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旬刊) 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主办 2017年4月25日出版 录 【省政府文件】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粤府令第234号)…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三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粤府〔2017刀46号)……16 【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规定的通知(粤府办〔2017们23号)…30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府办〔2017们24号)…33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广东省“十三五”行政机关 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粤府办〔2017)25号)…38 【省政府办公厅函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涉烟打假打私工作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2017)176号) …46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2017)184号) …49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6年度依法行政考评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2017185号)…………………………………69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7年度政府网站考评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2017)198号) …………………………72 【省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司法厅广东省综治办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贯彻落实《司法部等 四部门关于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 (粤司规〔2017们4号)………74 广东省文化厅关于贯彻执行《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的通知 (粤文市〔2017)82号) …………79 一1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旬刊) 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主办 2017年第11期 2017年4月25日出版 目 录 【省政府文件】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 (粤府令第234号) …………………………………………………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三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粤府 〔2017〕46号) …………………………………………………………………………… 16 【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规定的通知 (粤府办 〔2017〕23号) …………………………………………………………… 30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府办 〔2017〕24号) ………………………………………………………………………… 33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广东省 “十三五”行政机关 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 (粤府办 〔2017〕25号) ……………………………………………… 38 【省政府办公厅函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涉烟打假打私工作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 〔2017〕176号) ……………………………………………………………………… 46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 〔2017〕184号) ……………………………………………………………………… 49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6年度依法行政考评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 〔2017〕185号) ……………………………………………………………………… 69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7年度政府网站考评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 〔2017〕198号) ……………………………………………………………………… 72 【省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司法厅 广东省综治办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贯彻落实 《司法部等 四部门关于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 (粤司规 〔2017〕4号) ………………………………………………………………………… 74 广东省文化厅关于贯彻执行 《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的通知 (粤文市 〔2017〕82号) ………………………………………………………………………… 79 — 1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34号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已经2017年2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 届9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省 长马兴瑞 2017年3月16日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规范案件处理程序,保障当事人 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 法》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劳动、人事争议的处理。 劳动、人事争议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 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着重 调解,及时裁决,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和仲裁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协调和考核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地方总工会等相关单位职责分工。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 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工商、税务、司法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劳 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处工作。 -2一
广 东 省 人 民 政 府 令 第234号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已经2017年2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 届9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马兴瑞 2017年3月16日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规范案件处理程序,保障当事人 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 法》和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劳动、人事争议的处理。 劳动、人事争议范围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 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着重 调解,及时裁决,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和仲裁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协调和考核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地方总工会等相关单位职责分工。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 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工商、税务、司法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劳 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处工作。 — 2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第六条地方总工会会同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 企业代表组织共同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依法指导、督促基层 工会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处工作,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支持和帮助职工依法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帮助企事业单位预防、调处劳动人事争议。