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鼠标、笔杆与国学 江曾培 ①“握着鼠标忘了笔杆”,就是说在习惯电脑打字以后,却很少再用笔写字。这 不仅仅使不少学生写不好字,字写得像“蟹爬”一样,歪歪扭扭,乃至缺腿少胳 膊似的,“残不忍睹”;而且造成一种“忘字”现象,离开电脑就想不起要写的 字该怎么写,患上“电脑失写症”。高考中,一位女生从考场出来后说:“当时 真想有个手机掏出来看看。”她不是要作弊,而是有些字不会写,只要在手机上 按按键就能出来,靠动笔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②写字与识字一起,在传统教育中,是读书学习的两项基本功。儿童习字,在描 红以后,继之临帖。描红与临帖,都属于一种摹写,只是层次不同而已。这两项 过关后,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容各家之长,发挥自身的个性,形成自己的写法 是为“书法”。 ③我国是一个书法大国,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历来甚多。过去的科举考试,字写得 好不好,曾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结果,新进士殿试,“一字之破体,一点之 污损,皆足以失翰林”。字的好坏美丑,竟成了学子们进退升降的关键砝码。 ④科举如此以字衡人,惟书法优劣作取舍,走的是一种极端,并不可取。不过, 如今不少学生“握着鼠标忘了笔杆”,以致不会写字,写不好字,则是走向另 个极端。有人说,时代不同了,古人没有电脑,自然要强调写字,现在是网络时 代,鼠标一点,就能打出整齐漂亮的汉字,有什么必要再强调用笔写字呢?这是 种片面的错误的看法,对习字写字的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⑤我国汉字拥有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意蕴,点画线条结构布局既具象又抽象,有的 疏可走马,有的密不透风,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粗细、疏密、顾盼、俯仰、呼应 等美学原理,是难于把字写好的。有句古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实际上, 就写字来说,也是如此。学字写字的过程,是一个增进文化修养的过程。是故在 传统教育中,总是把书法作为读书人的一项必修课。 ⑥上海有过一个有关写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调查,对三个学校学生成绩的 调查结果显示,表明审美能力较强的前10名学生,写字在“优”组的概率为 76.2%;审美能力较差的后10名学生,写字在“差”组的概率是70.3%。这表明 写字与美育紧密联系着。写字与智育也有关联。写字“优”的学生,语、数、英 三科得“优”的概率为76.2%,写字“差”的学生,三科得“差”的概率为80%。 调查还显示,写字得“优”的学生,品德得“优”的概率为88.7%,说明写字与 德育也有割不断的联系。古话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 曰如其人而已。”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字如其人”,我们应当重视通过写字 育人。 ⑦对大多数人来说,学写字并不是要做书法家,因而不必像古代书家那样下“临 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大功夫,但是,要把字写得规范、整洁、美观,完全不花 力气也是不行的。梁实秋有篇叫做《书法》的散文,内中提到他“幼时上学,提 墨盒,捧砚台,描红模子,写九宫格,临碑帖,写白折子,颇吃了一阵苦头。” 现在,有了电脑,敲敲键盘就能轻松地打出统一整齐的字,从而使一些人贪图方 便,不肯再在写字上吃“苦”了。实际上,运用电脑打字,虽然有着现代化工具 带来的省力、便捷、快速的特点,人们应当充分利用,但是,决不可用其完全代
上海市 2013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鼠标、笔杆与国学 江曾培 ①“握着鼠标忘了笔杆”,就是说在习惯电脑打字以后,却很少再用笔写字。这 不仅仅使不少学生写不好字,字写得像“蟹爬”一样,歪歪扭扭,乃至缺腿少胳 膊似的,“残不忍睹”;而且造成一种“忘字”现象,离开电脑就想不起要写的 字该怎么写,患上“电脑失写症”。高考中,一位女生从考场出来后说:“当时 真想有个手机掏出来看看。”她不是要作弊,而是有些字不会写,只要在手机上 按按键就能出来,靠动笔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②写字与识字一起,在传统教育中,是读书学习的两项基本功。儿童习字,在描 红以后,继之临帖。描红与临帖,都属于一种摹写,只是层次不同而已。这两项 过关后,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容各家之长,发挥自身的个性,形成自己的写法, 是为“书法”。 ③我国是一个书法大国,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历来甚多。过去的科举考试,字写得 好不好,曾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结果,新进士殿试,“一字之破体,一点之 污损,皆足以失翰林”。字的好坏美丑,竟成了学子们进退升降的关键砝码。 ④科举如此以字衡人,惟书法优劣作取舍,走的是一种极端,并不可取。不过, 如今不少学生“握着鼠标忘了笔杆”,以致不会写字,写不好字,则是走向另一 个极端。有人说,时代不同了,古人没有电脑,自然要强调写字,现在是网络时 代,鼠标一点,就能打出整齐漂亮的汉字,有什么必要再强调用笔写字呢?这是 一种片面的错误的看法,对习字写字的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⑤我国汉字拥有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意蕴,点画线条结构布局既具象又抽象,有的 疏可走马,有的密不透风,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粗细、疏密、顾盼、俯仰、呼应 等美学原理,是难于把字写好的。有句古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实际上, 就写字来说,也是如此。学字写字的过程,是一个增进文化修养的过程。是故在 传统教育中,总是把书法作为读书人的一项必修课。 ⑥上海有过一个有关写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调查,对三个学校学生成绩的 调查结果显示,表明审美能力较强的前 10 名学生,写字在“优”组的概率为 76.2%;审美能力较差的后 10 名学生,写字在“差”组的概率是 70.3%。这表明 写字与美育紧密联系着。写字与智育也有关联。写字“优”的学生,语、数、英 三科得“优”的概率为 76.2%,写字“差”的学生,三科得“差”的概率为 80%。 调查还显示,写字得“优”的学生,品德得“优”的概率为 88.7%,说明写字与 德育也有割不断的联系。古话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 曰如其人而已。”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字如其人”,我们应当重视通过写字 育人。 ⑦对大多数人来说,学写字并不是要做书法家,因而不必像古代书家那样下“临 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大功夫,但是,要把字写得规范、整洁、美观,完全不花 力气也是不行的。梁实秋有篇叫做《书法》的散文,内中提到他“幼时上学,提 墨盒,捧砚台,描红模子,写九宫格,临碑帖,写白折子,颇吃了一阵苦头。” 现在,有了电脑,敲敲键盘就能轻松地打出统一整齐的字,从而使一些人贪图方 便,不肯再在写字上吃“苦”了。实际上,运用电脑打字,虽然有着现代化工具 带来的省力、便捷、快速的特点,人们应当充分利用,但是,决不可用其完全代
