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权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结果报告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07年3月12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 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 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国务院根据审查意见对报告作了修改。现将审查结 果报告如下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6年,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 政策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实现 的 良好开局。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物价基本稳定,粮 食连续三年增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迈出重要步伐,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 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粮食稳定増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年度目标没有实现,投资増长过快、信 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食品药品安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 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努力解决 二、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体现了“十一五” 规划纲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突出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重点,指导 思想明确,主要目标和总体安排可行。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完成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及时完善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切实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提高建设项目在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 准,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和城市建设规模,遏制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政策手段,有效缓解国际收支顺差过多问题。引导银行控制 信贷投放,重点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要在政策 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宏观调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 为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稳定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水气路电设施建设投入,特别要重视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支农资金的整 合与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 益和竞争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完善各项惠农支农政 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的主体作用 三)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扭转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节能减排目标是“十一五”规划纲 要提出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地实现。要进一步提高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要性 的认识,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为切入点,促进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质量、效益提高
受权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结果报告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07 年 3 月 12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及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 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 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国务院根据审查意见对报告作了修改。现将审查结 果报告如下。 一、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6 年,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 政策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实现了“十一五”的 良好开局。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物价基本稳定,粮 食连续三年增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迈出重要步伐,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 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年度目标没有实现,投资增长过快、信 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食品药品安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 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努力解决。 二、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体现了“十一五” 规划纲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突出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重点,指导 思想明确,主要目标和总体安排可行。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 2006 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完成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及时完善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切实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提高建设项目在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 准,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和城市建设规模,遏制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政策手段,有效缓解国际收支顺差过多问题。引导银行控制 信贷投放,重点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要在政策 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宏观调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 为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稳定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水气路电设施建设投入,特别要重视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支农资金的整 合与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 益和竞争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完善各项惠农支农政 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的主体作用。 (三)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扭转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节能减排目标是“十一五”规划纲 要提出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地实现。要进一步提高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要性 的认识,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为切入点,促进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质量、效益提高
推进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健全产品能耗和环保标准,加强和完善相关统计工作。严格落 实目标责任,强化监督和问责机制,严肃査处违法行为。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形成有效的 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完善土地、能源、水等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使资源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稀缺程度和生态环境成本。鼓励、支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做好城 市废气、污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提髙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有效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 造业,依法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各项政策措施,发 挥各地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増强自主 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健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 完善促进创业风险投资的政策,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五)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在上学、就业 看病、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把教育 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髙高等教育质量。积极促 进教育公平,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 就业服务和培训,加大对困难群体就业的扶持力度。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合理调整和严格执 行最低工资制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解 决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和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和城市低保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继续推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 件。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抓紧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安全生产特别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完善突 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 度,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配套措施。继续深化国 有商业银行改革,推动政策性银行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 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控制髙耗能、高髙污染产品出口,扩大进口,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努 力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合理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积极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转变政府职能。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与07年草案报告摘要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的报告(摘要)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日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 议提交了《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 告》,摘要如下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推进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实现了“十 五”良好开局,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 产总值20.94万亿元,增长10.7%。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年度之间、季度之 间波幅都比较小。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全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增长24.3%;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增长3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3%,这是2003年以来的
