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理论热点面对面 为了方便考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本电子书特别增加了内部链接,按住CTRL+鼠标左 键可以进入相关页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目录 1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11从个人所得税标准的提高说起 2新起点上的新目标 12由“开门立法”谈起 3「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13奔小康盼健康 4竭泽而渔之路不能走 14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5让“中国制造”成“中国创造” 15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 6“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16“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 7歌舞“东方”新气象 17网络潮头把好舵 8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18“良医治未病”的启示 9知荣明耻树新风 19“中国威胁”还是“中国机遇 10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20永葆蓬勃的活力 理论热点连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如何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 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在深入调研基础 上,组织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了第四本通俗理论读物一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 该书对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观点准确,说理 透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本报将连续刊出《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今日刊 出第一篇 2005年金秋十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科学 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要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把握科学发展 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推动经 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自2005年3月开始,12家中央新闻单位联合组织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 宣传报道活动。记者深入全国31个省区市,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 研采访,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了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2006 理论热点面对面 为了方便考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本电子书特别增加了内部链接,按住 CTRL+鼠标左 键可以进入相关页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目录 1 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11 从个人所得税标准的提高说起 2 新起点上的新目标 12 由“开门立法”谈起 3 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 13 奔小康 盼健康 4 竭泽而渔之路不能走 14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5 让“中国制造”成“中国创造” 15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 6 “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16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 7 歌舞“东方”新气象 17 网络潮头把好舵 8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18 “良医治未病”的启示 9 知荣明耻树新风 19 “中国威胁”还是“中国机遇” 10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20 永葆蓬勃的活力 理论热点连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如何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 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在深入调研基础 上,组织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了第四本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 该书对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观点准确,说理 透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本报将连续刊出《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今日刊 出第一篇。 2005年金秋十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科学 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要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把握科学发展 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推动经 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自2005年3月开始,12家中央新闻单位联合组织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 宣传报道活动。记者深入全国31个省区市,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 研采访,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了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从热潮翻涌的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从清秀俊美的五指山到一望无垠的黑土 地,处处都能感受到科学发展观越来越深入人心,正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发挥着 指导实践的巨大威力。无论西部大开发还是东部新跨越,无论东北振兴还是中部崛起,都迈 出了坚实的步伐,奏响着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那么,科学发展观的“神奇”力量从何而来?归结到一点,就在于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 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 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 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它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 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对发展的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们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 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 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 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它强调人民 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 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 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 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充 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观点,既坚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 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强调通过解决矛盾,求得协调和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共同繁荣,进一步深化了 对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总的看,科学发展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统一。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 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从热潮翻涌的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从清秀俊美的五指山到一望无垠的黑土 地,处处都能感受到科学发展观越来越深入人心,正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发挥着 指导实践的巨大威力。无论西部大开发还是东部新跨越,无论东北振兴还是中部崛起,都迈 出了坚实的步伐,奏响着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那么,科学发展观的“神奇”力量从何而来?归结到一点,就在于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 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 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 题。 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它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 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对发展的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们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 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 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 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它强调人民 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 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 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 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充 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观点,既坚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 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强调通过解决矛盾,求得协调和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共同繁荣,进一步深化了 对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总的看,科学发展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统一。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 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新境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 导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 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 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目标和任务也会不同。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发展 实践的推进而逐步深化的。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科学 发展观正是党中央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和解决当今中国发展问题 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坚持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反映 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在发展的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等我们党一贯 倡导的观点,同时又立足新的实际,强调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 展、可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的目的上,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 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在全国 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最终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的战略布局上,科学发展观既坚持我们党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 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等基本观点,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三位一体”,拓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更加全面、协调、均衡 在发展的方式方法上,科学发展观坚持我们党关于要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系列重大关系,注重综合平衡、不能顾此失彼等基本观点,同时提出要统筹兼顾,强调要统 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 系,强调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要着 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上,科学发展观坚持我们党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坚持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基本主张,又进一步提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
