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目标 本章重点讨论态度和价值观的概念、 功能以及对组织行为的影响。通过学习, 了解和掌握态度的概念、功能、态度形成 的理论和态度改变的模式;重点掌握工作 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工作满意度与组织 行为的关系;了解价值观的概念及其在组 织行为中的作用
• 第3章 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目标 本章重点讨论态度和价值观的概念、 功能以及对组织行为的影响。通过学习, 了解和掌握态度的概念、功能、态度形成 的理论和态度改变的模式;重点掌握工作 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工作满意度与组织 行为的关系;了解价值观的概念及其在组 织行为中的作用
3.1态度的基本同题 3.1.1 态度的概念
• 3.1.1 态度的概念 ▪ 3.1 态度的基本问题
31.1态度的概念 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是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 和感情色彩。 3)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3.1.1 态度的概念 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是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 和感情色彩。 3)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1.2态度的构成成分 1)情感成分是指个体被态度对象所激 起的情绪情感,例如喜欢、厌恶 爱、憎等。情感成分是态度中的关 键成分 2)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 识、观点、信念等 3)行为意向成分是指态度对个体行为 的引导作用
1)情感成分是指个体被态度对象所激 起的情绪情感,例如喜欢、厌恶、 爱、憎等。情感成分是态度中的关 键成分。 2)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 识、观点、信念等。 3)行为意向成分是指态度对个体行为 的引导作用。 ▪ 3.1.2 态度的构成成分
n3.1.3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识或理解功能
▪ 3.1.3 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识或理解功能
■3.1.4态度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社会知觉。 2)态度影响工作绩效。 3)态度影响学习的成效
1)态度影响社会知觉。 2)态度影响工作绩效。 3)态度影响学习的成效。 ▪ 3.1.4 态度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3.1.5关于态度的理论 1)学习理论 (1)顺从阶段 (2)认同阶段 (3)内化阶段
1)学习理论 (1)顺从阶段 (2)认同阶段 (3)内化阶段 ▪ 3.1.5 关于态度的理论
3.1.5关于态度的理论 2)认知相符理论 1)平衡理论 (2)认知失调理论
2)认知相符理论 (1)平衡理论 (2)认知失调理论 ▪ 3.1.5 关于态度的理论
°3.1.5关于态度的理论 平衡状态 P O P o P (b) d) ……… 不平衡状态 o P e (f) (g) (h) 图3-1海德的P-O-X三角关系模式
• 3.1.5 关于态度的理论 图3-1 海德的P-O-X三角关系模式 平 衡 状 态 不 平 衡 状 态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P + O P + O P - O P - O P + O P + O P - O P - O (a) (b) (c) (d) (e) (f) (g) (h)
专栏3-1经典研究:认知失调与态度 费斯廷格等人曾经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认知失调和缺乏足够的辩解理由会引起态度 的改变。 研究者请一些大学生被试到实验室里从事一个小时的枯燥、单调的重复性工作(例如, 将托盘中的胶片卷轴一一拿出,再一一放回去,反复操作),实验之后,除了控制组的被试 之外,其他被试在离开实验室的时候都要对站在门口的一个妇女(研究者的同谋)撒谎说这 个实验时非常有趣而且令人愉快的。这些撒谎者被分成两种情况:一部分人得到1美元的奖赏 (低奖赏组),部分人得到20美元的奖赏(高奖赏组)。然后,所有的被试都需要在一个 10级的喜爱程度等级量表上回答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喜爱这项工作,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再 次参加这个实验 结果发现,控制组和髙奖赏组的被试明显倾向于认为这项工作枯燥无趣,不愿再次参加 实验;而低奖赏组的被试则倾向于认为这个工作有趣、愉快。这说明,低奖赏组的被试的态 度发生了改变。为什么只有低奖赏组的被试会发生态度改变呢?费斯廷格等人的解释是:控 制组被试没有被要求撒谎,对工作的认知和实际行为没有发生冲突,因此不存在认知失调 而两个实验组的被试都出现了对工作的实际态度(工作是枯燥无趣的)与自身行为(告诉别 人工作是愉快有趣的)之间的不协调,发生了认知失调。高奖赏组的被试可以利用减轻或消 除认知失调的第三种方法,即在认知元素之间加入一个辩解性理由,例如“得到一笔可观的 奖赏,撒个小谎也是值得的”,从而恢复了认知协调。低奖赏组找不到合适的辩解性理由, 就只能改变原有的认知元素,由于撒谎行为已经做出了,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只能改变对工 作的态度。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要想改变人的态度,可以让他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并且避免 找到外部的辩解性理由:要想巩固一个人原有的态度,应该避免让他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 为,假如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可以让他找到外部的辩解性理由
▪ 专栏3-1 经典研究:认知失调与态度 费斯廷格等人曾经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认知失调和缺乏足够的辩解理由会引起态度 的改变。 研究者请一些大学生被试到实验室里从事一个小时的枯燥、单调的重复性工作(例如, 将托盘中的胶片卷轴一一拿出,再一一放回去,反复操作),实验之后,除了控制组的被试 之外,其他被试在离开实验室的时候都要对站在门口的一个妇女(研究者的同谋)撒谎说这 个实验时非常有趣而且令人愉快的。这些撒谎者被分成两种情况:一部分人得到1美元的奖赏 (低奖赏组),一部分人得到20美元的奖赏(高奖赏组)。然后,所有的被试都需要在一个 10级的喜爱程度等级量表上回答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喜爱这项工作,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再 次参加这个实验。 结果发现,控制组和高奖赏组的被试明显倾向于认为这项工作枯燥无趣,不愿再次参加 实验;而低奖赏组的被试则倾向于认为这个工作有趣、愉快。这说明,低奖赏组的被试的态 度发生了改变。为什么只有低奖赏组的被试会发生态度改变呢?费斯廷格等人的解释是:控 制组被试没有被要求撒谎,对工作的认知和实际行为没有发生冲突,因此不存在认知失调; 而两个实验组的被试都出现了对工作的实际态度(工作是枯燥无趣的)与自身行为(告诉别 人工作是愉快有趣的)之间的不协调,发生了认知失调。高奖赏组的被试可以利用减轻或消 除认知失调的第三种方法,即在认知元素之间加入一个辩解性理由,例如“得到一笔可观的 奖赏,撒个小谎也是值得的”,从而恢复了认知协调。低奖赏组找不到合适的辩解性理由, 就只能改变原有的认知元素,由于撒谎行为已经做出了,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只能改变对工 作的态度。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要想改变人的态度,可以让他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并且避免他 找到外部的辩解性理由;要想巩固一个人原有的态度,应该避免让他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 为,假如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可以让他找到外部的辩解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