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期中)试题 语文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答题 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纽约时报》整版介绍中国作家实属罕见 在2008年奧运前,美国包括GNN在内的各大主要媒体都开始了对中国进行大量 全新角度的报道。《纽约时报》“读书版”突然对中国当代当红作家及其作品感 起兴趣,非常罕见地整版介绍中国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说非常罕见,是因为过去 多少年来,《纽约时报》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介绍过中国当代当红作家的作品 非说有介绍,也仅仅局限于那些对中国共产常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 上,例如2001年初对高行健的吹捧与介绍等。 《纽约时报》首推的是莫言和他的最新小说《生死疲劳》,而且还专门让一个日 本插图画家给画了幅插图加以配合。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此书写了 评论。其文章以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写法,首先向读者介绍了莫言这本书的基 本内容,并将评论者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了读者。之后重磅介绍 的,是姜戎的《狼图腾》。然后是王安忆的最新作品《长恨歌》,还按照西方出 版商的习惯,将第一章免费奉献给了美国读者。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喜欢的话, 那就请到书店购买。接下来是介绍了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也附加了免费的 应该说,这家报社的编辑们的眼光与水准都是相当高的。从《纽约时报》“读书 版”的排版上看,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更注重的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不过, 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在做了连续四本书的书评后,他们给读者提供了更广泛 的了解空间:它对更想了解一下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这就 是整个版面的右边内容:时报的编辑们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一下当 代中国青年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其中, 就重点介绍了郭敬明,因为他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从文中知道,评论者对郭进行了电话采访,但这一点也没有妨碍评论者将郭抄袭 事件的整个过程向美国读者做介绍,介绍文字可以说客观公允,相当准确。评论 者并且调侃地说,郭只是支付了法院裁定的给原作者庄羽的赔款,但是拒绝道歉, 不承认其不道德的行为。评论者继续有些幽默地说道,郭的粉丝们既然看到他不 向公众道歉,于是,也就跟着不在意公众在说些什么,继续支持他。实际上,之 所以没有把他和他的作品列入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这也从另个角度说明美国人 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还是有一定保留态度的。毕竟,他抄袭了别人。评论者引 用王朔的话说,这小子没有一点儿“ sense of decency”。之后,评论者还就 80后的其他几个写者进行了相关介绍,其中包括张悦然等。不过,评论者又对 中国的90后几个小作者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是这些小作者才令80后写 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其实,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说明美国人认同中国作家的书的话,那就只能从一点假 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观风云。最有趣的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比已经
陕西延安中学 2012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期中)试题 语 文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答题 时间 150 分钟。第Ⅰ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分,每小题3分) 《纽约时报》整版介绍中国作家实属罕见 在 2008 年奥运前,美国包括 GNN 在内的各大主要媒体都开始了对中国进行大量 全新角度的报道。《纽约时报》“读书版”突然对中国当代当红作家及其作品感 起兴趣,非常罕见地整版介绍中国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说非常罕见,是因为过去 多少年来,《纽约时报》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介绍过中国当代当红作家的作品, 非说有介绍,也仅仅局限于那些对中国共产常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 上,例如 2001 年初对高行健的吹捧与介绍等。 《纽约时报》首推的是莫言和他的最新小说《生死疲劳》,而且还专门让一个日 本插图画家给画了幅插图加以配合。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此书写了 评论。其文章以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写法,首先向读者介绍了莫言这本书的基 本内容,并将评论者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了读者。之后重磅介绍 的,是姜戎的《狼图腾》。然后是王安忆的最新作品《长恨歌》,还按照西方出 版商的习惯,将第一章免费奉献给了美国读者。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喜欢的话, 那就请到书店购买。接下来是介绍了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也附加了免费的 第一章。 应该说,这家报社的编辑们的眼光与水准都是相当高的。从《纽约时报》“读书 版”的排版上看,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更注重的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不过, 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在做了连续四本书的书评后,他们给读者提供了更广泛 的了解空间:它对更想了解一下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这就 是整个版面的右边内容:时报的编辑们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一下当 代中国青年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80 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其中, 就重点介绍了郭敬明,因为他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吧。 从文中知道,评论者对郭进行了电话采访,但这一点也没有妨碍评论者将郭抄袭 事件的整个过程向美国读者做介绍,介绍文字可以说客观公允,相当准确。