新境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 导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 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 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目标和任务也会不同。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发展 实践的推进而逐步深化的。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科学 发展观正是党中央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和解决当今中国发展问题 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坚持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反映 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在发展的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等我们党一贯 倡导的观点,同时又立足新的实际,强调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 展、可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的目的上,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 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在全国 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最终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的战略布局上,科学发展观既坚持我们党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 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等基本观点,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三位一体”,拓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更加全面、协调、均衡。 ——在发展的方式方法上,科学发展观坚持我们党关于要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 系列重大关系,注重综合平衡、不能顾此失彼等基本观点,同时提出要统筹兼顾,强调要统 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 系,强调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要着 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上,科学发展观坚持我们党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坚持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基本主张,又进一步提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这些主要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 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这一思想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坚持,也是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最好的体现。 怎样理解必须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 从实践来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一些障碍,大都与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 有关。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有的属 于体制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还有的是体制建设滞后引起的问题。比如,近年来,一方 面水、能源等重要资源非常紧张,另一方面消耗过高、资源浪费的现象又十分突出。究其原 因,就与价格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合理、不完善有关。制度、体制和机制比较完善,才能有 效引导和规范经济社会生活各类参与者的行为,使其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的“六个必须”的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关键的一条,还是要完善制度、体制和机 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改革的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进一步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要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 题,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形成为具有可操作性 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各地区各部门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制度创 新,建立起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具有各自特色的制度、体制和机制 当前,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的部署,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深化价格体制和财税金融投资体制等改革。 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的成果和付出的代价:建立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群 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之中。同时,还要完善监督体系,特别是 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这些主要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 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这一思想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坚持,也是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最好的体现。 怎样理解必须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 从实践来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一些障碍,大都与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 有关。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有的属 于体制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还有的是体制建设滞后引起的问题。比如,近年来,一方 面水、能源等重要资源非常紧张,另一方面消耗过高、资源浪费的现象又十分突出。究其原 因,就与价格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合理、不完善有关。制度、体制和机制比较完善,才能有 效引导和规范经济社会生活各类参与者的行为,使其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的“六个必须”的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关键的一条,还是要完善制度、体制和机 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改革的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进一步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要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 题,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形成为具有可操作性 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各地区各部门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制度创 新,建立起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具有各自特色的制度、体制和机制。 当前,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的部署,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深化价格体制和财税金融投资体制等改革。 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的成果和付出的代价;建立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群 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之中。同时,还要完善监督体系,特别是 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
建立健全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性 实践。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制度方面的创新都源于基层和群众的实践。要认真总结基层和群 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好做法、好经验,并注意加以提炼和理论概括,努力用制度形式确定下 来,加以推广,使之能够长期发挥作用 时代在前进,指导发展的思想也在前进。放眼未来,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 道,“十一五”的历史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顺利实现, 亿万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理想就会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 1.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坚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3.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4.坚持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 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6.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7.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 坚持节约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9.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0.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深度阅读 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求是》2006 年第1期 胡锦涛:《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十六大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链接
建立健全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性 实践。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制度方面的创新都源于基层和群众的实践。要认真总结基层和群 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好做法、好经验,并注意加以提炼和理论概括,努力用制度形式确定下 来,加以推广,使之能够长期发挥作用。 时代在前进,指导发展的思想也在前进。放眼未来,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 道,“十一五”的历史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顺利实现, 亿万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理想就会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 1.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坚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3.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4.坚持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 5.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6.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7.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 8.坚持节约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9.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0.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深度阅读 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求是》2006 年第1期。 胡锦涛:《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十六大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 出版社2005年版。 人民日报社论:《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人民日报》 年 2月2日 秋石:《科学发展观就是社会主义发展观》,《求是》 05年第21期。 《人民日报》(2006-09-1第16版) 理论热点连载二:新起点上的新目标 一如何理解“十一五”规划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为“十一五”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 五”规划《纲要》,具体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 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如何理解“十一五”发展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十五”发展成 就、科学分析“十一五”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十五”时期是不平凡 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风险挑战,保持了国民经济 持续较快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 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这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使“十一五”发展切切实实地站在 个新起点上 一是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通过“十五”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 的共识,而且正在转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旋律。“十 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为推 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 导 二是站在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我们适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 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为18.23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45倍;财政收入达到3.5万亿元,比 2000年增长1.4倍。