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试题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瘙痒(sdo)豇豆(gang 捋虎须(luo) 出头露面(1ou) B.怪癖(pi) 说服(shuo)好莱坞(w) 戏谑之言(xue) C.札记(zha)蹩脚(bie)潜意识(qian)剑拔弩张(n) D.皴裂(cun)槟郎(bin) 喝倒彩(he) 里应外合(yi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经典著作具有不朽的性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经典著作最能经受岁 月的磨蚀。故居和陵墓都会颓败消失,政绩和证章也会在风云变幻中失去光彩, 而经典著作则与世长存,历久弥新 B.世界经济正处在衰退期,主要经济体能把国计民生安抚好,就已经谢天谢地 了,谁还有闲情逸志来办奥运?里约获得申办权时信心满满,到现在诸病缠身 巴西没有改弦易辙就已经够意思了。 C.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卓见,时至今日仍新 颖如故,熠熠生辉。当诱惑袭来,髙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 扫杂念,守护心灵 D.有的人在一个行当里稍稍弄出了点名气,就有人送上大师的名号,送者不必 花昂贵的帽子制作费,受者嘴上谦虚哪里哪里,心里却颇为受用,以为在别人心 中自己真的有了至高无尚的地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为保障G20峰会的顺利召开,市政法委对维稳安保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 查,在督查中发现个别单位和部门存在管理不足的问题,有些漏洞还不止一个 B.在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过程中,张自飞善于开动脑筋,屡出奇招 降服犯罪分子,先后四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016年更是被评为“十佳政法干 警 C.李教授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一旦谈到自己的专业便变得异常健谈,最 近又在核心期刊了发表了文章,观点石破天惊,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D.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对记者说,这个人两三岁时父亲就没了,小学没毕 业就跟着别人进城打工去了,十几年过去了,不成气候,从来没有回过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写乡村小说的时候,像婴幼儿模仿大人说话似的模拟乡人说话的口吻,我 感觉到了乡人语言的魅力,也体味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等活 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B.这次校园文化节的重头戏是那场大型文艺汇演,这完全是由我们学生自己负 责节目编排、主持人组合和舞台布置等事项的一次活动,整台节目进行了将近三 个多小时。 C.教育部一位官员不久前说,现在一些大学生,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洗,宁 可付一笔快递费,把积压多日的脏衣服打包寄回家,让家长洗好了再寄回来。 D.客人们开始还互相抱拳致敬的,酒过三巡便个个傲慢起来,虽然都是一些科 长处长的,可他们共同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感觉良好,都觉得天下没有自 己办不成的事。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 2017 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试题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瘙痒(sào) 豇豆(ɡānɡ) 捋虎须(luō) 出头露面(lòu) B.怪癖(pǐ) 说服(shuō) 好莱坞(wù) 戏谑之言(xuè) C.札记(zhá) 蹩脚(bié) 潜意识(qiǎn) 剑拔弩张(nǔ) D.皴裂(cūn) 槟郎(bīn) 喝倒彩(hè) 里应外合(yì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经典著作具有不朽的性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经典著作最能经受岁 月的磨蚀。故居和陵墓都会颓败消失,政绩和证章也会在风云变幻中失去光彩, 而经典著作则与世长存,历久弥新。 B.世界经济正处在衰退期,主要经济体能把国计民生安抚好,就已经谢天谢地 了,谁还有闲情逸志来办奥运?里约获得申办权时信心满满,到现在诸病缠身, 巴西没有改弦易辙就已经够意思了。 C.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卓见,时至今日仍新 颖如故,熠熠生辉。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 一扫杂念,守护心灵。 D.有的人在一个行当里稍稍弄出了点名气,就有人送上大师的名号,送者不必 花昂贵的帽子制作费,受者嘴上谦虚哪里哪里,心里却颇为受用,以为在别人心 中自己真的有了至高无尚的地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保障 G20 峰会的顺利召开,市政法委对维稳安保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 查,在督查中发现个别单位和部门存在管理不足的问题,有些漏洞还不止一个。 B.在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过程中,张自飞善于开动脑筋,屡出奇招 降服犯罪分子,先后四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016 年更是被评为“十佳政法干 警”。 C.李教授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一旦谈到自己的专业便变得异常健谈,最 近又在核心期刊了发表了文章,观点石破天惊,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D.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对记者说,这个人两三岁时父亲就没了,小学没毕 业就跟着别人进城打工去了,十几年过去了,不成气候,从来没有回过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写乡村小说的时候,像婴幼儿模仿大人说话似的模拟乡人说话的口吻,我 感觉到了乡人语言的魅力,也体味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等活 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B.这次校园文化节的重头戏是那场大型文艺汇演,这完全是由我们学生自己负 责节目编排、主持人组合和舞台布置等事项的一次活动,整台节目进行了将近三 个多小时。 C.教育部一位官员不久前说,现在一些大学生,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洗,宁 可付一笔快递费,把积压多日的脏衣服打包寄回家,让家长洗好了再寄回来。 D.客人们开始还互相抱拳致敬的,酒过三巡便个个傲慢起来,虽然都是一些科 长处长的,可他们共同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感觉良好,都觉得天下没有自 己办不成的事。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一天,阿Q在赵太爷家里舂了一天米,吃过晚饭,便坐在厨房里吸旱烟。倘在 别家,吃过晚饭本可以回去的了,但赵府上晚饭早,虽说定例不准掌灯,一吃完 便睡觉,然而偶然也有一些例外 因为这一条例外,所以阿Q 在动手舂米之前,还坐在厨房里吸旱烟。 A.