推进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健全产品能耗和环保标准,加强和完善相关统计工作。严格落 实目标责任,强化监督和问责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形成有效的 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完善土地、能源、水等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使资源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稀缺程度和生态环境成本。鼓励、支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做好城 市废气、污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有效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 造业,依法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各项政策措施,发 挥各地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健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 完善促进创业风险投资的政策,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五)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在上学、就业、 看病、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把教育 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促 进教育公平,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 就业服务和培训,加大对困难群体就业的扶持力度。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合理调整和严格执 行最低工资制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解 决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和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和城市低保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继续推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 件。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抓紧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安全生产特别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完善突 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 度,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配套措施。继续深化国 有商业银行改革,推动政策性银行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 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扩大进口,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努 力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合理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积极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转变政府职能。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06 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与 07 年草案报告摘要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的报告(摘要)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日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 议提交了《关于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 告》,摘要如下: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 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推进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实现了“十一 五”良好开局,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 产总值 20.94 万亿元,增长 10.7%。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年度之间、季度之 间波幅都比较小。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 1.5%。全国财政收入 3.93 万亿元,增长 24.3%;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18784 亿元,增长 3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23%,这是 2003 年以来的
首次下降;单位工业増加值用水量下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投资增幅有 所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幅趋缓。煤电运紧张 状况明显改善。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得到较好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 特产税,加上已经取消的屠宰税、牧业税等涉农税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实行对种粮农 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年补贴超过300亿元:增加对财政困难 县和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奖励补助235亿元。支农投入持续增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 3397亿元(不包括用石油特别收益金安排的对种粮农民综合直补120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入60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地方投入 约69亿元,使2897万农民受益;农村沼气建设,中央投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地方投入15.6 亿元,新增沼气用户约450万户;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中央安排投资190亿元,地方投入240亿元。共 改扩建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12万公里。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 达到10538万公顷。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9949亿斤,比上年增加268.8亿斤 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 值增长18.隅%,比工业增幅高2.1个百分点。大型薄板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电站空冷系统等重大技术 装备国产化取得实质性突破。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出台了 批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相继启动前期论证。超声医疗、燃料电池 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完成,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2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始启动。 服务业稳步发展,增加值达到82703亿元,增长10.3%。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物流配送、金融 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消费性服务业中新兴业态、新兴产品不断涌现。区域协调发 展取得新成绩 社会事业和民生工作得到加强。优先发展教育取得新进展。全国又有83个县通过“两基” 验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开局良好,2006年已经惠及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平均每 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中西部农村地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免费教科书 780万名农村寄宿学生获得生活费补助。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安排国债资金27亿元,地方配套17亿元,支持了 5436所乡镇卫生院和672所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大中城市 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加快发展。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农民收听收看 广播电视的目标全部实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展顺利。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进 步加强。红色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京31个奥运比赛场馆已有30个开工建设。人民群众得到 更多实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4%和10.4%。29个省(区、 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 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 水库移民征地补偿和后期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受益农民达到2288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 增幅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力度加大。节约能源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明显加强。发布了加强 节能工作的决定,与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书。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体系初步建立,单位ω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公报制度正式实施。 全面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高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实施了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环境保 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展开,发布了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和评价指标体 系。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6%和54%,分别比上年提高4个和2.3个百分 点。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增幅分别下降11.3个和4.4个百分点。全年退耕还林26.7 万公顷,退牧还草1000万公顷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北京、内蒙古等8个省份和部 分市县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74家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基本完成。垄断行业管理 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邮政管理初步实现政企分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上市。上市公司股权分 置改革基本完成。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化医
首次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9%。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投资增幅有 所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4%,比上年下降 2 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幅趋缓。煤电运紧张 状况明显改善。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得到较好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 特产税,加上已经取消的屠宰税、牧业税等涉农税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 1250 亿元。实行对种粮农 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年补贴超过 300 亿元;增加对财政困难 县和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奖励补助 235 亿元。支农投入持续增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 3397 亿元(不包括用石油特别收益金安排的对种粮农民综合直补 120 亿元),比上年增加 422 亿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入 6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 倍,地方投入 约 69 亿元,使 2897 万农民受益;农村沼气建设,中央投入 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 倍,地方投入 15.6 亿元,新增沼气用户约 450 万户;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中央安排投资 190 亿元,地方投入 240 亿元。共 改扩建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 12 万公里。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 110 万公顷, 达到 10538 万公顷。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 9949 亿斤,比上年增加 268.8 亿斤。 ——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 值增长 18.7%,比工业增幅高 2.1 个百分点。大型薄板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电站空冷系统等重大技术 装备国产化取得实质性突破。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出台了 一批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相继启动前期论证。超声医疗、燃料电池 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完成,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92 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始启动。 服务业稳步发展,增加值达到 82703 亿元,增长 10.3%。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物流配送、金融 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消费性服务业中新兴业态、新兴产品不断涌现。区域协调发 展取得新成绩。 ——社会事业和民生工作得到加强。优先发展教育取得新进展。全国又有 83 个县通过“两基” 验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开局良好,2006 年已经惠及 5200 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平均每 个小学生年减负 140 元,初中生减负 180 元。中西部农村地区 3730 万名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免费教科书, 780 万名农村寄宿学生获得生活费补助。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安排国债资金 27 亿元,地方配套 17 亿元,支持了 5436 所乡镇卫生院和 672 所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大中城市 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加快发展。50 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农民收听收看 广播电视的目标全部实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展顺利。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进 一步加强。红色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京 31 个奥运比赛场馆已有 30 个开工建设。人民群众得到 更多实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 7.4%和 10.4%。29 个省(区、 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城镇新增就业 1184 万 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4.1%。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 水库移民征地补偿和后期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受益农民达到 2288 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3.7%, 增幅较上年提高 0.8 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力度加大。节约能源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明显加强。发布了加强 节能工作的决定,与 30 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书。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体系初步建立,单位 GDP 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公报制度正式实施。 全面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高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实施了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环境保 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展开,发布了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和评价指标体 系。