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63学时 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 前 言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 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 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 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 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 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 正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上篇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二)了解温病学的定义 、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 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祖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 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 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 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祝 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 (二)宋一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 (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速、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 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 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目的要求】 (二)掌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 63 学时 开课对象 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 前 言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 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 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 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 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 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 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 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 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 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 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 (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 (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 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 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目的要求】 (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五) 了解 病与伤寒、温疫、温毒在概念上的区别 【教学内容】 、温病的定义。 二、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 多具 传染性 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温病的范围及命名 (一)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命名依据及与现代医学病名的关系 四、温病的分类: (一)根据病因和病证性质分类,温热性与湿热性温病为主论述其主要区别 (二)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五、温病与相关概今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二者概念的关系及演变,寒温之争及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 温病与温疫: 者的概念及其关系,温疫学派简介及 主要贡献 (三)温病与温毒:二者的概念及其关系。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目的要求】 (一)明确温病的病因及辨病因的意义,熟悉温病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二)了解温病发病的内因与外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三)掌振温病新感与伏气二类发病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教学内容】 、温病的病因 (一)温病病因学说的特点 (二 温邪致病的共性 (三)各类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内含暑湿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伏寒化温) 6、疫疗病型 7、温毒病邪 二、温病的发病 (一)发病因素(分述外在因素与内因的关系,介绍自然、社会、体质因素的发病中 的意义) (二)温病的感邪途径(论述中医传统关于温病感邪途径如口鼻、皮毛的实质)。 (三)温病的发病类型一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辨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的 意义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五)了解温病与伤寒、温疫、温毒在概念上的区别。 【教学内容】 一、温病的定义。 二、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 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温病的范围及命名 (一) 温病的范围 (二) 温病的命名依据及与现代医学病名的关系 四、温病的分类: (一) 根据病因和病证性质分类,温热性与湿热性温病为主论述其主要区别。 (二) 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二者概念的关系及演变,寒温之争及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 (二)温病与温疫:二者的概念及其关系,温疫学派简介及其主要贡献 (三)温病与温毒:二者的概念及其关系。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目的要求】 (一)明确温病的病因及辨病因的意义,熟悉温病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二)了解温病发病的内因与外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三)掌握温病新感与伏气二类发病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教学内容】 一、温病的病因 (一) 温病病因学说的特点。 (二) 温邪致病的共性 (三) 各类温邪的致病特点 1、 风热病邪 2、 暑热病邪(内含暑湿病邪) 3、 湿热病邪 4、 燥热病邪 5、 温热病邪(伏寒化温) 6、 疫疠病邪 7、 温毒病邪 二、温病的发病 (一)发病因素(分述外在因素与内因的关系,介绍自然、社会、体质因素的发病中 的意义)。 (二)温病的感邪途径(论述中医传统关于温病感邪途径如口鼻、皮毛的实质)。 (三)温病的发病类型-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辨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的 意义
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目的 求) (一)了解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熟悉卫气营血证候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三)熟悉温热三焦证候和湿热三焦证候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四)堂据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明确与六经排证、气血雄证 脏腑辨证等辨证理论的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 ”、卫气营血讲证理论 (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相互传变和转归。 (三)卫气营血各阶段主要证候及其相互关系和传变 二、 三焦辨 (一)三焦耕证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温病三焦分部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相互传变和转归。 (三)三焦主要证候及其关系和传变。 (四)湿热病三焦辨证理论 三、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三焦辨证辨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二)卫气营血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的运用。 四、温病辨证论治理论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的关系及综合运用。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目的要求】 (一)了解温病常用诊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二)掌握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温病常见定状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温病特色诊法 (一)辨舌:辨温病常见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及其意义 (二)验齿:辨牙齿润燥、齿缝流血、齿龈结辨及齿垢的意义 (三)辨斑疹、白的临床意义。 二、辨温病常见症状(发热、口渴、口味异常、汗出异常、胸腹不适、夫小便异常、神 志异常、痉、厥脱出血)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目的要求】 (一)明确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了解温病治则的实际应用。 (二)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作用和临床运用。 【教学内容】 一、温病的主要治则和要点。 (一)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二)温病的治则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熟悉卫气营血证候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三)熟悉温热三焦证候和湿热三焦证候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四)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明确与六经辨证、气血辨证、 脏腑辨证等辨证理论的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 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相互传变和转归。 (三)卫气营血各阶段主要证候及其相互关系和传变。 二、三焦辨证理论 (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温病三焦分部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相互传变和转归。 (三)三焦主要证候及其关系和传变。 (四)湿热病三焦辨证理论 三、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 (一)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三焦辨证辨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二)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的运用。 四、温病辨证论治理论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的关系及综合运用。 第五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目的要求】 (一)了解温病常用诊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二)掌握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温病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温病特色诊法 (一)辨舌:辨温病常见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及其意义 (二)验齿:辨牙齿润燥、齿缝流血、齿龈结辨及齿垢的意义 (三)辨斑疹、白 的临床意义。 二、辨温病常见症状(发热、口渴、口味异常、汗出异常、胸腹不适、夫小便异常、神 志异常、痉、厥脱出血)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目的要求】 (一)明确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了解温病治则的实际应用。 (二)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作用和临床运用。 【教学内容】 一、温病的主要治则和要点。 (一)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二)温病的治则
