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去死?梦想犹生 —评电影《演员去死》 文/张文逸,复旦大学法学院15300270078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短短九分钟的《演 员去死》看完,我反复咀嚼着电影中出现的这首诗,在诵读《这首诗》的背景音 中,教室里的娘炮老师声情并茂,却苍白生硬;教室外的小主人公扮演着孕妇满 地打滚,看似与课堂脱离,却隐隐应和了这首诗的内容,构成一个反讽意味极浓 的对比蒙太奇。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你可以去肉体上消灭一个人,但你无法撼动 他的梦想,“演员”去死?梦想犹存 这部影片的主线很简单,围绕着小主人公的演员梦,展示被施与的各方压力 并展现他的反抗和顽强。在从建置到对抗的整个过程里,给我们刻画了老师、哥 哥、小主人公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 开头是雄壮的英雄配乐和一组快切镜头。这种夸张的、戏剧性极浓厚的英雄 配乐在之后每次小主人公演戏、对戏的时候都会作为背景乐烘托这个梦想的“悲 壮”。快切镜头在捣乱的小男孩与在黑板上书写“严肃”“勤奋”“遵守”的老 师之间来回切换,在展现小男孩形象的同时,轻松地用对比手法和荒诞的情景(老 师每次回头发现大家都很安静的荒诞)做了一个解构,消解了老师的权威形象, 颠覆着观众的传统认知。让人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个类似的课堂画面 继而对老师娘炮行为的夸张演绎,继续亵渎和颠覆者老师的权威,让观众不知不 觉站在他的对立面,将他作为嘲笑的客体,进而对小主人公戏仿老师的行为产生 理解,对老师打击主人公的行为产生厌恶,将可能引起反感的课堂失序演变成理 解小主人公梦想的助推力,可谓巧妙。“以人为本”中“人”字的倾倒也暗示着 粗暴的教育无视了每个个体梦想的生存。 接下来老师与小猪仍哦过的对话直接呈现了主题。“我想演戏。”俯拍暗示 着小主人公的弱小和些许自卑,“做梦”表明了现实阻力的坚决与强大。 然而故事一层层地展开,首先是阴暗卧室里小主人公与哥哥的对戏,一方面 似乎解释了小主人公梦想的部分来源,一方面暗示着兄弟二人的“导演梦”“演 员梦”只能在如此不饱和的光线构造出来的阴暗偷摸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形成 对比的是二人愉快、轻松的北京月,展现着梦想的美好 紧接着是在电视中看到孕妇,在学校模仿被训斥。如同开头所述,这里对比 蒙太奇的场景剪接,形成强烈的讽刺。不懂得尊重和呵护梦想的娘炮老师,有梦 无惧外在压力的小主人公,在最后一个画面中,主人公卑微地躺在老师的双脚之 间,仿佛“胯下之辱”的重现,“骑在人民头上”和之前“以人为本”的倾倒是 对这个教育体制容不得梦想生存的巨大批判 接下来一连串是对小主人公梦想的毁灭重拳。在老师的“你家孩子脑子有问 题”、母亲崩溃般的“你干啥呢”、父亲的打骂和破坏电影碟片的行为中,影片 的冲突进入高潮,而对比之下小主人公的反抗行为是如何的?模仿老师对稻草人 出气(让人联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人公怒骂警察,很有黑色幽默的意味) 想想自己是经典影片中壮烈赴死的英雄,在脑海中上演了一出“演员死去”一众 人毁极的小剧场。此处慢镜头、黑白默片加悲壮背景乐的使用,渲染了梦想被现 实阻力重压的壮烈,也暗示了场景的虚幻、与冰冷现实的脱节。我们看到,现实
