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专稿 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的观念起源* 2014-11-12收到 mail:wangzhongemail@gmail.com 杨振宁2著汪忠译 :10.7693/20141201 (1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北京100084 2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香港沙田) 早在法拉第的“电紧张态(electrotonic state)”和麦克斯韦的夫量势vector potential)概念中,规范自 由度(gauge freedom)的存在就已经不可避免。它如何演化成为一个支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对称原理? 这里有一段值得叙说的故事。 人们常说,继库仑(Charles Augustin de Cou- distance)”的成功理论。在英格兰,法拉第(1791一 lomb)、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安培(Andre 1867)也因为奥斯特的发现而激动不已,但他缺乏 Marie Ampere)、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 足够的数学训练,所以无法理解安培的工作。在 电学和磁学的四条实验定律之后,麦克斯韦 1822年9月3日写给安培的一封信中,法拉第叹息 (James Clerk Maxwell)引入了位移电流,在他的麦 道:“很不幸,我不具备足够的数学知识,也不具 克斯韦方程组中实现了电磁学的伟大综合。这种 备自如地进行抽象推理的能力。我只能从那些相 说法不能说是错的,但它并没有道出微妙的几何 互密切关联着的事实中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四 和物理直觉之间的关联,而正是这种关联促使场 法拉第所说的“事实”指的是他那些已发表 论在19世纪取代了超距作用的概念,也正是它带 和未发表的实验。从1831年到1854年的23年 来了20世纪粒子物理中非常成功的标谁模型。 间,他把这些实验结果汇编成三卷本,取名《电 学的实验研究》,这里我们简称为ER(见图1)。不 119世纪的历史 同寻常的是,这三卷本不朽巨著里竟然没有一个 公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法拉第确实是以几 1820年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一 何直觉而非代数公式的方式摸索他的道路。 1851)发现电流能使其附近的小磁针偏转。这一发 图2展示了法拉第1831年10月17日的日记 现使整个欧洲科学界大为振奋,带来的结果之一 里的一幅图,这一天,他发现把一根磁棒放入或 是安培(1775一1836)关于“超距作用(action at a 移出一个螺线管,就会在其中产生电流。他就这 样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个发现使得制造大大 小小的发电机成为可能,由此改变了人类的技术 发展史 在ER三卷本里,法拉第记录了他的电磁感 应实验的各种变种:他改变缠绕螺线管的金属品 种,把螺线管放在各种媒质中;在两个线圈之间 产生电磁感应;诸如此类。他对以下两种现象印 象深刻:第一,只有运动的磁体才能产生电磁感 应;第二,电磁感应产生的效果似乎与动因 (cause)垂直。 图1法拉第的《电学的实验研究》三卷本,分别发表于 1839年,1844年和1855年。右侧是第一卷的扉页 在理解电磁感应的摸索中,他引进了两个几 何概念:磁力线(magnetic lines of force)和电紧张 *原文已发表于Physics16d,2014年11月f刊,第45一51页 态(electrotonic state)。前者很容易图像化,只要 ·780· 纳里·43卷2014年12期
特约专稿 ·43卷 (2014 年) 12 期 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的观念起源* 杨振宁1,2 著 汪 忠1,† 译 (1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北京 100084) (2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 香港沙田) 2014-11-12收到 † email:wangzhongemail@gmail.com DOI:10.7693/wl20141201 * 原文已发表于Physics Today,2014年11月刊,第45—51页 早在法拉第的“电紧张态(electrotonic state)”和麦克斯韦的矢量势 (vector potential) 概念中,规范自 由度(gauge freedom)的存在就已经不可避免。它如何演化成为一个支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对称原理? 这里有一段值得叙说的故事。 人们常说,继库仑(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安培(André Marie Ampère)、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 电学和磁学的四条实验定律之后,麦克斯韦 (James Clerk Maxwell)引入了位移电流,在他的麦 克斯韦方程组中实现了电磁学的伟大综合。这种 说法不能说是错的,但它并没有道出微妙的几何 和物理直觉之间的关联,而正是这种关联促使场 论在19世纪取代了超距作用的概念,也正是它带 来了20世纪粒子物理中非常成功的标准模型。 1 19世纪的历史 1820年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 1851)发现电流能使其附近的小磁针偏转。这一发 现使整个欧洲科学界大为振奋,带来的结果之一 是安培(1775—1836)关于“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的成功理论。在英格兰,法拉第(1791— 1867)也因为奥斯特的发现而激动不已,但他缺乏 足够的数学训练,所以无法理解安培的工作。在 1822年9月3日写给安培的一封信中,法拉第叹息 道:“很不幸,我不具备足够的数学知识,也不具 备自如地进行抽象推理的能力。我只能从那些相 互密切关联着的事实中摸索出自己的道路。”[1] 法拉第所说的“事实”指的是他那些已发表 和未发表的实验。从 1831 年到 1854 年的 23 年 间,他把这些实验结果汇编成三卷本,取名《电 学的实验研究》,这里我们简称为ER(见图1)。不 同寻常的是,这三卷本不朽巨著里竟然没有一个 公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法拉第确实是以几 何直觉而非代数公式的方式摸索他的道路。 图 2 展示了法拉第 1831 年 10 月 17 日的日记 里的一幅图,这一天,他发现把一根磁棒放入或 移出一个螺线管,就会在其中产生电流。他就这 样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个发现使得制造大大 小小的发电机成为可能,由此改变了人类的技术 发展史。 在 ER 三卷本里,法拉第记录了他的电磁感 应实验的各种变种:他改变缠绕螺线管的金属品 种;把螺线管放在各种媒质中;在两个线圈之间 产生电磁感应;诸如此类。他对以下两种现象印 象深刻:第一,只有运动的磁体才能产生电磁感 应;第二,电磁感应产生的效果似乎与动因 (cause)垂直。 在理解电磁感应的摸索中,他引进了两个几 何概念:磁力线(magnetic lines of force)和电紧张 态(electrotonic state)。前者很容易图像化,只要 图 1 法拉第的《电学的实验研究》三卷本,分别发表于 1839年,1844年和1855年。右侧是第一卷的扉页 · 780 ·
