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 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温家宝说,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重点做好下岗失业和关闭破产企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 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改革。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温家宝说,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増 加247亿元。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做实个人账户扩大试点工作。健全城镇职工基 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 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抓紧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 覆盖面,特别要做好外资、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 温家宝提出,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加强“ 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 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在全国城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 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继续落实好优抚政策,妥善解决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切实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要让城乡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 的阳光 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与07年草案报告摘要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的报告(摘要)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日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 议提交了《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 告》,摘要如下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推进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实现了“十 五”良好开局,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 产总值20.94万亿元,增长10.7%。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年度之间、季度之 间波幅都比较小。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全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增长24.3%;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增长3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3%,这是2003年以来的 首次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骗%。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投资增幅有 所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幅趋缓。煤电运紧张 状况明显改善。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得到较好保障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 特产税,加上已经取消的屠宰税、牧业税等涉农税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实行对种粮农 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年补贴超过300亿元:增加对财政困难 县和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奖励补助235亿元。支农投入持续增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 3397亿元(不包括用石油特别收益金安排的对种粮农民综合直补120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入60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地方投入 约69亿元,使2897万农民受益;农村沼气建设,中央投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地方投入15.6 亿元,新增沼气用户约450万户;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中央安排投资190亿元,地方投入240亿元。共 改扩建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12万公里。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 达到10538万公顷。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9949亿斤,比上年增加268.8亿斤
温家宝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新华网北京 3 月5 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 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 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温家宝说,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重点做好下岗失业和关闭破产企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 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改革。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温家宝说,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 2019 亿元,比去年增 加 247 亿元。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做实个人账户扩大试点工作。健全城镇职工基 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 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抓紧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 覆盖面,特别要做好外资、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 温家宝提出,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加强“三 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 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在全国城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 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继续落实好优抚政策,妥善解决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切实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要让城乡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 的阳光。 06 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与 07 年草案报告摘要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的报告(摘要)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日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 议提交了《关于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 告》,摘要如下: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 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推进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实现了“十一 五”良好开局,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 产总值 20.94 万亿元,增长 10.7%。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年度之间、季度之 间波幅都比较小。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 1.5%。全国财政收入 3.93 万亿元,增长 24.3%;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18784 亿元,增长 3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23%,这是 2003 年以来的 首次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9%。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投资增幅有 所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4%,比上年下降 2 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幅趋缓。煤电运紧张 状况明显改善。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得到较好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 特产税,加上已经取消的屠宰税、牧业税等涉农税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 1250 亿元。实行对种粮农 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年补贴超过 300 亿元;增加对财政困难 县和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奖励补助 235 亿元。支农投入持续增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 3397 亿元(不包括用石油特别收益金安排的对种粮农民综合直补 120 亿元),比上年增加 422 亿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入 6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 倍,地方投入 约 69 亿元,使 2897 万农民受益;农村沼气建设,中央投入 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 倍,地方投入 15.6 亿元,新增沼气用户约 450 万户;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中央安排投资 190 亿元,地方投入 240 亿元。共 改扩建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 12 万公里。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 110 万公顷, 达到 10538 万公顷。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 9949 亿斤,比上年增加 268.8 亿斤
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 值增长18.隅%,比工业增幅高2.1个百分点。大型薄板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电站空冷系统等重大技术 装备国产化取得实质性突破。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出台了 批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相继启动前期论证。超声医疗、燃料电池 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完成,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2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始启动。 服务业稳步发展,增加值达到82703亿元,增长10.3%。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物流配送、金融 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消费性服务业中新兴业态、新兴产品不断涌现。区域协调发 展取得新成绩。 社会事业和民生工作得到加强。优先发展教育取得新进展。全国又有83个县通过“两基” 验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开局良好,2006年已经惠及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平均每 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中西部农村地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免费教科书 780万名农村寄宿学生获得生活费补助。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安排国债资金27亿元,地方配套17亿元,支持了 5436所乡镇卫生院和672所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大中城市 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加快发展。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农民收听收看 广播电视的目标全部实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展顺利。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进 步加强。红色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京31个奥运比赛场馆已有30个开工建设。人民群众得到 更多实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4%和10.4%。29个省(区、 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城镇新増就业1184万 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 水库移民征地补偿和后期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受益农民达到2288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 增幅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力度加大。节约能源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明显加强。发布了加强 节能工作的决定,与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书。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体系初步建立,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公报制度正式实施。 全面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高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实施了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环境保 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展开,发布了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和评价指标体 系。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6%和54%,分别比上年提高4个和2.3个百分 点。