评论 者并且调侃地说,郭只是支付了法院裁定的给原作者庄羽的赔款,但是拒绝道歉, 不承认其不道德的行为。评论者继续有些幽默地说道,郭的粉丝们既然看到他不 向公众道歉,于是,也就跟着不在意公众在说些什么,继续支持他。实际上,之 所以没有把他和他的作品列入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这也从另个角度说明美国人 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还是有一定保留态度的。毕竟,他抄袭了别人。评论者引 用王朔的话说,这小子没有一点儿“sense of decency”。之后,评论者还就 80 后的其他几个写者进行了相关介绍,其中包括张悦然等。不过,评论者又对 中国的 90 后几个小作者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是这些小作者才令 80 后写 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其实,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说明美国人认同中国作家的书的话,那就只能从一点假 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观风云。最有趣的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比已经
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走得更好的,不是郭敬明的什么东西,而是 莫言的这本刚刚出版的名叫《生死疲劳》的书。它昨天已经在图书榜的前400 名以内,这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此时再看,已经进入第198名了,这才 是巨大的成功 (选自新浪网张放博客,有删改) 1.下列关于郭敬明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纽约时报》的“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当代中国青 年小说作者时重点 介绍郭敬明,是因为这个青年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B.《纽约时报》的“读书版”重视郭敬明作品,是基于“80后”读者的 阅读兴趣所在这一事实,总体对郭敬明本人及其作品是持肯定态度的 C.《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没有把郭敬明和他的作品加入到莫言等人的 作品行列, 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是有一定的保留态度的。 D.在美国图书市场上,郭敬明的作品并不比图书排行榜上到了二千多名的 位置上的《狼图腾》排行更好,当然就更不能与莫言的《生死疲劳》比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3分) A.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莫言的新书写的评论,采用的是将书 的基本内容和评论 者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读者的、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的写法。 B.《纽约时报》“读书版”整版推出几位中国作家的作品,不仅辅以插 图和评论,还按照西方版商的习惯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C.《纽约时报》不但介绍了莫言等中国当代当红前辈作家,还介绍了80后、 90后作者,他们认为90后作者比前辈作家更让80后作者感到受到威胁 D.《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虽然对郭敬明进行了电话采访,但并没 有妨碍他们向美国读者客观、公允和准确地介绍郭敬明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分 A.《纽约时报》“读书版”集中推出对其最为推崇的中国当代当红作家 莫言、姜戎、 王安忆和阎边科的书评,这其中也反映出这家报社的编辑们有着相当高的眼光与 水准。 B.《纽约时报》在2008奥运以前的很多年,只局限于介绍那些对中国共产常说 “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如此感兴趣并集中地整版介绍中国当代当红作 家的作品确实非常罕见。 C.《纽约时报》“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当代中国青年作 者,其中重点介绍郭敬明,时报编辑们注重的不是中国小说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 而是新闻价值
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走得更好的,不是郭敬明的什么东西,而是 莫言的这本刚刚出版的名叫《生死疲劳》的书。它昨天已经在图书榜的前 400 名以内,这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此时再看,已经进入第 198 名了,这才 是巨大的成功。 (选自新浪网张放博客,有删改) 1.下列关于郭敬明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 分) A.《纽约时报》的“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当代中国青 年小说作者时重点 介绍郭敬明,是因为这个青年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B.《纽约时报》的“读书版”重视郭敬明作品,是基于“80 后”读者的 阅读兴趣所在这一事实,总体对郭敬明本人及其作品是持肯定态度的。 C.《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没有把郭敬明和他的作品加入到莫言等人的 作品行列, 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是有一定的保留态度的。 D.在美国图书市场上,郭敬明的作品并不比图书排行榜上到了二千多名的 位置上的《狼图腾》排行更好,当然就更不能与莫言的《生死疲劳》比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3 分) A.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莫言的新书写的评论,采用的是将书 的基本内容和评论 者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读者的、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的写法。 B.《纽约时报》“读书版”整版推出几位中国作家的作品,不仅辅以插 图和评论,还按照西方版商的习惯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C.《纽约时报》不但介绍了莫言等中国当代当红前辈作家,还介绍了 80 后、 90 后作者,他们认为 90 后作者比前辈作家更让 80 后作者感到受到威胁。 D.《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虽然对郭敬明进行了电话采访,但并没 有妨碍他们向美国读者客观、公允和准确地介绍郭敬明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 分) A.《纽约时报》“读书版”集中推出对其最为推崇的中国当代当红作家 莫言、姜戎、 王安忆和阎边科的书评,这其中也反映出这家报社的编辑们有着相当高的眼光与 水准。 B.《纽约时报》在 2008 奥运以前的很多年,只局限于介绍那些对中国共产常说 “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如此感兴趣并集中地整版介绍中国当代当红作 家的作品确实非常罕见。 C.《纽约时报》“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当代中国青年作 者,其中重点介绍郭敬明,时报编辑们注重的不是中国小说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 而是新闻价值
