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资料(时事申论)2008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电子教材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2,文件大小:209KB,团购合买
一.收入分配专题 收入分配新观察 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扩大 “机会不平等”是问题关键 企业分配:利润挤占工资 印度工资涨幅为亚太之冠 城乡分配:农民工需要“公平起点” 国民收入分配:日益向政府倾斜 摸清财富“底数”对症下药 在依旧的格局中“心态渐变”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2008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电子教材 目录 收入分配专题 入分配新观察 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扩大 “机会不平等”是问题关键 企业分配利润挤占工资 印度工资涨幅为亚太之 城乡分配农民工需要“公平起点” 因民收入分配:日益向政府倾斜 热清财富“底数”对下药 二.文化(网络文化汉语热传统文化)专题 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冲撞 做好网上群众工作 掀开“网络警察”的神秘面纱 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国际“汉语热”观察 商业潮流下的文化期待 汉语正成为“通用货币” 著名学者冯骥才谈过年 国人要过中国节 安心踏上回乡祭祖旅程 刻画自强与爱国精神的端午节 象征团圆与丰收的中秋节 收入分配专题 收入分配新观察 在持续困扰我国的体制痼疾中,收入分配问题始终位列其间。而绵延多年的高关注度,则使有关于此的”研 究和分析"汗牛充栋 这是我们继续讨论这一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成为我们企图出新”的巨大陷阱。 事实上,就在笔者于三组《瞭望》新闻周刊专题调研中遴选当下理应关注的"收入分配″主线时,始终困扰 于三点:一是这一被关注了十多年的老问题,目前到底解决了什么?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这一问 题有了怎样的最新演变?三是解决问题的”关节点”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似乎隐含在这两年密集出台的"和谐政策”中,比如城市最低工资,比如社保全覆盖

2008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电子教材 目录 一.收入分配专题 收入分配新观察 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扩大 “机会不平等”是问题关键 企业分配:利润挤占工资 印度工资涨幅为亚太之冠 城乡分配:农民工需要“公平起点” 国民收入分配:日益向政府倾斜 摸清财富“底数”对症下药 在依旧的格局中“心态渐变” 二.文化(网络文化汉语热传统文化)专题 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冲撞 做好网上群众工作 掀开“网络警察”的神秘面纱 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国际“汉语热”观察 “汉语热”:商业潮流下的文化期待 对外汉语教育之困 汉语正成为“通用货币” 弘传中华节 著名学者冯骥才谈过年 中国人要过中国节 安心踏上回乡祭祖旅程 刻画自强与爱国精神的端午节 象征团圆与丰收的中秋节 一.收入分配专题 收入分配新观察 在持续困扰我国的体制痼疾中,收入分配问题始终位列其间。而绵延多年的高关注度,则使有关于此的“研 究和分析”汗牛充栋。 这是我们继续讨论这一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成为我们企图“出新”的巨大陷阱。 事实上,就在笔者于三组《瞭望》新闻周刊专题调研中遴选当下理应关注的“收入分配”主线时,始终困扰 于三点:一是这一被关注了十多年的老问题,目前到底解决了什么?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这一问 题有了怎样的最新演变?三是解决问题的“关节点”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似乎隐含在这两年密集出台的“和谐政策”中,比如城市最低工资,比如社保全覆盖

比如对欠发达地区的大规模转移支付,比如引发争议的《劳动合同法》颁行,乃至对垄断行业工资的ν封顶″ 动议等。 无疑,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底层焦虑,但相对于那些暴发式的财富窜升者(比如房地产商,比如垄断 企业随便一个中层干部,比如煤老板、油老板),即便是有高等学历,在竟争性行业兢兢业业本本分分挣钱 的中产”们,也常常深感自己在"金字塔”中的不断下沉,更何况数量庞大近乎无限供给的简单劳动大军?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最新演变,仔细阅读会发现其在本组专题中若隐若现。比 不合理分配格局渐呈固化”,比如贫困的代际传递”,比如企业分配向资方倾斜”,比如国民收入分配 向政府倾斜″等,这些本该被系统梳理,但受限于调研条件而略显零碎的内容,实际上是改革发展到今天 诸多体制弊端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渗出的"结石 至于第三个问题即”解决之道”的答案,则体现在有关专家对"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的厘清之后,即目前 引起人民不满的分配不公问题,主要是"机会不公”和”竞争过程中规则不公”所致,比如权钱交易,比如以 属于全社会的廉价资源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垄断行业等。 机会公平,也即起点公平,当然会极大减少不合理收入差距:那些因勤奋程度和个人禀赋不同形成的适度 收入差异,则有益于社会进步:而在公平起点上由先天差异造成的过大收入悬殊,则恰恰是二次分配及社 会救助的工作范畴和存在理由 这样的分析之后可知,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本解决之道,即是通过深化改革,革除那些源源不断形成"机会不 公″和过程不公"的体制机制弊病,而不是仅用民粹主义方式去炒作和应对,把问题弄得越来越乱〃。 革除体制之弊,当然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口(潘燕) 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扩大 〔入差距扩大,分配秩序混乱”有着转型期深层的体制机制原因 《暸望》新闻周刊记者陈国军殷耀 收入差距日渐扩大的痼疾,虽被紧锣密鼓出台的民生政策不断校正,但转型期急剧变动的社会结构及尚存 欠缺的调节机制,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仍呈”全范围、多层次”扩大之势。 《暸望》新闻周刊年前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政府部门及相关硏究机构调硏发现,尽管目前的收入差 距问题建之于绝大部分群众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础之上,但日渐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还是对社会和谐 及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对无序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进行有效调节,事关发展全局。 当前收入差距不合理现象有何具体表现?其背后深刻的体制机制根源是什么?解决的切入点又有哪些?就 此,《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中 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中国改革基金会 因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李爽等机构的相关研究者,以 期获得权威的分析与判断 分配不合理五大表现 虽然各方对目前我国收入不合理程度的估测不同,但对差距不断扩大”的共识却相当高。《瞭望》新闻周