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增幅分别下降11.3个和4.4个百分点。全年退耕还林26.7 万公顷,退牧还草1000万公顷。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北京、内蒙古等8个省份和部 分市县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74家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基本完成。垄断行业管理 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邮政管理初步实现政企分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上市。上市公司股权分 置改革基本完成。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化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始启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积极推进外 贸增长方式转变。进出口总额达1.7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7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 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増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 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 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按照上述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了2007年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 值增长 18.7%,比工业增幅高 2.1 个百分点。大型薄板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电站空冷系统等重大技术 装备国产化取得实质性突破。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出台了 一批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相继启动前期论证。超声医疗、燃料电池 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完成,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92 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始启动。 服务业稳步发展,增加值达到 82703 亿元,增长 10.3%。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物流配送、金融 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消费性服务业中新兴业态、新兴产品不断涌现。区域协调发 展取得新成绩。 ——社会事业和民生工作得到加强。优先发展教育取得新进展。全国又有 83 个县通过“两基” 验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开局良好,2006 年已经惠及 5200 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平均每 个小学生年减负 140 元,初中生减负 180 元。中西部农村地区 3730 万名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免费教科书, 780 万名农村寄宿学生获得生活费补助。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安排国债资金 27 亿元,地方配套 17 亿元,支持了 5436 所乡镇卫生院和 672 所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大中城市 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加快发展。50 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农民收听收看 广播电视的目标全部实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展顺利。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进 一步加强。红色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京 31 个奥运比赛场馆已有 30 个开工建设。人民群众得到 更多实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 7.4%和 10.4%。29 个省(区、 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城镇新增就业 1184 万 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4.1%。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 水库移民征地补偿和后期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受益农民达到 2288 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3.7%, 增幅较上年提高 0.8 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力度加大。节约能源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明显加强。发布了加强 节能工作的决定,与 30 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书。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体系初步建立,单位 GDP 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公报制度正式实施。 全面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高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实施了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环境保 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展开,发布了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和评价指标体 系。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56%和 54%,分别比上年提高 4 个和 2.3 个百分 点。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增幅分别下降 11.3 个和 4.4 个百分点。全年退耕还林 26.7 万公顷,退牧还草 1000 万公顷。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北京、内蒙古等 8 个省份和部 分市县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 74 家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基本完成。垄断行业管理 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邮政管理初步实现政企分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上市。上市公司股权分 置改革基本完成。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化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始启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积极推进外 贸增长方式转变。进出口总额达 1.76 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3.8%。 2007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07 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 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 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 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按照上述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了 2007 年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 90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 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提高到1.5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567万人,研究生42.4 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 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 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改善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8项任务和措施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 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2007年,中央财政赤字拟控制在2450亿元,比上年预 算赤字减少500亿元。缩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合理安排中央投资。建议2007年发行长期建设国 债500亿元,比上年减少100亿元:拟安排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804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250 亿元:两项合计,中央政府建设投资总规模为1304亿元。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做到中央政府建设投资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用于支持基础 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均高于上年。同时加大对节能环保和自 主创新的支持。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加强固 定资产投资调控。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继续控制产能过剩和消耗高、污染重行业的发 展。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投资项目监管。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关键 是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 廉租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继续加强煤电 油运供需衔接,优先协调解决居民生活需要,保障医院、学校、金融、粮食、化肥等重点领域和单位的 一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 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搞好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再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00万户。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 道路建设,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西部“两基”攻坚任务,继续实施农村寄 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整合支农投资,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 接和部门沟通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 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 定的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要知难而上 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做出更大的努力,坚持以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集约用地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加 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鼓励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 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退出市场,促进集约发 展。与此同时,切实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落实目标责任,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 加快建立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健全节能减排工作实绩评价考核机制;突出重 点领域,在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全面 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绿色照明等十 大重点节能工程:深λ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能源审计,在重点耗能行业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 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加大攻关和推广力度。严把源头关口。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 查制度,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门槛: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火电行业“上 大压小”的工作进度,今年要关停1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所有新建火电厂都要同步安装脱硫设施, 发布实施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规划。力争淘汰落后炼铁产能300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3500万吨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 1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3%以内。 ——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提高到 1.5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65%,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 567 万人,研究生 42.4 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 80%以上的县(市、 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5‰。 ——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改善。 2007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8项任务和措施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 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2007 年,中央财政赤字拟控制在 2450 亿元,比上年预 算赤字减少 500 亿元。缩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合理安排中央投资。建议 2007 年发行长期建设国 债 500 亿元,比上年减少 100 亿元;拟安排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 804 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 250 亿元;两项合计,中央政府建设投资总规模为 1304 亿元。