D在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狼图腾》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 莫言的《生死疲劳》则已经成功进入第198名,说明美国读者对中国作家的作品 已是相当认可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 己学歌,歌罢又哭。世庙°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 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 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 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 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 曲。戏下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 至榆关,马上闻驚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 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 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 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 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洒浆,弹琵琶于其 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 年,复访曾,曾坐土锉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 天叹曰:“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 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 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B.偶泛洞庭,风涛大作 泛:乘舟 C.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 为:替 D.自是猖狂自放,日荒洒色 荒:放纵,逸乐过度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 是 )(3分)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茄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D 在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狼图腾》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 莫言的《生死疲劳》则已经成功进入第 198 名,说明美国读者对中国作家的作品 已是相当认可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 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 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 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 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 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 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 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 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 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 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 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洒浆,弹琵琶于其 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 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 天叹曰:“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 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⑤,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 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 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3 分) A. 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B.偶泛洞庭,风涛大作 泛:乘舟 C.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 为:替 D.自是猖狂自放,日荒洒色 荒:放纵,逸乐过度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 是 ( )(3 分)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茄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①③④ B.①⑤⑥ 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 他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 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 日荒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 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 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知音 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写人叙事。本文抒情色 彩浓厚。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5分) 译 文 (2)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0分) 卜算子 宋·王观 送鲍浩然之渐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8.上阕中运用了比喻手法,请赏析。(5分) 9.下阕紧扣一个“春”字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 之行休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 分)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 他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 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 日荒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 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 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知音 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写人叙事。