企 业代表组织在调解仲裁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支持和帮助企业依法维护自身 合法权益。 第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建立协调劳 动关系三方机制,推动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和产业系统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机制。 第八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建立调解仲裁专家库。调解仲裁 专家库的专家可以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提供咨询意见或者建议。 第二章劳动人事争议预防与调解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与职工的沟通协商机制,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 及时回应职工诉求。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用人单位应当积极与职工协商解决;工会应当支持和帮 助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 第十条用人单位出现生产经营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应 当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内容包括拟采用的人员调整方案、劳动合同变更、 解除或者终止及重新签订办法等。 用人单位出现前款规定情形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 门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应当根据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职工的请求,及时给予指导 帮助。 第十一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收集用人单位经营变动、工资 支付、社会保险、税费、租金与水电费缴交等信息,加强当地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预 警工作。经济和信息化、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及供水、供电企业事业单位发现企 业出现不正常经营、提前解散等情形的,应当及时通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二条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设工程领域 职工工资与工程款分账管理等制度。 因违法分包、转包建设工程项目引发职工工资支付等劳动争议的,住房城乡建 3
第六条 地方总工会会同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 企业代表组织共同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依法指导、督促基层 工会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处工作,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支持和帮助职工依法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帮助企事业单位预防、调处劳动人事争议。企 业代表组织在调解仲裁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支持和帮助企业依法维护自身 合法权益。 第七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建立协调劳 动关系三方机制,推动工业园区、乡镇 (街道)和产业系统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机制。 第八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建立调解仲裁专家库。调解仲裁 专家库的专家可以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提供咨询意见或者建议。 第二章 劳动人事争议预防与调解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与职工的沟通协商机制,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 及时回应职工诉求。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用人单位应当积极与职工协商解决;工会应当支持和帮 助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 第十条 用人单位出现生产经营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应 当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内容包括拟采用的人员调整方案、劳动合同变更、 解除或者终止及重新签订办法等。 用人单位出现前款规定情形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 门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应当根据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职工的请求,及时给予指导 帮助。 第十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收集用人单位经营变动、工资 支付、社会保险、税费、租金与水电费缴交等信息,加强当地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预 警工作。经济和信息化、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及供水、供电企业事业单位发现企 业出现不正常经营、提前解散等情形的,应当及时通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二条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设工程领域 职工工资与工程款分账管理等制度。 因违法分包、转包建设工程项目引发职工工资支付等劳动争议的,住房城乡建 — 3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设、交通、水利、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查处相关违法行为,协调和督促建 设施工企业解决劳动争议。 第十三条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向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用人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二)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五)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用人单位设立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可以调解本单位及所管理的单位发生 的劳动、人事争议。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体系,加强县 (区)、乡镇(街道)、村(居)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保障各乡镇(街道)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场地 设备。 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在本区域依法开展下列劳动人事争议 预防调解工作: (一)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指导用人单位完善争议预防调处机制; (三)调解劳动、人事争议: (四)支持指导村(居)服务平台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 (五)其他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第十五条人民调解组织应当依法将劳动人事争议纳入调解范围,积极开展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劳动人事争议多发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设立专 门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窗口,选聘熟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专职人民调解 员,及时受理并调解劳动、人事争议。 第十六条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行业协会(商会)依法成立的劳动争 议调解组织,以及依法登记设立且业务范围包含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的社会组织,可 以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企业集中的区域,可以成立由企业代表、职工代表和专 业人员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区域内企业及其职工提供劳动争议调解服务。 第十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提供 -4
