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管理学 Management Science 课程代码:0951205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必修课 适用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课程学时:36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修读学期:第2学期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 (一)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道德、管理哲学、管理理论的发展历 史: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过程的具体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 、激励、控制和创新的基本原理、目的、性质、内容、结构的特点以及执行这些职能 的方法和手段:具备一定的环境分析、组织设计、沟通协调等能力,并能运用管理学 知识提高实际管理工作水平。【支撑毕业要求1.2】 课程目标2:了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新成果及管理实践的新经验:掌握环境分析 与计划的制定;能够分析问题、提出目标、拟定方案并进行科学化与民主化决策:培 养分析组织结构、协调职权关系,制定制度规范的能力:掌握人力资源的配备与绩效 考核;能够进行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具备协调关系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能 够对组织和工作目标进行有效控制: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的学 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且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支撑毕业要求10.1】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短目标 支排的毕业要求 支棒的单业要求指标底 1
——1——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管理学 Management Science 课程代码:0951205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必修课 适用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课程学时:36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修读学期:第2学期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 (一)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道德、管理哲学、管理理论的发展历 史;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过程的具体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 、激励、控制和创新的基本原理、目的、性质、内容、结构的特点以及执行这些职能 的方法和手段;具备一定的环境分析、组织设计、沟通协调等能力,并能运用管理学 知识提高实际管理工作水平。【支撑毕业要求1.2】 课程目标2:了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新成果及管理实践的新经验;掌握环境分析 与计划的制定;能够分析问题、提出目标、拟定方案并进行科学化与民主化决策;培 养分析组织结构、协调职权关系,制定制度规范的能力;掌握人力资源的配备与绩效 考核;能够进行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具备协调关系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能 够对组织和工作目标进行有效控制;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的学 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且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支撑毕业要求10.1】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字、自然科12掌提工程科李、管理学、经济、法律、信息 课短目标】 学、工程基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 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 决复杂工柱问题。 力。 10沟请:能第就复杂工捉问颜与 10.1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 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 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内通和交流,包括挺写报告 课程目标2 计文偏、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 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品初 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 通和文流。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表2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狂内容 教学方法 学时安排 第一总论 诉授法 课柱日标1 6 第二篇决策 讲投法 课柱目标1、2 6 第三病组织 诉投法 程目标1、2 8 第四满领子 讲投法 谋柱目标1、2 8 第五篇控制 讲投法 课柱目标1、2 4 第六篇创新 讲投法 日标1、2 4 合计 36学时 (二)具体内容 第一篇总论 【学习目标】 1了解《管理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了解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2掌握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特点、方法和专业发展的途径,掌握管理的内涵,掌握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和学术背景及主要内容: 3熟悉工程管理专业的任务与岗位要求,工程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理解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理解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发展变化趋势。 【学习内容】 1.管理导论: 2.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2
