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大学公共影视教学团队 刻艺术 5931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的探索与改革 发布时间:2013-0922浏览次数134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的探索与改革 许肖潇龚金平 摘要: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积极开设影像实践课程,通过影像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亲身参 与影像创作来获得影像叙事体验,进而对影视艺术有一个“普及—提高”、从感性印象到理性认识再到实 线操作的过程,是实施大学美育并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需要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与历史”,在一种创作-嬉戏ˆ的氛围中,通过项目驱动、“自由创作”、“共同协 作¨等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硏究影视艺术视ˆ、听ˆ的本质,深λ体会影像叙事语言的功能与可能性, 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升华 关键词:大学公共影像实践课项目驱动自由创作共同协作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开设的背景与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影像为叙事语言,以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为载体的视觉文化成为强势话语 知不觉地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的思考、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其中,作为最具体、最形象的表现方式 影视艺术更是成为人们记录日常生活、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进行心灵交流的方式之一,成为现代人娱乐 休闲与丰富精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与掌握影像叙事语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影视艺术,也 有助于让人们掌握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更为多元地表现人对自身以及世界的思考。而随着DV、照相 机的普及,手机等移动数字终端配备越来越强劲的摄录功能,影像叙事这一表达方式已为大众触手可及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自由,对新鲜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度和驾驭欲望,而他们的不同学科 专业背景、没有太多影视创作的窠臼或成见,都让他们有实现自己的影像创作理想的渴望与无限可能性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公共影视课程,以传授影视艺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和 审美创造¨。但是,许多教师要么被影视艺术的大众性和通俗易懂性ˆ所迷惑,抱着轻松随意、休闲娱乐 的心态去开设此类课程,使课程变成了单纯的影视文本赏析;要么侧重影视艺术本体论,侧重电影史、电 视史的教授,使课程枯燥乏味。究其原因,这是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影像艺术是一门作用于视”、“听¨的 体验艺术,在授课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还原艺术的形象性与感官体验性,无法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 活动让学生对影像叙事有直观深刻的认识,这导致很多高校的公共影视课程沦落为学生的“休闲”与娱 乐ˆ时光,流于表面或抽象,无法在影像叙事的体验中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提高,艺术创造性得到激 发 因此,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积极开设影像实践课,通过影像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亲 身参与影像创作来获得影像叙事体验,进而对影视艺术有一个“普及—提高¨、从感性印象到理性认识再 到实践操作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的理念革新 艺术教育主张发挥全盘的感知,以达到对世界进行深刻的观察以至想象。同样,在影像创作实践 中,只有为学生对世界的观察与表达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启发学生对世界进行深入而独特的思索与提问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衍生式的创作热情,才能引导他们努力把思索投入实践,最终达成把概 念转变为作品,让一切提问、思索都直奔影像作品本身,把影像创作实践化为闯开物质世界踏进精神世界 的自发行动。 因此,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如下理念 1、强调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与人性和历史的对话ˇ的创作理念 当前,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授课内容普遍存在着肤浅化、感受化、零碎化的特点,教师认为这类 课程所面对的是非专业的学生,所以授课也应该非专业化”,不愿对课程进行探索与革新,对课程目标定 位相当低。这导致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偏少,因为它不如影视鉴赏课可以大班化教学,而是需 要教师一对一地指导,效率比较低。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影像实践课,教师一般也只教一些基本的创作
