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各地论述文阅读题汇编(学生版) 模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 吴以义 ①如果我问一位学生,任何一位,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概都会得到一种颇为不 屑的微笑。岀于对我的无知和年龄的怜悯,他们大概会给我稍作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 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我们吃的抗菌素和害虫吃的农药,都是科学 给我们生活带来幸福的显例。但是如果我反驳说你的例孑都是技术成果,而你把科学和技术 混为一谈,似乎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这是把每一个女人 都叫妈妈,你的自以为是的信心可能会稍许减退。让我们来作一个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 ②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源于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 志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大家都说是很伟大的事究竟有什么伟大呢?平心而论,是太阳绕地球 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对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福尔摩斯就不知道谁绕谁转,不仍旧是比 苏格兰场高明不知多少的大侦探吗 ③至于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好处。但是常常被用来标记产业革 命的蒸汽机,它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 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 ④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 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 到一两百年
1 2013 年各地论述文阅读题汇编(学生版) 一、广一模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 吴以义 ①如果我问一位学生,任何一位,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概都会得到一种颇为不 屑的微笑。出于对我的无知和年龄的怜悯,他们大概会给我稍作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 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我们吃的抗菌素和害虫吃的农药,都是科学 给我们生活带来幸福的显例。但是如果我反驳说你的例子都是技术成果,而你把科学和技术 混为一谈,似乎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这是把每一个女人 都叫妈妈,你的自以为是的信心可能会稍许减退。让我们来作一个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 ②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源于 16 到 18 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 志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大家都说是很伟大的事究竟有什么伟大呢?平心而论,是太阳绕地球 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对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福尔摩斯就不知道谁绕谁转,不仍旧是比 苏格兰场①高明不知多少的大侦探吗? ③至于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好处。但是常常被用来标记产业革 命的蒸汽机,它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 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 ④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 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 到一两百年
前才真正出现。而且所谓的“密切联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还需要另外的细致说明。说实 在的,给我们带来留声机、电灯泡的爱迪生到底能不能解麦克斯韦方程式,我们还真的说不 上来呢 ⑤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构建我们厕身其 间的宇宙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 常常导致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作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 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于禽兽亦不远。 ⑥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厕身其间的环境。在这种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 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说,到推理,到验证。从哥白尼提岀日心说到 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 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 导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 屡胜,屡试不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 外的一个直接 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⑦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年伽利略死牛顿生,正值科学发 展之初,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在乎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到了 1879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生,同治光绪时期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 发展起来了的技术。和深藏不露的科学精神恰成对比的技术,这种物化了的力量,所向披靡, 而国人穷于应付。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 识界来说,竞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 对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仍把洋人视为异类的一般读书人了。 ⑧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这是一个体系——本文标题中的第二个
2 前才真正出现。而且所谓的“密切联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还需要另外的细致说明。说实 在的,给我们带来留声机、电灯泡的爱迪生到底能不能解麦克斯韦方程式,我们还真的说不 上来呢。 ⑤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构建我们厕身其 间的宇宙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 常常导致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作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 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于禽兽亦不远。 ⑥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厕身其间的环境。在这种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 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说,到推理,到验证。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 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 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 导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 屡胜,屡试不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 外的一个直接 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⑦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 年伽利略死牛顿生,正值科学发 展之初,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在乎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到了 1879 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生,同治光绪时期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 发展起来了的技术。和深藏不露的科学精神恰成对比的技术,这种物化了的力量,所向披靡, 而国人穷于应付。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 识界来说,竞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 对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仍把洋人视为异类的一般读书人了。 ⑧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这是一个体系——本文标题中的第二个
“科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⑨但是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种理性的 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科学的这种功用,也就是本文标题中 第一个“科学”的意义。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 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年第4期,有删改) 【注】①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察厅的代称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 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科学和技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利用,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 B.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不仅孕育了现代科学,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 C.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它们始终是密切联系并不断共同发展的。 D.人们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并没有仅停留在日常穿衣吃饭居住等物质利益方面 E.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是一种物化的力量,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3.根据文意,下列例子能体现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3分) A.爱迪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发明留声机和电灯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世界带 来了光明和欢乐。 B.霍金对广义相对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一 种崭新的思路。 C.比尔·盖茨的微软操作系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使我们 的生活快捷便利。 D.袁隆平利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培育出了高产的水稻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 做出了巨大贡献。 14.第⑦段写“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何作用?(4分) 15.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作答。(4分) 广二模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3 “科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⑨但是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种理性的 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科学的这种功用,也就是本文标题中 第一个“科学”的意义。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 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 年第 4 期,有删改) 【注】①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察厅的代称。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 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科学和技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利用,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 B.16 到 18 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不仅孕育了现代科学,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 C.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它们始终是密切联系并不断共同发展的。 D.人们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并没有仅停留在日常穿衣吃饭居住等物质利益方面。 E.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是一种物化的力量,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3.根据文意,下列例子能体现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 (3 分) A.爱迪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发明留声机和电灯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世界带 来了光明和欢乐。 B.