩“轻轻的敲车门的声音”中的“轻轻的” 就写出了小女孩的懂礼貌和略有胆怯的神情。 C.本文写小女孩的母亲,是为了刻画小女孩对亲人的又一个侧面,使主人公形象 更丰满。 D.在我问黄豆有多少时,小女孩抢着说 15 斤,表现了小女孩急于卖出黄豆的迫切心 情。 E.全文结尾段是作者对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女孩子的批判,希望她们警醒。 七、(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