复旦大学公共影视教学团队——影视剧艺术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的探索与改革 发布时间: 2013-09-22 浏览次数: 134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的探索与改革 许肖潇 龚金平 摘要: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积极开设影像实践课程,通过影像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亲身参 与影像创作来获得影像叙事体验,进而对影视艺术有一个“普及——提高”、从感性印象到理性认识再到实 践操作的过程,是实施大学美育并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需要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与历史”,在一种“创作-嬉戏”的氛围中,通过“项目驱动”、“自由创作”、“共同协 作”等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研究影视艺术“视”、“听”的本质,深入体会影像叙事语言的功能与可能性, 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升华。 关键词:大学公共影像实践课 项目驱动 自由创作 共同协作 一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开设的背景与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影像为叙事语言,以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为载体的视觉文化成为强势话语, 不知不觉地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的思考、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其中,作为最具体、最形象的表现方式, 影视艺术更是成为人们记录日常生活、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进行心灵交流的方式之一,成为现代人娱乐 休闲与丰富精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与掌握影像叙事语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影视艺术,也 有助于让人们掌握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更为多元地表现人对自身以及世界的思考。而随着DV、照相 机的普及,手机等移动数字终端配备越来越强劲的摄录功能,影像叙事这一表达方式已为大众触手可及。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自由,对新鲜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度和驾驭欲望,而他们的不同学科 专业背景、没有太多影视创作的窠臼或成见,都让他们有实现自己的影像创作理想的渴望与无限可能性。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公共影视课程,以传授影视艺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和 审美创造”。但是,许多教师要么被影视艺术的大众性和“通俗易懂性”所迷惑,抱着轻松随意、休闲娱乐 的心态去开设此类课程,使课程变成了单纯的影视文本赏析;要么侧重影视艺术本体论,侧重电影史、电 视史的教授,使课程枯燥乏味。究其原因,这是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影像艺术是一门作用于“视”、“听”的 体验艺术,在授课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还原艺术的形象性与感官体验性,无法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 活动让学生对影像叙事有直观深刻的认识,这导致很多高校的公共影视课程沦落为学生的“休闲”与“娱 乐”时光,流于表面或抽象,无法在影像叙事的体验中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提高,艺术创造性得到激 发。 因此,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积极开设影像实践课,通过影像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亲 身参与影像创作来获得影像叙事体验,进而对影视艺术有一个“普及——提高”、从感性印象到理性认识再 到实践操作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的理念革新 艺术教育主张“发挥全盘的感知”,以达到对世界进行深刻的观察以至想象。同样,在影像创作实践 中,只有为学生对世界的观察与表达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启发学生对世界进行深入而独特的思索与提问,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衍生式的创作热情,才能引导他们努力把思索投入实践,最终达成把概 念转变为作品,让一切提问、思索都直奔影像作品本身,把影像创作实践化为闯开物质世界踏进精神世界 的自发行动。 因此,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如下理念: 1、强调“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与人性和历史的对话”的创作理念。 当前,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授课内容普遍存在着肤浅化、感受化、零碎化的特点,教师认为这类 课程所面对的是非专业的学生,所以授课也应该“非专业化”,不愿对课程进行探索与革新,对课程目标定 位相当低。这导致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偏少,因为它不如影视鉴赏课可以大班化教学,而是需 要教师一对一地指导,“效率”比较低。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影像实践课,教师一般也只教一些基本的创作