霍金对广义相对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一 种崭新的思路。 C.比尔·盖茨的微软操作系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使我们 的生活快捷便利。 D.袁隆平利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培育出了高产的水稻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 做出了巨大贡献。 14.第⑦段写“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何作用?(4 分) 15.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作答。(4 分) 二、广二模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刘新成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 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 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 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 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 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 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 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 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 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 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 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 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 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 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 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刘新成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 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 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 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 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 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 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 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 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 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 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 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 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 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 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 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 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 或民族在哪—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 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 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 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 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 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 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 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 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 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 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 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选自《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ˆ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 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 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 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 全球史会更客观。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 的价值标准
5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 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 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 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 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 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 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 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 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 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 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 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 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 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选自《历史研究》2011 年第 6 期,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 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 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 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 全球史会更客观。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 一的价值标准
E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 构是最好的 13.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3分)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陷入了史学困境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 C.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 D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 14.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的研究有哪些影响?请具体说明。(4分) 5造成全球史观“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4分) 、惠州一模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 反映每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 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 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 扰 干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汘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 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 消极的影响。每毎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 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
6 E.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 构是最好的。 13. 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 (3 分)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陷入了史学困境。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 C.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 D.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 14.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的研究有哪些影响?请具体说明。(4 分) 15.造成全球史观“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4分) 三、惠州一模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 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 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 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 扰。 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 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 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 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
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 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 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 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 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 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 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 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凊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 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 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λ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 健康欣赏观。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 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 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 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 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 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岀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 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 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 的自由。 (选自2005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事前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以免影响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B.北朝的书风苍茫刚硬棱角毕露,而南朝书风软媚轻滑。 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获得个性的审美体验
7 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 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 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 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 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 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 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 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 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 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 健康欣赏观。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 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 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 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 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 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 “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 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 的自由。 (选自2005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事前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以免影响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B.北朝的书风苍茫刚硬棱角毕露,而南朝书风软媚轻滑。 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获得个性的审美体验