演员去死?梦想犹生 ——评电影《演员去死》 文/张文逸,复旦大学法学院 15300270078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短短九分钟的《演 员去死》看完,我反复咀嚼着电影中出现的这首诗,在诵读《这首诗》的背景音 中,教室里的娘炮老师声情并茂,却苍白生硬;教室外的小主人公扮演着孕妇满 地打滚,看似与课堂脱离,却隐隐应和了这首诗的内容,构成一个反讽意味极浓 的对比蒙太奇。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你可以去肉体上消灭一个人,但你无法撼动 他的梦想,“演员”去死?梦想犹存。 这部影片的主线很简单,围绕着小主人公的演员梦,展示被施与的各方压力 并展现他的反抗和顽强。在从建置到对抗的整个过程里,给我们刻画了老师、哥 哥、小主人公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 开头是雄壮的英雄配乐和一组快切镜头。这种夸张的、戏剧性极浓厚的英雄 配乐在之后每次小主人公演戏、对戏的时候都会作为背景乐烘托这个梦想的“悲 壮”。快切镜头在捣乱的小男孩与在黑板上书写“严肃”“勤奋”“遵守”的老 师之间来回切换,在展现小男孩形象的同时,轻松地用对比手法和荒诞的情景(老 师每次回头发现大家都很安静的荒诞)做了一个解构,消解了老师的权威形象, 颠覆着观众的传统认知。让人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个类似的课堂画面。 继而对老师娘炮行为的夸张演绎,继续亵渎和颠覆者老师的权威,让观众不知不 觉站在他的对立面,将他作为嘲笑的客体,进而对小主人公戏仿老师的行为产生 理解,对老师打击主人公的行为产生厌恶,将可能引起反感的课堂失序演变成理 解小主人公梦想的助推力,可谓巧妙。“以人为本”中“人”字的倾倒也暗示着 粗暴的教育无视了每个个体梦想的生存。 接下来老师与小猪仍哦过的对话直接呈现了主题。“我想演戏。”俯拍暗示 着小主人公的弱小和些许自卑,“做梦”表明了现实阻力的坚决与强大。 然而故事一层层地展开,首先是阴暗卧室里小主人公与哥哥的对戏,一方面 似乎解释了小主人公梦想的部分来源,一方面暗示着兄弟二人的“导演梦”“演 员梦”只能在如此不饱和的光线构造出来的阴暗偷摸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形成 对比的是二人愉快、轻松的北京月,展现着梦想的美好。 紧接着是在电视中看到孕妇,在学校模仿被训斥。如同开头所述,这里对比 蒙太奇的场景剪接,形成强烈的讽刺。不懂得尊重和呵护梦想的娘炮老师,有梦 无惧外在压力的小主人公,在最后一个画面中,主人公卑微地躺在老师的双脚之 间,仿佛“胯下之辱”的重现,“骑在人民头上”和之前“以人为本”的倾倒是 对这个教育体制容不得梦想生存的巨大批判。 接下来一连串是对小主人公梦想的毁灭重拳。在老师的“你家孩子脑子有问 题”、母亲崩溃般的“你干啥呢”、父亲的打骂和破坏电影碟片的行为中,影片 的冲突进入高潮,而对比之下小主人公的反抗行为是如何的?模仿老师对稻草人 出气(让人联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人公怒骂警察,很有黑色幽默的意味); 想想自己是经典影片中壮烈赴死的英雄,在脑海中上演了一出“演员死去”-众 人毁极的小剧场。此处慢镜头、黑白默片加悲壮背景乐的使用,渲染了梦想被现 实阻力重压的壮烈,也暗示了场景的虚幻、与冰冷现实的脱节。我们看到,现实
是小主人公独自躺了一夜,只有同样怀揣梦想的哥哥慰籍他。 综前,从装哭糊弄老师、对稻草人演习、被父亲打时的演英雄之四,我们看 到主人公是一直在用梦想本身去对抗加诸梦想之上的各方压力。不由让人惊叹梦 想的极度坚韧。影片的最后,兄弟俩的对话让整个梦想似乎有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象征“革命”(抗争)的红气球被放飞,大角度俯拍收尾,让影片在经历重重冲 突之后在充满希望的幻想中结束 总理来说,这部影片的色彩、光线、声音在对主题的衬托上运用得恰到好处 剪接镜头也如上分析的一样意蕴深远。故事的发展大致也符合逻辑。路看下来 观众的情感取向也和主旨相符。能够达到影片目的:同情、敬佩、小男孩的梦想 与厌恶对其的压力,进而深刻思考简单粗暴模式化的教育对每个“人”的自由意 志、梦想理想的摧毁的害处 但同时,我也想提出一些我认为影片有所不足或者难以说服我的地方。 首先是小男孩梦想来源的交代不够清晰、令人难以信服。从影片的暗示来看 小男孩可能是出于哥哥的影响,也可能是单纯自己看电视的过程中喜欢上表演。 