理念或者几个编辑软件的操作,无法使影像创作触及学生的心灵,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更不可能让学 生在创作过程中与人性和历史对话 有感于此,笔者曾经设置在当今新的大众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影像的众多改变和可能性议题,带领学 生通过《黑镜》、《撕裂的末日》等电影的观摩,结合《1984》、《美丽新世界》、《后现代状况》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等文学、哲学文本的分析,深入硏讨在后现代社会状态下,以电影为代表的影视艺 术为表达人与社会而进行的主题与叙事手法的改变,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任何一次影像 创作实践都必须努力超越单一媒体或艺术形式的界限,站在人类与人性的高度,站在历史中的过去、现在 或未来的时间线上进行心灵与智慧的对话。 在这种创作观念的引导下,部分学生创作的作品能透过纷繁生活的表象,深入思考在物质繁华的背后我 们的心灵在经受怎样的煎熬与异化,并反思人类在生活的众多选择中如何迷失自我,如何变得偏执而虚 荣,扭曲而自我感觉良好。笔者指导学生创作的《地铁》、《AorB?》、《墙》就是个中翘楚。 学生作品《地铁》 号,叶话是 告玉房还是先天车? 你要买LV还是 PRADA? 学生作品《AorB》 学生作品《墙》 2、鼓励学生“发挥全盘的感知”。 发挥全盘的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从影像的技术物质的创造性出发,从影像的叙事创造性出发两个方 首先,通过强调“从影像的技术物质的创造性出发进行感知的能力,探索影像技术与操作所能带来的在意 识上、在感知世界的维度上的发展与突破。如笔者曾设置的可视化音乐`议题,以音乐本身为研究对象, 引导学生对抽象却又富于表现力的音乐本身进行序列式思考,捕捉音符世界的细微面,感悟时间与空间的 通感与关联,并重新用具像的影像叙事建构抽象的音乐,用可视化的影像语言呈现他们对音乐魅力的体 其次,通过指导学生冲破影像的模拟、表征功能ˆ的窠臼,专注从影像的叙事创造性出发,带领他们 拔开世界的表层,直指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意识的塑造,发挥全盘的感知能力。仍以学生作品《Aor B?》为例,学生发现现代人常常遵从外在的界定来决定自己的生活,将生活简单化为AorB,却从不思 考A和B是不是生活的全部可能性,人生是不是非得在A和B之间进行抉择,或者说A和B的提出是否是一个 伪命题。通过这种反思,学生在短片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观众深刻地返身质询,对自我人生进行重新观照 和自我认同 通过这种创作观念的培养,部分学生不仅积极投入公共影视实践课程的影片创作,也积极投入其他专业电 影拍摄团队和校园影片的拍摄之中。比如笔者指导的一位学生作为女主角身份参与了一位青年导演的实验 影片《 Be touched》的创作,通过与导演沟通、为角色写传记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感受与揣摩人性、揣摩历 史片段,发挥全盘的感知,最终非表演专业的她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美国美东短片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
理念或者几个编辑软件的操作,无法使“影像创作”触及学生的心灵,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更不可能让学 生在创作过程中与人性和历史对话。 有感于此,笔者曾经设置“在当今新的大众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影像的众多改变和可能性”议题,带领学 生通过《黑镜》、《撕裂的末日》等电影的观摩,结合《1984》、《美丽新世界》、《后现代状况》、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等文学、哲学文本的分析,深入研讨在后现代社会状态下,以电影为代表的影视艺 术为表达人与社会而进行的主题与叙事手法的改变,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任何一次影像 创作实践都必须努力超越单一媒体或艺术形式的界限 , 站在人类与人性的高度,站在历史中的过去、现在 或未来的时间线上进行心灵与智慧的对话。 在这种创作观念的引导下,部分学生创作的作品能透过纷繁生活的表象,深入思考在物质繁华的背后我 们的心灵在经受怎样的煎熬与异化,并反思人类在生活的众多选择中如何迷失自我,如何变得偏执而虚 荣,扭曲而自我感觉良好。笔者指导学生创作的《地铁》、《A or B?》、《墙》就是个中翘楚。 学生作品《地铁》 学生作品《A or B》 学生作品《墙》 2、鼓励学生“发挥全盘的感知”。 “发挥全盘的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从影像的技术物质的创造性出发,从影像的叙事创造性出发两个方 面。 首先,通过强调“从影像的技术物质的创造性出发进行感知”的能力,探索影像技术与操作所能带来的在意 识上、在感知世界的维度上的发展与突破。如笔者曾设置的“可视化音乐”议题,以音乐本身为研究对象, 引导学生对抽象却又富于表现力的音乐本身进行序列式思考,捕捉音符世界的细微面,感悟时间与空间的 通感与关联,并重新用具像的影像叙事建构抽象的音乐,用可视化的影像语言呈现他们对音乐魅力的体 验。 其次,通过指导学生冲破“影像的模拟、表征功能”的窠臼,专注从影像的叙事创造性出发,带领他们 拨开世界的表层,直指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意识的塑造,发挥全盘的感知能力。仍以学生作品《A or B?》为例,学生发现现代人常常遵从外在的界定来决定自己的生活,将生活简单化为A or B,却从不思 考A和B是不是生活的全部可能性,人生是不是非得在A和B之间进行抉择,或者说A和B的提出是否是一个 伪命题。通过这种反思,学生在短片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观众深刻地返身质询,对自我人生进行重新观照 和自我认同。 通过这种创作观念的培养,部分学生不仅积极投入公共影视实践课程的影片创作,也积极投入其他专业电 影拍摄团队和校园影片的拍摄之中。比如笔者指导的一位学生作为女主角身份参与了一位青年导演的实验 影片《Be Touched》的创作,通过与导演沟通、为角色写传记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感受与揣摩人性、揣摩历 史片段,发挥全盘的感知,最终非表演专业的她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美国美东短片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 项
