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 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五是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他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一要巩 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 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 持力度。二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 村,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 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3917 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三要加快农业 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 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四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政 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推进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 温家宝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上。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 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中央政府努力“纠正”屡道“误读”的新农村建设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海明威田刚李建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有一段文字为那些误读了“新农村概念”的地方干部提了个醒。政府工作报告说,“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 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在中国启动“新农村”建设的这一年多来,时而在各地发 生,有些例子甚至让人“啼笑皆非”。例如,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 多幢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130多万元贷款, 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建了5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贷款修 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 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副主委陈厚生对记者说,他们在2006年作了一个调研, 发现“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在推行过程中带有浓厚的政府自编自演、城市化病、示范政绩式痕迹。 陈厚生说,这是因为在一些基层政府,特别是较多的农村基层政府存在完成上级任务式的“政绩 化执政理念 加之我国行政管理长期遵循‘以城市为中心’的惯性思维使然。 陈厚生说,在调研中一些农民对他说,先闹腾一阵后再说吧。看见干部成天拿着图纸忙 来忙去,咱还是不知道新农村到底是个啥,也没人告诉咱啊!“新农村、新农村,修路造房再亮 灯”则成为一些地方农民讽刺政府的口头禅。 陈厚生的调硏表明,所谓造了房亮了灯、实现了“城镇化”的“新农村”因为脱离了农 民的实际需求,非但没有改善农民生活,“在有些地方农民因为集中居住远离耕地,使得原来的 庭院经济也几乎被摧毁,导致耕种和生活成本上升。农民负担加重”陈厚生说。 我国政府显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去年4月到今年1月,全国5400多名县委书记、 县长先后接受了中央统一组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培训目标明确,即“准确把 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纷纷到现场“督导”、座谈 中央显然十分了解基层的情况,在基层对新农村有些认识上不统一的时候,组织各位 基层干部集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纪尽善说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
新华网北京 3 月 5 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5 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 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五是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他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一要巩 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 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 持力度。二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 村,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 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 3917 亿元,比去年增加 520 亿元。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三要加快农业 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 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四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政 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推进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 温家宝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上。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 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中央政府努力“纠正”屡遭“误读”的新农村建设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海明威 田刚 李建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有一段文字为那些误读了“新农村概念”的地方干部提了个醒。政府工作报告说,“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 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在中国启动“新农村”建设的这一年多来,时而在各地发 生,有些例子甚至让人“啼笑皆非”。例如,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 40 多幢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 130 多万元贷款, 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建了 5 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贷款修 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 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副主委陈厚生对记者说,他们在 2006 年作了一个调研, 发现“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在推行过程中带有浓厚的政府自编自演、城市化病、示范政绩式痕迹。” 陈厚生说,这是因为在一些基层政府,特别是较多的农村基层政府存在完成上级任务式的“政绩 化执政理念”,“加之我国行政管理长期遵循‘以城市为中心’的惯性思维使然。” 陈厚生说,在调研中一些农民对他说,先闹腾一阵后再说吧。看见干部成天拿着图纸忙 来忙去,咱还是不知道新农村到底是个啥,也没人告诉咱啊!“新农村、新农村,修路造房再亮 灯”则成为一些地方农民讽刺政府的口头禅。 陈厚生的调研表明,所谓造了房亮了灯、实现了“城镇化”的“新农村”因为脱离了农 民的实际需求,非但没有改善农民生活,“在有些地方农民因为集中居住远离耕地,使得原来的 庭院经济也几乎被摧毁,导致耕种和生活成本上升。农民负担加重”陈厚生说。 我国政府显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去年 4 月到今年 1 月,全国 5400 多名县委书记、 县长先后接受了中央统一组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培训目标明确,即“准确把 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纷纷到现场“督导”、座谈。 “中央显然十分了解基层的情况,在基层对新农村有些认识上不统一的时候,组织各位 基层干部集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纪尽善说。 200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
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 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同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 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新农村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 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新农村建设从而全面启动。“因此,建设新农村首要的任务依然 是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建设好农民的家园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考虑的。当然, 这还要看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纪尽善说。 纪尽善在这次提交给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建议中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应当着 力解决好农民最急切的问题,例如吃水难问题、看不起病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是当务之急。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 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专家认为,政 府及时纠偏、态度务实,新农村建设走上理想的彼岸当可以预见。 我国提出“八字方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姜雪丽车玉明李兴文)中国政府在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 告》中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政策、投入、科技、改革”,这“八字方针”为现代农业这项关系中国9亿农民富裕 生活和农业现代化的浩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2006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确定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南 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农民吴木根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为推进新农村建设 提供了重要抓手,也是以往‘三农’政策的延伸 《报告》中提出,要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张燕丽说,发展现代农 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和推动 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三农”政策 减免农业税、加大农业的投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农村建设、解决农民问题。 此次《报告》再次强调了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指出:“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 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根据报告,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 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 对于《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张燕丽代表说,受自然等条件的影响, 农业是一个风险较大的产业。“政府采取措施推动农业保险政策,可以帮助农民适度规避农业生 产的风险 《报告》还提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毛达如说,发展现代农业要靠科技,科技兴农富农需 要技术的推广。要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不可缺,要把好的技术和服务 送给农民 全国人大代表罗益锋说,用科技发展农业可以更好的挖掘农业收入的增长潜力。科学的 种植、灌溉、施肥方法可以减少农民的投入,提高农产品自身的质量,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报告》同时指出,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报告》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 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必须把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 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需要各项配套的改革跟上。”在农村基层工作的 吴木根说,“稳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 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同年 12 月 3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 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新农村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 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新农村建设从而全面启动。“因此,建设新农村首要的任务依然 是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建设好农民的家园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考虑的。当然, 这还要看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纪尽善说。 纪尽善在这次提交给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建议中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应当着 力解决好农民最急切的问题,例如吃水难问题、看不起病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是当务之急。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 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专家认为,政 府及时纠偏、态度务实,新农村建设走上理想的彼岸当可以预见。 我国提出“八字方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姜雪丽 车玉明 李兴文)中国政府在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 告》中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政策、投入、科技、改革”,这“八字方针”为现代农业这项关系中国9亿农民富裕 生活和农业现代化的浩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2006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确定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 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南 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农民吴木根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为推进新农村建设 提供了重要抓手,也是以往‘三农’政策的延伸。” 《报告》中提出,要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张燕丽说,发展现代农 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和推动。 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三农”政策、 减免农业税、加大农业的投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农村建设、解决农民问题。 此次《报告》再次强调了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指出:“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 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根据报告,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 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 对于《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张燕丽代表说,受自然等条件的影响, 农业是一个风险较大的产业。“政府采取措施推动农业保险政策,可以帮助农民适度规避农业生 产的风险。” 《报告》还提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毛达如说,发展现代农业要靠科技,科技兴农富农需 要技术的推广。要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不可缺,要把好的技术和服务 送给农民。 全国人大代表罗益锋说,用科技发展农业可以更好的挖掘农业收入的增长潜力。科学的 种植、灌溉、施肥方法可以减少农民的投入,提高农产品自身的质量,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报告》同时指出,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报告》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 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必须把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 “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需要各项配套的改革跟上。”在农村基层工作的 吴木根说,“稳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