在磁体和螺线管附近撒上一些铁屑就行了。我们 今天用磁场强度H来表示这些力线。后一个概 念,也就是电紧张态,在ER全书中一直模糊不 清,难以捉摸。它在第一卷中很早就出现了,见 于第60节,但是没有明确定义。在后续部分它以 不同的名字出现过:奇特态(peculiar state)、张力 态(state of tension、奇异状态(peculiar condi- tion),还有其他一些名称。例如,在第66节他写 道“所有金属都可以呈现奇异态”;在第68节, 他又写道“这一状态好像是瞬间呈现的。”此 外,我们在第1114节还读到: 如果我们努力把电和磁理解为同一个物理 作用者(agent)的两面,或者说是物质的一种奇异 状态(peculiar condition),表现在相互垂直的两个 方向上,那么根据我的理解,我们必须认为这 两种形态或者说两种力之间或多或少可以互相 转化。 1854年时法拉第已经63岁,此后他不再编写 ER,但是直到那时,他的几何直觉一所谓电紧 图2迈克尔法拉第的蚀刻肖像。插入部分展示的是他在 张态,还缺乏明确定义,显得难以捉摸。 1831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的一张图,这一天他发现了电 磁感应现象 2麦克斯韦登场 示为 恰好也在1854年,麦克斯韦(1831一1879)从 H=V×A, (1)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此时他23岁,朝气蓬 我们接下来会看到,这个方程对麦克斯韦来说具 勃,热情洋溢。他在2月20日给汤姆孙(William 有重大意义。 Thomson)写了一封信: 我们不知道汤姆孙是如何答复麦克斯韦的。 假如一个人对通常的电学展示实验有些了 我们只知道,仅仅一年多后,麦克斯韦在他的文 解,但不太喜欢墨菲(Murphy)的《电学》,他应该 章里就利用方程(1)阐明了法拉第的电紧张态的含 如何阅读和工作,才能在这个方向上收获一些对 义。这篇文章是他那永远改变物理学和人类历史 进一步阅读有益处的见解呢? 的三篇伟大论文中的第一篇。它们和麦克斯韦的 如果他想读安培、法拉第的那些著作,他应 其他一些作品可见于尼文(William Davidson Niven) 该怎么安排呢?在什么阶段他能够阅读您发表在 在1890年编辑的两卷本文集《麦克斯韦科学论文 剑桥杂志(Cambridge Journal)上的那些文章呢?以 集》(Scientific Papers by James Clerk Maxwell,.以 什么次序研读呢? 下简称JM)。 汤姆孙(1824一1907,后来被称为开尔文勋 这篇发表于1856年的文章充满了数学公式, 爵)是一个神童。当时他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已 所以比法拉第的ER易读。它的主要结论包含在 经八年了。麦克斯韦找对了人:1851年汤姆孙引 文章的第二部分,题为“法拉第的电紧张态”。 进了今天我们称之为矢量势的A,从而将磁场表 在这部分(JM的第204页)我们注意到一个方程, 纳里·43卷(2014年)12期 ·781
·43卷 (2014 年) 12 期 在磁体和螺线管附近撒上一些铁屑就行了。我们 今天用磁场强度 H 来表示这些力线。后一个概 念,也就是电紧张态,在 ER 全书中一直模糊不 清,难以捉摸。它在第一卷中很早就出现了,见 于第60节,但是没有明确定义。在后续部分它以 不同的名字出现过:奇特态(peculiar state)、张力 态 (state of tension)、 奇 异 状 态 (peculiar condition),还有其他一些名称。例如,在第66节他写 道“所有金属都可以呈现奇异态”;在第 68 节, 他又写道“这一状态好像是瞬间呈现的。”此 外,我们在第1114节还读到: 如果我们努力把电和磁理解为同一个物理 作用者(agent)的两面,或者说是物质的一种奇异 状态(peculiar condition),表现在相互垂直的两个 方向上,那么根据我的理解,我们必须认为这 两种形态或者说两种力之间或多或少可以互相 转化。 1854年时法拉第已经63岁,此后他不再编写 ER,但是直到那时,他的几何直觉——所谓电紧 张态,还缺乏明确定义,显得难以捉摸。 2 麦克斯韦登场 恰好也在 1854 年,麦克斯韦(1831—1879)从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此时他 23 岁,朝气蓬 勃,热情洋溢。他在 2 月 20 日给汤姆孙(William Thomson)写了一封信: 假如一个人对通常的电学展示实验有些了 解,但不太喜欢墨菲(Murphy)的《电学》,他应该 如何阅读和工作,才能在这个方向上收获一些对 进一步阅读有益处的见解呢? 如果他想读安培、法拉第的那些著作,他应 该怎么安排呢?在什么阶段他能够阅读您发表在 剑桥杂志(Cambridge Journal)上的那些文章呢?以 什么次序研读呢?[2] 汤姆孙(1824—1907,后来被称为开尔文勋 爵)是一个神童。当时他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已 经八年了。麦克斯韦找对了人:1851年汤姆孙引 进了今天我们称之为矢量势的A,从而将磁场表 示为 H = ×A , (1) 我们接下来会看到,这个方程对麦克斯韦来说具 有重大意义。 我们不知道汤姆孙是如何答复麦克斯韦的。 我们只知道,仅仅一年多后,麦克斯韦在他的文 章里就利用方程(1)阐明了法拉第的电紧张态的含 义。这篇文章是他那永远改变物理学和人类历史 的三篇伟大论文中的第一篇。它们和麦克斯韦的 其他一些作品可见于尼文(William Davidson Niven) 在1890年编辑的两卷本文集《麦克斯韦科学论文 集》(Scientific Papers by James Clerk Maxwell,以 下简称JM )。 这篇发表于1856年的文章充满了数学公式, 所以比法拉第的 ER 易读。它的主要结论包含在 文章的第二部分,题为“法拉第的电紧张态”。 在这部分(JM 的第 204 页)我们注意到一个方程, Δ 图2 迈克尔·法拉第的蚀刻肖像。插入部分展示的是他在 1831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的一张图,这一天他发现了电 磁感应现象 · 781 ·
