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大学公共影视教学团队 刻艺术 5931 《含泪活着》:以爱的名义完成对“责任”的担当 发布时间:2012-03-20浏览次数:525 《含泪活着》:以爱的名义完成对“责任”的担当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龚金平 摘要:《含泪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记录片,影片体现出还原“真 实、捕捉感动ˆ的敏锐和诚意,让观众在感受爱ˆ的无私、“责任ˆ的沉重、“付 出'的艰辛之余又留有深远的回味。影片除了记录—个中国家庭为了成就女儿梦想 所经历的苦痛与辛酸,同时也在彰显一种人生态度,揭示某种人生感悟:不仅是 含泪活着的坚韧,更是关于信念、希望、责任的深沉书写。 关键词:《含泪活着》信念希望责任 《含泪活着》(2006,导演张丽玲)是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记录 片,影片中的父亲丁尚彪为成就女儿美好未来而做出的牺牲,令人唏嘘感叹。 他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用十五年的时间来书写一份沉甸甸的父爱,来深刻诠 释对“责任”的体认与担当。同样令人敬佩的是,拍摄者用十年的时间来记录丁 尚彪一家的辛苦辗转、守候与期盼、拼搏与奋斗。也许,正是这种还原“真 实”、捕捉“感动”的毅力和诚意,才能成就一部内容感人,制作较为精良的记 录片,才能让观众在感受“爱”的无私、“责任”的沉重、“付出”的艰辛之余 又留有深远的回味。 《含泪活着》的主人公丁尚彪的经历在中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年轻时遇 上了“文化大革命”,他被下放到贫穷偏远的安徽省五河县。在那里,他蹉跎了 青春年华,但等待他的却是不可知的未来。“文革”结束后回到上海,丁尚彪没 有文化,没有技术,无法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也不易找到安身立命的岗位。就 是在这种迷茫中,带着对人生“峰回路转”的祈盼,丁尚彪来到日本想重建人 生。在丁尚彪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特定年代里成长的一代人所共有的心路历 程:在他们满怀激情和理想的时候,面对的却是最残酷、最贫瘠的生存现实;在 他们青春不再的时候,生活却又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他们身上,生 存、梦想和责任总是缠绕在一起,而生存永远更为尖锐和直接,这使他们无法心 无旁骛地投入到追求梦想的征途中去,使他们永远只能为“责任”活着 1989年,丁尚彪来到日本,但他学习日语的地方在偏僻的北海道。为 了偿还来日本前借下的巨额债务,丁尚彪逃到了东京,成了“黑户”。在东京 丁尚彪修改了原来的人生规划,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求学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 上女儿来日本的一流大学求学
复旦大学公共影视教学团队——影视剧艺术 《含泪活着》:以爱的名义完成对“责任”的担当 发布时间: 2012-03-20 浏览次数: 525 《含泪活着》:以爱的名义完成对“责任”的担当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龚金平 摘要:《含泪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记录片,影片体现出还原“真 实”、捕捉“感动”的敏锐和诚意,让观众在感受“爱”的无私、“责任”的沉重、“付 出”的艰辛之余又留有深远的回味。影片除了记录一个中国家庭为了成就女儿梦想 所经历的苦痛与辛酸,同时也在彰显一种人生态度,揭示某种人生感悟:不仅是 含泪活着的坚韧,更是关于信念、希望、责任的深沉书写。 关键词:《含泪活着》 信念 希望 责任 《含泪活着》(2006,导演张丽玲)是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记录 片,影片中的父亲丁尚彪为成就女儿美好未来而做出的牺牲,令人唏嘘感叹。 ——他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用十五年的时间来书写一份沉甸甸的父爱,来深刻诠 释对“责任”的体认与担当。同样令人敬佩的是,拍摄者用十年的时间来记录丁 尚彪一家的辛苦辗转、守候与期盼、拼搏与奋斗。也许,正是这种还原“真 实”、捕捉“感动”的毅力和诚意,才能成就一部内容感人,制作较为精良的记 录片,才能让观众在感受“爱”的无私、“责任”的沉重、“付出”的艰辛之余 又留有深远的回味。 