学生主演作品《 Be Touched》 3、强调创作-嬉戏的理念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不是专业课程,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于各个学科专业各个年级,因此影像创作实践的 目的不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精通各种技术与技巧的专业创作人才,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通过影 像创作实践更好地理解作为一门艺术的电影、电视,去领略影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切身感受影像叙 事的无限可能性,并通过影像叙事思考自我与人生,培养一种艺术思维,激发一种艺术创造性 因此,在影像实践课程中应引导学生摆脱没有好技术、好设备就拍不出好作品ˆ的成见,摆脱主流叙 事的陈规,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摄录设备,充分发挥他们嬉戏ˆ的天性,在享受的氛围中把影像叙事 的实验ˆ活动推到感知与探寻世界的本真中去,以嬉戏式的影像纪录,揭开周遭世界浮光掠影外衣之下的 真实面容,让影像创作变成嬉戏¨的产物,让他们在放松自在的氛围中,感受到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例如,笔者在影像实践课程的初始阶段,曾设置 Iphone行天下环节,鼓励学生在没有掌握任何专业拍 摄技巧,仅使用最熟悉、最普通的智能手机内置的摄像头,对世界细节进行捕捉与还原,从而打破学 生“技术至上ˆ的成见,让他们在放松的嬉戏氛围中获得自信,并能以宽容的态度与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后续 的创作实践中去。 从实际效果来看,有些学生拍了图书馆的众生百态,有人拍了街头的一个场景,还有学生拍了自己室 友的“丑态”。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对这些原生态的影像素材进行再思考,再创作。例如,图书馆里 同学们不同的学习态度明显折射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他们所看的书也可能是他们不同兴趣的呈 现,我们完全可以将图书馆想象成每个人未来人生的一种暗示或预演,进而阐述出丰富的人生况味。 三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的实践探索 影像艺术是一门作用于“视、“听”,内容可以涉及任何学科、任何艺术门类的体验型艺术。因此,影像 实践也理应放眼四方、包罗万象 综合而言,(大学公共)影像实践课程应以影视理论、影视史为基础,以影像为创作实践主体,充分发 挥影视艺术形象性、情感体验性、自由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又跨越电影、摄影、绘画、剧场、声音艺术、 文学、当代艺术史、电影史、批判理论和哲学,通过创建跨媒体、跨学科实验教学情境,带领学生研究影 视艺术“视ˆ、“听的本质,深入体会影像叙事语言的功能与可能性,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升华 影像实践课程还应努力为学生们营造深刻的体验氛围,让他们亲身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可以透过 创作实践来完成的,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感悟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融合,让他们投身创作,从而发现是创 作实践本身是冒险、困难、批判,却能带来满足与快乐的 笔者在影像实践课的实践探索中发现以下几个情境的营造至关重要: (1)创建“项目驱动情境。 笔者在影像创作实践课程中,要求学生以3-5人为单位,明确编剧、导演、摄像、美术、后期制作等分 工,进行一到两分钟的纪录片或剧情片创作。通过这种项目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驱动他们以各自 的专门的身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项目ˆ进入“真实的"项目创作情境,通力合作逐步完成脚本的编写、 演员的选择、经费的筹集、团队的组建、成员的分工、影片的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深入体会影视创作作 为一个完整项目的严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笔者曾经指导的一组学生,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小演员和拍摄场地,利用一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分头行 动共跑了上海以及周边十多个场地,面试了12个小演员才最终敲定正式的场地和演员。如果不是强大 的项目驱动力”,很难想象非影视专业的大学生会有如此强大的动力去完成一门公共课的课程作业。 (2)营造“自由创作情境。 影像创作实践课程中,要注意营造自由创作凊情境。“自由创作¨主要体现在自由选题、自由创作剧本两 方面。在选题阶段,通过不断鼓励学生们对于社会、城市、大学生活等方面的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 深入发掘内心的关注点与情感诉求点,形成他们的选题范围,并从中逐渐引导他们自觉地缩小选题范围直 至最终确定他们最有感而发、最能体现他们思维深度与广度的一个选题。在剧本创作阶段的自由则体现在 能让他们自主地创作最有话可说的细节与框架,让他们能以一个城市与生活观察者的角度,自由地选择创 作材料和创作手法,创作出具有跨媒体、跨学科背景的影像作品。 笔者曾经依靠上述指导思想带领学生挖掘了“农民工与城市发展”、“科技进步背景下人的孤独、“物质 越丰富越有选择恐惧症ˆ等站在一定现实与人文高度的选题,体现了大学生们心怀天下的普世价值观与人 文情怀 (3)营造共同协作情境