特约专稿 用今天的失量形式写出来是 用今天的术语来说,麦克斯韦知道方程(1一 E=-A, (2) 3)里含有规范自由度(gauge freedom),也就是 这里的A就是法拉第的电紧张强度(electrotonic in- 说,给A加上任意一个标量函数的梯度并不会改 tensity)。 变最后结果。在JM第198页的定理5中,他明确 在3页后,也就是JM的207页,这一结果由 讨论了规范自由度。那么在方程(1一3)中他采用 文字重新表达如下: 了什么规范呢?他没有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完全 定律六:导体中任何部位的电动力(electro- 保留着A的不确定性。我的结论是:麦克斯韦默 motive force)的大小和方向均由此处的电紧张强度 认存在A的某个规范使得方程(1一3)成立。 的瞬时变化率决定。 麦克斯韦也完全意识到将法拉第的电紧张 将法拉第不可捉摸的电紧张态概念(或者称为 态等同于汤姆孙的矢量势A这件事的重要性。 电紧张强度、电紧张函数)等同于方程()中汤姆 他担心由此可能会引起和汤姆孙之间的优先权问 孙的矢量势A,这件事在我看来是麦克斯韦科学 题。所以,他以如下评论结束第一篇文章的第二 研究中的第一个重大观念突破。对方程(2)左右两 部分: 边都取旋度,我们得到 关于目前这一理论的历史,我可以说,据 VxE=-H, (3) 我所知,认识到某些数学函数恰好表示法拉第的 这正是法拉第定律的现代形式。它的另一种现代 “电紧张态”,以及利用它们来确定电动势(electro- 形式是 dynamic potentials)和电动力(electro-motive forc- ∮E·dl=-H·do, (4) s),这些是本文的原创;然而,清晰地构想数学 这里dl是线元,dσ是面积元。麦克斯韦没有以 表达的可能性,来自于我对汤姆孙教授论文的研 方程(3)和(4)的形式写下法拉第定律,因为他的主 读。(JM,209页) 要目的是给予法拉第的不可捉摸的电紧张态一个 精确定义。矢量势A这一概念确实在麦克斯韦一 3麦克斯韦的涡旋 生的思想中处于一个核心位置。 在完成第一篇文章5年之后,麦克斯韦开始 发表他的第二篇文章,它分成4个部分在1861年 L PLAT君rll 到1862年间陆续发表。和他之前的文章不同,这 篇文章非常难懂。从JM第489页我们可以看到, 这篇文章的主要想法是以如下方式来理解电磁现 象:“按照这一假说,磁场里充满了无数旋转着 的物质的涡旋,它们的转轴在每一点的方向都和 磁场方向一致”。 麦克斯韦为这类复杂的涡旋群提供了一个明 确的例子,见图3。对此,他在JM的第477页详 细写道: 以AB(插图页VI,488页,图2)表示从A到 图3涡旋图,选自1890年的文集《麦克斯韦科学论文集》 B的电流。以AB上方和下方的较大空白区域表示 中的插图页(第488页的对面)。倒数第二行里有两个六边 涡旋,并以分隔这些涡旋的小圆圈表示它们之间 形涡旋的箭头方向标错了,这可能是麦克斯韦的制图员的 的粒子层,在我们的假说里这些粒子代表电 疏忽 现象。 ·782· 纳埋·43卷2014年)12期
特约专稿 ·43卷 (2014 年) 12 期 用今天的矢量形式写出来是 E = -Ȧ , (2) 这里的A就是法拉第的电紧张强度(electrotonic intensity)。 在3页后,也就是JM的207页,这一结果由 文字重新表达如下: 定律六:导体中任何部位的电动力(electromotive force)的大小和方向均由此处的电紧张强度 的瞬时变化率决定。 将法拉第不可捉摸的电紧张态概念(或者称为 电紧张强度、电紧张函数)等同于方程(1)中汤姆 孙的矢量势A,这件事在我看来是麦克斯韦科学 研究中的第一个重大观念突破。对方程(2)左右两 边都取旋度,我们得到 Δ ×E = -Ḣ , (3) 这正是法拉第定律的现代形式。它的另一种现代 形式是 ∲E∙dl = -∬Ḣ∙dσ , (4) 这里 dl 是线元, dσ 是面积元。麦克斯韦没有以 方程(3)和(4)的形式写下法拉第定律,因为他的主 要目的是给予法拉第的不可捉摸的电紧张态一个 精确定义。矢量势A这一概念确实在麦克斯韦一 生的思想中处于一个核心位置。 用今天的术语来说,麦克斯韦知道方程(1— 3)里含有规范自由度(gauge freedom),也就是 说,给A加上任意一个标量函数的梯度并不会改 变最后结果。在JM第198页的定理5中,他明确 讨论了规范自由度。那么在方程(1—3)中他采用 了什么规范呢?他没有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完全 保留着A的不确定性。我的结论是:麦克斯韦默 认存在 A的某个规范使得方程(1—3)成立。 麦克斯韦也完全意识到将法拉第的电紧张 态等同于汤姆孙的矢量势 A 这件事的重要性。 他担心由此可能会引起和汤姆孙之间的优先权问 题。所以,他以如下评论结束第一篇文章的第二 部分: 关于目前这一理论的历史,我可以说,据 我所知,认识到某些数学函数恰好表示法拉第的 “电紧张态”,以及利用它们来确定电动势(electrodynamic potentials)和 电 动 力 (electro-motive forces),这些是本文的原创;然而,清晰地构想数学 表达的可能性,来自于我对汤姆孙教授论文的研 读。(JM,209页) 3 麦克斯韦的涡旋 在完成第一篇文章5年之后,麦克斯韦开始 发表他的第二篇文章,它分成4个部分在1861年 到1862年间陆续发表。和他之前的文章不同,这 篇文章非常难懂。从JM第489页我们可以看到, 这篇文章的主要想法是以如下方式来理解电磁现 象:“按照这一假说,磁场里充满了无数旋转着 的物质的涡旋,它们的转轴在每一点的方向都和 磁场方向一致”。 麦克斯韦为这类复杂的涡旋群提供了一个明 确的例子,见图3。对此,他在JM的第477页详 细写道: 以AB (插图页VIII,488页,图2) 表示从A到 B的电流。以AB上方和下方的较大空白区域表示 涡旋,并以分隔这些涡旋的小圆圈表示它们之间 的粒子层,在我们的假说里这些粒子代表电 现象。 图3 涡旋图,选自1890年的文集《麦克斯韦科学论文集》 中的插图页(第 488 页的对面)。倒数第二行里有两个六边 形涡旋的箭头方向标错了,这可能是麦克斯韦的制图员的 疏忽 · 782 ·
现在让一个电流从左向右通过AB。这将带动 己所加)。 AB上方gh行的涡旋开始逆时针运动。(我们记作 麦克斯韦是个虔诚的教徒。我想知道,在做 “+”方向,相反方向记作“一”方向。)我们可 出如此巨大的发现后,麦克斯韦是否曾在祷告 以设想!行的涡旋还处在静止状态,这时,两行 的时候因为揭示造物主的最大秘密之一而请求 之间的粒子层的下方在gh行涡旋的带动下开始运 宽恕。 动,而上方尚处于静止。如果它们可以自由移 动,它们将会朝负方向旋转,同时从右向左运 4 场论的诞生 动,或者说朝着AB电流的相反方向运动,它们 形成了感生电流。 麦克斯韦的第三篇文章发表于1865年,其中 麦克斯韦模型的这一详细解释出现在他的第 提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如果 二篇文章的第二部分,最初发表在《哲学杂志》 用矢量形式写下来,它们是四个方程。麦克斯韦 第21卷(1861年4一5月)。麦克斯韦对待他那复杂 最初的方程有20个:他是用分量形式来写的:另 的涡旋网络模型的态度明显很认真,他在第二部 外,麦克斯韦还加入了电介质和电流的方程。 分随后的11页里细致地研究了这一模型。 正是这篇文章在历史上第一次清晰地阐明了 接下来,在1862年1一2月,麦克斯韦发表 场论的概念基础一能量储存在场中: 了第二篇文章的第三部分,标题是“分子涡旋理 当我提及“场的能量”时,这个词指的就是 论应用于静电学”。