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做到中央政府建设投资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用于支持基础 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均高于上年。同时加大对节能环保和自 主创新的支持。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加强固 定资产投资调控。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继续控制产能过剩和消耗高、污染重行业的发 展。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投资项目监管。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关键 是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 廉租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继续加强煤电 油运供需衔接,优先协调解决居民生活需要,保障医院、学校、金融、粮食、化肥等重点领域和单位的 需求。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 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搞好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再解决 3200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 500 万户。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 道路建设,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西部“两基”攻坚任务,继续实施农村寄 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整合支农投资,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 接和部门沟通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 ——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 定的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的目标,要知难而上, 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做出更大的努力,坚持以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集约用地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加 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鼓励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 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退出市场,促进集约发 展。与此同时,切实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落实目标责任,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 加快建立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健全节能减排工作实绩评价考核机制;突出重 点领域,在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全面 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绿色照明等十 大重点节能工程;深入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能源审计,在重点耗能行业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 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加大攻关和推广力度。严把源头关口。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 查制度,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门槛;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火电行业“上 大压小”的工作进度,今年要关停 1000 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所有新建火电厂都要同步安装脱硫设施, 发布实施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规划。力争淘汰落后炼铁产能 3000 万吨、落后炼钢产能 3500 万吨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财税政策,中央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 重大节能项目建设和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所有设市城市 都要在规定期限内开征垃圾处理费。发展循环经济,抓紧编制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循环经济评 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推进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严重超标排 放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限期完成淸洁生产改造:搞好监督检査,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査,加 强对节能减排目标责仼制、能效标识和髙耗能企业节能措施等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査;节约集约用地,实 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一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再出台一批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选择支持一批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应用 技术研究院所与生产企业重组。继续建设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 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搞好服务业重点领域规划和项目建设。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落 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完善行业准入管理制度,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 构调整,鼓励和支持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纺织、造纸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淘汰落后生 产能力。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要加强对钢铁、建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 建筑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强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实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 信、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高技术工程和产业化专项。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替代能源。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组织实施西部大 开发“十一五”规划,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新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加大 东中西协调互动力度。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加强中部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 地、先进制造业和髙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鼓励东部地区不 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方面走 在全国前列。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分层次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完成国家主体功能区规 划,扎实推进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做好海洋规划,扶持海洋经济发展。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髙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 府机构职责,健全行政运行机制,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问责制。全面深 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保障农民权益。继续推进企业改革。深化电信、电力、民航、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 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 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事业。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完善公共卫生和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事业。全力搞好奥运场馆建设 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认真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 策。切实做好收入分配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建立农村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加强食 品药品质量和餐饮卫生监管。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煤矿瓦斯 治理和整顿关闭两项攻坚任务。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认真做好灾区恢 复重建工作,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财税政策,中央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 重大节能项目建设和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所有设市城市 都要在规定期限内开征垃圾处理费。发展循环经济,抓紧编制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循环经济评 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推进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严重超标排 放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限期完成清洁生产改造;搞好监督检查,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加 强对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能效标识和高耗能企业节能措施等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节约集约用地,实 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再出台一批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选择支持一批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应用 技术研究院所与生产企业重组。继续建设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 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搞好服务业重点领域规划和项目建设。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落 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完善行业准入管理制度,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 构调整,鼓励和支持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纺织、造纸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淘汰落后生 产能力。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要加强对钢铁、建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 建筑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强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实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 信、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高技术工程和产业化专项。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替代能源。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组织实施西部大 开发“十一五”规划,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新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加大 东中西协调互动力度。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加强中部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 地、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鼓励东部地区不 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方面走 在全国前列。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分层次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完成国家主体功能区规 划,扎实推进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做好海洋规划,扶持海洋经济发展。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 府机构职责,健全行政运行机制,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问责制。全面深 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保障农民权益。继续推进企业改革。深化电信、电力、民航、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 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 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事业。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完善公共卫生和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事业。全力搞好奥运场馆建设。 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认真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 策。切实做好收入分配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建立农村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加强食 品药品质量和餐饮卫生监管。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煤矿瓦斯 治理和整顿关闭两项攻坚任务。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认真做好灾区恢 复重建工作,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