在赵大爷未进秀才和阿Q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和点灯春米 B.其一,是阿Q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其二,便是赵大爷未进秀才 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 C.在阿Q来做短工和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春米和点灯读文章 D.其一,是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其二,便是阿Q来做短 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 6.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2015年7月14日,经过9.5年共计50亿千米的飞行,美国宇航局“新视野” 号探测器在约7750英里上空飞掠冥王星,对冥王星进行了约150项观测工作, 采集了大量数据。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鲜为人知的星球之一,其发现要追溯到1930年,24岁的美 国天文学家汤博通过查看大量星空照片,确认位于太阳系边缘的这个小光点,并 在英国11岁小女孩的建议下以希腊神话中冥王普鲁托的名字命名它。 2006年,美国宇航局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对冥王星的首次探 索。“新视野”携带了7种科学仪器,还有包括一盎司汤博的骨灰、冥王星邮票 及美国硬币等9件纪念品,以超过3万英里/小时的速度飞往冥王星。 这次“新视野”号探测器的造访,传回了大量的冥王星照片,包括最近距离的真 实画面。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冥王星的一次探测,也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一次 空间探索任务。美国宇航局的专家称,有关冥王星的全部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才 能传输完毕。 7.校团委暑期将组织全校师生向西南山区翠山初级中学捐书,其中要求高三同 学每人捐两本具有一定阅读价值的图书,并写几句推荐语附在扉页上。请你在下 面的横线上写上书名及相应的推荐语。(书名除外两处各不超过50个字)(5 分)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 “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 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 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 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这一天,阿 Q 在赵太爷家里舂了一天米,吃过晚饭,便坐在厨房里吸旱烟。倘在 别家,吃过晚饭本可以回去的了,但赵府上晚饭早,虽说定例不准掌灯,一吃完 便睡觉,然而偶然也有一些例外: 。因为这一条例外,所以阿 Q 在动手舂米之前,还坐在厨房里吸旱烟。 A.在赵大爷未进秀才和阿 Q 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和点灯舂米。 B.其一,是阿 Q 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其二,便是赵大爷未进秀才 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 C.在阿 Q 来做短工和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和点灯读文章。 D.其一,是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其二,便是阿 Q 来做短 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 6.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4 分) 2015 年 7 月 14 日,经过 9.5 年共计 50 亿千米的飞行,美国宇航局“新视野” 号探测器在约 7750 英里上空飞掠冥王星,对冥王星进行了约 150 项观测工作, 采集了大量数据。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鲜为人知的星球之一,其发现要追溯到 1930 年,24 岁的美 国天文学家汤博通过查看大量星空照片,确认位于太阳系边缘的这个小光点,并 在英国 11 岁小女孩的建议下以希腊神话中冥王普鲁托的名字命名它。 2006 年,美国宇航局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对冥王星的首次探 索。“新视野”携带了 7 种科学仪器,还有包括一盎司汤博的骨灰、冥王星邮票 及美国硬币等 9 件纪念品,以超过 3 万英里/小时的速度飞往冥王星。 这次“新视野”号探测器的造访,传回了大量的冥王星照片,包括最近距离的真 实画面。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冥王星的一次探测,也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一次 空间探索任务。美国宇航局的专家称,有关冥王星的全部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才 能传输完毕。 、 、 、 7.校团委暑期将组织全校师生向西南山区翠山初级中学捐书,其中要求高三同 学每人捐两本具有一定阅读价值的图书,并写几句推荐语附在扉页上。请你在下 面的横线上写上书名及相应的推荐语。(书名除外两处各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⑴ 《 》: ⑵ 《 》: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 “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 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 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 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 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 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 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 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 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 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 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 “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 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 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墨子处身于战国初 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 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 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从公元前5、4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 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 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 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 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 常流动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 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 要的指标。 (节选自余英时《试 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8.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 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 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士”的原型主要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 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 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 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B.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 C.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 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 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 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 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 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 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 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 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 “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 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 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墨子处身于战国初 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 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 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从公元前 5、4 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 载。公元前 4 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 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 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 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 常流动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 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 要的指标。 (节选自余英时《试 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8.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 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 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士”的原型主要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 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 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 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B.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 C.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 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D.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 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10.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树不会被夏天淹没 李玫 ①看见过两棵树。那两棵树直到清明过去一周才隐隐地露出些绿意来,清瘦的树 干,稀疏的小枝,隐隐透着寒意,像留在春天深处的最后一抹雪,有倪瓒画里的 简净和澹泊。 ②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③跟人类的呼朋引伴相比,树的世界多少是有些疏离的。它们在季节里的变绿变 红还是变黄,都有些各自为政的感觉。枫杨绿得早,水杉绿得晚,栾树不知道是 在什么时候醒来,我们是直到初秋见到它满树都是成簇的黄色小碎花,才想起它 在那里 ④但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到处都是绿,人在很多时候不会 注意绿也有浓淡疏密,反正都是绿,连那些对节气物候异常敏感的人,也会在春 天一次次新芽的惊喜之后渐渐习以为常。 ⑤在人的眼里,一棵树和另一棵树差不多,不动声色,开花结果,叶子颜色和果 子的形状也可以忽略不计。人会眉开眼笑怒气冲冲,树却没什么表情,它们通常 跟同一家族的其它树共用一个名字:马褂木、橙果海棠或者紫叶李。但一个细心 的人会知道,树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心情的。初夏时节,有人问起:那些在同一片 土地上按相同节气生长的同一品种的树,结出来的果实味道为什么会差那么多 呢?某博物人士回答说:这取决于树的心情。所以紫叶李的果实成熟的季节,我 在校园里遇到每一棵果树时都会在树下满地野花的草丛中捡一粒来尝尝:这一棵 是略显酸涩,下一棵树的是清甜。情节无从知晓,但一棵树的心情是这样深埋在 果子的味道里。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 树的心事,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 中捡一棵熟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⑥比心情更让人深感震动的,是它们还会有深深埋藏着的故事。一棵树要是在夏 天里有自己的故事,它说出它们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委婉和沉静 ⑦最早意识到这点,是在清理一只陶的花盆时。那只花盆在前一年的春天曾经长 出过一棵小小的构树。这原本是应该惊喜的,但从第一天辨认出它是一棵树而不 是普通的野草花时,我就开始时时生出些无力感来:除了像养花那样定期浇水施 肥,我不知道该怎么在花盆里养活一棵树。 ⑧这并不影响它在整个夏天的疯长。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无端地想着它可以一直 这样长下去了,盆景不也是一棵树长在盆里吗,或者树都是可以随遇而安的也说 不定呢,植物总是默默地呈现它的各种品质给我们惊喜不是吗,我于是在无所适 从中退到一边盼望奇迹的出现。但冬天之后,它没有再发芽。 ⑨倒出盆土时发现,它居然长出过这么多的根,一圈一圈的卷绕在花盆里,长成 花盆的形状。一棵树曾经这样努力地寻找出路,用它自己的方式,但终于没有找