(三)温病的治疗要点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1、泄卫解表法 2、清解气热法。 3、和解祛邪法。 4、祛湿泄执法」 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血法 7、开醒神法 8、息风止痉法 9、滋阴生津法。 10、固正数脱法 外治 、 温病兼夹证治疗 1、兼痰饮 2、兼食滞 3、兼气柜 4、兼瘀血 四、温病瘥后的药物调理 1、体虚未复 2、余邪未尽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和护理(自学) 中篇 第八章 风温 【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 一、风温的定义、特点 二、风温的病因病机。 三、风温的诊断要点,与春温、感目、麻疹等病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1、辨证要 2、治则治法 3。治基 (二)常见证型排治 银翘散、桑菊饮 (1)邪热塞肺一 一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2)肺热腑实一 一宣自承气汤 (3)肺热移肠一一葛根芩连汤
(三)温病的治疗要点。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1、泄卫解表法。 2、清解气热法。 3、和解祛邪法。 4、祛湿泄热法。 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血法。 7、开窍醒神法。 8、息风止痉法。 9、滋阴生津法。 10、固正救脱法。 11、外治法。 三、温病兼夹证治疗 1、兼痰饮 2、兼食滞 3、兼气郁 4、兼瘀血 四、温病瘥后的药物调理 1、体虚未复 2、余邪未尽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和护理(自学) 中篇 第八章 风温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一、风温的定义、特点。 二、风温的病因病机。 三、风温的诊断要点,与春温、感冒、麻疹等病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 辨冶要点 1、 辨证要点 2、 治则治法 3、 治禁 (二) 常见证型辨治 1、邪袭肺卫——银翘散、桑菊饮 2、肺热炽盛 (1)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2)肺热腑实——宣白承气汤 (3)肺热移肠——葛根芩连汤
(4)肺热发疹一一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3、痰热结胸 一小陷胸加枳实汤 (1)热炽阳明 白虎汤加减 (2)热结肠腑 调胃承气汤 (3)胃热阴伤 一竹叶石膏汤 5、热入心句 ()热陷心包 清宫汤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牛黄承气汤 6、正气外脱 生脉散或参附汤 7、余邪未尽,肺胃阴伤一一沙参麦冬汤 春温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熟悉本病的诊断及与风温的鉴别。 (三)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春温的定义、特点 二、 春温的病因病机。 三、春温的诊断要点,与风温、感目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1、辨证要点 治则治法 (二)常见证型辨沼 1、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 -黄芩汤加豆破玄参方 (2)卫气同病 增损双解散 3)热灼营 清营汤 (4)卫宫刊丙 一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2、热盛气分 (1)热灼胸膈 一凉晒散 (1)阳明热炽一 一白虎汤 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导赤承气汤 热炽营血 (1)气营(血)两播 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2)热盛动血 -犀角地黄汤 (3)热与血结一 桃仁承气汤 4、热陷心句 (1)邪热闭到 一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内闭外脱 ~生脉散或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一清瘟败毒饮合生脉散加减 5、阳气暴脱一 回阳急救汤
(4)肺热发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3、痰热结胸——小陷胸加枳实汤 4、邪入阳明 (1)热炽阳明——白虎汤加减 (2)热结肠腑——调胃承气汤 (3)胃热阴伤——竹叶石膏汤 5、热入心包 (1)热陷心包——清宫汤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牛黄承气汤 6、正气外脱——生脉散或参附汤 7、余邪未尽,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 第九章 春温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熟悉本病的诊断及与风温的鉴别。 (三)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一、春温的定义、特点。 二、春温的病因病机。 三、春温的诊断要点,与风温、感冒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辨冶要点 1、 辨证要点 2、 治则治法 (二)常见证型辨治 1、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2)卫气同病——增损双解散 (3)热灼营分——清营汤 (4)卫营同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2、热盛气分 (1)热灼胸膈——凉膈散 (1)阳明热炽——白虎汤 (2)热结肠腑——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导赤承气汤 3、热炽营血 (1)气营(血)两燔——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2)热盛动血——犀角地黄汤 (3)热与血结——桃仁承气汤 4、热陷心包 (1)邪热闭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内闭外脱——生脉散或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清瘟败毒饮合生脉散加减 5、阳气暴脱——回阳急救汤