替手写。因为,手写融会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感情色彩,富有人性化、个性化, 是社会文化交流所不可缺少的。 ⑧时下,在读书领域,盛行着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 它读来不吃力,吻合一些人的消遣的需要,自然也可以让其存在;但是,读书毕 竟是以求知为目的的精神活动,要有“深阅读”,就不能不“俯而思”,不能不 动脑筋。同理,我们可以“握着鼠标”打字,但也不宜“忘了笔杆”写字。教育 部负责人称,小学生交的作业,是不是可以要求他们花点精力用手去写,不一定 用电脑打字,此议确是促进手写的一种措施 ⑨我国的汉文字,从原始象形文字开始,经过篆隶楷草等书体的演变发展,本身 就是一部文明史、文化史。它更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汉字,是我国 特有的传统文化,特有的“国学”。如今,国学甚热。然而,内中不乏娱乐八卦 式的炒作,远离国学的真谛,是一种“国学虚热”。提倡认真写字,切实弘扬我 国的书写文化,提高汉字的应用水平,倒是国学热应有的题中之义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第①段主要内容 。(2分) 根据文意,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要么 B、乃至 C、而 是3是 D、因此 第③段,“竟成了学子们进退升降的关键砝码”中的“砝码”在句中的意思 。(2分) 4、请以第⑥段画线的数据及段末画线的结论为例,简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分) 5、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忘了笔杆”,主要是指习惯电脑打字后,一些人不会写字,写不好字的现 象B要C彩 这篇文章主要强调了,学会写字,写好字,是人们之间表达和交流的实际需 C、一首规范、整洁、美观具有个性化的字,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感情色 D、我国汉字的点画线条结构布局,既具象又抽象,拥有文化意蕴,体现美学原 6、本文是谈“提倡认真写字”,为什么最后一段要联系到“国学”?请简要说 明。(4分) (2)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淡之美 李国文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 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 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 的遐想了。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替手写。因为,手写融会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感情色彩,富有人性化、个性化, 是社会文化交流所不可缺少的。 ⑧时下,在读书领域,盛行着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 它读来不吃力,吻合一些人的消遣的需要,自然也可以让其存在;但是,读书毕 竟是以求知为目的的精神活动,要有“深阅读”,就不能不“俯而思”,不能不 动脑筋。同理,我们可以“握着鼠标”打字,但也不宜“忘了笔杆”写字。教育 部负责人称,小学生交的作业,是不是可以要求他们花点精力用手去写,不一定 用电脑打字,此议确是促进手写的一种措施。 ⑨我国的汉文字,从原始象形文字开始,经过篆隶楷草等书体的演变发展,本身 就是一部文明史、文化史。它更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汉字,是我国 特有的传统文化,特有的“国学”。如今,国学甚热。然而,内中不乏娱乐八卦 式的炒作,远离国学的真谛,是一种“国学虚热”。提倡认真写字,切实弘扬我 国的书写文化,提高汉字的应用水平,倒是国学热应有的题中之义。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第①段主要内容 。(2 分) 2、根据文意,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要么 B、乃至 C、而 是 D、因此 3、第③段,“竟成了学子们进退升降的关键砝码”中的“砝码”在句中的意思 是 。(2 分) 4、请以第⑥段画线的数据及段末画线的结论为例,简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分) 5、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忘了笔杆”,主要是指习惯电脑打字后,一些人不会写字,写不好字的现 象。 B、这篇文章主要强调了,学会写字,写好字,是人们之间表达和交流的实际需 要。 C、一首规范、整洁、美观具有个性化的字,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感情色 彩。 D、我国汉字的点画线条结构布局,既具象又抽象,拥有文化意蕴,体现美学原 理。 6、本文是谈“提倡认真写字”,为什么最后一段要联系到“国学”?请简要说 明。(4 分) (1) (2)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淡 之 美 李国文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 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 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 的遐想了。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 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 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 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自然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 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 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 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 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⑥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 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⑦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⑧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 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 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⑨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⑩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 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 有裨益 αD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 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 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 是又一种的积极。 ①D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 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 感情关系。 ③3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这个坐标 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 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 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40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①5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 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得于市:或欲壑难 填,无有穷期:或 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盜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 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 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6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 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①人处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有删改)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 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 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 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自然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 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 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 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 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⑥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 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⑦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⑧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 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 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⑨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⑩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 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 有裨益。 ⑾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 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 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 是又一种的积极。 ⑿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 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 感情关系。 ⒀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这个坐标 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 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 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⒁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⒂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 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得于市;或欲壑难 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 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 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⒃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 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⒄人处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有删改)
7、本文是写人生之“淡”,但文章的②、③段,却从淡妆的女孩、自然的西湖 说起,除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外,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_。(2 分) 8、第⑤段,作者说“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这样说的原因 是 (3分) 9、根据第ω段内容,请分析“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 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这句话的含义。(3分) 10、第①段的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11、下列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第⑨段在文中是一个总结段,主要是对上文咖啡的浓香和龙井的清淡比较作 总结 B、作者认为,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的本能欲望是应该抑制的,要像清教徒 学习。 C、文中由淡妆之美谈到自然、艺术、直至人的生活,委婉地表达了淡之美无处 不在 D、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不同,中国画都是以淡见长,而西方的油画则是色彩浓 重的 E、第⑩段“自画像”是指作者设想自己给自己画的像时,像水墨画一样,淡一 点好 F、文风平和,娓娓道来,以平等的交谈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强迫别人 接受 12、本文多处对比,淡妆与浓妆、水墨画与油画、茶与咖啡,但并没有因褒“淡” 而贬“浓”,也写了“浓”的种种好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并请欣赏这样写的 好处。