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贝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 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 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淅江安抚 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辛弃 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 点。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 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 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66岁。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 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 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 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 到达建康(南京)。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 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第1页共6页
必修 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1页 共 6 页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一、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 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 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 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辛弃 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 点。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一、写作背景: 《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 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 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 66 岁。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 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 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 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 到达建康(南京)。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 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
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 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 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己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 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 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 愿望又落空了。《永遇乐》写于这个时期。 、名句积累: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遥岑远目: 2.休说鲈鱼堪脍: 3.倩何人唤取: 4.掘英雄泪 5.舞榭歌台: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第2页共6页
必修 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2页 共 6 页 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 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 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 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 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 愿望又落空了。《永遇乐》写于这个时期。 二、名句积累: 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3.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4.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7.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遥岑.远目: 2.休说鲈鱼堪脍.: 3.倩.何人唤取: 4.揾.英雄泪: 5.舞榭.歌台: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寻常..巷陌:
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赢得仓皇北顾 9.贏得仓皇北顾 10.烽火扬州路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上片中词人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4.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 的理解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找出难理解的地方。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第3页共6页
必修 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3页 共 6 页 8.赢得..仓皇北顾: 9.赢得仓皇北顾..: 10.烽火扬州路.: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上片中词人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4.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 的理解。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找出难理解的地方
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5.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的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6.总结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链接阅 素材应用: 打开宋词,那个孤独的身影寂寥地向你走来。满城流光溢彩,满眼火树银花,脂香流动,歌舞升平,激情迸发的元宵良夜承载了 太多的欢乐与张扬。然而欢乐是别人的,他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失落,或是一份独处的宁静。此刻,他平静得就像一湾停泊的湖 水,坦然,还有沉默。他没有心情去放纵自己,仿佛每一个喧闹的音响都敲打在自己易碎的心扉上,或许他累了,只有如雨的繁星 注视着他,他选择了悄悄隐去。那是一个灯火冷落的地方,多愁的词人对着清风明月,郁郁抒怀,飘浮的裙裾凝固在月夜长空中 落寞的心,惟灯火阑珊处,才能释放和注解 他是武夫出身,他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来“贏得生前身后名”的:他本想马革裹尸、血洒疆场,戎马一生,建功立业的 他本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去杀敌报国的;他本想.他也有号令数万士兵的威严,他也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 定决心。可是他南渡归附朝廷之后,所有的“本想”都成了幻影,所有的本领都成了摆设。他远离了舞刀弄剑的沙场,只能用带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第4页共6页
必修 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4页 共 6 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5.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的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6.总结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链接阅读 素材应用: 打开宋词,那个孤独的身影寂寥地向你走来。满城流光溢彩,满眼火树银花,脂香流动,歌舞升平,激情迸发的元宵良夜承载了 太多的欢乐与张扬。然而欢乐是别人的,他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失落,或是一份独处的宁静。此刻,他平静得就像一湾停泊的湖 水,坦然,还有沉默。他没有心情去放纵自己,仿佛每一个喧闹的音响都敲打在自己易碎的心扉上,或许他累了,只有如雨的繁星 注视着他,他选择了悄悄隐去。那是一个灯火冷落的地方,多愁的词人对着清风明月,郁郁抒怀,飘浮的裙裾凝固在月夜长空中。 落寞的心,惟灯火阑珊处,才能释放和注解。 他是武夫出身,他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来“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他本想马革裹尸、血洒疆场,戎马一生,建功立业的; 他本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去杀敌报国的;他本想……他也有号令数万士兵的威严,他也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 定决心。可是他南渡归附朝廷之后,所有的“本想”都成了幻影,所有的本领都成了摆设。他远离了舞刀弄剑的沙场,只能用带着
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老茧的手抓起一只羊亳软笔去写他血泪相交的诗词。多少次,他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响起清角吹寒;多少 次,他的梦里是铁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烟.…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后那情那景只能在灯火阑珊处,只会令他望 尽天涯路。 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包含着他多少无奈与悲凉,包含着他多少壮志难酬与英雄气短的苦闷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可用于“壮志难酬建功立业”“为了国家利益”等话题的写作中 《辛弃疾词两首》作业 、背诵、默写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2)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第5页共6页
必修 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5页 共 6 页 老茧的手抓起一只羊毫软笔去写他血泪相交的诗词。多少次,他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响起清角吹寒;多少 次,他的梦里是铁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烟……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后那情那景只能在灯火阑珊处,只会令他望 尽天涯路。 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包含着他多少无奈与悲凉,包含着他多少壮志难酬与英雄气短的苦闷。 【素材点拨】 这则素材可用于“壮志难酬”“建功立业”“为了国家利益”等话题的写作中。 《辛弃疾词两首》作业 一、背诵、默写。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参考答案 课堂案: 1.明确: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借景抒情 2.明确: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 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 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落 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 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 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明确: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 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明确:(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 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 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 者面前。 5.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一—谋取私利 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6.明确: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第6页共6页
必修 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6页 共 6 页 参考答案 课堂案: 1.明确: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借景抒情 2.明确: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 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 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落 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 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 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明确: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 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 明确:(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 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 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 者面前。 5.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6. 明确: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 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 “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 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 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 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7.明确: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 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8.明确: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英 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10.明确: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 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 j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例: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 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第7页共6页
必修 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7页 共 6 页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 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 “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 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 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 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7. 明确: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 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8.明确: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英 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9.略 10.明确: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 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 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例: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 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3.①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 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 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 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ˉ″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 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 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 应取道山东一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 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 4.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到“赢得仓皇北顾”是第一层。“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 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 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第8页共6页
必修 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8页 共 6 页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3.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 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 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 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 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 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 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 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 思。 4.①第一层: “元嘉草草 ”到“赢得仓皇北顾”是第一层。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 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 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北顾涕交流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③第二层。“四十三年 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 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 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 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 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 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岀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 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ε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 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第9页共6页
必修 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9页 共 6 页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 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 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调” 是北魏太武帝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 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 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 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 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 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