“十五”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积极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 出版社2005年版。 人民日报社论:《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人民日报》2005年1 2月2日。 秋石:《科学发展观就是社会主义发展观》,《求是》2005年第21期。 《人民日报》 (2006-09-11 第 16 版) 理论热点连载二:新起点上的新目标 ――如何理解“十一五”规划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为“十一五”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一 五”规划《纲要》,具体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 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如何理解“十一五”发展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十五”发展成 就、科学分析“十一五”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十五”时期是不平凡 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风险挑战,保持了国民经济 持续较快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 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这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使“十一五”发展切切实实地站在一 个新起点上。 一是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通过“十五”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 的共识,而且正在转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旋律。“十 一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为推 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 导。 二是站在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我们适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 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为18.23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45倍;财政收入达到3.5万亿元,比 2000年增长1.4倍。“十五”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积极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
域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得到优化, 进一步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内在活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 5年进出口总额达1.42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成就,为“十 五”进一步解决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四是站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 建设继续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我们党提出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在实践中逐步落实。“十五”期间取得的社会发 展成就,为推动“十一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落实“十一五”规划,我们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 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特别是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 出现。可以说,一个人有成长中的烦恼,一个国家也有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靠成长 消除,发展中的问题靠发展解决。 面对战略机遇,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更加努力。落实“十 五”规划,就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 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规划是怎样勾画发展蓝图的 “十一五”规划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 到“十一五”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上,具体化为“六个必须”的原则和“六个立足 的政策导向。这样,就使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上 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上。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规划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所处的发 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以及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根据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提出了经济增长等9个方面的目标及39个量化指标。 这些目标,立足我国国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六个立足”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 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三、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
域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得到优化, 进一步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内在活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 5年进出口总额达1.42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成就,为“十 一五”进一步解决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四是站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 建设继续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我们党提出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在实践中逐步落实。“十五”期间取得的社会发 展成就,为推动“十一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落实“十一五”规划,我们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 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特别是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 出现。可以说,一个人有成长中的烦恼,一个国家也有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靠成长 消除,发展中的问题靠发展解决。 面对战略机遇,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更加努力。落实“十一 五”规划,就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 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规划是怎样勾画发展蓝图的? “十一五”规划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 到“十一五”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上,具体化为“六个必须”的原则和“六个立足” 的政策导向。这样,就使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上, 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上。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规划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所处的发 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以及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根据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提出了经济增长等9个方面的目标及39个量化指标。 这些目标,立足我国国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六个立足” 一、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 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二、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三、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
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五、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 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六、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 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10项 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既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发 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岀了具体部署,又明确 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改革开放的任务: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又明确了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其中,有原则性的意见,也有具 体的要求,这就使贯彻落实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总的看,“十一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人文、社会、环境等在规划中得 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的22个主要指标中,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的有8个,反映公共 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有8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问题都有明确指标。可以说,百姓盼望 的,正是政府关注的:政府要做的,正是百姓急需的。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成为规划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十一五”规划, 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蓝图。 规划的实施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2006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颁奖大会,向积极为 制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80位代表,颁发了公众建言献策奖。在200 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共有5000多人次为规划纲要的制订提出了 数万条建议,其中不少都被采纳 广大群众如此关注规划纲要的制订,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十一五 规划改善自己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 从《纲要》全文看,十四篇、四十八章、五万多字,既谈国计,又论民生,国计紧扣民 生,处处体现民意;既关乎大政方针,又关乎群众利益,措施以人为本,目标惠及百姓。那 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能带给群众哪些实惠,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呢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 点等。 社会福利建设综合福利中心、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
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五、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 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六、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 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10项 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既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发 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 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改革开放的任务;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又明确了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其中,有原则性的意见,也有具 体的要求,这就使贯彻落实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总的看,“十一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人文、社会、环境等在规划中得 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的22个主要指标中,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的有8个,反映公共 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有8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问题都有明确指标。可以说,百姓盼望 的,正是政府关注的;政府要做的,正是百姓急需的。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成为规划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十一五”规划, 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蓝图。 规划的实施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2006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颁奖大会,向积极为 制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80位代表,颁发了公众建言献策奖。在200 5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共有5000多人次为规划纲要的制订提出了 数万条建议,其中不少都被采纳。 广大群众如此关注规划纲要的制订,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十一五” 规划改善自己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 从《纲要》全文看,十四篇、四十八章、五万多字,既谈国计,又论民生,国计紧扣民 生,处处体现民意;既关乎大政方针,又关乎群众利益,措施以人为本,目标惠及百姓。那 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能带给群众哪些实惠,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呢?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 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 点等。 社会福利 建设综合福利中心、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