设、交通、水利、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查处相关违法行为,协调和督促建 设施工企业解决劳动争议。 第十三条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向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用人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二)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 (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五)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用人单位设立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可以调解本单位及所管理的单位发生 的劳动、人事争议。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体系,加强县 (区)、乡镇 (街道)、村 (居)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保障各乡镇 (街道)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场地 设备。 乡镇 (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在本区域依法开展下列劳动人事争议 预防调解工作: (一)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指导用人单位完善争议预防调处机制; (三)调解劳动、人事争议; (四)支持指导村 (居)服务平台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 (五)其他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第十五条 人民调解组织应当依法将劳动人事争议纳入调解范围,积极开展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劳动人事争议多发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设立专 门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窗口,选聘熟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专职人民调解 员,及时受理并调解劳动、人事争议。 第十六条 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行业协会 (商会)依法成立的劳动争 议调解组织,以及依法登记设立且业务范围包含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的社会组织,可 以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企业集中的区域,可以成立由企业代表、职工代表和专 业人员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区域内企业及其职工提供劳动争议调解服务。 第十七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提供 — 4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的调解组织名单,供当事人选择。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将调解组织提供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购 买服务目录。各有关部门、地方总工会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交由调解组织 承担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事务。仲裁机构可以委托有关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第十八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 调解工作,并具有相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 公民担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应当建立本组织开展调解工作的调解员名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培训,指导各类劳动 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第十九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建立和管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库。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库由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和公信力、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愿意提供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的人员组成。 调解组织、仲裁机构等可以根据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需要,从调解员库选择调 解员参与调解工作。 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的,应当给予适当补贴。补贴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条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向调解组织申请调 解,也可以由调解组织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主动开展调解。 当事人到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出具收件回执。通过电话方 式申请调解的,调解组织应当予以登记,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出具回执。 除按照有关规定不得受理调解的纠纷外,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调 解组织不得拒绝受理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申请,原则上应当当场征求 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并在3日内开展调解。 第二十一条调解组织应当根据案情指定1名调解员或者组成调解小组。 调解小组可以由3名调解员组成。调解组织指定1名调解员担任组长,主持调 解工作;另2名调解员由双方当事人在调解组织建立的调解员名册中各选定1名, 也可以由调解组织指定。 调解组织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调解。 第二十二条调解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平、及时、保密原则。劳动人事争 议调解组织可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调解: (一)核实当事人身份、代理人身份及调解权限,告知当事人调解规则和有关 事项; —5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的调解组织名单,供当事人选择。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将调解组织提供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购 买服务目录。各有关部门、地方总工会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交由调解组织 承担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事务。仲裁机构可以委托有关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第十八条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 调解工作,并具有相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 公民担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应当建立本组织开展调解工作的调解员名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培训,指导各类劳动 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第十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建立和管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库。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库由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和公信力、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愿意提供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的人员组成。 调解组织、仲裁机构等可以根据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需要,从调解员库选择调 解员参与调解工作。 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的,应当给予适当补贴。补贴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条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向调解组织申请调 解,也可以由调解组织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主动开展调解。 当事人到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出具收件回执。通过电话方 式申请调解的,调解组织应当予以登记,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出具回执。 除按照有关规定不得受理调解的纠纷外,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调 解组织不得拒绝受理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申请,原则上应当当场征求 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并在3日内开展调解。 第二十一条 调解组织应当根据案情指定1名调解员或者组成调解小组。 调解小组可以由3名调解员组成。调解组织指定1名调解员担任组长,主持调 解工作;另2名调解员由双方当事人在调解组织建立的调解员名册中各选定1名, 也可以由调解组织指定。 调解组织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调解。 第二十二条 调解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平、及时、保密原则。