(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澄江一道 月分明 (2)念去去,千里烟 ,任重而 道远 (4)吾师道也,夫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咏 (6)蹴尔而与之 (7)亲贤臣,远小 人 (8)星垂平野阔, (四)阅读下面清诗,完成第14-16题。(8分) 夜 归 钱澄之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7、本文是写人生之“淡”,但文章的②、③段,却从淡妆的女孩、自然的西湖 说起,除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外,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 。(2 分) 8、第⑤段,作者说“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这样说的原因 是 。(3 分) 9、根据第⑾段内容,请分析“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 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这句话的含义。(3 分) 10、第⒂段的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11、下列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第⑨段在文中是一个总结段,主要是对上文咖啡的浓香和龙井的清淡比较作 总结。 B、作者认为,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的本能欲望是应该抑制的,要像清教徒 学习。 C、文中由淡妆之美谈到自然、艺术、直至人的生活,委婉地表达了淡之美无处 不在。 D、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不同,中国画都是以淡见长,而西方的油画则是色彩浓 重的。 E、第⒁段“自画像”是指作者设想自己给自己画的像时,像水墨画一样,淡一 点好。 F、文风平和,娓娓道来,以平等的交谈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强迫别人 接受。 12、本文多处对比,淡妆与浓妆、水墨画与油画、茶与咖啡,但并没有因褒“淡” 而贬“浓”,也写了“浓”的种种好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并请欣赏这样写的 好处。(4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 ,澄江一道 月分明。 (2)念去去,千里烟 波, 。 (3) ,任重而 道远。 (4)吾师道也,夫 ?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 。 (6)蹴尔而与之, 。 (7)亲贤臣,远小 人, 。 (8)星垂平野阔, 。 (四)阅读下面清诗,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夜 归 钱澄之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14、颔联两句,描写了诗人夜归所见到的口口和口口的两方面景色。(2分) 15、下列各项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两句,写诗人在深夜的秋风之中,乘舟归家,心情迫切 B、最后一联情景,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相似。 C、诗中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显示出萧散淡泊、恬静自然情趣。 D、整首诗歌,语言冲淡疏朗,娓娓道来,朴实之中充满了韵味 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追水林峦行失去”一句进行赏析。(3分) 【注释】 1.钱澄之(1612—1693),明末清初诗人,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明亡后 削发为僧,后还俗归乡,过隐居生活。这首夜归诗写外出夜晚归家的情景,萧散 淡泊,妙造自然,隐士风度呼之欲出。 2.艇子:小船。 3.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池沼或河滩上的水草。 4.征鸿:征雁,迁徙的雁,多指秋天南飞的雁。 5.寻行度:寻找归雁的行列一起从空中飞度。度,泛指过,用于空间和时间 行hang 6.破阵:冲破原来的阵势。阵,阵势,格局。这里形容被归船惊吓的野鸭打破 静态一起飞向天空。 7.追水林峦:犹林峦追水。写船行江中两岸山林迎面而来,仿佛追逐流水。 8.行失去:(两岸山林)在行进中消逝。 【大意】 江上秋风带着微霜吹拂着船客的衣襟,深夜回归的小船在岸边的菰蒲中穿行。(写 乘船夜归) 在空中飞度的鸿雁鸣叫着寻找雁行,被小船惊起的野鸭一起飞向天空。(写所见 所闻) 两岸的丛林和山峦仿佛在追逐江水却又被前行的小船抛在后面,远处村落中闪烁 着微弱的灯光。(写所见所感) 家犬吠叫着冲出来迎接夜归的主人,室内春米之声就此停歇,知道有人会来打开 竹林中的门扉。(写回到归所的情景) 【主旨】写乘舟夜归的情景一一乃诗人隐居生活的一个片段。无所谓主旨。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齐桓公得宁戚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 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 而悲,击牛角,疾商歌①。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②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 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 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14、颔联两句,描写了诗人夜归所见到的□□和□□的两方面景色。(2 分) 15、下列各项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两句,写诗人在深夜的秋风之中,乘舟归家,心情迫切。 B、最后一联情景,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相似。 C、诗中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显示出萧散淡泊、恬静自然情趣。 D、整首诗歌,语言冲淡疏朗,娓娓道来,朴实之中充满了韵味。 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追水林峦行失去”一句进行赏析。(3分) 【注释】 1.钱澄之(1612—1693),明末清初诗人,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明亡后 削发为僧,后还俗归乡,过隐居生活。这首夜归诗写外出夜晚归家的情景,萧散 淡泊,妙造自然,隐士风度呼之欲出。 2.艇子:小船。 3.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池沼或河滩上的水草。 4.征鸿:征雁,迁徙的雁,多指秋天南飞的雁。 5.寻行度:寻找归雁的行列一起从空中飞度。 度,泛指过,用于空间和时间。 行 háng。 6.破阵:冲破原来的阵势。阵,阵势,格局。这里形容被归船惊吓的野鸭打破 静态一起飞向天空。 7.追水林峦:犹林峦追水。写船行江中两岸山林迎面而来,仿佛追逐流水。 8.行失去:(两岸山林)在行进中消逝。 【大意】 江上秋风带着微霜吹拂着船客的衣襟,深夜回归的小船在岸边的菰蒲中穿行。(写 乘船夜归) 在空中飞度的鸿雁鸣叫着寻找雁行,被小船惊起的野鸭一起飞向天空。(写所见 所闻) 两岸的丛林和山峦仿佛在追逐江水却又被前行的小船抛在后面,远处村落中闪烁 着微弱的灯光。(写所见所感) 家犬吠叫着冲出来迎接夜归的主人,室内舂米之声就此停歇,知道有人会来打开 竹林中的门扉。(写回到归所的情景) 【主旨】写乘舟夜归的情景——乃诗人隐居生活的一个片段。无所谓主旨。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齐桓公得宁戚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 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 而悲,击牛角,疾商歌①。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②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 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 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