D.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 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10.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3 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树不会被夏天淹没 李玫 ①看见过两棵树。那两棵树直到清明过去一周才隐隐地露出些绿意来,清瘦的树 干,稀疏的小枝,隐隐透着寒意,像留在春天深处的最后一抹雪,有倪瓒画里的 简净和澹泊。 ②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③跟人类的呼朋引伴相比,树的世界多少是有些疏离的。它们在季节里的变绿变 红还是变黄,都有些各自为政的感觉。枫杨绿得早,水杉绿得晚,栾树不知道是 在什么时候醒来,我们是直到初秋见到它满树都是成簇的黄色小碎花,才想起它 在那里。 ④但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到处都是绿,人在很多时候不会 注意绿也有浓淡疏密,反正都是绿,连那些对节气物候异常敏感的人,也会在春 天一次次新芽的惊喜之后渐渐习以为常。 ⑤在人的眼里,一棵树和另一棵树差不多,不动声色,开花结果,叶子颜色和果 子的形状也可以忽略不计。人会眉开眼笑怒气冲冲,树却没什么表情,它们通常 跟同一家族的其它树共用一个名字:马褂木、橙果海棠或者紫叶李。但一个细心 的人会知道,树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心情的。初夏时节,有人问起:那些在同一片 土地上按相同节气生长的同一品种的树,结出来的果实味道为什么会差那么多 呢?某博物人士回答说:这取决于树的心情。所以紫叶李的果实成熟的季节,我 在校园里遇到每一棵果树时都会在树下满地野花的草丛中捡一粒来尝尝:这一棵 是略显酸涩,下一棵树的是清甜。情节无从知晓,但一棵树的心情是这样深埋在 果子的味道里。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 树的心事,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 中捡一棵熟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⑥比心情更让人深感震动的,是它们还会有深深埋藏着的故事。一棵树要是在夏 天里有自己的故事,它说出它们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委婉和沉静。 ⑦最早意识到这点,是在清理一只陶的花盆时。那只花盆在前一年的春天曾经长 出过一棵小小的构树。这原本是应该惊喜的,但从第一天辨认出它是一棵树而不 是普通的野草花时,我就开始时时生出些无力感来:除了像养花那样定期浇水施 肥,我不知道该怎么在花盆里养活一棵树。 ⑧这并不影响它在整个夏天的疯长。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无端地想着它可以一直 这样长下去了,盆景不也是一棵树长在盆里吗,或者树都是可以随遇而安的也说 不定呢,植物总是默默地呈现它的各种品质给我们惊喜不是吗,我于是在无所适 从中退到一边盼望奇迹的出现。但冬天之后,它没有再发芽。 ⑨倒出盆土时发现,它居然长出过这么多的根,一圈一圈的卷绕在花盆里,长成 花盆的形状。一棵树曾经这样努力地寻找出路,用它自己的方式,但终于没有找
到一一它怎么可能找到。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在泥土之下的黑暗中默默完成的, 但那些根的形状说出了它的秘密,它曾经独自在黑暗中的惊心动魄,因为感知到 困境而寻找出路但终于没能找到一一它沉默不语的一生里原来有过这样的努力 和放弃。 ⑩人类的秘密有时会如蚌腹之砂,层层磨砺之后化为一粒珍珠,打开时仅有温润 可人,时光里的辗转隐痛都不复可见。而那些没能在时间的打磨中化蛹为蝶的部 分,却是另一种形态。我生活的小区里,有个中风之后神志和手脚一并变得失控 的老人,经常步履蹒跚着在阳光下大声斥骂着谁,口齿狞厉地宣泄着大约压抑很 久了的秘密,情节具体,指名道姓。 人类靠自己守口如瓶来守住一生的秘密原来并不可靠,那些秘不示人的爱恋和 长久压抑的怨恨或者在某一天就这样在明亮的阳光下奔涌而出,那样的场景总是 让人觉得异常惨烈。 ⑩D跟人相比,树的无声无息里有着不易察觉的智慧,它们像是用一种只有少数人 才能读懂的文字写下的记录一一那些能读懂的人是真的懂了,会因此生出些读懂 之后的相惜和静默;读不懂的人即便是路过,也什么都看不见。 3那些从未被倾听的故事,会耐心地等在泥土里,然后一圈一圈地长成年轮,从 树根到枝梢,每一圈都是记忆。很多年之后,一个专注的工匠会在锯末纷飞中看 见深藏已久的它们,那些在时间里沉淀出来的好看的纹。他会在反复比划之后挑 一个最好的角度让那些木纹成为隐藏在木器中的画,然后,在某一天的晨光里 另一个晨起伏案读书的清净之人,会看见它们。 00在盛夏的喧嚣之外,一棵树的沉默里可以有着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它 们在时间里慢慢沉淀。 ⑩5跟它们的静默相比,人类转瞬即逝的雄辩滔滔很多时候真的是不值得一提。 11.为什么作者说“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3分) 1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2)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树的心事 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熟 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13.作者为何用较多笔墨写“清理一只陶的花盆”的经历?(4分) 14.第十段在文中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15.请从树的“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中概括出两点,并结合文意谈谈你 的感悟和启发。(5分) 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议介子推不言禄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 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 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 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 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