劳动人事争 议调解组织可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调解: (一)核实当事人身份、代理人身份及调解权限,告知当事人调解规则和有关 事项; — 5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二)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争议事实和理由的陈述,根据需要要求当事人就争 议事项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三)根据争议事实、争议性质等情况,向当事人阐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 定,耐心开展协调、疏导工作; (四)帮助双方当事人自愿和解或者达成调解协议。 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不得录音录像。调解员可以记录双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 的陈述,由调解员和双方当事人签名确认。 调解组织及其调解员应当对调解过程中获悉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保密。 第二十三条双方当事人经调解达成协议的,调解组织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并经调解员签名、调解组织盖章后生效。调解协议对 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调解员应当记录 协议内容。 第二十四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调解组织应当终止调解: (一)当事人自行和解的: (二)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拒绝或者退出调解的: (三)自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或者双方当事人同意延长的期限 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 (四)调解组织认为不宜调解的: (五)存在无法继续调解的其他情形的。 调解组织终止调解的,应当通知双方当事人并予以记录,除前款第一项的情形 外,还应当同时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有关部门投诉,并为申请仲裁 的当事人提供指引和协助。仲裁机构可以委托调解组织办理仲裁申请的收件或者受 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调解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调解登记、调解记录、档案管理等制度, 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提交的有关证据材料、申请调解文书、调解记录、终止调解 文书、调解协议书等材料应当保存不少于5年。 当事人可以申请查阅、复制调解记录。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15日内,共同向有管辖权的仲 裁机构申请仲裁审查确认。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申请仲裁机构审查确认调解协议,应当由职工本人和用人 6
(二)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争议事实和理由的陈述,根据需要要求当事人就争 议事项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三)根据争议事实、争议性质等情况,向当事人阐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 定,耐心开展协调、疏导工作; (四)帮助双方当事人自愿和解或者达成调解协议。 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不得录音录像。调解员可以记录双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 的陈述,由调解员和双方当事人签名确认。 调解组织及其调解员应当对调解过程中获悉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保密。 第二十三条 双方当事人经调解达成协议的,调解组织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并经调解员签名、调解组织盖章后生效。调解协议对 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调解员应当记录 协议内容。 第二十四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调解组织应当终止调解: (一)当事人自行和解的; (二)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拒绝或者退出调解的; (三)自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或者双方当事人同意延长的期限 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 (四)调解组织认为不宜调解的; (五)存在无法继续调解的其他情形的。 调解组织终止调解的,应当通知双方当事人并予以记录,除前款第一项的情形 外,还应当同时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有关部门投诉,并为申请仲裁 的当事人提供指引和协助。仲裁机构可以委托调解组织办理仲裁申请的收件或者受 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 调解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调解登记、调解记录、档案管理等制度, 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提交的有关证据材料、申请调解文书、调解记录、终止调解 文书、调解协议书等材料应当保存不少于5年。 当事人可以申请查阅、复制调解记录。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15日内,共同向有管辖权的仲 裁机构申请仲裁审查确认。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机构审查确认调解协议,应当由职工本人和用人 — 6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单位代表双方共同到场,提交仲裁审查确认申请书、各自的调解协议书原件和身份 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证据材料。当事人应当对所提交材料和所 作陈述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申请仲裁审查确认的材料齐备的,仲裁机构可以当场作出 审查决定;无法当场办理的,应当出具收件回执,并在15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当事 人的申请材料不齐备的,仲裁机构应当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 (一)调解协议涉及事项不属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处理范围的; (二)调解协议涉及事项超出法定仲裁时效的; (三)调解协议生效后超过15日的: (四)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经要求补正后,仍不齐备的; (五)确认劳动关系的调解协议; (六)集体协商争议达成的调解协议; (七)其他不予受理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仲裁机构根据审查确认的需要,可以通知双方当事人共同到场核 实相关情况,并要求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充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第三十条仲裁机构经审查未发现以下情形的,可以出具仲裁调解书: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第三方合法权益的; (三)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 (四)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乘人之危、显失公平情形的; (五)调解协议内容不明确,不具有可执行性的; (六)其他不宜作出审查确认的情形。 仲裁机构经审查认为不宜出具仲裁调解书的,应当出具驳回审查确认申请通知 书。仲裁机构驳回审查确认申请的,不影响当事人依法申请仲裁或者通过其他法律 途径解决的权利。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未提出仲裁审查确认申请,一方当事人 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第三章劳动人事争议仲裁 第一节仲裁机构及仲裁员 第三十二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 7
单位代表双方共同到场,提交仲裁审查确认申请书、各自的调解协议书原件和身份 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证据材料。当事人应当对所提交材料和所 作陈述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审查确认的材料齐备的,仲裁机构可以当场作出 审查决定;无法当场办理的,应当出具收件回执,并在15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当事 人的申请材料不齐备的,仲裁机构应当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 (一)调解协议涉及事项不属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处理范围的; (二)调解协议涉及事项超出法定仲裁时效的; (三)调解协议生效后超过15日的; (四)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经要求补正后,仍不齐备的; (五)确认劳动关系的调解协议; (六)集体协商争议达成的调解协议; (七)其他不予受理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 仲裁机构根据审查确认的需要,可以通知双方当事人共同到场核 实相关情况,并要求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充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第三十条 仲裁机构经审查未发现以下情形的,可以出具仲裁调解书: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第三方合法权益的; (三)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 (四)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乘人之危、显失公平情形的; (五)调解协议内容不明确,不具有可执行性的; (六)其他不宜作出审查确认的情形。 