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弃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 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选自《新序·杂事五》 【注释】①商歌:商声,五音之 ②后车:副车,侍从乘坐的车子。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赁车以适齐 (2)击牛角, 疾商歌 (3)权用其长者 (4)遂举大 用之 18、比较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执火甚盛/执其仆之手曰②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且人 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A、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 B、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 C、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 D、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 19、翻译下列句子。(5分) (1)穷困无以进。 (2)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20、“从者以请”这一句有省略。请概括地回答,“从者”所“请”的内容 是 (2分) 21、用自己的话回答,齐桓公“所以霸”的原因是什么?(3分) 【注释】 [1]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后来得到齐桓 公任用,拜为上卿,迁相国 [2]干:求,指谋求官职。 [3]赁车:载货物之车,古时多用牛拉。 [4]郭门:外城的城门。 [5]辟:推开 [6]说桓公以治境内:用如何治理齐国的话劝说桓公。 [7]说桓公以为天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 【参考译文】 宁戚想要向齐桓公谋求职位,因为(求仕不顺)处境困窘,没有办法推荐自己,于是 做了商贩,租借牛车到齐国去,晚上在城门外住宿。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 打开城门,让租车马的商赃避开。(他们)火把燃得很旺,随从(齐桓公)的人很多。 宁戚正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而心中悲伤,敲打着牛角,用洪亮激昂的声音唱起商 调歌曲。齐桓公听了,拉着他车夫的手说:“奇怪嗬,这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 啊!”(就)命令用侍从乘坐的车子把宁戚载上 桓公返回到了宫廷,随从人员请示(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 我要接见他。”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他。第二天再拜见(齐 桓公),用治理天下来劝说他。齐桓公非常高兴,想要任用他。群臣劝谏说:“这位 客人是卫国人,(卫国)距离齐国五百里,(路途)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果真
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弃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 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选自《新序·杂事五》) 【注释】①商歌:商声,五音之一。 ②后车:副车,侍从乘坐的车子。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赁车以适齐 (2)击牛角, 疾商歌 (3)权用其长者 (4)遂举大 用之 18、比较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 执火甚盛 / 执其仆之手曰 ② 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 / 且人 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A、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 B、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 C、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 D、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 19、翻译下列句子。(5 分) (1)穷困无以进。 (2)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20、“从者以请”这一句有省略。请概括地回答,“从者”所“请”的内容 是 。(2 分) 21、用自己的话回答,齐桓公“所以霸”的原因是什么?(3 分) 【注释】 [1]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后来得到齐桓 公任用,拜为上卿,迁相国。 [2]干:求,指谋求官职。 [3]赁车:载货物之车,古时多用牛拉。 [4]郭门:外城的城门。 [5]辟:推开。 [6]说桓公以治境内:用如何治理齐国的话劝说桓公。 [7]说桓公以为天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 【参考译文】 宁戚想要向齐桓公谋求职位,因为(求仕不顺)处境困窘,没有办法推荐自己,于是 做了商贩,租借牛车到齐国去,晚上在城门外住宿。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 打开城门,让租车马的商赃避开。(他们)火把燃得很旺,随从(齐桓公)的人很多。 宁戚正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而心中悲伤,敲打着牛角,用洪亮激昂的声音唱起商 调歌曲。齐桓公听了,拉着他车夫的手说:“奇怪嗬,这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 啊!”(就)命令用侍从乘坐的车子把宁戚载上。 桓公返回到了宫廷,随从人员请示(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 我要接见他。”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他。第二天再拜见(齐 桓公),用治理天下来劝说他。齐桓公非常高兴,想要任用他。群臣劝谏说:“这位 客人是卫国人,(卫国)距离齐国五百里,(路途)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果真