到——它怎么可能找到。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在泥土之下的黑暗中默默完成的, 但那些根的形状说出了它的秘密,它曾经独自在黑暗中的惊心动魄,因为感知到 困境而寻找出路但终于没能找到——它沉默不语的一生里原来有过这样的努力 和放弃。 ⑩人类的秘密有时会如蚌腹之砂,层层磨砺之后化为一粒珍珠,打开时仅有温润 可人,时光里的辗转隐痛都不复可见。而那些没能在时间的打磨中化蛹为蝶的部 分,却是另一种形态。我生活的小区里,有个中风之后神志和手脚一并变得失控 的老人,经常步履蹒跚着在阳光下大声斥骂着谁,口齿狞厉地宣泄着大约压抑很 久了的秘密,情节具体,指名道姓。 ⑾人类靠自己守口如瓶来守住一生的秘密原来并不可靠,那些秘不示人的爱恋和 长久压抑的怨恨或者在某一天就这样在明亮的阳光下奔涌而出,那样的场景总是 让人觉得异常惨烈。 ⑿跟人相比,树的无声无息里有着不易察觉的智慧,它们像是用一种只有少数人 才能读懂的文字写下的记录——那些能读懂的人是真的懂了,会因此生出些读懂 之后的相惜和静默;读不懂的人即便是路过,也什么都看不见。 ⒀那些从未被倾听的故事,会耐心地等在泥土里,然后一圈一圈地长成年轮,从 树根到枝梢,每一圈都是记忆。很多年之后,一个专注的工匠会在锯末纷飞中看 见深藏已久的它们,那些在时间里沉淀出来的好看的纹。他会在反复比划之后挑 一个最好的角度让那些木纹成为隐藏在木器中的画,然后,在某一天的晨光里, 另一个晨起伏案读书的清净之人,会看见它们。 ⒁在盛夏的喧嚣之外,一棵树的沉默里可以有着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它 们在时间里慢慢沉淀。 ⒂跟它们的静默相比,人类转瞬即逝的雄辩滔滔很多时候真的是不值得一提。 11.为什么作者说“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3 分) 1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1)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2)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树的心事, 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熟 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13.作者为何用较多笔墨写“清理一只陶的花盆”的经历?(4 分) 14.第十段在文中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4 分) 15.请从树的“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中概括出两点,并结合文意谈谈你 的感悟和启发。(5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议介子推不言禄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 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 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 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 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
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 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 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 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 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 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 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 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 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 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 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 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 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旧观:本来的样子 B.推尤诸臣之贪功 尤:责备 C.真实底蕴,举皆披露 底蕴:内情 D.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 卑:谦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 去今之墓而葬焉 B.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焉非不萧然可喜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子推隐居“不言禄”的行为,受到历代人的赞赏。但在此文中,作者深刻 地剖析了介子推的内心,揭露了介子推的虚伪。 B.作者从“人情”角度出发,认为介子推的话未必是错的,但他的话的出发点 是错误的,流露个人对封赏不及于己的怨忿之情。 C.作者对介子推之为人虽有批判,但还是肯定其“狷介”的一面,毕竟介子推 不与人争名利而退隐山林,这一点还是超越世人的。 D.此文文笔生动,分析透彻。尤其是作者不囿于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定论,发前 人之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读者极具启发意义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4 分) (2)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3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 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 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 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 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 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 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 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 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 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 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 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 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 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 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旧观:本来的样子 B.推尤诸臣之贪功 尤:责备 C.真实底蕴,举皆披露 底蕴:内情 D.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 卑:谦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 去今之墓而葬焉 B.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焉非不萧然可喜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子推隐居“不言禄”的行为,受到历代人的赞赏。但在此文中,作者深刻 地剖析了介子推的内心,揭露了介子推的虚伪。 B.作者从“人情”角度出发,认为介子推的话未必是错的,但他的话的出发点 是错误的,流露个人对封赏不及于己的怨忿之情。 C.作者对介子推之为人虽有批判,但还是肯定其“狷介”的一面,毕竟介子推 不与人争名利而退隐山林,这一点还是超越世人的。 D.此文文笔生动,分析透彻。尤其是作者不囿于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定论,发前 人之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读者极具启发意义。