比如对欠发达地区的大规模转移支付,比如引发争议的《劳动合同法》颁行,乃至对垄断行业工资的“封顶” 动议等。 无疑,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底层焦虑,但相对于那些暴发式的财富窜升者(比如房地产商,比如垄断 企业随便一个中层干部,比如煤老板、油老板),即便是有高等学历,在竞争性行业兢兢业业本本分分挣钱 的“中产”们,也常常深感自己在“金字塔”中的不断下沉,更何况数量庞大近乎无限供给的简单劳动大军?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最新演变,仔细阅读会发现其在本组专题中若隐若现。比 如“不合理分配格局渐呈固化”,比如“贫困的代际传递”,比如“企业分配向资方倾斜”,比如“国民收入分配 向政府倾斜”等,这些本该被系统梳理,但受限于调研条件而略显零碎的内容,实际上是改革发展到今天, 诸多体制弊端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渗出的“结石”。 至于第三个问题即“解决之道”的答案,则体现在有关专家对“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的厘清之后,即目前 引起人民不满的分配不公问题,主要是“机会不公”和“竞争过程中规则不公”所致,比如权钱交易,比如以 属于全社会的廉价资源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垄断行业等。 机会公平,也即起点公平,当然会极大减少不合理收入差距;那些因勤奋程度和个人禀赋不同形成的适度 收入差异,则有益于社会进步;而在公平起点上由先天差异造成的过大收入悬殊,则恰恰是二次分配及社 会救助的工作范畴和存在理由。 这样的分析之后可知,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本解决之道,即是通过深化改革,革除那些源源不断形成“机会不 公”和“过程不公”的体制机制弊病,而不是“仅用民粹主义方式去炒作和应对,把问题弄得越来越乱”。 革除体制之弊,当然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潘燕) 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扩大 “收入差距扩大,分配秩序混乱”有着转型期深层的体制机制原因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国军殷耀 收入差距日渐扩大的痼疾,虽被紧锣密鼓出台的民生政策不断校正,但转型期急剧变动的社会结构及尚存 欠缺的调节机制,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仍呈“全范围、多层次”扩大之势。 《瞭望》新闻周刊年前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调研发现,尽管目前的收入差 距问题建之于绝大部分群众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础之上,但日渐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还是对社会和谐 及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对无序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进行有效调节,事关发展全局。 当前收入差距不合理现象有何具体表现?其背后深刻的体制机制根源是什么?解决的切入点又有哪些?就 此,《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中 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中国改革基金会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李爽等机构的相关研究者,以 期获得权威的分析与判断。 分配不合理五大表现 虽然各方对目前我国收入不合理程度的估测不同,但对“差距不断扩大”的共识却相当高。《瞭望》新闻周

刊经过深入调研采访后,将目前我国收入差距不合理表现主要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首先是四过大”和一低一慢″问题 苏海南告诉记者”四过大”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国家发改委2007年初发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对此有详细的数字分析一一城乡 距:2005年我国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比上一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1/3:地区差距:2005年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拉大462元,东部地 区与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拉大545元:行业差距:2000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 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不同群体收入差距: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城镇居民中 10%最高收入组与10%最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从4.6倍上升到9.2倍,扩大了一倍。 在这"四过大″中,行业间收入差距与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过大情况呈加速化倾向 一低一慢”,是指普通职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职工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不仅过低, 而且增长慢,过大的收入差距,甚至使平均工资”指标难以反映普通职工真实的收入增长状况。 以北京为例,2006年北京市年平均工资为36097元,但有60.7%的职工达不到这个平均数:从全国来 看,我国2002年至2004年的三年中,职工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人数占818% 一些企业工人对本刊记者说:这年头,职工收入增长在爬,社会保障在晃悠,只有物价在飞跑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加速,至今仍呈逐年扩大之势。中国改革基 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目前的城乡差距已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乡差距 其次是资本分配太多、劳动分配太少,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偏移。李爽介绍,2003年我国劳动分配 率(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为57.6%,2005年则降为414%,两年之内下降16个百分点。与此对应 的则是资本分配的比重提高,达到了1/3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2004~2006年的统计显示,职工工资占GDP比重分别为 10.6%、10.8%和11.1% 是国家和企业储蓄增速明显快于城乡居民储蓄增速。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主持的课题组最近作 的中国储蓄结构的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企业的储蓄率在稳步上升,政府的储蓄率也呈急剧上升趋势,而 居民储蓄率则在下降 四是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差距已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目前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 镇居民全部财产比重己经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所占比重约为1%。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介绍说,近年来,全国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已经是劳动收入(城镇工薪收入和农村 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倍。尽管财产分布差距是收入差距逐年累积形成的,但目前的情况是多数人还不 具备依靠财产改善收入的条件。高收入阶层在股市、房市等方面的加速扩张,将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不合 理状况。 五是尽管改革使大多数人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受益最大的和受益最小的群体相对固定。对于中低收入居 民来讲,由于医疗教育改革偏差,使中低收入者医疗教育负担过重,加上住房以卖代租和房价暴涨,使他 们受益较小。而极少数的部分群体受益较大。王小鲁从家用汽车拥有量、出境旅游、住宅、银行存款分布 差距等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等指标测算,我国高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持续增长超常,国民收入分配呈向高收 入阶层倾斜态势 分配秩序伤及公平

刊经过深入调研采访后,将目前我国收入差距不合理表现主要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首先是“四过大”和“一低一慢”问题。 苏海南告诉记者“四过大”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国家发改委 2007 年初发布的《2006 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对此有详细的数字分析——城乡差 距:2005 年我国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比上一年扩大 500 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 1/3;地区差距:2005 年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拉大 462 元,东部地 区与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拉大 545 元;行业差距:2000 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 平的 2.63 倍,2005 年增加到 4.88 倍;不同群体收入差距:2000 年到 2005 年的五年间,城镇居民中 10%最高收入组与 10%最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从 4.6 倍上升到 9.2 倍,扩大了一倍。 在这“四过大”中,行业间收入差距与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过大情况呈加速化倾向。 “一低一慢”,是指普通职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职工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不仅过低, 而且增长慢,过大的收入差距,甚至使“平均工资”指标难以反映普通职工真实的收入增长状况。 以北京为例,2006 年北京市年平均工资为 36097 元,但有 60.7%的职工达不到这个平均数;从全国来 看,我国 2002 年至 2004 年的三年中,职工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人数占 81.8%。 一些企业工人对本刊记者说:“这年头,职工收入增长在爬,社会保障在晃悠,只有物价在飞跑。”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加速,至今仍呈逐年扩大之势。中国改革基 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目前的城乡差距已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乡差距。 其次是资本分配太多、劳动分配太少,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偏移。李爽介绍,2003 年我国劳动分配 率(劳动报酬占 GDP 比重)为 57.6%,2005 年则降为 41.4%,两年之内下降 16 个百分点。与此对应 的则是资本分配的比重提高,达到了 1/3 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2004~2006 年的统计显示,职工工资占 GDP 比重分别为 10.6%、10.8%和 11.1%。 三是国家和企业储蓄增速明显快于城乡居民储蓄增速。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主持的课题组最近作出 的中国储蓄结构的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企业的储蓄率在稳步上升,政府的储蓄率也呈急剧上升趋势,而 居民储蓄率则在下降。 四是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差距已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目前收入最高的 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 镇居民全部财产比重已经接近 50%,收入最低的 10%家庭财产总额所占比重约为 1%。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介绍说,近年来,全国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已经是劳动收入(城镇工薪收入和农村 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倍。尽管财产分布差距是收入差距逐年累积形成的,但目前的情况是多数人还不 具备依靠财产改善收入的条件。高收入阶层在股市、房市等方面的加速扩张,将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不合 理状况。 五是尽管改革使大多数人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受益最大的和受益最小的群体相对固定。对于中低收入居 民来讲,由于医疗教育改革偏差,使中低收入者医疗教育负担过重,加上住房以卖代租和房价暴涨,使他 们受益较小。而极少数的部分群体受益较大。王小鲁从家用汽车拥有量、出境旅游、住宅、银行存款分布 差距等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等指标测算,我国高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持续增长超常,国民收入分配呈向高收 入阶层倾斜态势。 分配秩序伤及公平