仲裁机构经审查认为不宜出具仲裁调解书的,应当出具驳回审查确认申请通知 书。仲裁机构驳回审查确认申请的,不影响当事人依法申请仲裁或者通过其他法律 途径解决的权利。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未提出仲裁审查确认申请,一方当事人 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第三章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 第一节 仲裁机构及仲裁员 第三十二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 — 7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要的原则设立,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仲裁委员会。 各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设立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办事机构,承担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等日常工作。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劳 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统称为仲裁机构。 第三十三条仲裁机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当组成仲裁庭,实行一案一 庭制。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和至少1名书记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人 事争议案件可以由1名仲裁员独任仲裁。 仲裁机构可以设立派出仲裁庭、专业仲裁庭或者巡回仲裁庭。 仲裁机构应当配备符合法定仲裁庭组成要求、满足案件处理需要的专职仲裁员、 管理人员和记录、安保等辅助工作人员。 仲裁办案人员履行职责时应当统一着装,仲裁员应当佩戴仲裁徽章。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仲裁办案所需的场所、装备和安保等条件,仲裁员履行 职责应当给予办案补助。 第三十四条仲裁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参加国家、省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行政部门组织或者认可的聘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可以聘任为仲裁员,履行仲 裁员职责。 被聘任的仲裁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颁发仲裁员证和 仲裁徽章。 第三十五条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办案需要,从相关主管部门、工会、用人单位 等单位的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律师中聘任兼职仲裁员。 兼职仲裁员在聘任期间不得担任受聘仲裁机构管辖范围内的劳动、人事争议案 件的委托代理人。兼职仲裁员为律师的,不得审理其同一律师事务所律师作为委托 代理人的案件。 兼职仲裁员存在未完成办案任务、办案质量不符合要求等不适合担任仲裁员情 形的,应当解聘。 第三十六条仲裁机构依据仲裁员品行、业务和理论水平、工作实绩和工作年 限等情况,实行仲裁员分级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每年对仲裁员进行业 务培训,仲裁机构对仲裁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参加业务培训期 间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对仲裁员续聘、解聘、分级管理的依据。 仲裁员聘期届满未被续聘或者聘期内被解聘的,应当及时退回仲裁员证和仲裁 徽章。 -8—
要的原则设立,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仲裁委员会。 各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设立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办事机构,承担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等日常工作。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劳 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统称为仲裁机构。 第三十三条 仲裁机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当组成仲裁庭,实行一案一 庭制。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和至少1名书记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人 事争议案件可以由1名仲裁员独任仲裁。 仲裁机构可以设立派出仲裁庭、专业仲裁庭或者巡回仲裁庭。 仲裁机构应当配备符合法定仲裁庭组成要求、满足案件处理需要的专职仲裁员、 管理人员和记录、安保等辅助工作人员。 仲裁办案人员履行职责时应当统一着装,仲裁员应当佩戴仲裁徽章。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仲裁办案所需的场所、装备和安保等条件,仲裁员履行 职责应当给予办案补助。 第三十四条 仲裁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参加国家、省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行政部门组织或者认可的聘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可以聘任为仲裁员,履行仲 裁员职责。 被聘任的仲裁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颁发仲裁员证和 仲裁徽章。 第三十五条 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办案需要,从相关主管部门、工会、用人单位 等单位的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律师中聘任兼职仲裁员。 兼职仲裁员在聘任期间不得担任受聘仲裁机构管辖范围内的劳动、人事争议案 件的委托代理人。兼职仲裁员为律师的,不得审理其同一律师事务所律师作为委托 代理人的案件。 兼职仲裁员存在未完成办案任务、办案质量不符合要求等不适合担任仲裁员情 形的,应当解聘。 第三十六条 仲裁机构依据仲裁员品行、业务和理论水平、工作实绩和工作年 限等情况,实行仲裁员分级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每年对仲裁员进行业 务培训,仲裁机构对仲裁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参加业务培训期 间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对仲裁员续聘、解聘、分级管理的依据。 仲裁员聘期届满未被续聘或者聘期内被解聘的,应当及时退回仲裁员证和仲裁 徽章。 — 8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仲裁机构聘用、解聘或者续聘仲裁员,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 第二节受案范围与管辖 第三十七条劳动、人事争议受理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仲裁机构、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决、判决、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或者已 经由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作出生效司法确认的案件,当事人就同一事项申请仲裁的, 仲裁机构不予受理。 第三十八条劳动、人事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机 构管辖。仲裁机构应当公布其管辖范围。管辖层级不明确的,由县(市、区)仲裁 委员会管辖。 劳动合同履行地为职工实际工作场所所在地。当事人就同一争议事项向多个合 同履行地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由最先受理的仲裁机构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 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仲裁机构管辖。 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 由劳动合同履行地仲裁机构管辖。用人单位所在地仲裁机构已受理仲裁申请的,应 当将案卷材料移送至劳动合同履行地仲裁机构,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国家和省对人事争议案件管辖、管辖范围划分等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仲裁机构认为对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没有管辖权的,应当在收到 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向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收到仲 裁申请的仲裁机构认为也不应当由其管辖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人仲裁申请后3日内 提请共同的上一级仲裁机构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仲裁机构认为对所受理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无管辖权而决定移送到另一仲裁 机构,受移送的仲裁机构认为也不应当由其管辖的,应当在接收案卷材料后3日内 提请共同的上一级仲裁机构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仲裁机构因管辖发生争议,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及时提请共同的 上一级仲裁机构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四十条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答辩期内提出书面管辖权异议申 请。仲裁机构应在收到当事人管辖权异议书面申请后5日内作出决定,通知当事人 并说明理由。 第三节仲裁参加人 第四十一条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的职工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 9