本文抒情色 彩浓厚。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5 分) 译 文: (2)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5 分) 译 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0 分) 卜算子 宋·王观 送鲍浩然之渐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8.上阕中运用了比喻手法,请赏析。(5 分) 9.下阕紧扣一个“春”字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0. (1)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 之行休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色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 僮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在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6分) 掌眼 刘志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 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 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 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 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前段日子,陈 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 幅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遗散 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幅《古道青藤图》: “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 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 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岀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 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话出口后,陈四仙嗓 子里的嘶嘶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 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 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 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然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 。 , 。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 僮,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在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 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6 分) 掌 眼 刘志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 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 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 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 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前段日子,陈 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 一幅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遗散 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幅《古道青藤图》: “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 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 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 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话出口后,陈四仙嗓 子里的嘶嘶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 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 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 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然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日本话之后,大佐的脸 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 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 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年不见,金辨芝还是一口“里城音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 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己经不喘了,他抚摸着 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 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选自《短小说》2010年第8期,有删节) (1)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 是 ()()(6分) A.金辨芝看到患肺痨刚痊愈的朋友买了赝品,顾及到朋友的病情,就说了假话 救了朋友一命;当日本人要金辨芝鉴别《古道青藤图》时,在生死抉择的关口, 他毅然刺瞎了双眼,这样既挽救了朋友的性命,又终止了替日本人掌眼的生活, 可谓是有勇有谋 B.金辨芝为了救朋友一命,不惜冒让“掌眼”这个名声蒙损的风险,甚至刺瞎双 目,在友情面前他成就了“小我”;为了国家的文物不被日寇抢掠,他不惜毁目 自残,这一壮举成就了他的“大我” C.金辨芝为了保住陈四仙的性命,把赝品说成了真品,在他的心里救人比讲真话 更重要;面对跟日本人讲真话,陈四仙就要丢性命,不讲真话,两人都难活的生 死选择,金辨芝毅然用银针刺瞎了双目,用自残的方式再次救了朋友一命,在他 眼里,救人是做人的底线 D.