收入分配秩序混乱,是与收入差距扩大并列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在当前亦表现极为突出。 改革开放后,由于在生产、流通和分配等各个环节逐步向社会开放,但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上长期实行 市场与计划并行的双轨制″,同时又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从而造成制度上的诸多漏洞,成为权钱交易、损 公肥私的孳生温床,一部分人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形成不公平分配 受访的专家学者认为,分配秩序混乱在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分配主体方面都有涉及。具体表现为 政府权力寻租现象严重,国有资产和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纯收入大量流向个人,形成"工资不高、收入不低 现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李爽主持的课题研究发现,政府机构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及所属行政机 构和事业机构,利用制度漏洞,通过合法途径,收取名目繁多的税外费,形成大规模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 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的税外收费规模约为税收收入的1~15倍,形成税小费大”的不合理收入分配格 局。近年来,寻租活动又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寻租重点领域开始由项目审批转向土地开发审批,寻租方式 也在由单纯收受钱物开始转向直接介入投资和经营,获取赢利收益。 部分企业以不正当行为侵蚀国家和公众收益。某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勾结不法分子,把国有企业 转制当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以侵蚀品牌权和专利权、低价评估、降价转让或拍卖等 形式,把国家所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转为企业或个人所有: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现象仍然存在,"内部 人控制”问题依然存在,在国企公司化改制中产权制度改革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对管理层个人的收入分配 激励普遍超前:在其他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设立多本账现象较多,偷税、漏税、骗税问题 严重,将巨额应纳税资金转为企业盈余 居民个人不规范收入缺乏约束。一是国企职工享有的补贴、津贴、奖金、实物分配等制度外收入名目繁多 难以搞清真实情况,更谈不上有效约束:二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务消费大多采取实报实销的形式,不受 约束,弹性很大:三是地区间、行业间、单位间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与个人能力和质素分布 不匹配:四是私营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的确定随意性较大,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和约束。部分用人单位确 定劳动者工资水平随意性较大,是分配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的表现。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和城镇非 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水平长期被压低到正常劳动力价值之下,并且经常被拖欠:另一方面,垄断企业职工特 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不仅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且享有高水平的福利和职务消费。 政府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乱”,名目繁多的工资表外收入接近甚至超过工资表内收入。尽管国家近年对公 务员工资实行了改革,公务员的收入规范化程度有了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奖 金津贴名目繁多,如季度奖、年终奖、业绩奖以及各种过节费仍然保留,有的地区实行了车改,有的地区 没有实行:有的地区以经济适用房的形式解决公务员的住房,有的地区以货币形式给予补贴,差别很大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状况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财政全额拨款,有的是差额拨款,有的是自收自支,有的是 既享受全额拨款又利用自身条件搞创收,其结果是不同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大相径庭 非透明、非规范性收入不同程度存在。包括灰色收入或隐性收入等工资外收入的比重较大,导致实际收入 差距比工资差距要大得多。王小鲁主持的一项研究调查表明,2005年非透明、非规范性收入大约有4.8 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6%。王小鲁认为,加上大量的隐性收入,全国城乡居民最高和最低10%家庭 的人均收入差距达到了55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存在制度缺陷,一些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能按时扣缴,而对一些 不靠工薪的高收入者往往存在征管漏洞 两次分配均存制度缺陷

收入分配秩序混乱,是与收入差距扩大并列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在当前亦表现极为突出。 改革开放后,由于在生产、流通和分配等各个环节逐步向社会开放,但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上长期实行 市场与计划并行的“双轨制”,同时又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从而造成制度上的诸多漏洞,成为权钱交易、损 公肥私的孳生温床,一部分人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形成不公平分配。 受访的专家学者认为,分配秩序混乱在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分配主体方面都有涉及。具体表现为: 政府权力寻租现象严重,国有资产和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纯收入大量流向个人,形成“工资不高、收入不低” 现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李爽主持的课题研究发现,政府机构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及所属行政机 构和事业机构,利用制度漏洞,通过合法途径,收取名目繁多的税外费,形成大规模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 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的税外收费规模约为税收收入的 1~1.5 倍,形成“税小费大”的不合理收入分配格 局。近年来,寻租活动又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寻租重点领域开始由项目审批转向土地开发审批,寻租方式 也在由单纯收受钱物开始转向直接介入投资和经营,获取赢利收益。 部分企业以不正当行为侵蚀国家和公众收益。某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勾结不法分子,把国有企业 转制当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以侵蚀品牌权和专利权、低价评估、降价转让或拍卖等 形式,把国家所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转为企业或个人所有;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现象仍然存在,“内部 人控制”问题依然存在,在国企公司化改制中产权制度改革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对管理层个人的收入分配 激励普遍超前;在其他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设立多本账现象较多,偷税、漏税、骗税问题 严重,将巨额应纳税资金转为企业盈余。 居民个人不规范收入缺乏约束。一是国企职工享有的补贴、津贴、奖金、实物分配等制度外收入名目繁多, 难以搞清真实情况,更谈不上有效约束;二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务消费大多采取实报实销的形式,不受 约束,弹性很大;三是地区间、行业间、单位间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与个人能力和质素分布 不匹配;四是私营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的确定随意性较大,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和约束。部分用人单位确 定劳动者工资水平随意性较大,是分配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的表现。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和城镇非 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水平长期被压低到正常劳动力价值之下,并且经常被拖欠;另一方面,垄断企业职工特 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不仅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且享有高水平的福利和职务消费。 政府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乱”,名目繁多的工资表外收入接近甚至超过工资表内收入。尽管国家近年对公 务员工资实行了改革,公务员的收入规范化程度有了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奖 金津贴名目繁多,如季度奖、年终奖、业绩奖以及各种过节费仍然保留,有的地区实行了车改,有的地区 没有实行;有的地区以经济适用房的形式解决公务员的住房,有的地区以货币形式给予补贴,差别很大。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状况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财政全额拨款,有的是差额拨款,有的是自收自支,有的是 既享受全额拨款又利用自身条件搞创收,其结果是不同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大相径庭。 非透明、非规范性收入不同程度存在。包括灰色收入或隐性收入等工资外收入的比重较大,导致实际收入 差距比工资差距要大得多。王小鲁主持的一项研究调查表明,2005 年非透明、非规范性收入大约有 4.8 亿元,约占当年 GDP 的 26%。王小鲁认为,加上大量的隐性收入,全国城乡居民最高和最低 10%家庭 的人均收入差距达到了 55 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 21 倍。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存在制度缺陷,一些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能按时扣缴,而对一些 不靠工薪的高收入者往往存在征管漏洞。 两次分配均存制度缺陷