仲裁机构聘用、解聘或者续聘仲裁员,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 第二节 受案范围与管辖 第三十七条 劳动、人事争议受理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仲裁机构、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决、判决、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或者已 经由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作出生效司法确认的案件,当事人就同一事项申请仲裁的, 仲裁机构不予受理。 第三十八条 劳动、人事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机 构管辖。仲裁机构应当公布其管辖范围。管辖层级不明确的,由县 (市、区)仲裁 委员会管辖。 劳动合同履行地为职工实际工作场所所在地。当事人就同一争议事项向多个合 同履行地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由最先受理的仲裁机构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 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仲裁机构管辖。 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 由劳动合同履行地仲裁机构管辖。用人单位所在地仲裁机构已受理仲裁申请的,应 当将案卷材料移送至劳动合同履行地仲裁机构,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国家和省对人事争议案件管辖、管辖范围划分等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 仲裁机构认为对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没有管辖权的,应当在收到 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向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收到仲 裁申请的仲裁机构认为也不应当由其管辖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人仲裁申请后3日内 提请共同的上一级仲裁机构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仲裁机构认为对所受理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无管辖权而决定移送到另一仲裁 机构,受移送的仲裁机构认为也不应当由其管辖的,应当在接收案卷材料后3日内 提请共同的上一级仲裁机构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仲裁机构因管辖发生争议,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及时提请共同的 上一级仲裁机构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答辩期内提出书面管辖权异议申 请。仲裁机构应在收到当事人管辖权异议书面申请后5日内作出决定,通知当事人 并说明理由。 第三节 仲裁参加人 第四十一条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的职工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 — 9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的当事人。 第四十二条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用人单位分支机构,受用人单位 委托依法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的,发生劳动争议时,应当将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用 人单位列为当事人。 已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用人单位分支机构,依法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的, 发生劳动争议时,应当将该分支机构列为当事人,并可以根据案件处理需要,将该用人 单位列为共同当事人。 个体工商户作为用人单位时,应当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经营者为当事人。有字 号的,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但应当同时注明该字号经营者的基本 信息。 第四十三条死亡职工的近亲属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丧葬、抚恤、救济和补助等 待遇争议,职工近亲属为当事人。 参加仲裁活动的近亲属应当对该死亡职工近亲属的情况承担举证责任,并在举 证期限内向仲裁机构提交有效证明材料。仲裁机构经审查发现有未参加仲裁活动的 近亲属的,应当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仲裁机构依法作出的裁决,不影响未参加仲 裁活动的利害关系人依法对参加仲裁活动的近亲属向人民法院主张权利。 因职工死亡前的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等事项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 由其近亲属或者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第四十四条与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 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仲裁机构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仲裁机构可以依法裁决第三人承担责任。经合法通知,第三人无正当理由拒不 到庭的,仲裁机构可以缺席裁决。 仲裁调解书中协议由第三人承担责任的,必须由第三人与当事人共同达成协议, 仲裁调解书应当依法送达第三人。 仲裁审理期限从仲裁机构追加第三人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可以委托1至2名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下列人员可以被 委托为仲裁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村(居)委会、单位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本村(居)委会、 单位、社会团体公民。 —10—
的当事人。 第四十二条 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用人单位分支机构,受用人单位 委托依法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的,发生劳动争议时,应当将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用 人单位列为当事人。 已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用人单位分支机构,依法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的, 发生劳动争议时,应当将该分支机构列为当事人,并可以根据案件处理需要,将该用人 单位列为共同当事人。 个体工商户作为用人单位时,应当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经营者为当事人。有字 号的,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但应当同时注明该字号经营者的基本 信息。 第四十三条 死亡职工的近亲属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丧葬、抚恤、救济和补助等 待遇争议,职工近亲属为当事人。 参加仲裁活动的近亲属应当对该死亡职工近亲属的情况承担举证责任,并在举 证期限内向仲裁机构提交有效证明材料。仲裁机构经审查发现有未参加仲裁活动的 近亲属的,应当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仲裁机构依法作出的裁决,不影响未参加仲 裁活动的利害关系人依法对参加仲裁活动的近亲属向人民法院主张权利。 因职工死亡前的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等事项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 由其近亲属或者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第四十四条 与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 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仲裁机构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仲裁机构可以依法裁决第三人承担责任。经合法通知,第三人无正当理由拒不 到庭的,仲裁机构可以缺席裁决。 仲裁调解书中协议由第三人承担责任的,必须由第三人与当事人共同达成协议, 仲裁调解书应当依法送达第三人。 仲裁审理期限从仲裁机构追加第三人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1至2名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下列人员可以被 委托为仲裁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村 (居)委会、单位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本村 (居)委会、 单位、社会团体公民。 — 10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