6、热盛动风一一羚角钩藤汤加味 7、热灼真 (1)真阴亏损 一加减复脉汤 (2)阴虚风动 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3)阴虚火炽一一黄连阿胶汤 8、邪留阴分一 一青蒿鳖甲汤 第十章 暑温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明确暑温本病与夹湿的病因与证治区别,了解暑湿病邪与暑湿的概念 (三)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挑证治疗 【教学内容】 暑温的定义、特点 二、暑温的病因病机。 三、暑温的诊断要点。 四、暑温的排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1、 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二)常见证型辨治 1、气分证治 (1)晏温本府 [山暑入阳明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2暑伤津气 王氏 清暑益气汤 [3)津气欲脱 一生脉散 [4热结肠腑 解毒承气汤 (2)暑温夹湿 [山暑湿在卫 -卫分宣湿饮、新加香饮 [☑邪干胃肠 一苓桂甘露饮 「3]暑湿困阻中是 苍术白虎汤加减 [4暑湿弥漫三焦 三石汤 2、营血分证治 13 县入心营 宜汤、安宜牛丸望 2) 气营两燔 玉女煎去牛膝、 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3) 暑入血分 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4) 暑伤肺络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3、暑热动风 一羚角钩藤汤 4、后期证治 (1)要伤心肾 一连梅汤 (2)暑湿伤 一东垣清暑益气 (3)余邪未尽 一清络饮、三甲散 【附】冒者、暑秽 (一)层暑
6、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加味 7、热灼真阴 (1)真阴亏损——加减复脉汤 (2)阴虚风动——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3)阴虚火炽——黄连阿胶汤 8、邪留阴分——青蒿鳖甲汤 第十章 暑温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明确暑温本病与夹湿的病因与证治区别,了解暑湿病邪与暑湿的概念。 (三)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一、暑温的定义、特点。 二、暑温的病因病机。 三、暑温的诊断要点。 四、暑温的辨证论治 (一)辨冶要点 1、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二)常见证型辨治 1、气分证治 (1)暑温本病 [1] 暑入阳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2] 暑伤津气——王氏清暑益气汤 [3] 津气欲脱——生脉散 [4] 热结肠腑——解毒承气汤 (2)暑温夹湿 [1] 暑湿在卫——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 [2] 邪干胃肠——苓桂甘露饮 [3] 暑湿困阻中焦——苍术白虎汤加减 [4] 暑湿弥漫三焦——三石汤 2、营血分证治 (1) 暑入心营——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等 (2) 气营两燔——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3) 暑入血分——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4) 暑伤肺络——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3、暑热动风——羚角钩藤汤 4、后期证治 (1)暑伤心肾——连梅汤 (2)暑湿伤气——东垣清暑益气汤 (3)余邪未尽——清络饮、三甲散 【附】冒暑、暑秽 (一)冒暑
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一一新加香需饮 2、暑热挟湿,郁阻肺卫 —雷氏清凉缘暑法 (二)暑移 藿香正气散、通关散 玉枢丹 第十一章湿温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病机演变及辨证治疗。 【敦学内容】 一、湿温的定义、特点 二、湿温的病因病机。 三、湿温的诊断要点,与暑湿等病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辨治要片 1、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3。治梦 (三)常见证型辨治 1、湿重于热 (1)湿遏卫气一一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2)邪阻膜原 达原饮 (3)邪闲中住 一雷氏宣透膜原法 (4)湿阻肠消,传导失司 一言清导浊汤 (5)湿浊上蒙,泌别失职 一苏合香丸、茯苓皮汤 湿热并重 (1)湿热中阻 王氏连朴似 (2)混热草击 甘露消毒丹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一—莒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3、热重于湿 热炽阳明,湿困太阴 白虎加苍术汤 4、化燥入血 犀角地黄汤加减 5、湿从寒化 一四加减正气散或五加减正气散 6、后期证治 (1)湿胜阳微 一薛氏扶阳逐湿汤或真武汤 (2)余邪未尽 薛氏五叶芦根汤 第十二章 伏署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堂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一、伏暑的定义、特点。 二、伏老的病因病机。 三、伏暑的诊断要点,与湿温等病的鉴别
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新加香薷饮 2、暑热挟湿,郁阻肺卫——雷氏清凉绦暑法 (二)暑秽——藿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 第十一章 湿温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病机演变及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一、湿温的定义、特点。 二、湿温的病因病机。 三、湿温的诊断要点,与暑湿等病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辨冶要点 1、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3、 治禁 (三) 常见证型辨治 1、湿重于热 (1)湿遏卫气——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2)邪阻膜原——达原饮 (3)邪困中焦——雷氏宣透膜原法 (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宣清导浊汤 (5)湿浊上蒙,泌别失职——苏合香丸、茯苓皮汤 2、湿热并重 (1)湿热中阻——王氏连朴饮 (2)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3、热重于湿 热炽阳明,湿困太阴——白虎加苍术汤 4、化燥入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5、湿从寒化——四加减正气散或五加减正气散 6、后期证治 (1)湿胜阳微——薛氏扶阳逐湿汤或真武汤 (2)余邪未尽——薛氏五叶芦根汤 第十二章 伏暑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一、伏暑的定义、特点。 