日本人让金辨芝鉴别《古道青藤图》的真伪,但他宁肯刺瞎双目也不与之配合, 这表现了他宁折不弯的刚毅个性。只是代价太大了。 E.陈四仙能用古方治自己的病,而且和金辨芝是多年的朋友,朋友分别时要他的 银针,他就应该警觉,意识到画可能是赝品。那样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牺牲了 (2)小说细节描写非常传神,请分析下面两处细节描写的妙处。(6分) ①“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 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②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3)本文情节设置巧妙,伏笔迭出,处处照应。请就伏笔照应作简要分析。(6 分)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日本话之后,大佐的脸 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 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 道青蕂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年不见,金辨芝还是一口“里城音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 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已经不喘了,他抚摸着 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 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选自《短小说》2010 年第 8 期,有删节) (1)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 是 ( )( )(6 分) A.金辨芝看到患肺痨刚痊愈的朋友买了赝品,顾及到朋友的病情,就说了假话, 救了朋友一命;当日本人要金辨芝鉴别《古道青藤图》时,在生死抉择的关口, 他毅然刺瞎了双眼,这样既挽救了朋友的性命,又终止了替日本人掌眼的生活, 可谓是有勇有谋。 B.金辨芝为了救朋友一命,不惜冒让“掌眼”这个名声蒙损的风险,甚至刺瞎双 目,在友情面前他成就了“小我”;为了国家的文物不被日寇抢掠,他不惜毁目 自残,这一壮举成就了他的“大我”。 C.金辨芝为了保住陈四仙的性命,把赝品说成了真品,在他的心里救人比讲真话 更重要;面对跟日本人讲真话,陈四仙就要丢性命,不讲真话,两人都难活的生 死选择,金辨芝毅然用银针刺瞎了双目,用自残的方式再次救了朋友一命,在他 眼里,救人是做人的底线。 D.日本人让金辨芝鉴别《古道青藤图》的真伪,但他宁肯刺瞎双目也不与之配合, 这表现了他宁折不弯的刚毅个性。只是代价太大了。 E.陈四仙能用古方治自己的病,而且和金辨芝是多年的朋友,朋友分别时要他的 银针,他就应该警觉,意识到画可能是赝品。那样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牺牲了。 (2)小说细节描写非常传神,请分析下面两处细节描写的妙处。(6 分) ①“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 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②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3)本文情节设置巧妙,伏笔迭出,处处照应。请就伏笔照应作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陈四仙还是金辨芝?请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6) 冯理达一一大爱无疆 张盛秋 在冯玉祥的九个孩子中,冯理达是最有个性的一个。父亲冯玉祥从安徽巢湖的普 通农民到爱国将领的奋斗史,深深地影响着冯理达的人生之路。 1949年,冯理达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在列宁格勒医学院,她的博士论 文被作为医学院的教科书出版。1957年,列宁格勒白喉肆虐,冯理达创造性地 运用针灸和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列宁格勒当年白喉的发病率降到了零,冯理达也 成为苏联的新闻人物。但是面对苏联的挽留,她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 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58年,冯理达回到中国,马上被安排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流行病研究。在 此期间,她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 “文革”期间冯理达爱上了绘画。有一天,陶斯亮到她家作客。当时的陶斯亮被 称为“黑帮子弟”。冯理达领着陶斯亮参观自己养的兰花,欣赏自己画的画,与 她探讨兰花的品质。临走的时候,冯理达送给陶斯亮一幅自己画的竹,并在上面 题字“未曾出世先有节,来到人间胸有虚”。从那以后,陶斯亮成了冯理达家的 常客,她说:“冯大姐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让我学会了刻意营造人生美好的 东西 1978年,53岁的冯理达奉命创建海军总医院免疫室。一间房,两张桌,三个人 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然而再简陋的条件也挡不住她的激情。当时的医院没有搞 病毒实验需要的无菌操作间。冯理达和同事们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地方 尚未启用的电梯间。在狭小的空间里,冯理达和同事们反复实验,终于用科学方 法证实了中医药对流感病毒的杀伤抑制作用,这一成果后来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 奖 作为一名医生,冯理达把为病人解除痛苦视为最大快乐。一名叫王惠的女孩,患 了结核性脑膜炎,被无情地判了“死刑”。王惠的父亲偶然看到一张报纸上面讲 述的冯理达用中医药治疗顽症的故事。他立刻登门求救。冯理达说:“光靠西医 不一定有效果,试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此后,她亲自出面联系了天坛 医院的专家,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治疗方案。冯理达还在自已的办公室支张床,让 王惠住在她身边,并安排工作人员全天陪护。经过4个月的治疗,王惠奇迹般地 康复了。冯理达又联系了一所计算机学校,出钱送王惠学了3个月电脑,随后又 把她转到第二外国语专科学校就读。2003年,王惠成为北京西站的一名工作人 贝 作为中国免疫学学科带头人,冯理达尽己所能培养锻炼医学人才。为了让学生找 准穴位,冯理达用银针扎自己身上的穴位,边扎边为学生讲解这是哪个穴位,让 他们记住扎针的方法。冯理达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活体对象,让学员们在她的身上 找穴位进针。 冯理达一生都乐善好施,尽力去帮助别人。曾经有一段时间,罗悠真非常不理解 贯勤俭的母亲为何会常常缺钱花,每月还没到月底就会催促工作人员去查工资 发了没有。后来他从跟随冯理达20多年的陈淑英医生那里才了解到母亲工资都 花在了什么地方。1998年,张家口地区发生地震后,冯理达第二天就向张家口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陈四仙还是金辨芝?请探究。(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6) 冯理达——大爱无疆 张盛秋 在冯玉祥的九个孩子中,冯理达是最有个性的一个。父亲冯玉祥从安徽巢湖的普 通农民到爱国将领的奋斗史,深深地影响着冯理达的人生之路。 1949 年,冯理达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在列宁格勒医学院,她的博士论 文被作为医学院的教科书出版。