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56%和 54%,分别比上年提高 4 个和 2.3 个百分 点。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增幅分别下降 11.3 个和 4.4 个百分点。全年退耕还林 26.7 万公顷,退牧还草 1000 万公顷。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北京、内蒙古等 8 个省份和部 分市县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 74 家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基本完成。垄断行业管理 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邮政管理初步实现政企分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上市。上市公司股权分 置改革基本完成。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化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始启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积极推进外 贸增长方式转变。进出口总额达1.7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07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 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枃和转变増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 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 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按照上述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了2007年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经济増长速度。 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29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 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提高到1.5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567万人,研究生42.4 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 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 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改善。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8项任务和措施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 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2007年,中央财政赤字拟控制在2450亿元,比上年预 算赤字减少500亿元。缩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合理安排中央投资。建议2007年发行长期建设国 债500亿元,比上年减少100亿元:拟安排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804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250 亿元:两项合计,中央政府建设投资总规模为1304亿元。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做到中央政府建设投资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用于支持基础 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均高于上年。同时加大对节能环保和自 主创新的支持。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加强固 定资产投资调控。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继续控制产能过剩和消耗高、污染重行业的发 展。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投资项目监管。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关键 是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 廉租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继续加强煤电 油运供需衔接,优先协调解决居民生活需要,保障医院、学校、金融、粮食、化肥等重点领域和单位的 需求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 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搞好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再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00万户。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 道路建设,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西部“两基”攻坚任务,继续实施农村寄 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整合支农投资,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 接和部门沟通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 一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 定的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要知难而上
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始启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积极推进外 贸增长方式转变。进出口总额达 1.76 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3.8%。 2007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07 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 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 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 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按照上述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了 2007 年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 90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 1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3%以内。 ——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提高到 1.5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65%,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 567 万人,研究生 42.4 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 80%以上的县(市、 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5‰。 ——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改善。 2007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8项任务和措施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 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2007 年,中央财政赤字拟控制在 2450 亿元,比上年预 算赤字减少 500 亿元。缩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合理安排中央投资。建议 2007 年发行长期建设国 债 500 亿元,比上年减少 100 亿元;拟安排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 804 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 250 亿元;两项合计,中央政府建设投资总规模为 1304 亿元。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做到中央政府建设投资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用于支持基础 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均高于上年。同时加大对节能环保和自 主创新的支持。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加强固 定资产投资调控。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继续控制产能过剩和消耗高、污染重行业的发 展。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投资项目监管。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关键 是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 廉租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继续加强煤电 油运供需衔接,优先协调解决居民生活需要,保障医院、学校、金融、粮食、化肥等重点领域和单位的 需求。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 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搞好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再解决 3200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 500 万户。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 道路建设,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西部“两基”攻坚任务,继续实施农村寄 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整合支农投资,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 接和部门沟通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 ——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 定的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的目标,要知难而上
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做出更大的努力,坚持以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集约用地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加 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増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髙技术产业,鼓励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 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退出市场,促进集约发 展。与此同时,切实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落实目标责任,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 加快建立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健全节能减排工作实绩评价考核机制:突出重 点领域,在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全面 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绿色照明等十 大重点节能工程;深入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能源审计,在重点耗能行业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 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加大攻关和推广力度。严把源头关口。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 查制度,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门槛: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火电行业“上 大压小”的工作进度,今年要关停1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所有新建火电厂都要同步安装脱硫设施, 发布实施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规划。力争淘汰落后炼铁产能300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3500吨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财税政策,中央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 重大节能项目建设和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所有设市城市 都要在规定期限内开征垃圾处理费。发展循环经济,抓紧编制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循环经济评 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推进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严重超标排 放企业实施强制性淸洁生产审核,限期完成清洁生产改造:搞妤监督检査,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査,加 强对节能减排目标责仼制、能效标识和髙耗能企业节能措施等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査:节约集约用地,实 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再出台一批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选择支持一批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应用 技术研究院所与生产企业重组。继续建设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 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搞好服务业重点领域规划和项目建设。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落 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完善行业准入管理制度,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 构调整,鼓励和支持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纺织、造纸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淘汰落后生 产能力。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要加强对钢铁、建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 建筑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强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实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 信、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高技术工程和产业化专项。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替代能源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组织实施西部大 开发“十一五”规划,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新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加大 东中西协调互动力度。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加强中部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 地、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鼓励东部地区不 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方面走 在全国前列。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分层次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完成国家主体功能区规 划,扎实推进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做妤海洋规划,扶持海洋经济发展。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髙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 府机构职责,健全行政运行机制,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问责制。全面深 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保障农民权益。继续推进企业改革。深化电信、电力、民航、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 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 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事业。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完善公共卫生和