是贤人的话,再任用他也不为晚。”桓公说:“不是这样的,派人去打听的话,恐怕 他会有小的缺点,因为他的小缺点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就是国君失去天下贤士 的原因啊。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们姑且用他的长处。”于是提拔重用 宁戚,授给官职,让他担任卿大夫。在这件事上,齐桓公做得对,这是他称霸的原因 啊 【点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求全责备,宁戚肯定不是所谓“贤德之人 正如《文子·上义》中所说:“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 人。”齐桓公便是不责备于人的君子,他不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待人以宽, 得宁戚如此,得管仲也是如此。管仲曾经辅佐和齐桓公争位的公子纠,而且曾经 射杀桓公,几乎使之丧命,但当鲍叔牙尽数管仲优长,桓公便宽容管仲对他的伤 害,拜管仲为相。正因为桓公待人以宽,才能够尽得天下之士,成就称霸六国的 伟业。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送曾巩秀才序 欧阳修 广文①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 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②拔出之才,其一累黍③不中尺度 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推 卸、推托)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 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④固已魁 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 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⑤ 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 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 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 【注释】①广文:即广文馆,宋朝国子监下属学校,收纳来京城求试的人,先在 广文馆读书,遇贡举之年,到国子监验试,十人取 ②魁垒:雄伟。③ 累黍:累和黍是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这里表示细微的分量。④大者: 这里指优秀文章,下文的“小者”指一般文章。⑤菑(zi)播:开荒播种。菑, 开荒。 22、用自己话回答,第二段作者感到“可怪也”的原因 是 (2分) 23、简析“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的表达效果。(2 分) 24、与“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分) A、我不敢求见曾生,而是曾生因受辱才来拜访我 B、我哪里敢向曾生求救,只是他委屈地来照顾我 C、我岂敢要求曾生来见我,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 D、我怎敢对曾生有要求,只是他被别人欺辱才来看我
是贤人的话,再任用他也不为晚。”桓公说:“不是这样的,派人去打听的话,恐怕 他会有小的缺点,因为他的小缺点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就是国君失去天下贤士 的原因啊。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们姑且用他的长处。”于是提拔重用 宁戚,授给官职,让他担任卿大夫。在这件事上,齐桓公做得对,这是他称霸的原因 啊。 【点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求全责备,宁戚肯定不是所谓“贤德之人”, 正如《文子·上义》中所说:“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 人。”齐桓公便是不责备于人的君子,他不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待人以宽, 得宁戚如此,得管仲也是如此。管仲曾经辅佐和齐桓公争位的公子纠,而且曾经 射杀桓公,几乎使之丧命,但当鲍叔牙尽数管仲优长,桓公便宽容管仲对他的伤 害,拜管仲为相。正因为桓公待人以宽,才能够尽得天下之士,成就称霸六国的 伟业。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送曾巩秀才序 欧阳修 广文①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 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②拔出之才,其一累黍③不中尺度, 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推 卸、推托)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 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④固已魁 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 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⑤ 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 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 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 【注释】①广文:即广文馆,宋朝国子监下属学校,收纳来京城求试的人,先在 广文馆读书,遇贡举之年,到国子监验试,十人取一。 ②魁垒:雄伟。 ③ 累黍:累和黍是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这里表示细微的分量。 ④大者: 这里指优秀文章,下文的“小者”指一般文章。 ⑤菑(zī)播:开荒播种。菑, 开荒。 22、用自己话回答,第二段作者感到“可怪也”的原因 是 。(2 分) 23、简析“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的表达效果。(2 分) 24、与“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 分) A、我不敢求见曾生,而是曾生因受辱才来拜访我。 B、我哪里敢向曾生求救,只是他委屈地来照顾我。 C、我岂敢要求曾生来见我,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 D、我怎敢对曾生有要求,只是他被别人欺辱才来看我