1957 年,列宁格勒白喉肆虐,冯理达创造性地 运用针灸和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列宁格勒当年白喉的发病率降到了零,冯理达也 成为苏联的新闻人物。但是面对苏联的挽留,她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 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58 年,冯理达回到中国,马上被安排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流行病研究。在 此期间,她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 “文革”期间冯理达爱上了绘画。有一天,陶斯亮到她家作客。当时的陶斯亮被 称为“黑帮子弟”。冯理达领着陶斯亮参观自己养的兰花,欣赏自己画的画,与 她探讨兰花的品质。临走的时候,冯理达送给陶斯亮一幅自己画的竹,并在上面 题字“未曾出世先有节,来到人间胸有虚”。从那以后,陶斯亮成了冯理达家的 常客,她说:“冯大姐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让我学会了刻意营造人生美好的 东西。” 1978 年,53 岁的冯理达奉命创建海军总医院免疫室。一间房,两张桌,三个人, 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然而再简陋的条件也挡不住她的激情。当时的医院没有搞 病毒实验需要的无菌操作间。冯理达和同事们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地方: 尚未启用的电梯间。在狭小的空间里,冯理达和同事们反复实验,终于用科学方 法证实了中医药对流感病毒的杀伤抑制作用,这一成果后来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 奖。 作为一名医生,冯理达把为病人解除痛苦视为最大快乐。一名叫王惠的女孩,患 了结核性脑膜炎,被无情地判了“死刑”。王惠的父亲偶然看到一张报纸上面讲 述的冯理达用中医药治疗顽症的故事。他立刻登门求救。冯理达说:“光靠西医 不一定有效果,试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此后,她亲自出面联系了天坛 医院的专家,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治疗方案。冯理达还在自已的办公室支张床,让 王惠住在她身边,并安排工作人员全天陪护。经过 4 个月的治疗,王惠奇迹般地 康复了。冯理达又联系了一所计算机学校,出钱送王惠学了 3 个月电脑,随后又 把她转到第二外国语专科学校就读。2003 年,王惠成为北京西站的一名工作人 员。 作为中国免疫学学科带头人,冯理达尽己所能培养锻炼医学人才。为了让学生找 准穴位,冯理达用银针扎自己身上的穴位,边扎边为学生讲解这是哪个穴位,让 他们记住扎针的方法。冯理达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活体对象,让学员们在她的身上 找穴位进针。 冯理达一生都乐善好施,尽力去帮助别人。曾经有一段时间,罗悠真非常不理解 一贯勤俭的母亲为何会常常缺钱花,每月还没到月底就会催促工作人员去查工资 发了没有。后来他从跟随冯理达 20 多年的陈淑英医生那里才了解到母亲工资都 花在了什么地方。1998 年,张家口地区发生地震后,冯理达第二天就向张家口
市民政局寄去1000元。这么多年来,冯理达给贫困山区孩子买书买本,给部队 官兵送慰问金,给受灾地区老百姓捐钱捐物,走到哪里,她就把爱心奉献到哪里。 她去世后,儿子罗悠真完成了她最后的一个心愿一一从她的工资卡上取出1万元 为她交了最后一次党费。此时,冯理达工资卡里面的余额仅剩84.56元 冯理达一生以事业为重,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亲情从来没有被忽略。她的办公室 里几乎挂满了家人的照片,她每天都会用心灵与他们对话。她的卧室里摆满了孙 辈的照片,每天早晨醒来看到孩子们那童真的微笑,冯理达感到心情无比舒畅。 罗悠真感叹:“我的母亲教子从不多言。她总会把自己获得的奖励、证书和发表 的文章寄给我。这一切全是无言的鞭策,是催人奋进的战鼓,我好像听见母亲在 说:‘悠真,妈妈是这样的人,你该怎么办?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6分) A.冯理达一生以事业为重,对医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她废寝忘食地工作,再简 陋的条件也挡不住她研究的激情,为中国免疫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B.冯理达使列宁格勒1957年白喉的发病率降到零和治疗王惠的例子,都说明只 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治疗顽症 C.文章重点在写冯理达作为医生的妙手仁心,表现了她崇高的精神品质,文中人 物形神兼备。 D.父亲冯玉祥从安徽巢湖的普通农民到爱国将领的奋斗史,对冯理达的人生之路 有着深远影响,这也是她个性形成的基础 E.冯理达将自己获得奖励、证书或发表的文章寄给儿子,以此来鞭策罗悠真,体 现了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 (2)这篇通讯以“冯理达一一大爱无疆”为题,她的“大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中的冯理达有哪些优秀品质?(6分) (3)本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4)冯理达的事迹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是 (3分) A.部分游资在买入盐业股后,又借浙江等地抢购食盐之机,在资本市场趁机拉抬 股价,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抢盐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快到了,不少考生家长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天天为考生的饮 食处心积虑不知道让孩子吃些什么才好。 C.中国的著名作家对诺奖话题讳莫如深,和他们明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 差距有关,更和诺奖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无边非议有关
市民政局寄去 1000 元。这么多年来,冯理达给贫困山区孩子买书买本,给部队 官兵送慰问金,给受灾地区老百姓捐钱捐物,走到哪里,她就把爱心奉献到哪里。 她去世后,儿子罗悠真完成了她最后的一个心愿——从她的工资卡上取出 1 万元 为她交了最后一次党费。此时,冯理达工资卡里面的余额仅剩 84.56 元。 冯理达一生以事业为重,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亲情从来没有被忽略。她的办公室 里几乎挂满了家人的照片,她每天都会用心灵与他们对话。她的卧室里摆满了孙 辈的照片,每天早晨醒来看到孩子们那童真的微笑,冯理达感到心情无比舒畅。 罗悠真感叹:“我的母亲教子从不多言。她总会把自己获得的奖励、证书和发表 的文章寄给我。这一切全是无言的鞭策,是催人奋进的战鼓,我好像听见母亲在 说:‘悠真,妈妈是这样的人,你该怎么办?’”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 )(6 分) A.冯理达一生以事业为重,对医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她废寝忘食地工作,再简 陋的条件也挡不住她研究的激情,为中国免疫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B.冯理达使列宁格勒 1957 年白喉的发病率降到零和治疗王惠的例子,都说明只 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治疗顽症。 C.文章重点在写冯理达作为医生的妙手仁心,表现了她崇高的精神品质,文中人 物形神兼备。 D.父亲冯玉祥从安徽巢湖的普通农民到爱国将领的奋斗史,对冯理达的人生之路 有着深远影响,这也是她个性形成的基础。 E.