D.要得欣赏真谛,就不应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E.让具有地域审美局限的人拥有评判权柄,对艺术欣赏来说害莫大焉,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C.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 D.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14.本文提及的“精神自由”的含义是什么?(4分) 15.作者认为怎样才会有健康的书法欣赏?(4分) 四、汕头一模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灵魂教育 周国平 我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用头脑 来解释,我只能说来自灵魂。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标是造就 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 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育的目标就是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谈到美育,现在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让孩子学各种技能,弹钢琴呀 画画呀,但出发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路可走。这是违背了美育的本义, 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搀杂进功利 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 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欣赏艺术,欣賞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除此之外 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我们平时总是在和别人一起聊天
8 D.要得欣赏真谛,就不应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E.让具有地域审美局限的人拥有评判权柄,对艺术欣赏来说害莫大焉。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C.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 D.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14.本文提及的“精神自由”的含义是什么?(4分) 15.作者认为怎样才会有健康的书法欣赏?(4分) 四、汕头一模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灵魂教育 周国平 我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用头脑 来解释,我只能说来自灵魂。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标是造就 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 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育的目标就是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谈到美育,现在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让孩子学各种技能,弹钢琴呀, 画画呀,但出发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路可走。这是违背了美育的本义, 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搀杂进功利 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 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除此之外, 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我们平时总是在和别人一起聊天
谈话、办事,但是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什么事也别做,什么人也不见,和自己的灵魂 在一起,这叫独处。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的能力,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 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 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 打扰。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读好书。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罗素所说 的“无用的书”。当你读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莫大的享受。人类 的精神宝库属于毎—个人,向每—个人敞开着,你不走进去享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你把自 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可惜 最后谈德育。我觉得对德育也一直有-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 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和美育一样,德育也应该是对灵魂的教 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 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 为根本的。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性,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神性部 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来行动,这是道德的本义,它是真正自律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 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他律。我们进 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 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 的神性的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纸上作答。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来自灵魂,不来自头脑。 B.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前者是德育的目标,后者是美育的目标 C.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人的精神性的层 次相比于人的社会性层次是更高的层次
9 谈话、办事,但是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什么事也别做,什么人也不见,和自己的灵魂 在一起,这叫独处。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的能力,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 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 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 打扰。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读好书。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罗素所说 的“无用的书”。当你读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莫大的享受。人类 的精神宝库属于每一个人,向每一个人敞开着,你不走进去享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你把自 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可惜。 最后谈德育。我觉得对德育也一直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 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和美育一样,德育也应该是对灵魂的教 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 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 为根本的。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性,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神性部 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来行动,这是道德的本义,它是真正自律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 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他律。我们进 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 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 的神性的事。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纸上作答。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来自灵魂,不来自头脑。 B.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前者是德育的目标,后者是美育的目标。 C.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人的精神性的层 次相比于人的社会性层次是更高的层次
D.与人交往是一种重要能力,独处(和自己在一起)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E.人身上的神性就是指人具有的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现在许多家长让其孩子学弹钢琴、学画画的出发点是极其功利的,所以其孩子接受 审美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B.读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是莫大的享受,而如果没有读,那是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C.缺乏独处能力的人没有内涵,因此他们对别人不会有帮助,只能帮倒忙。 D.那些做出了道德沦丧之事的人,就是其身上的神性已经泯灭,不知人的尊严为何物的人 14.根据文意,我们每个人应怎样进行审美教育?请分点概括。(3分) 15.前些日子,中日因钓鱼岛争端,中国很多城市爆发了反日游行,表达了中国人民捍卫钓 鱼岛主权的决心。但成都、西安、长沙等中国城市出现了这样一群“爱国者”、“爱国行为” 和“爱国现象”一一他们或闯入带有“日本元素”的店铺肆虐,或成群结队打着“抵制日货” 的旗号,在街头冲砸他人的日系车辆,或对无辜的日籍华侨围攻、谩骂和侮辱,或对批评、反 对、甚至仅仅不支持其行为的人极尽攻击谩骂,必打之为“汉奸卖国贼”而后快 结合文意,分析这些行为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5分) 五、惠州三模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岀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 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 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 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 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 脱颖而岀。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岀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岀现,反而是许多参加
10 D.与人交往是一种重要能力,独处(和自己在一起)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E.人身上的神性就是指人具有的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现在许多家长让其孩子学弹钢琴、学画画的出发点是极其功利的,所以其孩子接受 审美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B.读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是莫大的享受,而如果没有读,那是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C.缺乏独处能力的人没有内涵,因此他们对别人不会有帮助,只能帮倒忙。 D.那些做出了道德沦丧之事的人,就是其身上的神性已经泯灭,不知人的尊严为何物的人。 14.根据文意,我们每个人应怎样进行审美教育?请分点概括。(3 分) 15.前些日子,中日因钓鱼岛争端,中国很多城市爆发了反日游行,表达了中国人民捍卫钓 鱼岛主权的决心。但成都、西安、长沙等中国城市出现了这样一群“爱国者”、“爱国行为” 和“爱国现象”——他们或闯入带有“日本元素”的店铺肆虐,或成群结队打着“抵制日货” 的旗号,在街头冲砸他人的日系车辆,或对无辜的日籍华侨围攻、谩骂和侮辱,或对批评、反 对、甚至仅仅不支持其行为的人极尽攻击谩骂,必打之为“汉奸卖国贼”而后快。 结合文意,分析这些行为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5 分) 五、惠州三模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 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 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 2005 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 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 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 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