通过7页分析,他得到命题 它的字面含义。所有形式的能量都和力学能量一 14:“由于媒质的弹性而产生的电流方程的修 样,不论它以动能的形式、弹性能的形式、还是 正”(JM,496页)。这个修正是指在安培定 以其他形式存在。电磁现象中的能量也是一种力 律中加入“位移电流(displacement current)” 学能量。唯一的问题是:它储存在何处?在过去 E,修改后的安培定律用现代符号可以写成 的理论里它存在于带电体、导电回路和磁体中, V×H=4πj+E。 其形式是“势能”,或者说是一种产生超距作用 为了搞清楚麦克斯韦是怎样得到他的修正项 (effects at a distance)的能力,而其本性则是未知 的,我曾经几次试图去读麦克斯韦论文第二部分 的。在我们的理论中,能量不仅存在于带电体和 的最后11页和第三部分的开头7页。我尤其想了 磁体中,也存在于它们周围空间里的电磁场中。 解他所说的“由于媒质的弹性”具体指的是什 其存在方式有两种,不需要引入任何假说,它们 么。我的所有尝试都失败了。值得一提的是,在 可以被描述为电极化和磁极化:如果进一步引入 第二部分的最后11页,“位移”这个词只是在第 一种非常可信的假说,它们可以被描述为同一种 479页出现了一次,而且是在一个不太重要的句 媒质的运动和应变(strain)。(JM,564页) 子里,可是在第三部分的开头7页,这个词成了 但是,遵从当时流行的思想,麦克斯韦又 麦克斯韦的重点。所以,在发表这两部分之间的 写道: 8个月里,麦克斯韦大概探索了祸旋网络模型的 根据光现象和热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存在 新特征,并得出了位移电流。 以太这样的媒质,它充满空间和物体,它能够被 在命题14之后,麦克斯韦很快得出电磁波应 驱动,也能够把这种运动从一部分传导至另一部 该存在这一结论。他计算了它们的速度,并和当 分,它还能够把这种运动传达至普通物质,从而 时已知的光速作比较,得到了一个极其重大的结 加热它们或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它们。 论,“我们几乎无法回避这样的结论:光是某种 (UM,528页) 媒质的横向波动,这种媒质正是产生电磁现象的 麦克斯韦意识到,他的位移电流的发现以及 同一种媒质。”(JM,500页,黑体是麦克斯韦自 光是电磁波的结论都具有深远意义。在第三篇文 纳里·43卷(2014年)12期 ·783
·43卷 (2014 年) 12 期 现在让一个电流从左向右通过AB。这将带动 AB上方gh行的涡旋开始逆时针运动。(我们记作 “+”方向,相反方向记作“-”方向。) 我们可 以设想kl行的涡旋还处在静止状态,这时,两行 之间的粒子层的下方在gh行涡旋的带动下开始运 动,而上方尚处于静止。如果它们可以自由移 动,它们将会朝负方向旋转,同时从右向左运 动,或者说朝着 AB 电流的相反方向运动,它们 形成了感生电流。 麦克斯韦模型的这一详细解释出现在他的第 二篇文章的第二部分,最初发表在《哲学杂志》 第21卷(1861年4—5月)。麦克斯韦对待他那复杂 的涡旋网络模型的态度明显很认真,他在第二部 分随后的11页里细致地研究了这一模型。 接下来,在 1862 年 1—2 月,麦克斯韦发表 了第二篇文章的第三部分,标题是“分子涡旋理 论应用于静电学”。通过 7 页分析,他得到命题 14:“由于媒质的弹性而产生的电流方程的修 正 ” ( JM, 496 页)。 这 个 修 正 是 指 在 安 培 定 律 中 加 入 “ 位 移 电 流 (displacement current)” Ė , 修 改 后的安培定律用现代符号可以写成 Δ × H = 4π j + Ė 。 为了搞清楚麦克斯韦是怎样得到他的修正项 的,我曾经几次试图去读麦克斯韦论文第二部分 的最后11页和第三部分的开头7页。我尤其想了 解他所说的“由于媒质的弹性”具体指的是什 么。我的所有尝试都失败了。值得一提的是,在 第二部分的最后11页,“位移”这个词只是在第 479 页出现了一次,而且是在一个不太重要的句 子里,可是在第三部分的开头7页,这个词成了 麦克斯韦的重点。所以,在发表这两部分之间的 8个月里,麦克斯韦大概探索了涡旋网络模型的 新特征,并得出了位移电流。 在命题14之后,麦克斯韦很快得出电磁波应 该存在这一结论。他计算了它们的速度,并和当 时已知的光速作比较,得到了一个极其重大的结 论,“我们几乎无法回避这样的结论:光是某种 媒质的横向波动,这种媒质正是产生电磁现象的 同一种媒质。”(JM,500页,黑体是麦克斯韦自 己所加)。 麦克斯韦是个虔诚的教徒。我想知道,在做 出如此巨大的发现后,麦克斯韦是否曾在祷告 的时候因为揭示造物主的最大秘密之一而请求 宽恕。 4 场论的诞生 麦克斯韦的第三篇文章发表于1865年,其中 提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如果 用矢量形式写下来,它们是四个方程。麦克斯韦 最初的方程有20个:他是用分量形式来写的; 另 外,麦克斯韦还加入了电介质和电流的方程。 正是这篇文章在历史上第一次清晰地阐明了 场论的概念基础——能量储存在场中: 当我提及“场的能量”时,这个词指的就是 它的字面含义。所有形式的能量都和力学能量一 样,不论它以动能的形式、弹性能的形式、还是 以其他形式存在。电磁现象中的能量也是一种力 学能量。唯一的问题是:它储存在何处?在过去 的理论里它存在于带电体、导电回路和磁体中, 其形式是“势能”,或者说是一种产生超距作用 (effects at a distance)的能力,而其本性则是未知 的。在我们的理论中,能量不仅存在于带电体和 磁体中,也存在于它们周围空间里的电磁场中。 其存在方式有两种,不需要引入任何假说,它们 可以被描述为电极化和磁极化;如果进一步引入 一种非常可信的假说,它们可以被描述为同一种 媒质的运动和应变(strain)。(JM,564页) 但是,遵从当时流行的思想,麦克斯韦又 写道: 根据光现象和热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存在 以太这样的媒质,它充满空间和物体,它能够被 驱动,也能够把这种运动从一部分传导至另一部 分,它还能够把这种运动传达至普通物质,从而 加热它们或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它们。 (JM,528页) 麦克斯韦意识到,他的位移电流的发现以及 光是电磁波的结论都具有深远意义。在第三篇文 · 783 ·