学生主演作品《Be Touched》 3、强调“创作-嬉戏”的理念。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不是专业课程,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于各个学科专业各个年级,因此影像创作实践的 目的不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精通各种技术与技巧的专业创作人才,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通过影 像创作实践更好地理解作为一门艺术的电影、电视,去领略影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切身感受影像叙 事的无限可能性,并通过影像叙事思考自我与人生,培养一种艺术思维,激发一种艺术创造性。 因此,在影像实践课程中应引导学生摆脱“没有好技术、好设备就拍不出好作品”的成见,摆脱主流叙 事的陈规,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摄录设备,充分发挥他们“嬉戏”的天性,在享受的氛围中把影像叙事 的“实验”活动推到感知与探寻世界的本真中去,以嬉戏式的影像纪录,揭开周遭世界浮光掠影外衣之下的 真实面容,让影像创作变成“嬉戏”的产物,让他们在放松自在的氛围中,感受到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例如,笔者在影像实践课程的初始阶段,曾设置“Iphone行天下”环节,鼓励学生在没有掌握任何专业拍 摄技巧,仅使用最熟悉、最普通的智能手机内置的摄像头,对世界细节进行捕捉与还原,从而打破学 生“技术至上”的成见,让他们在放松的嬉戏氛围中获得自信,并能以宽容的态度与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后续 的创作实践中去。 从实际效果来看,有些学生拍了图书馆的众生百态,有人拍了街头的一个场景,还有学生拍了自己室 友的“丑态”。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对这些原生态的影像素材进行再思考,再创作。例如,图书馆里 同学们不同的学习态度明显折射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他们所看的书也可能是他们不同兴趣的呈 现,我们完全可以将图书馆想象成每个人未来人生的一种暗示或预演,进而阐述出丰富的人生况味。 三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的实践探索 影像艺术是一门作用于“视”、“听”,内容可以涉及任何学科、任何艺术门类的体验型艺术。因此,影像 实践也理应放眼四方、包罗万象。 综合而言,(大学公共)影像实践课程应以影视理论、影视史为基础 , 以影像为创作实践主体,充分发 挥影视艺术形象性、情感体验性、自由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又跨越电影、摄影、绘画、剧场、声音艺术、 文学、当代艺术史、电影史、批判理论和哲学,通过创建跨媒体、跨学科实验教学情境,带领学生研究影 视艺术“视”、“听”的本质,深入体会影像叙事语言的功能与可能性,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升华。 影像实践课程还应努力为学生们营造深刻的体验氛围,让他们亲身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可以透过 创作实践来完成的,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感悟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融合,让他们投身创作,从而发现是创 作实践本身是冒险、困难、批判,却能带来满足与快乐的。 笔者在影像实践课的实践探索中发现以下几个情境的营造至关重要: (1)创建“项目驱动”情境。 笔者在影像创作实践课程中,要求学生以3-5人为单位,明确编剧、导演、摄像、美术、后期制作等分 工,进行一到两分钟的纪录片或剧情片创作。通过这种项目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驱动他们以各自 的“专门的身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项目”进入“真实的”项目创作情境,通力合作逐步完成脚本的编写、 演员的选择、经费的筹集、团队的组建、成员的分工、影片的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深入体会影视创作作 为一个完整项目的严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笔者曾经指导的一组学生,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小演员和拍摄场地,利用一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分头行 动共跑了上海以及周边十多个场地,面试了12个小演员才最终敲定正式的场地和演员。如果不是强大 的“项目驱动力”,很难想象非影视专业的大学生会有如此强大的动力去完成一门公共课的课程作业。 (2)营造“自由创作”情境。 影像创作实践课程中,要注意营造“自由创作”情境。“自由创作”主要体现在自由选题、自由创作剧本两 方面。在选题阶段,通过不断鼓励学生们对于社会、城市、大学生活等方面的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 深入发掘内心的关注点与情感诉求点,形成他们的选题范围,并从中逐渐引导他们自觉地缩小选题范围直 至最终确定他们最有感而发、最能体现他们思维深度与广度的一个选题。在剧本创作阶段的自由则体现在 能让他们自主地创作最有话可说的细节与框架,让他们能以一个城市与生活观察者的角度,自由地选择创 作材料和创作手法,创作出具有跨媒体、跨学科背景的影像作品。 笔者曾经依靠上述指导思想带领学生挖掘了“农民工与城市发展”、“科技进步背景下人的孤独”、“物质 越丰富越有选择恐惧症”等站在一定现实与人文高度的选题,体现了大学生们心怀天下的普世价值观与人 文情怀。 (3)营造“共同协作”情境
影像创作在技术与艺术层面上会涉及美术、音乐、造型、心理、表演、管理等各方面,绝大多数影像作 品都是依靠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因此,在影像实践中强调“共同协作¨是完成项目”的基础 例如,在创作中,以导演负责制组成项目小组,每人分工明确,利用头脑风暴会议、电子邮代 SNS社区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完成各自分工并不断交流、修改、整合,直至作品的最终完成。这个过 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 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结语 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开设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成了不言而喻的命题,但如何使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取得实效,仍然是一项要进行长期探索与革新的“系统工程”。 