——2—— 课程目标 1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 决复杂工程问题。 1.2 掌握工程科学、管理学、经济、法律、信息 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 力。 课程目标 2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 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 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 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 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 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 通和交流。 10.1 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 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表2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支撑的课程目标 学时安排 第一篇 总论 讲授法 课程目标 1 6 第二篇 决策 讲授法 课程目标 1、2 6 第三篇 组织 讲授法 课程目标 1、2 8 第四篇 领导 讲授法 课程目标 1、2 8 第五篇 控制 讲授法 课程目标 1、2 4 第六篇 创新 讲授法 课程目标 1、2 4 合计 36 学时 (二)具体内容 第一篇 总论 【学习目标】 1.了解《管理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了解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2.掌握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特点、方法和专业发展的途径,掌握管理的内涵,掌握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和学术背景及主要内容; 3.熟悉工程管理专业的任务与岗位要求,工程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理解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理解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发展变化趋势。 【学习内容】 1.管理导论; 2.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学习重点】 1管理内涵、管理职能: 2.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学习难点】 1管理职能活动的存在表现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篇决策 【学习目标】 1了解决策的特征,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了解管理计划的涵义和管理计划的 重要性: 2.熟悉决策的各种类型、理论,理解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优缺点,理解各种类 型的计划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3.掌握决策的涵义、制定过程和主要类型,掌握常见的决策方法,掌握编制计划 的过程和原理,掌握各种计划实施方法的特征与具体应用。 【学习内容】 1.决策与决策过程: 2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3.决策的实施与调整。 【学习重点】 1.决策的类型与过程: 2.目标和计划、战略编制过程: 3.决策的实施方法。 【学习难点】 1.古典决策理论与行为决策理论: 2.目标和计划制定方法。 第三篇组织 【学习目标】 1了解组织设计的相关概念、原则、任务与内容,了解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了 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过程与原则,了解绩效评估的作用、程序和方法,了解组织 文化的概念、特征: 3
——3—— 【学习重点】 1.管理内涵、管理职能; 2.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学习难点】 1.管理职能活动的存在表现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篇 决策 【学习目标】 1.了解决策的特征,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了解管理计划的涵义和管理计划的 重要性; 2.熟悉决策的各种类型、理论,理解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优缺点,理解各种类 型的计划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3.掌握决策的涵义、制定过程和主要类型,掌握常见的决策方法,掌握编制计划 的过程和原理,掌握各种计划实施方法的特征与具体应用。 【学习内容】 1.决策与决策过程; 2.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3.决策的实施与调整。 【学习重点】 1.决策的类型与过程; 2.目标和计划、战略编制过程; 3.决策的实施方法。 【学习难点】 1.古典决策理论与行为决策理论; 2.目标和计划制定方法。 第三篇 组织 【学习目标】 1.了解组织设计的相关概念、原则、任务与内容,了解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了 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过程与原则,了解绩效评估的作用、程序和方法,了解组织 文化的概念、特征;
2理解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的特点、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理解员工招聘的标准与员工培训的方法,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 3.掌握组织的层级与管理幅度的互动性,层级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掌握员 工的选聘渠道及利弊分析,员工招聘方法的内容及其具体运用,掌握塑造新型组织文 化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内容】 1.组织设计: 2.人员配备: 3.组织文化。 【学习重点】 1组织设计理论: 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 3.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学习难点】 1.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及彼此间的关系: 2.绩效评估的方法: 第四篇领导 【学习目标】 1.了解领导理论的发展脉络,建立领导理论知识体系,了解领导的类型及领导的 职能,了解激励的内容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了解沟通的含义、作用及重要性: 2理解领导内涵;理解领导艺术,理解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成就理论的相关知 识,理解沟通过程、类别与网络,理解沟通的障碍,冲突的起源: 3.掌握领导方式的类型及相关理论,掌握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掌握激励实务 的具体应用,掌握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掌握常见的沟通技巧,冲突的处理与谈判。 【学习内容】 1领导的一般理论 2.激励: 3.沟通。 【学习重点】