25、请分析,作者以“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为类比,其目的是 什么?(3分) 26、对造成曾巩这类有才学人的落第,作者除了批评“概以一法考”的标准以外, 还批评了哪些现象?(4分) 【背景】曾巩,字子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时已名闻四方,深受欧阳修 赏识。庆历二年(1042年),曾巩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由於当时录取的标 准,以「四六骈体」时文为标准,曾巩因此落第。欧阳修为曾巩抱不平,於曾巩 临行时,写了这篇赠序,批评了当时的考试制度,表达了对於后进的关心与鼓励 之情 【参考译文】 广文馆的曾巩,来自(江西)南丰地区,想进太学,与那里的各位学生一同向考官求 教。考官收纳各方有才学的人,按照考试标准,一律以统一的要求衡量。那些不合 乎考试要求的就被沟汰;即使是雄伟超出之材,其中有细微之处不合标准,就淘汰 他不敢录取。侥幸遇到好考官(明知冤枉落第者),也不过同众人一样同情惋惜(落 榜者),好像录取和淘汰不关自己事,推诿地说:“考官有考试标准,不能考中有什 么办法。”考官本来不能承担应有的贵任,而社会上的人也不因此对考官责备, 大家都说:“他考不中,是考试有规则的原因啊。”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标准有失 误,就往往会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 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己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 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 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 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 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 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曾巩囊中装着数十万言的文章来到京师,京师求学的人,没有向曾巩求教的,但曾 巩也不凭这些文章谋求人事打通关系。我岂敢要求曾巩(给我看文章),而是他委 屈自己来拜访我。这正是京师读书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 知他(的缘故)。(现在)他将回家乡,于是看到这些文章,(它)使我感到,曾巩可凭 这些文章怜悯考官(的失人)而祝贺我独自有识得人材之喜。 、写作(70分) 27、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 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随时清理鞋里的那颗小沙粒。 请以“清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 (一)(16分) 1、一些学生离开电脑用笔写不好字,甚至忘字。(2分)
25、请分析,作者以“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为类比,其目的是 什么?(3 分) 26、对造成曾巩这类有才学人的落第,作者除了批评“概以一法考”的标准以外, 还批评了哪些现象?(4 分) 【背景】曾巩,字子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时已名闻四方,深受欧阳修 赏识。庆历二年(1042 年),曾巩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由於当时录取的标 准,以「四六骈体」时文为标准,曾巩因此落第。欧阳修为曾巩抱不平,於曾巩 临行时,写了这篇赠序,批评了当时的考试制度,表达了对於后进的关心与鼓励 之情。 【参考译文】 广文馆的曾巩,来自(江西)南丰地区,想进太学,与那里的各位学生一同向考官求 教。考官收纳各方有才学的人,按照考试标准,一律以统一的要求衡量。那些不合 乎考试要求的就被沟汰;即使是雄伟超出之材,其中有细微之处不合标准,就淘汰 他不敢录取。侥幸遇到好考官(明知冤枉落第者),也不过同众人一样同情惋惜(落 榜者),好像录取和淘汰不关自己事,推诿地说:“考官有考试标准,不能考中有什 么办法。”考官本来不能承担应有的贵任,而社会上的人也不因此对考官责备, 大家都说:“他考不中,是考试有规则的原因啊。”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标准有失 误,就往往会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 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己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 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 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 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 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 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曾巩囊中装着数十万言的文章来到京师,京师求学的人,没有向曾巩求教的,但曾 巩也不凭这些文章谋求人事打通关系。我岂敢要求曾巩(给我看文章),而是他委 屈自己来拜访我。这正是京师读书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 知他(的缘故)。(现在)他将回家乡,于是看到这些文章,(它)使我感到,曾巩可凭 这些文章怜悯考官(的失人)而祝贺我独自有识得人材之喜。 二、写作(70 分) 27、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 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随时清理鞋里的那颗小沙粒。 请以“清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 (一)(16 分) 1、一些学生离开电脑用笔写不好字,甚至忘字。(2 分)
2、B(“不仅仅”应该与表递进关系的词语相配,故选“乃至”。A表选择关系 C表并列关系;D表因果关系)(2分 3、衡量学子能否考取的准则或标准。(2分) 4、“概率为88.τ%”淮确地运用数据,说明了品德得“优”在写字得“优”的 学生中百分比;用“在相当程度上”限定了程度范围的大小,使结论与所调查的 数据相吻舍。它们都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淮确性。(3分) 5、B(3分,强调学字、写字是一个增进文化修养的过程) 6、(1)因为汉字的演变发展,是一部文明史、文化史,是搏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传 承载体,是我国特有的“国学”;(2)通过提倡认真写字,批评“国学虚热” 切实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4分) (二)(20分) 7、“淡”是一种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比浓妆之美,更容易被人接受。(2分) 8、因为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观 众可以根撂自己的体会进行再发挥、再创造。(3分) 9、含义是:执恬淡生活观者同样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积极表现在以从容、自如、 审慎而不甘于凡庸的精神面貌对待人生。(3分) 10、运用排比的手法,一一揭示出欲望膨胀者的丑陋行为和阴暗心理,气势充沛, 行文酣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情感。(2分) 11、CF(A是过渡段,过渡到谈人生之淡;B作者反对做清教徒;D中国画也有 色彩浓重的;E“自画像”不是真指画像,而是指作者的精神思想的外在体现)(6 分) 12、因为“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只是作者个人的看法,而生活中既有淡之美 也有浓之美,各有各的长处。好处是:表达自己观点,不排斥其他观点,显得思维周 密,合倩合理,潜藏一种说服的力量;另外,以“浓”的张扬之特性对比“淡” 更能突出“淡”的清雅之美。(4分) (三)(6分) 13.(1)落木千山天远大(②)暮霭沉沉楚天阔(3)士不可以不弘毅(4)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 (5)亦足以畅叙幽情(6)乞人不屑也(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8)月涌大江流 (四)(8分) 14、天空;水面(2分) 15、A(从全诗描写的情况看:表现的是诗人闲适之情,而非追切)(3分) 16、诗人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舟行水上,两岸山峦林木迎面而来的 情景。山峦林木,原本是静景,诗人却写它们贩着追着流水而来,又逐渐远去,将乘 舟所见的景物写得新颖而生动。(如从乘舟的角度分析,则是化动为静,不写舟行, 却写山峦林木而来,也正确)(3分) (五)(17分) 17、(1)到、往(2)洪亮唱起、激昂唱起(形作动。如果只答“宏亮、激昂”也得 分) (3)姑且(4)提拔(由“举起”引申为“提拔”,这里不宜解释为“推荐”,因为 齐桓公是最高领导)(“遣、疾、 举”均出于300个实词)(4分)