根据李爽、苏海南、王小鲁以及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硏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财政部财政科学硏究所所长贾 康等专家们的分析介绍,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缺陷表现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行政支配性、秩 序混乱性及公共福利短缺性。 初次分配的缺陷主要是起点和机会不公,且缺乏制约 专家认为,在资源占有和配置、资金分配和融通、市场准入等关乎初次分配起点和机会的基本制度方面, 尚存在着国有与非国有、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的待遇差别:存在公共支出和土地、矿产等公共资源 管理不规范问题,像政府主导的固定投资在资金管理方面有着诸多的制度漏洞,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进入 市场缺乏透明,产生权钱交易和大大小小的”豆腐渣工程”,等等。这是当前初次分配领域分配不公的主要 原因。 在工资制度与政策方面,一些专家认为,存在着体制内按劳分配带有浓厚行政色彩和体制外分配混乱并存 的缺陷,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现形式和机制尚未破題。由于要素市场不健全,使得各种要素 的贡献不能完全按照公平的市场价值加以实现:由于存在着劳动者劳权保护制度缺位、社会弱势群体劳动 权益的保护不足等问题,按劳分配在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成为”空中楼阁 劳动力价值长期处于被资本严重剥夺的境地 再分配的缺陷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税收制度与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策等方面。 从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来看,鲜明的城乡差别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缺陷。除此之外,社保制度还存 在诸多问题,一是覆盖面不足,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几乎都存在覆盖面过窄的问题,受到保障的主要是城镇 正规单位职工,而非正规部门和非主流群体基本没有或只能享受部分社会保障。二是制度不统一,除城乡 的制度性分割外,在城镇还存在着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制度差别,实质上是社会保障的”双轨制”。三是缺乏 制度保障,社会保障执行标准的确定和执行还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在很多 地方实际上不是生存标准,而是政府财力标准 从税收制度与政策来看,我国目前的税收调节制度还只是主要依靠个人所得税,已开征的财产税还只有房 产税一种,且仅就城镇房产征收,而遗产税和赠与税还尚处空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国人大对《个 人所得税法》的高收入者自行申报的内容及监管规定进行了新的修正和补充,但在现行所得税分类征收方 式下,由于缺乏对多种形式的不合理或不合法收入有效的监管手段,致使出现了富人少交税、穷人和工薪 阶层多交税的逆向再分配局面,助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策来看,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转移支付的政策导向不明确,调节功能微弱 二是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包括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不清晰:三是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模糊:四是转移 支付形式繁多管理分散。口 机会不平等”是问题关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等专家认为,基于个 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 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 这类不平等主要是待改革的体制性因素所致,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其中在非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 方面,政府的"缺位和越位″贯穿始终

根据李爽、苏海南、王小鲁以及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 康等专家们的分析介绍,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缺陷表现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行政支配性、秩 序混乱性及公共福利短缺性。 初次分配的缺陷主要是起点和机会不公,且缺乏制约。 专家认为,在资源占有和配置、资金分配和融通、市场准入等关乎初次分配起点和机会的基本制度方面, 尚存在着国有与非国有、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的待遇差别;存在公共支出和土地、矿产等公共资源 管理不规范问题,像政府主导的固定投资在资金管理方面有着诸多的制度漏洞,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进入 市场缺乏透明,产生权钱交易和大大小小的“豆腐渣工程”,等等。这是当前初次分配领域分配不公的主要 原因。 在工资制度与政策方面,一些专家认为,存在着体制内按劳分配带有浓厚行政色彩和体制外分配混乱并存 的缺陷,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现形式和机制尚未破题。由于要素市场不健全,使得各种要素 的贡献不能完全按照公平的市场价值加以实现;由于存在着劳动者劳权保护制度缺位、社会弱势群体劳动 权益的保护不足等问题,按劳分配在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成为“空中楼阁”, 劳动力价值长期处于被资本严重剥夺的境地。 再分配的缺陷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税收制度与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策等方面。 从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来看,鲜明的城乡差别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缺陷。除此之外,社保制度还存 在诸多问题,一是覆盖面不足,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几乎都存在覆盖面过窄的问题,受到保障的主要是城镇 正规单位职工,而非正规部门和非主流群体基本没有或只能享受部分社会保障。二是制度不统一,除城乡 的制度性分割外,在城镇还存在着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制度差别,实质上是社会保障的“双轨制”。三是缺乏 制度保障,社会保障执行标准的确定和执行还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在很多 地方实际上不是生存标准,而是政府财力标准。 从税收制度与政策来看,我国目前的税收调节制度还只是主要依靠个人所得税,已开征的财产税还只有房 产税一种,且仅就城镇房产征收,而遗产税和赠与税还尚处空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国人大对《个 人所得税法》的高收入者自行申报的内容及监管规定进行了新的修正和补充,但在现行所得税分类征收方 式下,由于缺乏对多种形式的不合理或不合法收入有效的监管手段,致使出现了富人少交税、穷人和工薪 阶层多交税的逆向再分配局面,助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策来看,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转移支付的政策导向不明确,调节功能微弱; 二是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包括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不清晰;三是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模糊;四是转移 支付形式繁多管理分散。□ “机会不平等”是问题关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等专家认为,基于个 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 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 这类不平等主要是待改革的体制性因素所致,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其中在非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 方面,政府的“缺位和越位”贯穿始终