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做出更大的努力,坚持以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集约用地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加 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鼓励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 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退出市场,促进集约发 展。与此同时,切实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落实目标责任,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 加快建立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健全节能减排工作实绩评价考核机制;突出重 点领域,在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全面 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绿色照明等十 大重点节能工程;深入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能源审计,在重点耗能行业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 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加大攻关和推广力度。严把源头关口。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 查制度,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门槛;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火电行业“上 大压小”的工作进度,今年要关停 1000 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所有新建火电厂都要同步安装脱硫设施, 发布实施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规划。力争淘汰落后炼铁产能 3000 万吨、落后炼钢产能 3500 万吨。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财税政策,中央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 重大节能项目建设和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所有设市城市 都要在规定期限内开征垃圾处理费。发展循环经济,抓紧编制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循环经济评 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推进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严重超标排 放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限期完成清洁生产改造;搞好监督检查,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加 强对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能效标识和高耗能企业节能措施等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节约集约用地,实 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再出台一批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选择支持一批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应用 技术研究院所与生产企业重组。继续建设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 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搞好服务业重点领域规划和项目建设。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落 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完善行业准入管理制度,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 构调整,鼓励和支持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纺织、造纸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淘汰落后生 产能力。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要加强对钢铁、建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 建筑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强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实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 信、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高技术工程和产业化专项。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替代能源。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组织实施西部大 开发“十一五”规划,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新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加大 东中西协调互动力度。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加强中部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 地、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鼓励东部地区不 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方面走 在全国前列。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分层次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完成国家主体功能区规 划,扎实推进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做好海洋规划,扶持海洋经济发展。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 府机构职责,健全行政运行机制,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问责制。全面深 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保障农民权益。继续推进企业改革。深化电信、电力、民航、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 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 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事业。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完善公共卫生和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抓紧硏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事业。全力搞好奥运场馆建设 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认真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 策。切实做好收入分配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建立农村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加强食 品药品质量和餐饮卫生监管。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煤矿瓦斯 治理和整顿关闭两项攻坚仼务。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认真做好灾区恢 复重建工作,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 缓解和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要靠发展改革调节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7日表示,要真正缓解和解决收入差距 扩大问题,还要经过长期努力,根本是3条:靠发展、靠改革、靠调节。 马凯指出,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把国民经济蛋糕做大,做大才能切 好:要深化包括收入分配体制在内的诸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一个就是要创造一个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提 高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调节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马凯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在总体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改善的同 时,确实有快有慢。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在拉大,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这 个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安定 马凯指出,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也与我们是一个生产力落后 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有关;有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别,比如上海和青海,地理条件、位置就是不一样; 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完善:也有调节不力的问题,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还存 在,收入秩序存在一些混乱的问题。当然也有阶段性、过程性的因素,国际经验也表明,在工业化、城 镇化加快的某一个历史阶段,往往出现收入差距扩大这样一个过程。 马凯表示,为了解决、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说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为了缩小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 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他介绍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总额达到了4600亿,中央专 项和一般的转移支付超过5000亿元,再加上铁路、公路等专项建设基金投入到西部地区,总计要超 过12000亿人民币,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解决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实行最低工资 制度。为了调节过高收入,加大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去年全年征收了2400多亿,是2000 年的3.7倍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事业。全力搞好奥运场馆建设。 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认真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 策。切实做好收入分配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建立农村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加强食 品药品质量和餐饮卫生监管。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煤矿瓦斯 治理和整顿关闭两项攻坚任务。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认真做好灾区恢 复重建工作,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 缓解和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要靠发展改革调节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7日表示,要真正缓解和解决收入差距 扩大问题,还要经过长期努力,根本是3条:靠发展、靠改革、靠调节。 马凯指出,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把国民经济蛋糕做大,做大才能切 好;要深化包括收入分配体制在内的诸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一个就是要创造一个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提 高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调节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马凯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在总体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改善的同 时,确实有快有慢。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在拉大,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这 个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安定。 马凯指出,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也与我们是一个生产力落后 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有关;有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别,比如上海和青海,地理条件、位置就是不一样; 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完善;也有调节不力的问题,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还存 在,收入秩序存在一些混乱的问题。当然也有阶段性、过程性的因素,国际经验也表明,在工业化、城 镇化加快的某一个历史阶段,往往出现收入差距扩大这样一个过程。 马凯表示,为了解决、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说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为了缩小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 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他介绍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总额达到了4600亿,中央专 项和一般的转移支付超过5000亿元,再加上铁路、公路等专项建设基金投入到西部地区,总计要超 过12000亿人民币,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解决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实行最低工资 制度。为了调节过高收入,加大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去年全年征收了2400多亿,是2000 年的3.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