2、B (“不仅仅”应该与表递进关系的词语相配,故选“乃至”。A 表选择关系; C 表并列关系;D 表因果关系)(2 分) 3、衡量学子能否考取的准则或标准。(2 分) 4、“概率为 88.7%”淮确地运用数据,说明了品德得“优”在写字得“优”的 学生中百分比;用“在相当程度上”限定了程度范围的大小,使结论与所调查的 数据相吻舍。它们都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淮确性。(3 分) 5、B(3 分,强调学字、写字是一个增进文化修养的过程) 6、(1)因为汉字的演变发展,是一部文明史、文化史,是搏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传 承载体,是我国特有的“国学”;(2)通过提倡认真写字,批评“国学虚热”, 切实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4 分) (二)(20 分) 7、“淡”是一种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比浓妆之美,更容易被人接受。(2 分) 8、因为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观 众可以根撂自己的体会进行再发挥、再创造。(3 分) 9、含义是:执恬淡生活观者同样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积极表现在以从容、自如、 审慎而不甘于凡庸的精神面貌对待人生。(3 分) 10、运用排比的手法,——揭示出欲望膨胀者的丑陋行为和阴暗心理,气势充沛, 行文酣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情感。(2 分) 11、C F (A 是过渡段,过渡到谈人生之淡;B 作者反对做清教徒;D 中国画也有 色彩浓重的;E“自画像”不是真指画像,而是指作者的精神思想的外在体现)(6 分) 12、因为“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只是作者个人的看法,而生活中既有淡之美, 也有浓之美,各有各的长处。好处是:表达自己观点,不排斥其他观点,显得思维周 密,合倩合理,潜藏一种说服的力量;另外,以“浓”的张扬之特性对比“淡”, 更能突出“淡”的清雅之美。(4 分) (三)(6 分) 13.(1)落木千山天远大 (2)暮霭沉沉楚天阔 (3)士不可以不弘毅 (4)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 (5)亦足以畅叙幽情 (6)乞人不屑也 (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8)月涌大江流 (四)(8 分) 14、天空;水面(2 分) 15、A (从全诗描写的情况看:表现的是诗人闲适之情,而非追切)(3 分) 16、诗人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舟行水上,两岸山峦林木迎面而来的 情景。山峦林木,原本是静景,诗人却写它们贩着追着流水而来,又逐渐远去,将乘 舟所见的景物写得新颖而生动。(如从乘舟的角度分析,则是化动为静,不写舟行, 却写山峦林木而来,也正确)(3 分) (五)(17 分) 17、(1)到、往 (2)洪亮唱起、激昂唱起(形作动。如果只答“宏亮、激昂”也得 分) (3)姑且 (4)提拔(由“举起”引申为“提拔”,这里不宜解释为“推荐”,因为 齐桓公是最高领导)(“遣、疾、 举”均出于 300 个实词)(4 分)
18、A(3分。两个“执”的用法都是动词,两个“固”含义:前者是“果真”的 意思,后者是“本来”的意思)19、(1)(宁戚)仕途窘迫,没有办法推荐自己(2 分。要点:穷困、无以、进、通顺,各0.5分) (2)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齐桓公(3分。要点:见、说、介后、 合、境内、通顺,各0.5分)20、如何安置宁戚(2分) 21、齐桓公求贤迫切,能够力排争议,正确地对待人才,不因为“小恶弃人之大 美”,大胆的发挥入才的长处。(3分) (六)(13分) 22、曾巩的文章无论优秀的还是一般的,都达到或超出考试的标准,但仍然被淘 汰。(2分) 23、这一句,两个反问修辞连用,强化语气,突出批驳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考试标 准的一成不变和考官们不思改革行为的强烈批评和激愤之情。(2分) 24、C(2分) 25、以此为比类,是为了赞扬(鼓励)曾巩在落第之后,不怨天尤人,立志回乡继续 攻读,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思广其学而坚其守)(3分) 26、(1)考官明知落第者冤枉,只是表面同情,而把责任推诿到考试的规则上的现 象;(2)社会上的人,不指责、批评考官负责的做法,而帮助考官推卸责任的现象 (3)考宫掌握考试标准有失误,造成众多人材的流失的现象。(4分,答两点给3分) 27、提示:话题是“清理”,要写清理的原因、清理的对象、清理的好处以及如何 清理,这在写作中值得注意。 立意类举 (1)清理,要从细微处人手 (2)清理也是一种更新 ()为了前进得更轻松,必须清理多余之物 (4)清理是不断前行中的必然过程 (5)洧鼙理,方能清除
18、A (3 分。两个“执”的用法都是动词,两个“固”含义:前者是“果真”的 意思,后者是“本来”的意思) 19、(1)(宁戚)仕途窘迫,没有办法推荐自已(2 分。要点:穷困、无以、进、通顺,各 0.5 分) (2)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齐桓公(3 分。要点:见、说、介后、 合、境内、通顺,各 0.5 分) 20、如何安置宁戚(2 分) 21、齐桓公求贤迫切,能够力排争议,正确地对待人才,不因为“小恶弃人之大 美”,大胆的发挥入才的长处。(3 分) (六)(13 分) 22、曾巩的文章无论优秀的还是一般的,都达到或超出考试的标准,但仍然被淘 汰。(2 分) 23、这一句,两个反问修辞连用,强化语气,突出批驳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考试标 准的一成不变和考官们不思改革行为的强烈批评和激愤之情。(2 分) 24、C(2 分) 25、以此为比类,是为了赞扬(鼓励)曾巩在落第之后,不怨天尤人,立志回乡继续 攻读,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思广其学而坚其守)(3 分) 26、(1)考官明知落第者冤枉,只是表面同情,而把责任推诿到考试的规则上的现 象;(2)社会上的人,不指责、批评考官负责的做法,而帮助考官推卸责任的现象; (3)考宫掌握考试标准有失误,造成众多人材的流失的现象。(4 分,答两点给 3 分) 27、提示:话题是“清理”,要写清理的原因、清理的对象、清理的好处以及如何 清理,这在写作中值得注意。 立意类举: (1)清理,要从细微处人手 (2)清理也是一种更新 (3)为了前进得更轻松,必须清理多余之物 (4)清理是不断前行中的必然过程 (5)洧鼙理,方能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