——4—— 2.理解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的特点、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理解员工招聘的标准与员工培训的方法,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 3.掌握组织的层级与管理幅度的互动性,层级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掌握员 工的选聘渠道及利弊分析,员工招聘方法的内容及其具体运用,掌握塑造新型组织文 化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内容】 1.组织设计; 2.人员配备; 3.组织文化。 【学习重点】 1.组织设计理论; 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 3.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学习难点】 1.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及彼此间的关系; 2.绩效评估的方法; 第四篇 领导 【学习目标】 1.了解领导理论的发展脉络,建立领导理论知识体系,了解领导的类型及领导的 职能,了解激励的内容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了解沟通的含义、作用及重要性; 2.理解领导内涵;理解领导艺术,理解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成就理论的相关知 识,理解沟通过程、类别与网络,理解沟通的障碍,冲突的起源; 3.掌握领导方式的类型及相关理论,掌握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掌握激励实务 的具体应用,掌握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掌握常见的沟通技巧,冲突的处理与谈判。 【学习内容】 1.领导的一般理论; 2.激励; 3.沟通。 【学习重点】
1.领导权变理论: 2.领导行为方式: 3.激励理论; 4.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学习难点】 1.领导权变理论: 2激励实务的具体应用。 第五篇控制 【学习目标】 1了解控制的必要性与控制的基本原理,了解危机的类型,了解预算控制的形式、 内容,了解常用的比率分析、经营审计,了解管理控制的信息技术: 2熟悉控制的类型与过程,理解危机的特征,理解预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熟悉 生产控制的类型; 3掌握适时控制和适度控制的要求,掌握危机管理控制,掌握风险控制方法的基 础、步骤。 【学习内容】 1.控制与控制过程: 2.控制方法与技术: 3.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 【学习重点】 1控制类型与过程: 2.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学习难点】 1有效控制的特性: 2.控制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六篇创新 【学习目标】 1了解创新的类别、特征与过程,了解技术创新的源泉,了解工业社会的企业制 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 5
——5—— 1.领导权变理论; 2.领导行为方式; 3.激励理论; 4.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学习难点】 1.领导权变理论; 2.激励实务的具体应用。 第五篇 控制 【学习目标】 1.了解控制的必要性与控制的基本原理,了解危机的类型,了解预算控制的形式、 内容,了解常用的比率分析、经营审计,了解管理控制的信息技术; 2.熟悉控制的类型与过程,理解危机的特征,理解预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熟悉 生产控制的类型; 3.掌握适时控制和适度控制的要求,掌握危机管理控制,掌握风险控制方法的基 础、步骤。 【学习内容】 1.控制与控制过程; 2.控制方法与技术; 3.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 【学习重点】 1.控制类型与过程; 2.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学习难点】 1.有效控制的特性; 2.控制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六篇 创新 【学习目标】 1.了解创新的类别、特征与过程,了解技术创新的源泉,了解工业社会的企业制 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
能与特点: 2.理解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理解知识经济 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3掌握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掌握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学习内容】 1.创新原理: 2.组织创新。 【学习重点】 1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2.组织变苹与创新。 【学习难点】 1,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2.创新与学习型组织。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课程考核 考试方式:平时考核+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由平时考核及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由课堂考勤 (a1)、平时作业(a2)、随堂测试(a)三部分构成,所占的权重分别为a1=10%、a=10% a=1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卷面总分100分,占课程考核的权重a4=70%。 课程总成绩(100%)=课堂考勤(a1)+平时作业(am)+课堂讨论(a3)+期末 成绩(a4) 表3各考核环节建议值及考核细则 课程成货构成及比例 考核方式 目标值 考核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教师随堂点名,年学期点名三次以 课堂考勃a1 随堂点名 100 上,根据学生出勤情况作为课堂考 课程日标1、2 动最特。 每次作业单独评分,最后取平均分 平时作业a 课在作业 100 作为平时作业成。 课日标1、2 随堂测浅4, 每次测试单独评分,取平均分作为 随堂测试 100 谋程目标1,2 阶役性测试成情。 6
——6—— 能与特点; 2.理解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理解知识经济 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3.掌握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掌握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学习内容】 1.创新原理; 2.组织创新。 【学习重点】 1.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2.组织变革与创新。 【学习难点】 1.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2.创新与学习型组织。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课程考核 考试方式:平时考核+期末考试。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由平时考核及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由课堂考勤 (a1)、平时作业(a2)、随堂测试(a3)三部分构成,所占的权重分别为 a1=10%﹑a2 =10%、 a3 =1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卷面总分 100 分,占课程考核的权重 a4=70%。 课程总成绩(100%)=课堂考勤(a1)+ 平时作业(a2)+课堂讨论(a3)+期末 成绩(a4) 表 3 各考核环节建议值及考核细则 课程成绩构成及比例 考核方式 目标值 考核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课堂考勤 a1 随堂点名 100 教师随堂点名,每学期点名三次以 上,根据学生出勤情况作为课堂考 勤成绩。 课程目标 1、2 平时作业 a2 课程作业 100 每次作业单独评分,最后取平均分 作为平时作业成绩。 课程目标 1、2 随堂测试 a3 随堂测试 100 每次测试单独评分,取平均分作为 阶段性测试成绩。 课程目标 1、2