特约专稿 章中,他收录了前两篇文章中的公式,把它们整 “负能量电子”的无限海洋。这是场论中的又一 理在一起。这时候他一定回顾了把他引向这些公 次观念革命,其高潮是量子电动力学(QED)的建 式的推理过程。经过这番回顾,他会如何看待三 立。1930年代里,QED在低阶计算中很成功,然 年前促使他引入位移电流概念的那些复杂的涡旋 而,在高阶计算中,“无穷大”的问题总是纠缠 网络呢?麦克斯韦并没有回答我们。但我们注意 不休。 到,“涡旋”这个词在第三篇文章的整整71页里 1947一1950年间,由于一系列光辉夺目的实 从未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设想麦克斯韦在1865 验和理论突破,QED取得了定量上的成功。在理 年时已经认为他在第二篇文章中采用的涡旋网络 论方面这有赖于一种计算高阶修正的方法一重 是不必要的。但他还是认为有必要引入“充满空 整化(renormalization)。这类计算给出的最新的电 间和物体的以太媒质”。 子反常磁矩数值(=(g-2)/2)和实验的符合程度十 1886年,赫兹(Heinrich Hertz,1857一1894) 分惊人:误差仅在十亿分之一量级(参见Gerald 从实验上证实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一个重要结 Gabrielse,.Physics Today,.2013年12月刊,第64页)。 论一电磁波可以被一个电流回路激发,并被另 一方面,由于重整化程序在QED中的极大成 一个电流回路检测到。 功;另一方面,由于实验上更多新粒子被发现 从1880年代中期开始,亥维赛德(Oliver Heavi- 人们试图推广场论,以便用于描述所有这些新粒 side,1850一1925)和赫兹独立发现麦克斯韦方程 子间的相互作用。标量介子场的矢量形式的相互 组中的矢量势A可以消去。简化后的方程组展示 作用,赝标量介子场的赝标量形式的相互作用, 出另一种魅力:电和磁之间的高度对称性。今天 诸如此类的模型,以及其他奇特而难懂的理论在 我们知道,在量子力学里,矢量势无法消去,它 文献书籍中频繁出现。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为 可以在阿哈罗诺夫一玻姆(Aharonov-一Bohm)效应 理解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带来根本的进展。另外一 中被观察到。 些人热心于寻找场论的替代品,但同样没有取得 真正的突破。 5步入20世纪 6 重返场论 20世纪初期,场论发生了一次观念革命,它 源于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狭义 1970年代,物理学家重返场论。这次他们采用 相对论断言自然界根本没有传导电磁场的所谓媒 的是非阿贝尔规范理论(non-abelian gauge theory), 质:电磁场自身就是媒质。所谓“真空”,指的 它是麦克斯韦理论的一个优美推广。这里的形容 是场在某一时空区域的特定状态,它既没有电磁 词“非阿贝尔”有着精确含义:相继的两次操作 辐射也没有物质粒子。这就解决了1887年的迈克 (例如转动)得到的最终结果依赖于操作次序(我在 尔孙一莫雷(Michelson一Morley)实验所导致的疑 《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中曾介绍过规范 难:这个实验试图寻找假想中的媒质“以太”, 理论,见Physics Today,1980年6月刊,第42页。 但是没有成功。今天,大多数物理学家倾向于认 更技术性的介绍可见于Physics Today,1982年3 为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的原始动机并不是解 月f刊,第41页,作者为辛格(Isidore Singer))。今 释迈克尔孙一莫雷实验,而是要理解“同时性” 天,在深入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相互作用的结构 这个概念的物理意义。 这个问题上,规范理论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它 在1930到1932年间,由于正电子的发现, 起源于数学家赫尔曼·魏尔(Hermann Weyl)发表于 人们对真空的观念需要再次发生重大改变。根据 1918一1919年间的三篇文章。这些文章曾受影响 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的理论,真空是一个充满 于爱因斯坦的电磁学几何化的想法。 ·784. 约里·43卷2014年12期
特约专稿 ·43卷 (2014 年) 12 期 章中,他收录了前两篇文章中的公式,把它们整 理在一起。这时候他一定回顾了把他引向这些公 式的推理过程。经过这番回顾,他会如何看待三 年前促使他引入位移电流概念的那些复杂的涡旋 网络呢?麦克斯韦并没有回答我们。但我们注意 到,“涡旋”这个词在第三篇文章的整整71页里 从未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设想麦克斯韦在1865 年时已经认为他在第二篇文章中采用的涡旋网络 是不必要的。但他还是认为有必要引入“充满空 间和物体的以太媒质”。 1886 年,赫兹(Heinrich Hertz,1857—1894) 从实验上证实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一个重要结 论——电磁波可以被一个电流回路激发,并被另 一个电流回路检测到。 从1880年代中期开始,亥维赛德(Oliver Heaviside,1850—1925)和赫兹独立发现麦克斯韦方程 组中的矢量势A可以消去。简化后的方程组展示 出另一种魅力:电和磁之间的高度对称性。今天 我们知道,在量子力学里,矢量势无法消去,它 可以在阿哈罗诺夫—玻姆(Aharonov—Bohm)效应 中被观察到。 5 步入20世纪 20世纪初期,场论发生了一次观念革命,它 源于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狭义 相对论断言自然界根本没有传导电磁场的所谓媒 质:电磁场自身就是媒质。所谓“真空”,指的 是场在某一时空区域的特定状态,它既没有电磁 辐射也没有物质粒子。这就解决了1887年的迈克 尔孙—莫雷(Michelson—Morley)实验所导致的疑 难:这个实验试图寻找假想中的媒质“以太”, 但是没有成功。今天,大多数物理学家倾向于认 为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的原始动机并不是解 释迈克尔孙—莫雷实验,而是要理解“同时性” 这个概念的物理意义。 在 1930 到 1932 年间,由于正电子的发现, 人们对真空的观念需要再次发生重大改变。根据 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的理论,真空是一个充满 “负能量电子”的无限海洋。这是场论中的又一 次观念革命,其高潮是量子电动力学(QED)的建 立。1930年代里,QED在低阶计算中很成功,然 而,在高阶计算中,“无穷大”的问题总是纠缠 不休。 1947—1950年间,由于一系列光辉夺目的实 验和理论突破,QED取得了定量上的成功。在理 论方面这有赖于一种计算高阶修正的方法——重 整化(renormalization)。这类计算给出的最新的电 子反常磁矩数值(a=(g-2)/2 )和实验的符合程度十 分惊人[3] :误差仅在十亿分之一量级(参见Gerald Gabrielse,Physics Today,2013年12月刊,第64页)。 一方面,由于重整化程序在QED中的极大成 功;另一方面,由于实验上更多新粒子被发现, 人们试图推广场论,以便用于描述所有这些新粒 子间的相互作用。标量介子场的矢量形式的相互 作用,赝标量介子场的赝标量形式的相互作用, 诸如此类的模型,以及其他奇特而难懂的理论在 文献书籍中频繁出现。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为 理解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带来根本的进展。