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4 分) (2)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3 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 分)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 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 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孟子辨惑》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7分) 杂诗 西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山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21.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3分) 2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成。”(13·17)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12.9) 2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 (请用四字 成语概括)。(1分) 2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 记 (张溥《五人墓碑记》)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 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 忆 。(李商隐《锦瑟》) (4) ,博我以文,约我以 礼 《论语》)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 枝 。(白居易《长恨歌》)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最浪费不起的是时 间 丁肇中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 值 达尔文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外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 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
《孟子辨惑》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21-22 题。(7 分) 杂诗 西晋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山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21.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3 分) 2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3—24 题。(5 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成。”(13•17)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12.9) 2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 (请用四字 成语概括)。(1 分) 2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4 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6 分)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 记, ,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 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 忆, 。(李商隐《锦瑟》) (4) ,博我以文,约我以 礼, 。(《论语》)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 枝。 , 。(白居易《长恨歌》) 四、作文(60 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最浪费不起的是时 间。 ——丁肇中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 值。 ——达尔文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外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 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
人 梁实秋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观点。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i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学军中学 桐乡 高级中学(审校) 审核:镇海中学 2016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参考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1.【答案】B 【解析】A豇jlng;C潜qian;D槟bing 2.【答案】A 【解析】B闲情逸致:;C真知灼见;D至高无上。 【答案】B 3.【解析】B降服:投降屈服,如缴械降服。此处应该用“降伏” 4.【答案】C 【解析】A结构混乱,可删掉“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B前后矛盾,“将近” 与“多”矛盾;D语序不当,可改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5.【答案】D从“一些”可以推断出后面的例外至少有两条,而“这一条”是 指例外中的最后一条。 6.【答案】(1)“新视野”号(探测器);(2)冥王星;(3)首次;(4) 数据(照片、画面) 7.【答案】提示:撰写图书推荐语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荐图书的主要 内容,主要特点。介绍主要特点时,可集中介绍一个方面,也可介绍多个方面。 8.【答案】D 【解析】A“‘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说法有误 B“最高的”文中没依据:C“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 贤’运动”说法有误 9.【答案】A 【解析】B无因果关系;C是墨子观点;D并非“受此影响”。 10.【答案】(1)“士”能提供政治秩序所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2)“士” 能担当建立与维持政治秩序的重任;(3)“士”能操纵各国的政治舞台 11.【答案】(1)夏天到处浓绿,人们很少区分其浓淡疏密的区别,树也便被 淹没不见了;(2)经历了对春天新芽的惊喜后,人们对满眼的绿习以为常:(3) 在人们的眼里,一棵树和另一棵树差不多,不动声色地开花结果。(每一点1 分) 12.【答案】(1)拟人。将在绿意浓浓的春天迟迟现绿的树人格化了,为下文 写树的心情和深藏的故事作了铺垫。(手法1分,分析1分) (2)拟人和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的心情深埋在果子里,唯有细心的人才 会像鸟儿一样知道,而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此却是忽略不见的。(手法1分,分析 1分)