一 《含泪活着》的主人公丁尚彪的经历在中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年轻时遇 上了“文化大革命”,他被下放到贫穷偏远的安徽省五河县。在那里,他蹉跎了 青春年华,但等待他的却是不可知的未来。“文革”结束后回到上海,丁尚彪没 有文化,没有技术,无法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也不易找到安身立命的岗位。就 是在这种迷茫中,带着对人生“峰回路转”的祈盼,丁尚彪来到日本想重建人 生。在丁尚彪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特定年代里成长的一代人所共有的心路历 程:在他们满怀激情和理想的时候,面对的却是最残酷、最贫瘠的生存现实;在 他们青春不再的时候,生活却又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他们身上,生 存、梦想和责任总是缠绕在一起,而生存永远更为尖锐和直接,这使他们无法心 无旁骛地投入到追求梦想的征途中去,使他们永远只能为“责任”活着。 1989年,丁尚彪来到日本,但他学习日语的地方在偏僻的北海道。为 了偿还来日本前借下的巨额债务,丁尚彪逃到了东京,成了“黑户”。在东京, 丁尚彪修改了原来的人生规划,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求学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 ——让女儿来日本的一流大学求学
丁尚彪在日本的15年,完全为“责任”而活着。这种“责任”背后有 种信念,一种憧憬,但这是关乎女儿的,而没有关乎自己和妻子。丁尚彪15年的 辛酸历程,证明了“父爱”的无私与高尚,同时也折射了他们这一代人的某种命 运特征:一直是被动地活着。—一在“文革”中被政治运动播弄,“文革”后又 被生存和“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 影片中,丁尚彪多次重申对女儿的期望,但较少提到对妻子的愧疚。妻子 陈忻星在谈论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也毫无怨言,丈夫寄回的钱她几乎没用过,全 部为女儿存着,她甚至从不提及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造成的生命与情感空缺。可 见,丁尚彪与陈忻星作为夫妻主要是一种合作型关系,夫妇之间凝合的力量不是 两性间的感情,家庭也不是获取情感慰藉的中心,而是一个事业性的组织。这个 组织的维系力主要是各种各样的“责任”。这些特征,正是费孝通在分析乡土中 国的夫妇为什么少感情上的融合,而多家庭上的合作时所作的概括。或许,这也 可以理解,为什么夫妻时隔13年在日本见面时,两人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亲人之 间的久别重逢,而不是情人之间的心灵相契与情感相通 因此,在丁尚彪与陈忻星夫妇身上,我们看到了蓝天下的至爱,也看到了 我们这个民族的因袭沉重。——他们就不能为自己活一次吗?他们一定要等女儿 在美国立足之后才能考虑自己迟暮的幸福吗?或者,将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女儿 身上,对女儿来说是不是过于沉重?若是女儿最后只成了一个很平庸的人,那么 丁尚彪夫妻15年的坚守与付出是否会因此失去意义? 影片叙述的时间跨度有15年,主要涉及三个空间:上海、东京(还有北 海道)、纽约。这三个国际化大都市有着繁华的外表,也有芸芸众生的忙碌身 影,影片有意识地用摄像机来刻划这三个都市的形与魂。 寸于东京,影片至少呈现了它的三副面容:鳞次栉比的高楼、流光溢彩的 夜景,这是现代化都市繁华的表象;丁尚彪每次回家,都是晚上12点左右,这 时,东京冷清了许多,丁尚彪在昏暗的灯光下沿着铁路轨道回到逼仄简陋的家。 这是这个城市的底色,也是普通人的某种生存真实。这时,丁尚彪每次回家走过 的轨道似乎也有了新的意义,那是都市喧哗过后的平静时刻,那也是这座都市为 丁尚彪提供的人生坐标,让他有了方向和目标;影片中还多次出现樱花的空镜 头。那灿烂缤纷的樱花呈现岀一种生之绚丽,而它们的飞舞又流露出某种生之脆 弱。正如影片一开头在樱花飞舞的空镜头中通过旁白所说,东京是一种自杀率很 高的城市。或者说,在东京,生命的华美与虚无如此残酷地并置。那么,对于普 通人而言,该怎样去面对人生?是直面生命的残缺与冷酷,在对爱的碎片的珍惜 中完成生命的绽放,还是因看透了生命的虚空而沉醉于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审美与 颓废逃避之中?影片通过丁尚彪为观众树立了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与价值立场。 正如丁尚彪在东京送别妻子后所讲述的,他没有文化,只想把小孩培养出来;他 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尽到责任,人总要有一种拼命的精神。