另外一 些人热心于寻找场论的替代品,但同样没有取得 真正的突破。 6 重返场论 1970年代,物理学家重返场论。这次他们采用 的是非阿贝尔规范理论(non-abelian gauge theory), 它是麦克斯韦理论的一个优美推广。这里的形容 词“非阿贝尔”有着精确含义:相继的两次操作 (例如转动)得到的最终结果依赖于操作次序(我在 《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中曾介绍过规范 理论,见Physics Today,1980年6月刊,第42页。 更技术性的介绍可见于 Physics Today,1982 年 3 月刊,第41页,作者为辛格(Isidore Singer))。今 天,在深入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相互作用的结构 这个问题上,规范理论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它 起源于数学家赫尔曼·魏尔(Hermann Weyl)发表于 1918—1919年间的三篇文章。这些文章曾受影响 于爱因斯坦的电磁学几何化的想法[4] 。 · 784 ·
魏尔意识到“平行移动”这个概念的重要 性使得麦克斯韦方程组成为理解物理宇宙的结构 性。他论证道:“为了与自然界相符,黎曼几何 的基础支柱。 必须建立在矢量的无穷小平行移动这一观念 魏尔的规范变换涉及到时空中的逐点(1)转 上”。魏尔进一步说,既然在平行移动中,矢量 动,或者说复平面上的转动。这一点和麦克斯韦 场的方向不断改变,那为什么不允许它的长度也 的转动涡旋有着显著相似。当然,这种相似是个 改变呢?由此出发,魏尔提出了所谓“noninte- 巧合。 grable Streckenfacktor(不可积伸缩因子)”的概 从数学上看,公式(⑦)中的相位因子形成一个 念,或者叫“Proportionalitatsfacktor'”,它通过如 李群U1),而魏尔最喜爱的研究领域之一正是李 下公式和电磁场发生联系: 群。对背景知识较多的读者,我可以提出一个猜 exp(-Je4.dx"l), (5) 测:假如纤维丛理论在1929年前就建立了,魏尔 在这里A,是四维矢量势,系数y是实数。魏尔给 显然会认识到电磁学就是一个(1)纤维丛理论, 并且很有可能在那时就把它推广为非阿贝尔规范 在时空中运动的每个带电物体都附加一个伸缩因 理论,因为这正是他1929年的理论的自然延伸。 子。在魏尔的第二篇文章后爱因斯坦添加了一个 历史上,这一延伸发生于1954年,并且来自 附注,其中爱因斯坦批评了平行移动改变长度的 不同的动机。新的动机并不是基于纯数学上的考 想法,魏尔未能有力地反驳爱因斯坦的毁灭性 虑。当时粒子物理实验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奇 评论。 异”粒子,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原理来描述它们之 在量子力学建立后的1925一1926年,福克 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动机简洁地体现在以下 (Vladimir Fock)和伦敦(Fritz London)独立指出,在 这个发表于1954年的摘要里: 量子力学里,(p-eA)应该由如下公式取代: 电荷是电磁场的源;这里有一个名为规范不 -0.-光4 (6) 变性的重要观念,它与以下几件事物有紧密联 这个公式又意味着在方程(5)中,eA.dr“y应该由 系:(1)电磁场的运动方程;(2)流密度的存在性; ieAdx"/h替代,也即y由-i流替代。 (3)带电场和电磁场之间的可能的相互作用。我们 魏尔显然接受了y必须为虚数的想法,所以 尝试推广这一概念,将它用于同位旋守恒。问 这一推广带来了非常美妙的非阿贝尔规范场 他在1929年的一篇重要文章中定义了QED中的 规范变换这一概念,并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在量 论(non-abelian field theory)。然而,这一理论似乎 要求存在无质量的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在自然界 子力学的框架下具有规范不变性。 中并没有见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理 在任一规范变换下,魏尔的长度伸缩因子应 论在物理学界并没有得到认可。 由如下因子替代 为了给这些无质量粒子以质量,人们在1960 exp(if14d), (7) 年代引进了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概念。这一概念带 它显然应该称为“相位变化因子”。通过这一替 来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并最终带来一个基于 换,爱因斯坦最初的批评不再成立了。 U(1)×SU(2)×SU(3)群的规范理论,我们今天称 麦克斯韦方程组具有高度的对称性,这个事 之为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它描述了电弱相 实在1905一1907年间已经由爱因斯坦和闵可夫斯 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从1960年左右算起,大约 基(Hermann Minkowski)分别认识到,他们发现 50年里,粒子物理领域的众多实验和理论物理学 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洛伦兹不变性。魏尔在1929 家们努力验证并发展了此标谁模型,这里既有个 年发现了规范对称性,从而揭示了麦克斯韦方程 人努力,也有集体协作。这些不懈努力获得了炫 组的又一对称性。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对称 目的成功,最近的一个高潮是2012年希格斯玻色 纳里·43卷(2014年12期 ·785
·43卷 (2014 年) 12 期 魏尔意识到“平行移动”这个概念的重要 性。他论证道:“为了与自然界相符,黎曼几何 必须建立在矢量的无穷小平行移动这一观念 上”。魏尔进一步说,既然在平行移动中,矢量 场的方向不断改变,那为什么不允许它的长度也 改变呢?由此出发,魏尔提出了所谓“nonintegrable Streckenfacktor( 不 可 积 伸 缩 因 子)” 的 概 念,或者叫“Proportionalitätsfacktor”,它通过如 下公式和电磁场发生联系: exp(-∫eAμdx ) μ /γ , (5) 在这里 Aμ 是四维矢量势,系数 γ 是实数。魏尔给 在时空中运动的每个带电物体都附加一个伸缩因 子。在魏尔的第二篇文章后爱因斯坦添加了一个 附注,其中爱因斯坦批评了平行移动改变长度的 想法,魏尔未能有力地反驳爱因斯坦的毁灭性 评论。 在量子力学建立后的 1925—1926 年,福克 (Vladimir Fock)和伦敦(Fritz London)独立指出,在 量子力学里,(p-eA)应该由如下公式取代: -iℏæ è ö ø ∂ μ - ie ℏ Aμ , (6) 这个公式又意味着在方程(5)中, eAμdx μ /γ 应该由 ieAμdx μ /ℏ 替代,也即 γ 由 -iℏ 替代。 