合服务设施等。 公共卫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中医临床硏究基地和重点中医 医院建设 社区服务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社会保险服 务 防洪减灾建设治淮骨干工程,加强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主要江河蓄滞洪区 安全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 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搬迁城区内安全距离 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 国家灾害应急救援建设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基层政法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 -人们的“腰包会更鼓”。“十一五”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步 伐会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继续提高,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趋向合理,不同地区和阶层 群众之间的差距会有所缩小。“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到2010年分别达到13390元和4150元。这些 目标的实现,将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花,生活会更宽裕。 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将逐步解决。“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的覆盖率,将从目前的23.5%提高到80%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将有一个大的发 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孩子义务教育不用交学杂费,贫困家庭 学生还将免费获得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陆续出台,比如新增和 转移9000万就业岗位、着手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等,将为普通群众提供更为可靠的 生活保障。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趋和谐。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 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增进人际关系和谐,摆在了“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同时, 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些重要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 年均减少量控制在0.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0%;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那时候,不仅天更蓝、水更清,而且人们的心气会更顺,关系 更融洽,生活更美好。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多彩。“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 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市场更趋繁荣。特别是适应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
合服务设施等。 公共卫生 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中医 医院建设。 社区服务 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社会保险服 务。 防洪减灾 建设治淮骨干工程,加强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主要江河蓄滞洪区 安全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 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 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搬迁城区内安全距离 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 国家灾害应急救援 建设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基层政法基础设施 新建和改造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 ——人们的“腰包会更鼓”。“十一五”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步 伐会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继续提高,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趋向合理,不同地区和阶层 群众之间的差距会有所缩小。“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到2010年分别达到13390元和4150元。这些 目标的实现,将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花,生活会更宽裕。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将逐步解决。“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的覆盖率,将从目前的23.5%提高到80%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将有一个大的发 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孩子义务教育不用交学杂费,贫困家庭 学生还将免费获得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陆续出台,比如新增和 转移9000万就业岗位、着手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等,将为普通群众提供更为可靠的 生活保障。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趋和谐。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 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增进人际关系和谐,摆在了“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同时, 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些重要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 年均减少量控制在0.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0%;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那时候,不仅天更蓝、水更清,而且人们的心气会更顺,关系 更融洽,生活更美好。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多彩。“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 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市场更趋繁荣。特别是适应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
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五、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 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六、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 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10项 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既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发 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岀了具体部署,又明确 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改革开放的任务: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又明确了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其中,有原则性的意见,也有具 体的要求,这就使贯彻落实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总的看,“十一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人文、社会、环境等在规划中得 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的22个主要指标中,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的有8个,反映公共 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有8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问题都有明确指标。可以说,百姓盼望 的,正是政府关注的:政府要做的,正是百姓急需的。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成为规划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十一五”规划, 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蓝图。 规划的实施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2006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颁奖大会,向积极为 制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80位代表,颁发了公众建言献策奖。在200 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共有5000多人次为规划纲要的制订提出了 数万条建议,其中不少都被采纳 广大群众如此关注规划纲要的制订,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十一五 规划改善自己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 从《纲要》全文看,十四篇、四十八章、五万多字,既谈国计,又论民生,国计紧扣民 生,处处体现民意;既关乎大政方针,又关乎群众利益,措施以人为本,目标惠及百姓。那 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能带给群众哪些实惠,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呢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 点等。 社会福利建设综合福利中心、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
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五、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 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六、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 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10项 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既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发 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 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改革开放的任务;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又明确了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其中,有原则性的意见,也有具 体的要求,这就使贯彻落实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总的看,“十一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人文、社会、环境等在规划中得 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的22个主要指标中,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的有8个,反映公共 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有8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问题都有明确指标。可以说,百姓盼望 的,正是政府关注的;政府要做的,正是百姓急需的。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成为规划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十一五”规划, 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蓝图。 规划的实施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2006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颁奖大会,向积极为 制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80位代表,颁发了公众建言献策奖。在200 5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共有5000多人次为规划纲要的制订提出了 数万条建议,其中不少都被采纳。 广大群众如此关注规划纲要的制订,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十一五” 规划改善自己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 从《纲要》全文看,十四篇、四十八章、五万多字,既谈国计,又论民生,国计紧扣民 生,处处体现民意;既关乎大政方针,又关乎群众利益,措施以人为本,目标惠及百姓。那 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能带给群众哪些实惠,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呢?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 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 点等。 社会福利 建设综合福利中心、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