卷面成站100分。题型以选择题 期木考试a 100 断题、简题、倒分析题等为 课同标1、2 六、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 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相关评价方式加权平均得分 相关评价方式目标加权总分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课程所有分目标达成度加权值之和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A为平时成绩对应课程目标1的得分,B,为 期末考试成绩对应课程目标1的得分;OA为平时成绩对应课程目标1的目标分值, OB:为期末考试对应课程目标1的目标分值;方为课程目标1在总目标达成度中的权重 值:S为课程总目标的达成度,S为课程目标1的达成度。 表4课程考核成绩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课程标 课柱日标权 评价方式 标分值 实际平均分 日标达咸评价值 堂考勤 04.=40 平时作业 OA12=40 课程日标1 0.4 a4+a42+a4:+aB 随堂测试 OA1.3=40 A.3 8=a0A,+a,04,+a,0A.,+a0B 期末成 0B=40 B 保堂考勤 0-60 平时作业 046a-60 S2= a,4+a42+a41+a,B, 课程目标2 a0A1+4,0A-2+a,04-+a,0B, 随堂测试 0h6.-60 期末成峡 0B:=60 课程目标 权重和 2=10 谋程总目 达成度 s-立8 注:1.目标分值为课程目标对应评价方式的满分,同一评价方式目标分值之和为100 2.实际平均分为参与评价的学生在该评价方式的平均分。 七、课程资源 (一)建议选用教材 _7
——7—— 期末考试 a4 期末考试 100 卷面成绩 100 分。题型以选择题、 判断题、简述题、案例分析题等为 主。 课程目标 1、2 六、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 计算方法如下: 相关评价方式目标加权总分 相关评价方式加权平均得分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课程所有分目标达成度加权值之和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Ai 为平时成绩对应课程目标 i 的得分,Bi 为 期末考试成绩对应课程目标 i 的得分;OAi 为平时成绩对应课程目标 i 的目标分值, OBi为期末考试对应课程目标 i 的目标分值;γi为课程目标 i 在总目标达成度中的权重 值;S 为课程总目标的达成度,Si为课程目标 i 的达成度。 表 4 课程考核成绩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权重 评价方式 目标分值 实际平均分 目标达成评价值 课程目标 1 0.4 课堂考勤 OA1-1=40 A1-1 1 1 1 2 1 2 3 1 3 4 1 1 1 1 2 1 2 3 1 3 4 1 1 a OA a OA a OA a OB a A a A a A a B S 平时作业 OA1-2=40 A1-2 随堂测试 OA1-3=40 A1-3 期末成绩 OB1=40 B1 课程目标 2 0.6 课堂考勤 OA2-1=60 A2-1 1 2 1 2 2 2 3 2 3 4 2 2 1 2 1 2 2 2 3 2 3 4 2 a A a A a A a B S a OA a OA a OA a OB 平时作业 OA2-2=60 A2-2 随堂测试 OA2-3=60 A2-3 期末成绩 OB2=60 B2 课程目标 i 权重和 1.0 2 1 i i 课程总成绩 100 课程总目标 达成度 2 i 1 S iSi 注:1.目标分值为课程目标对应评价方式的满分,同一评价方式目标分值之和为 100。 2.实际平均分为参与评价的学生在该评价方式的平均分。 七、课程资源 (一)建议选用教材
陈传明主编.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斯蒂芬·罗宾斯等.管理学(第15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2]张英奎等.现代管理学(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B]陈传明等.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玛丽·库尔特等,管理学:原理与实践(原 书第10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包政.管理学教有的反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6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三)其它课程资源 L.厦门大学管理学原理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XMU-1466010175?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 mooc pcssjg 2.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原理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WHUT-1001864003?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 _mooc_pcssjg_ 执笔人:王颂 课程负责人:王颂 审核人(系/教研室主任):张宗领 审定人(主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袁晓辉 2023年6月
——8—— 陈传明主编. 管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斯蒂芬• 罗宾斯等. 管理学(第 15 版) [M].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 [2]张英奎等. 现代管理学(第 3 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 [3]陈传明等.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4][美]斯蒂芬 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玛丽·库尔特等. 管理学: 原理与实践(原 书第 10 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5]包政. 管理学教育的反思[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6]周三多. 管理学: 原理与方法[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三)其它课程资源 1.厦门大学管理学原理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XMU-1466010175?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 mooc_pcssjg_ 2.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原理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WHUT-1001864003?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 _mooc_pcssjg_ 执笔人:王颂 课程负责人:王颂 审核人(系/教研室主任):张宗领 审定人(主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袁晓辉 2023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