魏尔显然接受了 γ 必须为虚数的想法,所以 他在 1929 年的一篇重要文章中定义了 QED 中的 规范变换这一概念,并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在量 子力学的框架下具有规范不变性。 在任一规范变换下,魏尔的长度伸缩因子应 由如下因子替代 expæ è ö ø -i e ℏ ∫Aμdx μ , (7) 它显然应该称为“相位变化因子”。通过这一替 换,爱因斯坦最初的批评不再成立了。 麦克斯韦方程组具有高度的对称性,这个事 实在1905—1907年间已经由爱因斯坦和闵可夫斯 基(Hermann Minkowski)分别认识到,他们发现 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洛伦兹不变性。魏尔在1929 年发现了规范对称性,从而揭示了麦克斯韦方程 组的又一对称性。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对称 性使得麦克斯韦方程组成为理解物理宇宙的结构 的基础支柱。 魏尔的规范变换涉及到时空中的逐点U(1)转 动,或者说复平面上的转动。这一点和麦克斯韦 的转动涡旋有着显著相似。当然,这种相似是个 巧合。 从数学上看,公式(7)中的相位因子形成一个 李群U(1),而魏尔最喜爱的研究领域之一正是李 群。对背景知识较多的读者,我可以提出一个猜 测:假如纤维丛理论在1929年前就建立了,魏尔 显然会认识到电磁学就是一个 U(1)纤维丛理论, 并且很有可能在那时就把它推广为非阿贝尔规范 理论,因为这正是他1929年的理论的自然延伸。 历史上,这一延伸发生于1954年,并且来自 不同的动机。新的动机并不是基于纯数学上的考 虑。当时粒子物理实验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奇 异”粒子,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原理来描述它们之 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动机简洁地体现在以下 这个发表于1954年的摘要里: 电荷是电磁场的源;这里有一个名为规范不 变性的重要观念,它与以下几件事物有紧密联 系:(1)电磁场的运动方程;(2)流密度的存在性; (3) 带电场和电磁场之间的可能的相互作用。我们 尝试推广这一概念,将它用于同位旋守恒。[5] 这一推广带来了非常美妙的非阿贝尔规范场 论(non-abelian field theory)。然而,这一理论似乎 要求存在无质量的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在自然界 中并没有见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理 论在物理学界并没有得到认可。 为了给这些无质量粒子以质量,人们在1960 年代引进了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概念。这一概念带 来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并最终带来一个基于 U (1) × SU(2)× SU(3) 群的规范理论,我们今天称 之为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它描述了电弱相 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从1960年左右算起,大约 50年里,粒子物理领域的众多实验和理论物理学 家们努力验证并发展了此标准模型,这里既有个 人努力,也有集体协作。这些不懈努力获得了炫 目的成功,最近的一个高潮是2012年希格斯玻色 · 785 ·
特约专稿 子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被两个大型实验组 前半叶诞生了一个名为纤维丛(fiber bundle)的数学 发现(见Physics Today,2012年9月刊,第12页)。 理论。这一理论有众多源头,包括微分形式(主要归 尽管如此成功,标准模型不可能是终极理 功于嘉当(Elie Cartan))、统计学(Harold Hotelling). 论。首先,标准模型包含几十个参数。更重要的 拓扑学(Hassler Whitney)、整体微分几何(陈省身) 是,作为标准模型的一个核心部分,“对称性自 以及联络理论(Charles Ehresmann)。概念起源的 发破缺”机制是一个纯粹唯象的构造,它在很多 多样性表明了纤维丛是个核心的数学构造。 方面与费米的“四费米子相互作用(four-业inter- 在1970年代,人们发现规范理论的数学形式 action)”相似。在1934年被提出后,费米理论 和纤维丛完全一致,这对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是 保持了近40年的成功,但它最终被更深刻的U①)× 一个震撼网。但这也是一个大家乐于感受的震 SU(2)电弱统一理论(electroweak theory)取代。 撼,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沟通数学和物理的桥梁, 1850年代汤姆孙和麦克斯韦已经明确知晓规 而这种沟通曾在20世纪中期以后因为数学进展的 范自由度。在难以捉摸的“电紧张态”中,法拉 高度抽象性而中断过。 第可能也曾模糊地感觉到了它。1929年,魏尔在 在1975年,我从我的数学同事西蒙斯(James 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把规范自由度转述为麦克斯韦 Simons)那里学到了纤维丛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 方程组的一个对称性(或称“不变性”)。今天我 随后我给他看了狄拉克在1931年发表的一篇关于 们称这一对称性为“规范对称性”,它已经成为 磁单极子的文章。他惊呼:“狄拉克领先于数学 标准模型的结构性支柱。 家发现了平凡和非平凡的纤维丛。”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线性的。在非阿贝尔规范 在即将结束我们这个关于规范理论观念起源 理论中,方程组是非线性的。从观念上来说,这 的简略概述时,也许我们可以引用1867年麦克斯 一非线性的起源类似于广义相对论方程的非线 韦在法拉第去世的时候的悼词: 性。关于后者,爱因斯坦曾写道: 法拉第通过他的力线概念来统一地理解各种 我们在这里只讨论纯引力场的方程。 电磁感应现象,他运用这种想法的方式显示出他 这些方程的奇特性一方面在于它们的复杂构 是一位高超的数学家—未来的数学家将能从他 造,特别是方程对于场变量和它们的微商的非线 那里获得丰富而有价值的方法 性特征;另一方面在于这些复杂的场定律在很大 从欧几里得的直线到法拉第的力线,这正是推 程度上几乎完全被变换群所确定。(见参考文献 动科学进步的思想的特征。通过自由运用动力学和 [7],第75页) 几何学的思想,我们也期望未来能有新的进展… 真实的自然定律不可能是线性的,也不可能 以我们正在积累的素材为基础,也许下一个 从线性方程中导出。(见参考文献[7],第89页) 像法拉第一样的哲人能够发展出全新的科学,而 在完全独立于物理学发展的道路上,20世纪 我们今天很可能连它的名称都还不知道。 