可见,对于影片的 主要场景东京,影片展示了它的多个侧面,但没有满足于廉价的煽情和肤浅的生 活还原,而是融注了某种人生立场和人生感悟 对于陈忻星母女生活的上海,影片更关注拥挤的街道和简陋的居住环 境。确实,生活的艰辛可能在每座繁华的城市上演,但不同的人可以为“艰 辛”作不同的注解。和丁尚彪一样,陈忻星在年轻时也历经了生活的苦难,但她 没有怨恨,而是平静地面对,坚韧地生存。她的坦然与从容,冷静与刚毅,既凸 显了我们这个民族多年来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同时还呈现了人生有希望支撑之后 的淡定 影片通过字幕肯定了丁尚彪夫妇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慨叹命运的坎坷 也没有说过一句怨言,更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同时,影片还表明,父母的这种 人生态度也在影响女儿丁晽的人生观,她受恩于父母的牺牲,也接过了父母的接 力棒,并有了更为宏大的人生关怀:丁晽的梦想是做一名妇幼医生,不断迎接新 生命的诞生,并救助更多的人。因此,影片不仅仅是记载了一种含泪活着的坚韧 (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更希望观众从中生发出更为丰富深刻的人生感 悟,如信念、希望、责任,人类对美好的永恒追求,等等
丁尚彪在日本的15年,完全为“责任”而活着。这种“责任”背后有一 种信念,一种憧憬,但这是关乎女儿的,而没有关乎自己和妻子。丁尚彪15年的 辛酸历程,证明了“父爱”的无私与高尚,同时也折射了他们这一代人的某种命 运特征:一直是被动地活着。——在“文革”中被政治运动播弄,“文革”后又 被生存和“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 影片中,丁尚彪多次重申对女儿的期望,但较少提到对妻子的愧疚。妻子 陈忻星在谈论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也毫无怨言,丈夫寄回的钱她几乎没用过,全 部为女儿存着,她甚至从不提及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造成的生命与情感空缺。可 见,丁尚彪与陈忻星作为夫妻主要是一种合作型关系,夫妇之间凝合的力量不是 两性间的感情,家庭也不是获取情感慰藉的中心,而是一个事业性的组织。这个 组织的维系力主要是各种各样的“责任”。这些特征,正是费孝通在分析乡土中 国的夫妇为什么少感情上的融合,而多家庭上的合作时所作的概括。或许,这也 可以理解,为什么夫妻时隔13年在日本见面时,两人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亲人之 间的久别重逢,而不是情人之间的心灵相契与情感相通。 因此,在丁尚彪与陈忻星夫妇身上,我们看到了蓝天下的至爱,也看到了 我们这个民族的因袭沉重。——他们就不能为自己活一次吗?他们一定要等女儿 在美国立足之后才能考虑自己迟暮的幸福吗?或者,将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女儿 身上,对女儿来说是不是过于沉重?若是女儿最后只成了一个很平庸的人,那么 丁尚彪夫妻15年的坚守与付出是否会因此失去意义? 二 影片叙述的时间跨度有15年,主要涉及三个空间:上海、东京(还有北 海道)、纽约。这三个国际化大都市有着繁华的外表,也有芸芸众生的忙碌身 影,影片有意识地用摄像机来刻划这三个都市的形与魂。 对于东京,影片至少呈现了它的三副面容:鳞次栉比的高楼、流光溢彩的 夜景,这是现代化都市繁华的表象;丁尚彪每次回家,都是晚上12点左右,这 时,东京冷清了许多,丁尚彪在昏暗的灯光下沿着铁路轨道回到逼仄简陋的家。 这是这个城市的底色,也是普通人的某种生存真实。这时,丁尚彪每次回家走过 的轨道似乎也有了新的意义,那是都市喧哗过后的平静时刻,那也是这座都市为 丁尚彪提供的人生坐标,让他有了方向和目标;影片中还多次出现樱花的空镜 头。那灿烂缤纷的樱花呈现出一种生之绚丽,而它们的飞舞又流露出某种生之脆 弱。正如影片一开头在樱花飞舞的空镜头中通过旁白所说,东京是一种自杀率很 高的城市。或者说,在东京,生命的华美与虚无如此残酷地并置。那么,对于普 通人而言,该怎样去面对人生?是直面生命的残缺与冷酷,在对爱的碎片的珍惜 中完成生命的绽放,还是因看透了生命的虚空而沉醉于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审美与 颓废逃避之中?影片通过丁尚彪为观众树立了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与价值立场。 正如丁尚彪在东京送别妻子后所讲述的,他没有文化,只想把小孩培养出来;他 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尽到责任,人总要有一种拼命的精神。