冯理达将自己获得奖励、证书或发表的文章寄给儿子,以此来鞭策罗悠真,体 现了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 (2)这篇通讯以“冯理达——大爱无疆”为题,她的“大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中的冯理达有哪些优秀品质?(6 分) (3)本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4)冯理达的事迹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是 ( ) (3 分) A.部分游资在买入盐业股后,又借浙江等地抢购食盐之机,在资本市场趁机拉抬 股价,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抢盐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快到了,不少考生家长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天天为考生的饮 食处心积虑不知道让孩子吃些什么才好。 C.中国的著名作家对诺奖话题讳莫如深,和他们明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 差距有关,更和诺奖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无边非议有关
D.虽然美国以种种说辞为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辩解,但欲盖弥彰,这一事态发展 愈发表明美方执意干涉中国内政,美方做出了一件损害中美关系的事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是 )(3分) A.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拉进了舆论的旋涡,呈现了人们对红十字会这 官办慈善组织本身的反思。 B.法网夺冠的轰动效应,虽然没有因为温网次轮出局降温,反倒在外媒的力捧下, 李娜俨然成为中国体育新的国际化代言人 C.只要美国从双方的利益出发,在中美军事交流的道路上少设置些障碍,那么中 美间的军事交流就将会朝着健康、理性发展 D.针对支柱产业单一化的产业现状,南丹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实施“以矿为主, 多业并举”的战略 15.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农村。这个特 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生活愿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部 分调查数据: 项目百分比项目百分比 非常想念父母6.0队为应该和父母一起生活7.3 害怕陌生人A0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3.5 觉得自己很一般52.7 总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5分) ① (不超过15个字) (不超过15个字)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4分) 参加“金砖四国”北京峰会的各国外交官饶有兴趣地参与了由中国外交部部长 提议的、旨在增强对当代经济全面深入了解、对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推动 世界经济早日走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并走向复苏的专家论坛 17.唐诗《春山夜月》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历来为人称道,请展 开想象,加以描写,展现诗句的情景和意境(不超过100字)(5分)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的那一次,顺便去了趟北京音乐学院。很多有背景的 人都想让他听听自己子女的歌唱,帕氏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这时窗外一男生 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睡》,他就是黑海涛。他知道自己没有见 帕氏的背景,于是凭歌声推荐自己。帕氏很是欣赏,了解之后亲自为黑海涛联系 出国深造事宜,后来还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让黑海涛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世 界音乐大赛,海涛在比赛中获得了较满意的名次。 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 不限。 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现代文阅读
D.虽然美国以种种说辞为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辩解,但欲盖弥彰,这一事态发展 愈发表明美方执意干涉中国内政,美方做出了一件损害中美关系的事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是 ( )(3 分) A.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拉进了舆论的旋涡,呈现了人们对红十字会这一 官办慈善组织本身的反思。 B.法网夺冠的轰动效应,虽然没有因为温网次轮出局降温,反倒在外媒的力捧下, 李娜俨然成为中国体育新的国际化代言人。 C.只要美国从双方的利益出发,在中美军事交流的道路上少设置些障碍,那么中 美间的军事交流就将会朝着健康、理性发展。 D.针对支柱产业单一化的产业现状,南丹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实施“以矿为主, 多业并举”的战略。 15.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农村。这个特 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生活愿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部 分调查数据: 项目 百分比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念父母 65.0 认为应该和父母一起生活 79.3 害怕陌生人 40 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总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5 分) ① (不超过 15 个字) ② (不超过 15 个字)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4 分) 参加“金砖四国”北京峰会的各国外交官饶有兴趣地参与了由中国外交部部长 提议的、旨在增强对当代经济全面深入了解、对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推动 世界经济早日走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并走向复苏的专家论坛。 17.唐诗《春山夜月》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历来为人称道,请展 开想象,加以描写,展现诗句的情景和意境(不超过 100 字)(5 分) 六、作文(60 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60 分)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的那一次,顺便去了趟北京音乐学院。很多有背景的 人都想让他听听自己子女的歌唱,帕氏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这时窗外一男生 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睡》,他就是黑海涛。