人。 ——梁实秋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 学军中学 桐乡 高级中学(审校) 审核:镇海中学 2016 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参考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1.【答案】B 【解析】A 豇 jiāng;C 潜 qián;D 槟 bīng。 2.【答案】A 【解析】B 闲情逸致;C 真知灼见;D 至高无上。 【答案】B 3.【解析】B 降服:投降屈服,如缴械降服。此处应该用“降伏”。 4.【答案】C 【解析】A 结构混乱,可删掉“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B 前后矛盾,“将近” 与“多”矛盾;D 语序不当,可改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5.【答案】D 从“一些”可以推断出后面的例外至少有两条,而“这一条”是 指例外中的最后一条。 6.【答案】(1)“新视野”号(探测器);(2)冥王星;(3)首次;(4) 数据(照片、画面)。 7.【答案】提示:撰写图书推荐语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荐图书的主要 内容,主要特点。介绍主要特点时,可集中介绍一个方面,也可介绍多个方面。 8.【答案】D 【解析】 A“‘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说法有误; B“最高的”文中没依据;C“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 贤’运动”说法有误。 9.【答案】A 【解析】B 无因果关系;C 是墨子观点;D 并非“受此影响”。 10.【答案】(1)“士”能提供政治秩序所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2)“士” 能担当建立与维持政治秩序的重任;(3)“士”能操纵各国的政治舞台。 11.【答案】(1)夏天到处浓绿,人们很少区分其浓淡疏密的区别,树也便被 淹没不见了;(2)经历了对春天新芽的惊喜后,人们对满眼的绿习以为常;(3) 在人们的眼里,一棵树和另一棵树差不多,不动声色地开花结果。(每一点 1 分) 12.【答案】(1)拟人。将在绿意浓浓的春天迟迟现绿的树人格化了,为下文 写树的心情和深藏的故事作了铺垫。(手法 1 分,分析 1 分) (2)拟人和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的心情深埋在果子里,唯有细心的人才 会像鸟儿一样知道,而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此却是忽略不见的。(手法 1 分,分析 1 分)
13.【答案】(1)展示了树的故事一一在困境和黑暗中的努力;(2)突出了树 说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委婉和沉静;(3)点题,“树不会被夏天淹没”。(答 出两点即给满分) 14.【答案】不能。(1)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或人类的秘密之复杂与脆 弱);(2)与树表达自己故事的耐心和智慧形成鲜明对照;(3)为第1段的 议论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例子,使其更真实、不突兀。(答出两点即给满分,如 果答能删去,视其分析,最多得3分) 15.【答案】(1)简净、淡泊、从容地生活:(2)静默,黑暗中默默努力,有 韧性;(3)耐心,让时间见证自己的价值。(答出两个方面即得满分,未结合 文本分析,酌扣) 16.【答案】D 【解析】卑:卑劣 17.【答案】A 【解析】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8.【答案】C 【解析】作者并不认为介子推是狷介之士 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2)我因此知道介之推的诊 19.【答案】(1)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 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20.【答案】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 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 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21.【答案】(1)借景抒情,秋的萧瑟唤起了诗人的感伤。(2)叠词运用。“冽 冽”“皦皦”“嗷嗷”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3)化用 诗句(典故)。“白露为朝霜”化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 抒情及分析2分,叠词运用或化用诗句任答其一及分析1分) 22.【答案】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志不得伸的感慨。前四句描写时节变换引发了诗 人对生命流逝的感伤,秋的物象凋零与诗人生命的凋零相对应。中四句写诗人因 人老志不达的失落而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后四句通过“局四海”“守空 堂”“岁暮”等词语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志不得伸的感慨。(每点2分) 23.【答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24.【答案】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 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 大患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13.【答案】(1)展示了树的故事——在困境和黑暗中的努力;(2)突出了树 说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委婉和沉静;(3)点题,“树不会被夏天淹没”。(答 出两点即给满分) 14.【答案】不能。(1)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或人类的秘密之复杂与脆 弱);(2)与树表达自己故事的耐心和智慧形成鲜明对照;(3)为第 11 段的 议论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例子,使其更真实、不突兀。(答出两点即给满分,如 果答能删去,视其分析,最多得 3 分) 15.【答案】(1)简净、淡泊、从容地生活;(2)静默,黑暗中默默努力,有 韧性;(3)耐心,让时间见证自己的价值。(答出两个方面即得满分,未结合 文本分析,酌扣) 16.【答案】D 【解析】卑:卑劣。 17.【答案】A 【解析】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8.【答案】C 【解析】作者并不认为介子推是狷介之士。 19.【答案】(1)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 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2)我因此知道介之推的话, 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20.【答案】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 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 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21.【答案】(1)借景抒情,秋的萧瑟唤起了诗人的感伤。(2)叠词运用。“冽 冽”“皦皦”“嗷嗷”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3)化用 诗句(典故)。“白露为朝霜”化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 抒情及分析 2 分,叠词运用或化用诗句任答其一及分析 1 分) 22.