一是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歧视,源于计划经济早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在城乡 经济一体化或城市化逐步形成的趋势下,原有体制中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性歧视并没有根本改变,农 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身份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公共品分享方面,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 歧视待遇。在市场经济收入增长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条件下,这种歧视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成为 目前全国总体基尼系数过高的重要体制性原因 二是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中下阶层缺乏表达诉求权。我国在转型经济体制中,虽然按劳分配依然被 强调为主体地位,但相应的体制设计还很不完善,甚至有些方面存在严重"缺位”现象。特别是劳动集体谈 判的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劳动要素在参与分配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基 本作为企业职能部门”存在,在维护职工利益方面往往受到企业管理层的掣肘: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还没有 工会组织或工会组织徒具形式,劳资矛盾协调机制严重缺位。从一些国有企业早期砸三铁”到后来的随意 裁员,以及”农民工工资长期被压低的现象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机制的缺乏 三是垄断行业对分配关系的扭曲。行政性垄断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部分行业归口管理演变而来 体制转型期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行政性垄断行业往往热衷于"选择性”地参照市场化”和”国际惯例”,这种 选择性集中体现在所谓市场价格”、赢利和收入水平方面的参照,大部分垄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高于 因际价格。更为重要的是,由行政性垄断带给行业的超额利润大都没有回馈给国家和社会,而是以”做大做 强”之类的理由留在了部门和企业,并且部分地转化为这些行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收入、福利等。这是目前我 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对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关系的重大扭曲。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影响。相对于经济市场化进程而言,政府职能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集中表现为 政府职能的缺位、错位和越位。目前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是一些突出 的表现。 五是缺乏对资源配置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在体制转轨中虽然大幅度减少了行政性资源配置,但在市 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行政性资源配置的权力具有了”价格”意义。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产品”双 轨"价差牟利,到90年代要素市场化中的寻租”,出现大量权力市场化的现象。近年来,在城市改造拆迁 和土地转让、资金信贷以及资本市场圈钱”等领域,权力市场化的现象依然没有止步的迹象。这是产生灰 色甚至黑色收入的根本原因。口(陈国军殷耀 企业分配:利润挤占工资 企业收入分配日益向资本所有者倾斜,利润挤占工资”现象较为严重 文/《暸望》新闻周刊记者刘书云王振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7年11月公布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指出,中国企业利 润大幅增加,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的低收入为代价的。 报告显示,1990年至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41.4%,而同期营业 余额占GDP的比例却从21.9%增加到29.6%。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 在工业领域也是如此。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2.4倍,到2005年降

一是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歧视,源于计划经济早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在城乡 经济一体化或城市化逐步形成的趋势下,原有体制中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性歧视并没有根本改变,农 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身份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公共品分享方面,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 歧视待遇。在市场经济收入增长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条件下,这种歧视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成为 目前全国总体基尼系数过高的重要体制性原因。 二是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中下阶层缺乏表达诉求权。我国在转型经济体制中,虽然按劳分配依然被 强调为主体地位,但相应的体制设计还很不完善,甚至有些方面存在严重“缺位”现象。特别是劳动集体谈 判的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劳动要素在参与分配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基 本作为企业“职能部门”存在,在维护职工利益方面往往受到企业管理层的掣肘;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还没有 工会组织或工会组织徒具形式,劳资矛盾协调机制严重缺位。从一些国有企业早期“砸三铁”到后来的随意 裁员,以及“农民工”工资长期被压低的现象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机制的缺乏。 三是垄断行业对分配关系的扭曲。行政性垄断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部分行业归口管理演变而来。在 体制转型期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行政性垄断行业往往热衷于“选择性”地参照“市场化”和“国际惯例”,这种 选择性集中体现在所谓“市场价格”、赢利和收入水平方面的参照,大部分垄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高于 国际价格。更为重要的是,由行政性垄断带给行业的超额利润大都没有回馈给国家和社会,而是以“做大做 强”之类的理由留在了部门和企业,并且部分地转化为这些行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收入、福利等。这是目前我 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对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关系的重大扭曲。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影响。相对于经济市场化进程而言,政府职能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集中表现为 政府职能的缺位、错位和越位。目前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是一些突出 的表现。 五是缺乏对资源配置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在体制转轨中虽然大幅度减少了行政性资源配置,但在市 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行政性资源配置的权力具有了“价格”意义。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利用产品“双 轨”价差牟利,到 90 年代要素市场化中的“寻租”,出现大量权力市场化的现象。近年来,在城市改造拆迁 和土地转让、资金信贷以及资本市场“圈钱”等领域,权力市场化的现象依然没有止步的迹象。这是产生灰 色甚至黑色收入的根本原因。□(陈国军殷耀) 企业分配:利润挤占工资 企业收入分配日益向资本所有者倾斜,“利润挤占工资”现象较为严重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书云王振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007 年11 月公布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指出,中国企业利 润大幅增加,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的低收入为代价的。 报告显示,1990 年至 2005 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 GDP 的比例从 53.4%降低到 41.4%,而同期营业 余额占 GDP 的比例却从 21.9%增加到 29.6%。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 在工业领域也是如此。1998 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 2.4 倍,到 2005 年降

到了0.43倍。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在辽宁、陕西等地调研也证实,由于缺乏对企业收入分配有效的调控手段,企业普 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利润挤占工资"的情况,制约了职工对发展成果公平、充分地享有,也影 响了社会稳定。 受访的专家建议,重新调整劳动管理关系,构建新型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只涨利润不涨工资 本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效益逐步提高,职工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与企 业效益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呈现出"低、慢、大、欠、挤”五大问题 低”指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速度大大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以辽宁为例。2007年上半年,辽 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1倍,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6倍,地方国企增长4.2 倍。而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仅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增长172%。这其 中还包括上半年调资及补发工资后增长明显的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若扣除这一因素,企业职工实际 的工资增长更低 在资源效益明显的山西,省总工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五″期间,山西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达 64.7%,全省职工工资年平均增长仅为17.7%,而全国2002~2004的三年统计显示,职工工资低于当 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人数占818% 慢″指部分行业和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缓慢。据陕西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介绍,2006年陕西省国有企 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上年仅增长6%,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更低,一般年增长在4%~8%不等。 由于忽视了津补贴标准的修订,像夜班津贴长达十多年没有进行调整,在年前,陕西省才把前夜班津贴由 0.8元提高到3~6元,将后夜班津贴由1元提高到5~8元。而辽宁等省份还没有提高 辽宁省辽阳市总工会对90家企业调查发现,有的企业10年没涨过工资,有的企业3年才涨20元,70% 的企业平均工资低于全市社会平均工资,多数民营企业的月平均工资在700元至900元,仅比当地最低 工资标准稍高。 大”指企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据陕西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不完全调查,2006年全省高收入行业与低收 入行业之间的差距为3.8倍:在企业内部,效益好的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在15倍以上, 即使是微利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3倍以上。 欠”指效益不好的企业大量拖欠职工工资。2006年以前,辽阳市累计拖欠职工工资28亿元,最长者达 38个月。辽宁省的阜新市截止到2006年末,全市累计拖欠在岗职工工资1.28亿元,涉及在岗职工4万 多人。 挤″指部分企业为了完成利润指标或增加利润,而人为地挤占人工成本。阜新矿业集团劳动工资处处长侯 传军说,企业曾为了完成经济效益指标,把本已核算进工资成本的9900多万元,用于冲销亏损,结果至 今的企业工资成本仍然很低,仅占到企业总成本的26%。此外,多数私营企业主都有为了追求利润,尽量 压低工资,降低成本的行为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振宇研究指出,从职工工资占GDP比重情况看,1980年、1990年和2000 年分别为17%、15.8%和10.7%,而2004年至2006年最近三年则分别10.6%、10.8%和111%, 呈现下降趋势,这在一定层面反映出国民收入分配”强化″了政府一方而”弱化″了居民一方 劳动力处于分配弱势