这对于整个主题的呈现并无太多影响,但如果能把小男孩的动机更准确地说明厘 清,是否会更坚实这个梦想的“根基”而消除空中楼阁之嫌呢?毕竟这部影片中 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坚韧,如果稍提一些它的根源,可能会减少突兀,赢得 观众的更多认同感。 还有,“哥哥”这条线跟电影本身不够融洽,如果说我对电影暗示的理解是 正确的,那么更清晰地指出哥哥的引路人角色可能可以一并解决这两个小小的问 题。我们看到“哥哥”这条线的作用是为支持小男孩的梦想,亦是复调式地呈现 梦想坚韧抗争的主题,也就是说在整个影片双方势力对比中,是老师十父母(负 面力量)对抗主人公+哥哥(正面力量)。 我却进行了这样一个设想,为了主线更加纯粹,为了影片的冲突更极致,可 不可以考虑减掉哥哥这个正面力量,或者将其调入负面。这样一来,故事的主线 就纯粹是小男孩的演员梦的建置与对抗,他所遭遇的阻力更大,因而更能反衬和 凸现出梦想的力量。如果是先作为冋盟的哥哥对梦想进行了背叛,不更加揭露了 现实的残酷与小男孩坚守的可贵吗?这个“演员去死”就能死的更加鲜血淋漓, 而死亡上开出的梦想之花也就更加艳丽。 p.s.以上都是我的个人浅见,一学期的学习让我见证了电影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惊 人魅力,也深深为老师的才华所折服。写出这样草率粗浅的作品,十分惶恐,仅 供大家参阅
是小主人公独自躺了一夜,只有同样怀揣梦想的哥哥慰籍他。 综前,从装哭糊弄老师、对稻草人演习、被父亲打时的演英雄之四,我们看 到主人公是一直在用梦想本身去对抗加诸梦想之上的各方压力。不由让人惊叹梦 想的极度坚韧。影片的最后,兄弟俩的对话让整个梦想似乎有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象征“革命”(抗争)的红气球被放飞,大角度俯拍收尾,让影片在经历重重冲 突之后在充满希望的幻想中结束。 总理来说,这部影片的色彩、光线、声音在对主题的衬托上运用得恰到好处。 剪接镜头也如上分析的一样意蕴深远。故事的发展大致也符合逻辑。一路看下来, 观众的情感取向也和主旨相符。能够达到影片目的:同情、敬佩、小男孩的梦想 与厌恶对其的压力,进而深刻思考简单粗暴模式化的教育对每个“人”的自由意 志、梦想理想的摧毁的害处。 但同时,我也想提出一些我认为影片有所不足或者难以说服我的地方。 首先是小男孩梦想来源的交代不够清晰、令人难以信服。从影片的暗示来看, 小男孩可能是出于哥哥的影响,也可能是单纯自己看电视的过程中喜欢上表演。 这对于整个主题的呈现并无太多影响,但如果能把小男孩的动机更准确地说明厘 清,是否会更坚实这个梦想的“根基”而消除空中楼阁之嫌呢?毕竟这部影片中 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坚韧,如果稍提一些它的根源,可能会减少突兀,赢得 观众的更多认同感。 还有,“哥哥”这条线跟电影本身不够融洽,如果说我对电影暗示的理解是 正确的,那么更清晰地指出哥哥的引路人角色可能可以一并解决这两个小小的问 题。我们看到“哥哥”这条线的作用是为支持小男孩的梦想,亦是复调式地呈现 梦想坚韧抗争的主题,也就是说在整个影片双方势力对比中,是老师+父母(负 面力量)对抗主人公+哥哥(正面力量)。 我却进行了这样一个设想,为了主线更加纯粹,为了影片的冲突更极致,可 不可以考虑减掉哥哥这个正面力量,或者将其调入负面。这样一来,故事的主线 就纯粹是小男孩的演员梦的建置与对抗,他所遭遇的阻力更大,因而更能反衬和 凸现出梦想的力量。如果是先作为同盟的哥哥对梦想进行了背叛,不更加揭露了 现实的残酷与小男孩坚守的可贵吗?这个“演员去死”就能死的更加鲜血淋漓, 而死亡上开出的梦想之花也就更加艳丽。 p.s.以上都是我的个人浅见,一学期的学习让我见证了电影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惊 人魅力,也深深为老师的才华所折服。写出这样草率粗浅的作品,十分惶恐,仅 供大家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