【答案】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志不得伸的感慨。前四句描写时节变换引发了诗 人对生命流逝的感伤,秋的物象凋零与诗人生命的凋零相对应。中四句写诗人因 人老志不达的失落而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后四句通过“局四海”“守空 堂”“岁暮”等词语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志不得伸的感慨。(每点 2 分) 23.【答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24.【答案】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 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 大患。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 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 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 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 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 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 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虽然如此,盗跖的风范不能使后人迷误,而伯夷的风范反而可以使后人迷误。 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 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介子推责备各位大臣贪恋功劳,他的话未必是错的, 他的话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假使晋文公给他厚禄,介子推把这话作为推辞俸禄 的话,虽然不是很合理,他还不失为狷介的人。介子推的话不是在俸禄颁发之前, 而是等到自己没有得到俸禄的时候才说的。我本来就怀疑介子推不是立足于道 理,而是立足于怨恨。 当然,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测量。事情 本来就有外表貌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 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 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 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也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 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 介子推果真认为跟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不应当奖赏,那么狐毛、狐偃、赵衰作为 跟从流亡的臣子,自己也是跟从流亡的臣子,如不奖赏,就都不奖赏了。晋文公 奖赏狐、赵固然很泛滥了,可以责备。行赏是道理穷尽了,那么不行赏是常理 这是晋文公对待狐、赵等人有过失,而对我是有理的。国君以常理对待我,我安 于常理,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自己为何要隐居呢?对错没有并行的道理。奖赏对, 那么不奖赏就错;奖赏错,那么不奖赏就对。现在介子推既然责备晋文公滥行赏 赐,又责怪晋文公不赏赐,这还是近人情的吗?我因此知道介子推的话,只不过 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天下固然有行迹高远而内心卑劣,形态清绝而神情污浊的人,像介子推这样的人 就是。在朝廷有聚在一起争夺名誉的人,在市场有聚在一起争夺利益的人。在山 的顶端、水的岸边,突然碰见像介子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突然感到高兴呢? 怨恨的心在里面积聚,那么森林与山脚未必不是幽禁拘留的渔网,山涧小溪的水 流声未必不是愤恨激烈的声音,我没有发现这些地方要胜过其他地方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 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 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 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 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 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 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虽然如此,盗跖的风范不能使后人迷误,而伯夷的风范反而可以使后人迷误。一 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 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介子推责备各位大臣贪恋功劳,他的话未必是错的, 他的话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假使晋文公给他厚禄,介子推把这话作为推辞俸禄 的话,虽然不是很合理,他还不失为狷介的人。介子推的话不是在俸禄颁发之前, 而是等到自己没有得到俸禄的时候才说的。我本来就怀疑介子推不是立足于道 理,而是立足于怨恨。 当然,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测量。事情 本来就有外表貌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 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 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 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也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 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 介子推果真认为跟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不应当奖赏,那么狐毛、狐偃、赵衰作为 跟从流亡的臣子,自己也是跟从流亡的臣子,如不奖赏,就都不奖赏了。晋文公 奖赏狐、赵固然很泛滥了,可以责备。行赏是道理穷尽了,那么不行赏是常理。 这是晋文公对待狐、赵等人有过失,而对我是有理的。国君以常理对待我,我安 于常理,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自己为何要隐居呢?对错没有并行的道理。奖赏对, 那么不奖赏就错;奖赏错,那么不奖赏就对。现在介子推既然责备晋文公滥行赏 赐,又责怪晋文公不赏赐,这还是近人情的吗?我因此知道介子推的话,只不过 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天下固然有行迹高远而内心卑劣,形态清绝而神情污浊的人,像介子推这样的人 就是。在朝廷有聚在一起争夺名誉的人,在市场有聚在一起争夺利益的人。在山 的顶端、水的岸边,突然碰见像介子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突然感到高兴呢? 怨恨的心在里面积聚,那么森林与山脚未必不是幽禁拘留的渔网,山涧小溪的水 流声未必不是愤恨激烈的声音,我没有发现这些地方要胜过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