到了 0.43 倍。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在辽宁、陕西等地调研也证实,由于缺乏对企业收入分配有效的调控手段,企业普 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利润挤占工资”的情况,制约了职工对发展成果公平、充分地享有,也影 响了社会稳定。 受访的专家建议,重新调整劳动管理关系,构建新型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只涨利润不涨工资 本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效益逐步提高,职工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与企 业效益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呈现出“低、慢、大、欠、挤”五大问题。 “低”指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速度大大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以辽宁为例。2007 年上半年,辽 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 1.1 倍,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增长 1.6 倍,地方国企增长 4.2 倍。而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仅比上年同期增长 15.6%,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增长 17.2%。这其 中还包括上半年调资及补发工资后增长明显的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若扣除这一因素,企业职工实际 的工资增长更低。 在资源效益明显的山西,省总工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五”期间,山西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达 64.7%,全省职工工资年平均增长仅为 17.7%,而全国 2002~2004 的三年统计显示,职工工资低于当 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人数占 81.8%。 “慢”指部分行业和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缓慢。据陕西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介绍,2006 年陕西省国有企 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上年仅增长 6%,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更低,一般年增长在 4%~8%不等。 由于忽视了津补贴标准的修订,像夜班津贴长达十多年没有进行调整,在年前,陕西省才把前夜班津贴由 0.8 元提高到 3~6 元,将后夜班津贴由 1 元提高到 5~8 元。而辽宁等省份还没有提高。 辽宁省辽阳市总工会对 90 家企业调查发现,有的企业 10 年没涨过工资,有的企业 3 年才涨 20 元,70% 的企业平均工资低于全市社会平均工资,多数民营企业的月平均工资在 700 元至 900 元,仅比当地最低 工资标准稍高。 “大”指企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据陕西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不完全调查,2006 年全省高收入行业与低收 入行业之间的差距为 3.8 倍;在企业内部,效益好的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在 15 倍以上, 即使是微利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 3 倍以上。 “欠”指效益不好的企业大量拖欠职工工资。2006 年以前,辽阳市累计拖欠职工工资 2.8 亿元,最长者达 38 个月。辽宁省的阜新市截止到 2006 年末,全市累计拖欠在岗职工工资 1.28 亿元,涉及在岗职工 4 万 多人。 “挤”指部分企业为了完成利润指标或增加利润,而人为地挤占人工成本。阜新矿业集团劳动工资处处长侯 传军说,企业曾为了完成经济效益指标,把本已核算进工资成本的 9900 多万元,用于冲销亏损,结果至 今的企业工资成本仍然很低,仅占到企业总成本的 26%。此外,多数私营企业主都有为了追求利润,尽量 压低工资,降低成本的行为。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振宇研究指出,从职工工资占 GDP 比重情况看,1980 年、1990 年和 2000 年分别为 17%、15.8%和 10.7%,而 2004 年至 2006 年最近三年则分别 10.6%、10.8%和11.1%, 呈现下降趋势,这在一定层面反映出国民收入分配“强化”了政府一方而“弱化”了居民一方。 劳动力处于分配弱势

之所以出现”只涨利润不涨工资″,一线职工工资水平不高、增长不快的现象,王振宇认为主要与剩余劳动 力稀缺程度有关。和资本、土地等要素相比,劳动力稀缺程度最低,在分配中难以敌过"强势″的资本,而 我国目前对企业职工工资管理缺乏刚性,没有手段调控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让劳动力在分配中始终处于 最弱势地位 企业自主分配”成了"企业主分配”,职工既不敢”也不会"争取工资待遇。按我国目前工资政策,"企业自 主分配”原则已经普遍落实,但职工民主参与”并没有落实。企业职工工资多少、是否涨、涨多少由老板说 了算,职工不敢参与,工会不愿参与,在收入分配上没有发言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组改制, 非公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分、企业组织形式、就业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强资本、弱劳工”状态 现突出,职工权益极易受损。企业在分配上五花八门,想方设法压低工资,有的报账面亏损,有的盈利也 不调资,有的过高确定劳动定额,不给职工递增工资。工资问题成为最突出、最频发的劳动关系矛盾,青 岛市总工会初步统计,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中60%涉及劳动报酬、延长工时、劳动保护等方面 政府指导体系〃不具强制力,宏观调控流于形式。辽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规划工资科科长邢安吉说,目 前,政府用于调控企业工资分配的方式是定期公布具有参考性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指导线 引导企业的分配行为,这些手段缺乏刚性,加上劳动监察力度较弱,对企业的约束力微乎其微,企业可以 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在具体的工资管理上,政府主要采取办理工资手册核定企业工资总额和对部分企业实行工效挂钩的办法 阜新市劳动和和社会保障局规划工资科科长全英玉说,工资总额管理只能管住国企,其他成分的企业根本 不按规定使用工资手册,在金融机构的配合下就能支取工资性资金,这个办法基本失效了。而随着国有企 业的改制,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越来越少,享受面很窄,阜新市执行工效挂钩分配的企业由原来的上百户 已经下降到仅有20多户。陕西省劳动和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副处长冉志奎说,如今劳动部门根本介 入不了企业内部具体的分配,对企业不合理的分配现象无能为力。 最低工资标准在保障职工最低收入的同时,却又剥夺了部分职工本应取得更高报酬的权益。颁布最低工 标准是政府少数具有法律效力的硬杠杠”,却有不少企业就此只给职工发最低工资,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加 点工资、拖欠职工工资等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企业劳动用工自主决定后,劳动定额 管理较为混乱。陕西省劳动和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处长楚瑞秦说,一些实行计件定额的企业,定额偏 高,计件基数测算不合理,导致职工劳动强度增大,收入隐性下滑。劳动部门却没权管理,也没有了制定 合理劳动定额标准的职能 由于管理失控,使劳动力在分配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导致职工工资收入较低,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辽 宁省财政厅厅长邴志刚说,工资性收入作为所有收入的基础性收入,它的增长缓慢,不但影响职工生活水 平的提高,也很难让更多的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直接制约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造成经济运行的非良 性发展。同时,少数垄断性行业收入过高,加重了分配的不公平倾向 构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在采访中,部分政府劳动管理人士、工会组织和企业人士提出,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调整劳动管 理关系,建立新型的企业内部工资增长机制,使职工共享发展的成果。由此才能真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的比重,有效提振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是强力推进法律完备,政府主导”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采访中,大家认识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当 前通过签订工资协议,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但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在企业内部难以单方推进