可见,对于影片的 主要场景东京,影片展示了它的多个侧面,但没有满足于廉价的煽情和肤浅的生 活还原,而是融注了某种人生立场和人生感悟。 对于陈忻星母女生活的上海,影片更关注拥挤的街道和简陋的居住环 境。确实,生活的艰辛可能在每座繁华的城市上演,但不同的人可以为“艰 辛”作不同的注解。和丁尚彪一样,陈忻星在年轻时也历经了生活的苦难,但她 没有怨恨,而是平静地面对,坚韧地生存。她的坦然与从容,冷静与刚毅,既凸 显了我们这个民族多年来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同时还呈现了人生有希望支撑之后 的淡定。 影片通过字幕肯定了丁尚彪夫妇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慨叹命运的坎坷, 也没有说过一句怨言,更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同时,影片还表明,父母的这种 人生态度也在影响女儿丁晽的人生观,她受恩于父母的牺牲,也接过了父母的接 力棒,并有了更为宏大的人生关怀:丁晽的梦想是做一名妇幼医生,不断迎接新 生命的诞生,并救助更多的人。因此,影片不仅仅是记载了一种含泪活着的坚韧 (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更希望观众从中生发出更为丰富深刻的人生感 悟,如信念、希望、责任,人类对美好的永恒追求,等等。 三
作为一部需要实景拍摄的记录片,《含泪活着》在影像上不可能太精 致。相反,受制于拍摄场地、光线、后期制作等方面的因素,影片的许多镜头显 得粗糙。当然,这种粗糙不仅是记录片的某种特点,也是《含泪活着》试图为观 众呈现的生活常态。而且,影片在不能突出视听震撼的情况下努力追求剪辑上的 精巧并在一些空镜头中融注了丰富的情感与寓意。 影片补叙丁尚彪为了生计逃离北海道去东京时,就在画面中融入了人生寓意:在 片漆黑中,一个人影(因为是补拍,不可能出现人的脸部特写,但这恰恰因模 糊而成就了“普遍性”)打着手电筒在道路上摸索前行。当这个镜头多次出现之 后,它就不再是现实的物质复原,而是浓缩了许多像丁尚彪一样来到日本的中国 人的共同经历:凭着微弱的希望之光,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这时,再对应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丁尚彪在东京回家时走过的铁轨,那同样是关于“道 路”、“方向”的隐晦书写。 后来,丁尚彪一家三口分居三个城市,影片有意识地运用平行剪辑形成时 空的交替和同现,既呈现三人不同的生活状态,又有内在的情感线索贯穿其中。 在影片涉及的三个城市中,对东京的刻画最为细腻;对于上海,影片也是从繁华 表象下的真实生存这样一个角度来呈现的,既关注上海的高楼与街道,也关注石 库门里拥挤的生存状态,以及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纽约,影片的影像呈 现最为简略,但有三处将镜头对准了自由女神像 作为一部记录片,《含泪活着》在有限的技术和资金条件下,难能可贵 地在三次拍摄自由女神像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影片中第 次出现自由女神像时,丁晽还在中国,但她的目标是纽约。影片先在俯拍中呈现 自由女神像的脸部特写,镜头拉远,成大远景,将自由女神像消融于天高地迥的 林立高楼中。这个镜头既从宏观上说明了丁晽的志存高远,也从微观的角度说明 了她理想的具体(纽约州立大学);第二次出现自由女神像时,丁晽已经来到纽 约。这次,影片用了推镜头来逐渐逼近自由女神像,就像丁晽无限接近自己的人 生目标;自由女神像第三次时出现时,是母亲陈忻星获得了签证,可以去美国看 望女儿了,这时出现在纽约学习的丁晽,她时尚漂亮了许多,也独立了许多。这 时,镜头切到自由女神手中的书(《人权宣言》)和火炬的特写,再切成全景, 又推近,最后仰拍。在这一组镜头中,影片为观众更为细腻地展现了自由女神像 的特征和具体内涵,尤其火炬的意象,成了丁晽光明前景的某种隐喻 此外,影片在表现那些亲人相聚的场面时,没有一味煽情,而是保持了 相当的克制,虽然也用悠扬的音乐来伴奏,用慢镜头来复沓与抒情,但在动作上 却绝无任何的做作,而是捕捉那些最真实自然的细节。如时隔8年后父女相见,双 方更多的是平静,父亲除了固执地帮女儿拎手提箱,还发现女儿有了白头发,甚 至发现女儿割了双眼皮。这些细节,看似琐碎,但细腻得令人心痛。一一只有经 历了最深沉的思念,才会使丁尚彪注意到女儿变成双眼皮了。 作为一部记录片,《含泪活着》似乎应着眼于事件的记录与讲述,但影 片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了细节的捕捉和渲染,并在一些构图和镜头运动方面足够 用心,使影片既有感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人生思考,也有令人回味无 穷的影像语言、真实细腻的生活细节和精巧的剪辑手法。 影片的最后,丁晽即将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妇幼医生,丁尚彪 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准备回国。在回中国之前,他独自一人来到了北海 道,这里是他日本之行的起点,他觉得也应在这里结束。在离开北海道时,他深 深对着他学习过的地方鞠躬。这是告别一段历史,也是记取一段岁月,更是感恩 段生活。在回国的飞机上,丁尚彪久久地双手合十祈祷,往事历历在目,种种 的艰辛和短暂相聚的喜悦都在这样的时刻涌上心头,他同样在铭记,在感恩,在 憧憬· 因 LOSE WIINO口