影视教育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看几部电影、电视,更不是给学生轻松一下,娱乐一下,而是通过影视使 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接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新生事物,让他们视野不断开阔,智力不断开发,最终 达到道德观念逐渐提高,价值观念不断更新,文化知识逐渐积累,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目的。”(王德 才影视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探究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而且,我们不能只从“效率ˇ的角 度出发,将大学公共影视课程全部开成影视鉴筼课程,而是也应该在影像实践课程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 力,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影像创作来获得影像叙事体验,对影视艺术有一个普及 提高”、从感性印象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操作的过程,感悟到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创作实践本身的 意义、了解到不同知识不同学科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异性,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物质世界与精 神空间 参考文献 l龚金平多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中国艺术教育,20083 [2]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1,1 3]黎肖娴微叙事一个有关录像创作的跨学科的实验当代艺术与投资20084 4]彭菊华赵军刘红霞以“实践转化为落点的影视艺术本科教学模式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3: 王德才影视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探究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因 CLOSE助INDU
影像创作在技术与艺术层面上会涉及美术、音乐、造型、心理、表演、管理等各方面,绝大多数影像作 品都是依靠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因此,在影像实践中强调“共同协作”是完成“项目”的基础。 例如,在创作中,以“导演负责制”组成项目小组,每人分工明确,利用头脑风暴会议、电子邮件、 SNS社区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完成各自分工并不断交流、修改、整合,直至作品的最终完成。这个过 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 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结语 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开设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成了不言而喻的命题,但如何使 大学公共影视课程取得实效,仍然是一项要进行长期探索与革新的“系统工程”。 “影视教育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看几部电影、电视,更不是给学生轻松一下,娱乐一下,而是通过影视使 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接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新生事物,让他们视野不断开阔,智力不断开发,最终 达到道德观念逐渐提高,价值观念不断更新,文化知识逐渐积累,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目的。”(王德 才.影视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探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而且,我们不能只从“效率”的角 度出发,将大学公共影视课程全部开成影视鉴赏课程,而是也应该在影像实践课程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 力,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影像创作来获得影像叙事体验,对影视艺术有一个“普及 ——提高”、从感性印象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操作的过程,感悟到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创作实践本身的 意义、了解到不同知识不同学科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异性,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物质世界与精 神空间。 参考文献: [1] 龚金平.多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艺术教育,2008,3: [2] 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1,1: [3] 黎肖娴.微叙事:一个有关录像创作的跨学科的实验[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8,4: [4] 彭菊华,赵军,刘红霞.以“实践转化”为落点的影视艺术本科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3: [5] 王德才.影视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探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