之所以出现“只涨利润不涨工资”,一线职工工资水平不高、增长不快的现象,王振宇认为主要与剩余劳动 力稀缺程度有关。和资本、土地等要素相比,劳动力稀缺程度最低,在分配中难以敌过“强势”的资本,而 我国目前对企业职工工资管理缺乏刚性,没有手段调控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让劳动力在分配中始终处于 最弱势地位。 “企业自主分配”成了“企业主分配”,职工既“不敢”也“不会”争取工资待遇。按我国目前工资政策,“企业自 主分配”原则已经普遍落实,但“职工民主参与”并没有落实。企业职工工资多少、是否涨、涨多少由老板说 了算,职工不敢参与,工会不愿参与,在收入分配上没有发言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组改制, 非公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分、企业组织形式、就业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强资本、弱劳工”状态表 现突出,职工权益极易受损。企业在分配上五花八门,想方设法压低工资,有的报账面亏损,有的盈利也 不调资,有的过高确定劳动定额,不给职工递增工资。工资问题成为最突出、最频发的劳动关系矛盾,青 岛市总工会初步统计,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中 60%涉及劳动报酬、延长工时、劳动保护等方面。 “政府指导体系”不具强制力,宏观调控流于形式。辽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规划工资科科长邢安吉说,目 前,政府用于调控企业工资分配的方式是定期公布具有参考性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指导线, 引导企业的分配行为,这些手段缺乏刚性,加上劳动监察力度较弱,对企业的约束力微乎其微,企业可以 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在具体的工资管理上,政府主要采取办理工资手册核定企业工资总额和对部分企业实行工效挂钩的办法。 阜新市劳动和和社会保障局规划工资科科长全英玉说,工资总额管理只能管住国企,其他成分的企业根本 不按规定使用工资手册,在金融机构的配合下就能支取工资性资金,这个办法基本失效了。而随着国有企 业的改制,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越来越少,享受面很窄,阜新市执行工效挂钩分配的企业由原来的上百户, 已经下降到仅有 20 多户。陕西省劳动和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副处长冉志奎说,如今劳动部门根本介 入不了企业内部具体的分配,对企业不合理的分配现象无能为力。 最低工资标准在保障职工最低收入的同时,却又剥夺了部分职工本应取得更高报酬的权益。颁布最低工资 标准是政府少数具有法律效力的“硬杠杠”,却有不少企业就此只给职工发最低工资,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加 点工资、拖欠职工工资等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企业劳动用工自主决定后,劳动定额 管理较为混乱。陕西省劳动和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处长楚瑞秦说,一些实行计件定额的企业,定额偏 高,计件基数测算不合理,导致职工劳动强度增大,收入隐性下滑。劳动部门却没权管理,也没有了制定 合理劳动定额标准的职能。 由于管理失控,使劳动力在分配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导致职工工资收入较低,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辽 宁省财政厅厅长邴志刚说,工资性收入作为所有收入的基础性收入,它的增长缓慢,不但影响职工生活水 平的提高,也很难让更多的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直接制约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造成经济运行的非良 性发展。同时,少数垄断性行业收入过高,加重了分配的不公平倾向。 构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在采访中,部分政府劳动管理人士、工会组织和企业人士提出,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调整劳动管 理关系,建立新型的企业内部工资增长机制,使职工共享发展的成果。由此才能真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的比重,有效提振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强力推进“法律完备,政府主导”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采访中,大家认识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当 前通过签订工资协议,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但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在企业内部难以单方推进

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形成"政府主导,工会力推,劳资互动”的协商格局,当出现"本单位利润增 长、本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当地政府工资指导线提高、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四种情况之 就可以进行增资协商的新型工资增长机制,并以此促进非公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工会组建,从根本上维护好 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工成本监测指标体系,改善职工工资与企业利润间的分配关系。定期向社会公布主 要行业人工成本水平,防止部分企业以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为由,不提供准确的数据,侵蚀职工应得的利益 将工资指导线由指导性变为依据性,并细化到行业,明确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人工成本应占企业总成本 的比重和企业利润与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的关系。同时,根据经济增长状况、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按照国际 惯例,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为职工平均工资的40%至60%,并及时调整。 三是规范国有企业内部分配秩序,调节行业差距,理顺分配关系。合理控制经营者的薪酬水平,明确职工 工资增长与经营者收入相联系,经营者工资超过一线职工工资一定倍数的,其工资增长不得高于一线职工 的工资增长幅度。改变由于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带来的分配不公,合理控制收入水平,使垄断行业的职工 工资水平与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保持合适的比例,防止差距过大。 四是建立企业工资储备金"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职工工资不因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而发生大幅波动和 拖欠。口 印度工资涨幅为亚太之冠 印度去年平均工资上升了14%~15%,成为亚太地区工资增幅最大的国家,预计今年将上升17%。SVB 金融集团旗下 SVBGlo bal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说,印度是去年亚太地区工资增幅最大的国家:菲律宾居 第二,增幅是8.2%。而日本和香港排在末尾,分别是2.6%和2.9% 报告透露,印度本国公司的工资增长幅度比外国驻印公司更高一些,达到149%,而外国驻印公司是 14.3%保险公司的工资增长幅度达到17.1%;银行和金融服务业工资增长达15%。软件公司为15.6%。 工资增幅最小的行业是医疗卫生业和医疗产品业,增长幅度为12% 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 Hay Group在一份有关世界工资情况的报告中说,印度高层管理人员的年薪为9.2 万~12万美元。尽管低于西方国家同行,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印度工资的增长幅度高于西方国 报告指出,印度政府一些高级官员包括总统和中央银行行长等的工资,低于一些私企中层经理的工资。印 度总统的工资是每个月5万卢比(1美元约合41卢比),同私企高层负责人数十万卢比的月薪相比微不足 道。口(《瞭望》新闻周刊整理) 城乡分配:农民工需要“公平起点