作为一部需要实景拍摄的记录片,《含泪活着》在影像上不可能太精 致。相反,受制于拍摄场地、光线、后期制作等方面的因素,影片的许多镜头显 得粗糙。当然,这种粗糙不仅是记录片的某种特点,也是《含泪活着》试图为观 众呈现的生活常态。而且,影片在不能突出视听震撼的情况下努力追求剪辑上的 精巧并在一些空镜头中融注了丰富的情感与寓意。 影片补叙丁尚彪为了生计逃离北海道去东京时,就在画面中融入了人生寓意:在 一片漆黑中,一个人影(因为是补拍,不可能出现人的脸部特写,但这恰恰因模 糊而成就了“普遍性”)打着手电筒在道路上摸索前行。当这个镜头多次出现之 后,它就不再是现实的物质复原,而是浓缩了许多像丁尚彪一样来到日本的中国 人的共同经历:凭着微弱的希望之光,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这时,再对应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丁尚彪在东京回家时走过的铁轨,那同样是关于“道 路”、“方向”的隐晦书写。 后来,丁尚彪一家三口分居三个城市,影片有意识地运用平行剪辑形成时 空的交替和同现,既呈现三人不同的生活状态,又有内在的情感线索贯穿其中。 在影片涉及的三个城市中,对东京的刻画最为细腻;对于上海,影片也是从繁华 表象下的真实生存这样一个角度来呈现的,既关注上海的高楼与街道,也关注石 库门里拥挤的生存状态,以及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纽约,影片的影像呈 现最为简略,但有三处将镜头对准了自由女神像。 作为一部记录片,《含泪活着》在有限的技术和资金条件下,难能可贵 地在三次拍摄自由女神像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影片中第一 次出现自由女神像时,丁晽还在中国,但她的目标是纽约。影片先在俯拍中呈现 自由女神像的脸部特写,镜头拉远,成大远景,将自由女神像消融于天高地迥的 林立高楼中。这个镜头既从宏观上说明了丁晽的志存高远,也从微观的角度说明 了她理想的具体(纽约州立大学);第二次出现自由女神像时,丁晽已经来到纽 约。这次,影片用了推镜头来逐渐逼近自由女神像,就像丁晽无限接近自己的人 生目标;自由女神像第三次时出现时,是母亲陈忻星获得了签证,可以去美国看 望女儿了,这时出现在纽约学习的丁晽,她时尚漂亮了许多,也独立了许多。这 时,镜头切到自由女神手中的书(《人权宣言》)和火炬的特写,再切成全景, 又推近,最后仰拍。在这一组镜头中,影片为观众更为细腻地展现了自由女神像 的特征和具体内涵,尤其火炬的意象,成了丁晽光明前景的某种隐喻。 此外,影片在表现那些亲人相聚的场面时,没有一味煽情,而是保持了 相当的克制,虽然也用悠扬的音乐来伴奏,用慢镜头来复沓与抒情,但在动作上 却绝无任何的做作,而是捕捉那些最真实自然的细节。如时隔8年后父女相见,双 方更多的是平静,父亲除了固执地帮女儿拎手提箱,还发现女儿有了白头发,甚 至发现女儿割了双眼皮。这些细节,看似琐碎,但细腻得令人心痛。——只有经 历了最深沉的思念,才会使丁尚彪注意到女儿变成双眼皮了。 作为一部记录片,《含泪活着》似乎应着眼于事件的记录与讲述,但影 片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了细节的捕捉和渲染,并在一些构图和镜头运动方面足够 用心,使影片既有感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人生思考,也有令人回味无 穷的影像语言、真实细腻的生活细节和精巧的剪辑手法。 影片的最后,丁晽即将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妇幼医生,丁尚彪 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准备回国。在回中国之前,他独自一人来到了北海 道,这里是他日本之行的起点,他觉得也应在这里结束。在离开北海道时,他深 深对着他学习过的地方鞠躬。这是告别一段历史,也是记取一段岁月,更是感恩 一段生活。在回国的飞机上,丁尚彪久久地双手合十祈祷,往事历历在目,种种 的艰辛和短暂相聚的喜悦都在这样的时刻涌上心头,他同样在铭记,在感恩,在 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