参考文献 [1]James F A J L(ed.).The Correspondence of Michael Faraday,Vol. K(ed.),.Springer,.1986.p.7:以及文章:WACT,Yang C N.Int 1.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1991,p.287 J.Mod.Phys.A,2006,21:3235 [2]Larmor J.Proc.Cambridge Philos.Soc.,1936,32:695.p.697 [5]Yang C N,Mills R.Phys.Rev.,1954,95:631 [3]Kinoshita T.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in Honour of the [6费米原始论文的英文翻译见于:Wilson F L.Am.J.Phys.,l968, 90th Birthday of Freeman Dyson.Phua KK et aleds.).World 36:1150 Scientific,2014.p.148 [7]Schilpp PA(ed.).Albert Einstein:Philosopher-Scientist.Open Court, [4]关于这件事及其后续历史,参见杨振宁发表于此书的文章: 1949.这两段话摘自爱因斯坦在1946年(当时他67岁)的自述 Hermann Weyl,1885-1985:Centenary Lectures.Chandrasekharan [8]Wu TT,Yang C N.Phys.Rev.D,1975,12:3845 ·786. 约里·43卷2014年12期
特约专稿 ·43卷 (2014 年) 12 期 子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被两个大型实验组 发现(见Physics Today,2012年9月刊,第12页)。 尽管如此成功,标准模型不可能是终极理 论。首先,标准模型包含几十个参数。更重要的 是,作为标准模型的一个核心部分,“对称性自 发破缺”机制是一个纯粹唯象的构造,它在很多 方面与费米的“四费米子相互作用(four- ψ interaction)”相似[6] 。在 1934 年被提出后,费米理论 保持了近40年的成功,但它最终被更深刻的U(1)× SU(2) 电弱统一理论(electroweak theory)取代。 1850年代汤姆孙和麦克斯韦已经明确知晓规 范自由度。在难以捉摸的“电紧张态”中,法拉 第可能也曾模糊地感觉到了它。1929年,魏尔在 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把规范自由度转述为麦克斯韦 方程组的一个对称性(或称“不变性”)。今天我 们称这一对称性为“规范对称性”,它已经成为 标准模型的结构性支柱。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线性的。在非阿贝尔规范 理论中,方程组是非线性的。从观念上来说,这 一非线性的起源类似于广义相对论方程的非线 性。关于后者,爱因斯坦曾写道: 我们在这里只讨论纯引力场的方程。 这些方程的奇特性一方面在于它们的复杂构 造,特别是方程对于场变量和它们的微商的非线 性特征;另一方面在于这些复杂的场定律在很大 程度上几乎完全被变换群所确定。(见参考文献 [7],第75页) 真实的自然定律不可能是线性的,也不可能 从线性方程中导出。(见参考文献[7],第89页) 在完全独立于物理学发展的道路上,20世纪 前半叶诞生了一个名为纤维丛(fiber bundle)的数学 理论。这一理论有众多源头,包括微分形式(主要归 功于嘉当(Élie Cartan))、统计学(Harold Hotelling)、 拓扑学(Hassler Whitney)、 整体微分几何(陈省身) 以及联络理论(Charles Ehresmann)。概念起源的 多样性表明了纤维丛是个核心的数学构造。 在1970年代,人们发现规范理论的数学形式 和纤维丛完全一致,这对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是 一个震撼[8] 。但这也是一个大家乐于感受的震 撼,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沟通数学和物理的桥梁, 而这种沟通曾在20世纪中期以后因为数学进展的 高度抽象性而中断过。 在1975年,我从我的数学同事西蒙斯(James Simons)那里学到了纤维丛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 随后我给他看了狄拉克在1931年发表的一篇关于 磁单极子的文章。他惊呼:“狄拉克领先于数学 家发现了平凡和非平凡的纤维丛。” 在即将结束我们这个关于规范理论观念起源 的简略概述时,也许我们可以引用1867年麦克斯 韦在法拉第去世的时候的悼词: 法拉第通过他的力线概念来统一地理解各种 电磁感应现象,他运用这种想法的方式显示出他 是一位高超的数学家——未来的数学家将能从他 那里获得丰富而有价值的方法…… 从欧几里得的直线到法拉第的力线,这正是推 动科学进步的思想的特征。通过自由运用动力学和 几何学的思想,我们也期望未来能有新的进展…… 以我们正在积累的素材为基础,也许下一个 像法拉第一样的哲人能够发展出全新的科学,而 我们今天很可能连它的名称都还不知道。 参考文献 [1] James F A J L(ed.). The Correspondence of Michael Faraday,Vol. 1.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1991,p. 287 [2] Larmor J. Proc. Cambridge Philos. Soc.,1936,32:695. p.697 [3] Kinoshita T. 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in Honour of the 90th Birthday of Freeman Dyson. Phua K K et al(eds.). World Scientific,2014. p.148 [4] 关于这件事及其后续历史,参见杨振宁发表于此书的文章: Hermann Weyl,1885—1985:Centenary Lectures. Chandrasekharan K(ed.). Springer,1986. p.7;以及文章:Wu A C T,Yang C N. Int. J. Mod. Phys. A,2006,21:3235 [5] Yang C N,Mills R. Phys. Rev.,1954,95:631 [6] 费米原始论文的英文翻译见于:Wilson F L. Am. J. Phys.,1968, 36:1150 [7] Schilpp PA(ed.).Albert Einstein:Philosopher-Scientist.OpenCourt, 1949.这两段话摘自爱因斯坦在1946年(当时他67岁)的自述 [8] Wu T T,Yang C N. Phys. Rev. D ,1975,12:3845 · 7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