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气家物候 第二课时 古诗河中 郑冬前
第 二 课 时 专题 气象物候 郑冬前
诵读欣赏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 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 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 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表现战士们奋勇杀 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结尾两句“愿将腰下 剑,直为斩楼兰”,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 更是音韵铿锵,气势豪壮,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 为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
诵读欣赏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歌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 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 仍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晚 上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我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 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 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关的酷寒,以 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诗 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 将士的英勇、警惕。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 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 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赏析】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 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 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 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表现战士们奋勇杀 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结尾两句“愿将腰下 剑,直为斩楼兰”,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 更是音韵铿锵,气势豪壮,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 为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
诵读欣赏 """""""""""""""""""""""""""""""""""""""""""""""""""""""""""“"""""""""""""""""""""""""""""""°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 人的:氮的画谨颈森条 按在有 征人蛛蒸F凉包 势 供 的装送对是 成戍 病制号的提是成边的将的基得乡 排 玉 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诵读欣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意】 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 峻岭之间露出了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别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 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衰草,春风从来也吹不到这儿。 【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 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 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 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 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 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 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 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 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何须怨”三 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赏析】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 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 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 士卒的同情。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怀乡 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 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诵读欣赏 【赏析↓前两句极富暗示性。 “月黑“夜”“雪”互 欲月 摭囊 可能趁机出动。月 将 黑雪猛 却大雁 轻雁N高飞地雁辣得高毒飞见 骑飞 雁飞二即 逐高塞的判畅 无力 作 大单曲雪夜 新到 于 暗示飞扬的大雪立刻落 满夜卢 后滿感走前强输 弓遁纶 追及 果,却用“大雪满 刀逃 弓刀忄托跃跃欲追的场景,目 而不发,扣人小弦,引人联想↓ 言尽而意未尽
【大意】 月黑风高的夜晚, 大雁被惊得高高飞 起,敌军趁着夜色 偷偷的溃逃。将军 正要率领骑兵追击, 飞扬的大雪立刻落 满了战士们的弓箭 刀枪。 诵读欣赏 塞 下 曲 卢 纶 月 黑 雁 飞 高 , 单 于 夜 遁 逃 。 欲 将 轻 骑 逐 , 大 雪 满 弓 刀 。 【赏析】前两句极富暗示性。 “月黑”与以下“夜”“雪”互 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月 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 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 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 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 无力夜袭。将军极富作战经验, 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同时行到 暗示。 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 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 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 而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 言尽而意未尽
诵读欣赏 ■■■■■■■■■■■■■■■■■■■■■■口■ 赏析】 ■■■■■■■■■■■■■■■■■■■■■■■■■■■■■ 蒌竹 这是首寺。前三句写了 外 满桃惠 六种景物:第句写地面景, 地花票 第一速 第一句烤岸 芦 类边景支挑孩物都娇螃画中 芽两春所有臻是轼鹹却 短枝江 苏晚 还写要/触锻蕐消水 正春轼景 之“瑞门 出 是 的鸭之 判 河水 断才预言的 9 豚暖其 于 欲鸭 而这寺的是 想了画面 先 二|:以这想 时知 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 情趣盎然
惠 崇 《 春 江 晚 景 》 ( 其 一 ) 苏 轼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 【大意】 竹林之外,有三两 支桃花争相开放, 春江之上,最先感 知了江水回暖的消 息。蒌蒿已经长满 了岸边,芦芽还很 短,这正是河豚快 要上市的季节啊。 诵读欣赏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写了 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 第二句写江上景,第三句写岸 边景。这些景物都应当是画中 所有的。但是苏轼的这首诗却 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 之“暖” 、要用思维才能想出 的鸭之“知” 、要靠经验和判 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 。 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 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 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 情趣盎然
探究交流 1、根据《大自然的语言》中的物候学知识,你认为 形成《塞下曲六首(其一)》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 有寒”的原因是什么? 从物候知识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 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2、作者在这里写的目的是什么? 五月是最热的夏至、小暑,而祁连 山尚且如此寒冷,天气如此恶劣,其他 季节可想而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
1、根据《大自然的语言》中的物候学知识,你认为 形成《塞下曲六首(其一)》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 有寒”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交流 2、作者在这里写的目的是什么? 从物候知识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 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 五月是最热的夏至、小暑,而祁连 山尚且如此寒冷,天气如此恶劣,其他 季节可想而知
探究交流 2、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王之涣《凉州词》中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中“黄河”应作“黄沙”,并且引了王昌 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维的“绝域陌道,胡沙 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作证,说说你己的 看法? 3、玉门关在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春风不度”吗? 在今天的甘肃。 k站达装河缠抄添间要更禧》 闻地上 间 柔湃滅猥滔消 迤懈 漢尽管主兴离黃同流域县吧多 发意的是毒战橛张、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 之景,与全文风格相协调
2、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王之涣《凉州词》中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中“黄河”应作“黄沙” ,并且引了王昌 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维的“绝域阳关道,胡沙 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作证,说说你自己的 看法? 探究交流 A:我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更合理。《凉州词》是一首诗,一篇文学作 品。如果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话,就显得太过直白;而“黄河远上白云 间”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 迤俪飞上云端,多么富有美感!尽管玉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但文学是可以 发挥想象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3、玉门关在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春风不度”吗? 在今天的甘肃。 B:我认为“黄沙远上白云间”更合理。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玉 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根本看不到“黄河”,何谈“远上白云 间”?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当是当地 实景,是事实。另外,“黄沙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 之景,与全文风格相协调
探究交流 3、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这《塞下曲》也写下 了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 怎得见雁飞?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根据物候特点,北方大雪纷飞时,不 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飞。 从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 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 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 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
3、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这《塞下曲》也写下 了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 怎得见雁飞?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探究交流 根据物候特点,北方大雪纷飞时,不 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飞。 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 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 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 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 从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探究交流 4、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 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 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
探究交流 4、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 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 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
拓展延伸 你还能说出一些诗歌中通过物候反映 时令的诗句吗?
你还能说出一些诗歌中通过物候反映 时令的诗句吗?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