二、伏暑的病因病机。 三、伏暑的诊断要点,与湿温等病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1、辨证要 2、治则治法 (二)常见证型辨治 1、伏暑初发 (1)卫气同病 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汤 (2)卫营同病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气分证治 (1)邪阻少阳 一蒿芩清胆汤 (2)暑湿挟滞,阻结肠道一一枳实导滞汤 (3)热结阴伤 -冬地三谐汤 下移小肠一一导赤清心汤 (2)热闭心包,血络瘀滞 犀地清络领 (3)热瘀气脱 一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 4、肾气亏损,固摄失职一 一右归丸合缩泉丸 第十三章 秋燥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秋燥的定义、特点。 二、 秋燥的病因病机。 三、秋燥的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1、辨证要占 2、治则治法 3、治禁 (一)常见证型辨治 1、邪袭肺卫一一桑杏汤 2、邪在气分 (1)燥 一翘荷汤 (2)燥热伤肺 —清燥救肺汤 (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阿胶黄答汤 (4)肺燥肠闭一一五仁橘皮汤 (5)腑实阴伤 -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解 (6)肺胃阴伤 沙参麦冬汤,或合 五计竹 (营(血)两 4、燥伤真阴一 三甲复脉汤或小复脉汤 第十四章大头癌
四、辨证论治 (一)辨冶要点 1、 辨证要点 2、 治则治法 (二)常见证型辨治 1、伏暑初发 (1)卫气同病——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汤 (2)卫营同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2、气分证治 (1)邪阻少阳——蒿芩清胆汤 (2)暑湿挟滞,阻结肠道——枳实导滞汤 (3)热结阴伤——冬地三黄汤 3、营血分证治 (1)热在心营,下移小肠——导赤清心汤 (2)热闭心包,血络瘀滞——犀地清络饮 (3)热瘀气脱——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 4、肾气亏损,固摄失职——右归丸合缩泉丸 第十三章 秋燥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一、秋燥的定义、特点。 二、秋燥的病因病机。 三、秋燥的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一)辨冶要点 1、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3、治禁 (二)常见证型辨治 1、邪袭肺卫——桑杏汤 2、邪在气分 (1)燥干清窍——翘荷汤 (2)燥热伤肺——清燥救肺汤 (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阿胶黄芩汤 (4)肺燥肠闭——五仁橘皮汤 (5)腑实阴伤——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 (6)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或合五汁饮 3、气营(血)两燔——玉 4、燥伤真阴——三甲复脉汤或小复脉汤 第十四章 大头瘟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 生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三)了解温毒的概念。 【教学内容】 一、大头瘟的定义、特点。 一、大头宫的病因衣机」 三、大头瘟的辨证论治 (四)辨治要点 1、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3、治禁 五)常见证型辨治 1、邪犯刷 葱豉桔梗汤 2、毒盛肺肖 普济消毒饮 3、毒壅肺胃,热结肠腑 一通济消毒散 4、胃阴耗伤一一七鲜有阴汤 第十五章烂喉痧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烂喉痧的定义、特点」 二、 烂喉痧的病因病机 三、烂喉痧的诊断要点 四、烂喉痧的辨证论治 (六)辨治要点 1、辨证要点 2、治则治法 3、治禁 (七)常见证型辨治 1、毒侵肺卫一一清咽柜豉汤 2、毒雍气分一一俞氏清心凉膈散 3、毒燔气营(血) 凉营清气汤 4、余毒未尽,肺胃阴伤 一清咽养营汤 第十六章温疫(自学) 第十七章疟疾(自学) 第十八章霍乱(自学) 下篇(自学)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三)了解温毒的概念。 【教学内容】 一、大头瘟的定义、特点。 二、大头瘟的病因病机。 三、大头瘟的辨证论治 (四) 辨冶要点 1、 辨证要点 2、 治则治法 3、 治禁 (五) 常见证型辨治 1、邪犯肺卫——加味葱豉桔梗汤 2、毒盛肺胃——普济消毒饮 3、毒壅肺胃,热结肠腑——通济消毒散 4、胃阴耗伤——七鲜育阴汤 第十五章 烂喉痧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一、烂喉痧的定义、特点。 二、烂喉痧的病因病机。 三、烂喉痧的诊断要点。 四、烂喉痧的辨证论治 (六) 辨冶要点 1、 辨证要点 2、 治则治法 3、 治禁 (七) 常见证型辨治 1、毒侵肺卫——清咽栀豉汤 2、毒壅气分——俞氏清心凉膈散 3、毒燔气营(血)——凉营清气汤 4、余毒未尽,肺胃阴伤——清咽养营汤 第十六章 温疫(自学) 第十七章 疟疾(自学) 第十八章 霍乱(自学) 下篇(自学)
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实践课时合计 绪论 2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3 tP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7 温病的辨证理论 6 温病的常用诊法 6 6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预防和护理 自学 自学 风温 春温 6 6 10 暑温 6 6 湿温 6 12 伏暑 秋燥 大头擅 2 15 烂喉璃 2 温疫 自学 自学 17 疟疾 自学 自学 霍乱 自学 自学 叶天士《温热论》 自学 自学 2 生白《湿热病篇》 白学 自学 合计 63 63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
学时分配 次序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绪论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温病的辨证理论 温病的常用诊法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预防和护理 风温 春温 暑温 湿温 伏暑 秋燥 大头瘟 烂喉痧 温疫 疟疾 霍乱 叶天士《温热论》 薛生白《湿热病篇》 3 3 3 6 6 8 自学 4 6 6 6 3 3 2 2 自学 自学 自学 自学 自学 3 3 4 6 6 8 自学 4 6 6 6 4 3 2 2 自学 自学 自学 自学 自学 合计 63 63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