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形成“政府主导,工会力推,劳资互动”的协商格局,当出现“本单位利润增 长、本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当地政府工资指导线提高、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四种情况之一, 就可以进行增资协商的新型工资增长机制,并以此促进非公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工会组建,从根本上维护好 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工成本监测指标体系,改善职工工资与企业利润间的分配关系。定期向社会公布主 要行业人工成本水平,防止部分企业以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为由,不提供准确的数据,侵蚀职工应得的利益。 将工资指导线由指导性变为依据性,并细化到行业,明确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人工成本应占企业总成本 的比重和企业利润与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的关系。同时,根据经济增长状况、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按照国际 惯例,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为职工平均工资的 40%至 60%,并及时调整。 三是规范国有企业内部分配秩序,调节行业差距,理顺分配关系。合理控制经营者的薪酬水平,明确职工 工资增长与经营者收入相联系,经营者工资超过一线职工工资一定倍数的,其工资增长不得高于一线职工 的工资增长幅度。改变由于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带来的分配不公,合理控制收入水平,使垄断行业的职工 工资水平与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保持合适的比例,防止差距过大。 四是建立企业“工资储备金”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职工工资不因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而发生大幅波动和 拖欠。□ 印度工资涨幅为亚太之冠 印度去年平均工资上升了 14%~15%,成为亚太地区工资增幅最大的国家,预计今年将上升 17%。SVB 金融集团旗下 SVBGlobal 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说,印度是去年亚太地区工资增幅最大的国家;菲律宾居 第二,增幅是 8.2%。而日本和香港排在末尾,分别是 2.6%和 2.9%。 报告透露,印度本国公司的工资增长幅度比外国驻印公司更高一些,达到 14.9%,而外国驻印公司是 14.3%。保险公司的工资增长幅度达到 17.1%;银行和金融服务业工资增长达 15%。软件公司为 15.6%。 工资增幅最小的行业是医疗卫生业和医疗产品业,增长幅度为 12%。 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 HayGroup 在一份有关世界工资情况的报告中说,印度高层管理人员的年薪为 9.2 万~12 万美元。尽管低于西方国家同行,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印度工资的增长幅度高于西方国 家。 报告指出,印度政府一些高级官员包括总统和中央银行行长等的工资,低于一些私企中层经理的工资。印 度总统的工资是每个月 5 万卢比(1 美元约合 41 卢比),同私企高层负责人数十万卢比的月薪相比微不足 道。□(《瞭望》新闻周刊整理) 城乡分配:农民工需要“公平起点

在初次分配中给13亿农民工以国民??待遇,事关公平与稳定 文/《暸望》新闻周刊记者殷耀陈国军 农民工收入之所以成为收入分配调研焦点,原因有二:一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 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作为我国产业工人阶层的一部分,我国已有的13亿多农民工,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利 益相对受损最严重的群体之一。 如何看待目前农民工利益受损问题,改变这一现状的切入点又是什么?为此,《暸望》新闻周刊采访了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劳 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等专家学者。 农民工利益受损严重 权威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05年,城镇职工年均工资以年平均增长率14%左右的速度上升,而同 期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6%左右,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增长更加缓慢,城镇职工工资的绝 对水平与农民工工资绝对水平之比已由2001年的2倍扩大到目前的28倍左右。2006年全国城镇职工 平均工资为21001元,实际增长127%,而全国农民工外出务工年平均收入2006年达到11352 同比增长9.9%,城镇居民与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进一步扩大 农民工的利益受损不单单表现在低工资”上,还表现在其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当前大部分受雇农民工没 有任何正式合同,即便有合同″也被因雇方设定苛刻条件:农民大多从事苦、脏、累、险的工种,劳动时 间长、强度大,受工伤、职业病、疾病困扰的可能性非常大:农民工的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 权益无保障:此外,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工自身就业培训被忽视,子女教育、住房等 生存条件很差,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分析农民工利益严重受损问题,接受采访专家认为除劳动力过剩、农民工多从事简单劳动”等原因外,更 重要的是起点不公平所致,即农民工享受不到与城市劳动者同等的待遇 上述专家指出,1.3亿农民工再加上他们所赡养的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他们的劳动权益和 生存权利长期被漠视,他们的生活水平长持维系在一个低水平的层面上,只能使这一活跃于城市和乡村的 新生社会阶层增加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引发其他社会矛盾 因此初次分配一定要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国民待遇,为进城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和生存环境,设法 提高他们的劳动收入。 如何变工地”为”家园 魏杰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一系列政策性导向和制度性安排,使得城市只给农民工提供了就业的岗 位,而没有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农民工在收入分配前面临的是一个不公平的起点,拥有的是不均等的 机会。 采访中,高尚全等专家认为首先应解决农民工机会不公平的问题,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农民工问题。 其一,应把农民工视为城市新兴产业工人,着眼于破除劳动力流动中的身份性歧视,使劳动力的竞争在起 点和过程中处于平等、公平的基础上。同时,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切实形成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机制和体制,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就业机会权利平等、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平等、享 受就业社区公共资源权利平等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平等就业制度,逐步给予”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等待

在初次分配中给 1.3 亿农民工以国民??待遇,事关公平与稳定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殷耀陈国军 农民工收入之所以成为收入分配调研焦点,原因有二:一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 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作为我国产业工人阶层的一部分,我国已有的 1.3 亿多农民工,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利 益相对受损最严重的群体之一。 如何看待目前农民工利益受损问题,改变这一现状的切入点又是什么?为此,《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劳 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等专家学者。 农民工利益受损严重 权威统计显示,从 2001 年到 2005 年,城镇职工年均工资以年平均增长率 14%左右的速度上升,而同 期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6%左右,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增长更加缓慢,城镇职工工资的绝 对水平与农民工工资绝对水平之比已由 2001 年的 2 倍扩大到目前的 2.8 倍左右。2006 年全国城镇职工 平均工资为 21001 元,实际增长 12.7%,而全国农民工外出务工年平均收入 2006 年达到 11352 元, 同比增长 9.9%,城镇居民与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进一步扩大。 农民工的利益受损不单单表现在“低工资”上,还表现在其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当前大部分受雇农民工没 有任何正式合同,即便有“合同”也被因雇方设定苛刻条件;农民大多从事苦、脏、累、险的工种,劳动时 间长、强度大,受工伤、职业病、疾病困扰的可能性非常大;农民工的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 权益无保障;此外,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工自身就业培训被忽视,子女教育、住房等 生存条件很差,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分析农民工利益严重受损问题,接受采访专家认为除“劳动力过剩、农民工多从事简单劳动”等原因外,更 重要的是“起点不公平”所致,即农民工享受不到与城市劳动者同等的待遇。 上述专家指出,1.3 亿农民工再加上他们所赡养的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他们的劳动权益和 生存权利长期被漠视,他们的生活水平长持维系在一个低水平的层面上,只能使这一活跃于城市和乡村的 新生社会阶层增加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引发其他社会矛盾。 因此初次分配一定要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国民待遇,为进城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和生存环境,设法 提高他们的劳动收入。 如何变“工地”为“家园” 魏杰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一系列政策性导向和制度性安排,使得城市只给农民工提供了就业的岗 位,而没有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农民工在收入分配前面临的是一个不公平的起点,拥有的是不均等的 机会。 采访中,高尚全等专家认为首先应解决农民工机会不公平的问题,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农民工问题。 其一,应把农民工视为城市新兴产业工人,着眼于破除劳动力流动中的身份性歧视,使劳动力的竞争在起 点和过程中处于平等、公平的基础上。同时,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切实形成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机制和体制,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就业机会权利平等、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平等、享 受就业社区公共资源权利平等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平等就业制度,逐步给予“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等待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52页,可试读18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