他知道自己没有见 帕氏的背景,于是凭歌声推荐自己。帕氏很是欣赏,了解之后亲自为黑海涛联系 出国深造事宜,后来还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让黑海涛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世 界音乐大赛,海涛在比赛中获得了较满意的名次。 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 不限。 2012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是重点介绍郭敬明的原因之一,但对郭敬明 本人及作品并不持肯定态度。) 2B(“不仅辅以……还……”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说让一个日本插图画家给莫 言小说《生死疲劳》插图,未说给其它作家作品插图。第一章免费奉送,文中也 仅说是对王安忆和阎连科的作品。) 3C(从“重点介绍了郭敬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可见,不 仅仅注重的是新闻价值,第三段中“它不仅仅局限于此”亦可确定答案错误。 、古诗文阅读 4C(为:弹奏) 5.C(①是说汤应曾良好的音乐感觉。⑤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汤对妻子悼念) 6.B(从“吾迟郎不至……为我奏石楠之下”看,妻子表达的是对汤的思念与不 能再见面的遗憾而不是埋怨。) 7.(1)(5分)都学习他的技艺,但是没有学得很好的,周藩王对此很遗憾, 汤应曾前去学习,不满一年就学成了。(重点词语“罔”“恨”“期年”) (2)(5分)我悲伤地答应汤应曾给他立传,过了五年,才给他完成。(重点 词语:“越”“克”) 8①比喻新奇、巧妙(别致),贴切、生动。(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②开头两句,运用暗喻,以眼波喻流水,以眉峰喻青山。“眉眼盈盈”运用借喻, 诗中把水光山色比作眉目传情的美人,比喻不同于唐宋诗词中多以自然比人,而 是以人比自然,推陈出新、发想奇绝。比喻中运用移情手法(拟人),化无情为 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似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表现了淅东山水的玲珑 可爱,秀美灵动。 ③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浙东水光山色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友 人旅程的向往和羡慕,与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情调不同,可谓别出一格。(答出②③ 点中任意一点给3分) 9.(5分)①“才始…,……归去”句表现了诗人惜春与送君的淡淡惆怅 ②“千万……”句表现诗人对春的眷恋、热爱,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若到 江南赶上春”让人觉得友人远行是追踪春的步履,是愉快的旅行,表现了诗人对 友人旅程的向往和羡慕。 10(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掌眼》 (1)DE(6分答对一个给3分)(“这表现了他宁折不弯的刚毅个性”没有 抓住实质,说法不准确,因为小说的主题是表现金在外来侵略者面前表现的爱国 家的民族气节“。代价太大了”也不对。在非常情况下保持民族气节牺牲自我不 能用代价衡量。E略) (2)(6分)①处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陈紧张不安又非常期待得矛盾 心理。陈害怕画是假的,他又非常期待画是真品。细节描写也表出了陈大病初愈 的身体状况。 ②处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陈听到朋友也被“请”来时的吃惊和为朋友安危、 名画命运的担心。 (3)(6分)伏笔与照应:①金为朋友鉴定画之真假时看陈紧张神情,问“多 少钱到手的”不直接说明真假是伏笔,“我那时要说实话……”是照应,表现金 的智慧:②几次写陈喘,是伏笔,日本人发现“名画”,陈“肺病犯了”照应
1.B(“80 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是重点介绍郭敬明的原因之一,但对郭敬明 本人及作品并不持肯定态度。) 2B(“不仅辅以……还……”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说让一个日本插图画家给莫 言小说《生死疲劳》插图,未说给其它作家作品插图。第一章免费奉送,文中也 仅说是对王安忆和阎连科的作品。) 3C(从“重点介绍了郭敬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可见,不 仅仅注重的是新闻价值,第三段中“它不仅仅局限于此”亦可确定答案错误。) 二、古诗文阅读 4C(为:弹奏) 5.C(①是说汤应曾良好的音乐感觉。⑤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汤对妻子悼念) 6.B(从“吾迟郎不至……为我奏石楠之下”看,妻子表达的是对汤的思念与不 能再见面的遗憾而不是埋怨。) 7.(1)(5 分)都学习他的技艺,但是没有学得很好的,周藩王对此很遗憾, 汤应曾前去学习,不满一年就学成了。(重点词语“罔”“恨”“期年”) (2)(5 分)我悲伤地答应汤应曾给他立传,过了五年,才给他完成。(重点 词语:“越”“ 克”) 8 ①比喻新奇、巧妙(别致),贴切、生动。(2 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②开头两句,运用暗喻,以眼波喻流水,以眉峰喻青山。“眉眼盈盈”运用借喻, 诗中把水光山色比作眉目传情的美人,比喻不同于唐宋诗词中多以自然比人,而 是以人比自然,推陈出新、发想奇绝。比喻中运用移情手法(拟人),化无情为 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似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表现了浙东山水的玲珑 可爱,秀美灵动。 ③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浙东水光山色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友 人旅程的向往和羡慕,与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情调不同,可谓别出一格。(答出②③ 点中任意一点给 3 分) 9.(5 分)①“才始……,……归去”句表现了诗人惜春与送君的淡淡惆怅。 ②“千万……”句表现诗人对春的眷恋、热爱,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若到 江南赶上春”让人觉得友人远行是追踪春的步履,是愉快的旅行,表现了诗人对 友人旅程的向往和羡慕。 10(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掌眼》 (1)DE(6 分 答对一个给 3 分)( “这表现了他宁折不弯的刚毅个性”没有 抓住实质,说法不准确,因为小说的主题是表现金在外来侵略者面前表现的爱国 家的民族气节“。代价太大了”也不对。在非常情况下保持民族气节牺牲自我不 能用代价衡量。E 略) (2)(6 分)①处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陈紧张不安又非常期待得矛盾 心理。陈害怕画是假的,他又非常期待画是真品。细节描写也表出了陈大病初愈 的身体状况。 ②处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陈听到朋友也被“请”来时的吃惊和为朋友安危、 名画命运的担心。 (3)(6 分)伏笔与照应:①金为朋友鉴定画之真假时看陈紧张神情,问“多 少钱到手的”不直接说明真假是伏笔,“我那时要说实话……”是照应,表现金 的智慧;②几次写陈喘,是伏笔,日本人发现“名画”,陈“肺病犯了”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