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浙江省温州十校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18分)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 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 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 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易尝盲哉? 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 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 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 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 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 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 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 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 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 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 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1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判断,辨别 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危险,祸害 C.间诣余言 诣:拜访,探问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第:只,仅止 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天下其谁非盲也 其孰能讥之乎 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17.下列句子中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 B.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第1页共15页
第 1 页 共 15 页 浙江省各地区 2009 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浙江省温州十校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5—19 题。(18 分)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 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 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 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 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 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 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 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 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 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 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 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 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 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 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 日者:占卜。② 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1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判断,辨别 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危险,祸害 C.间诣余言 诣:拜访,探问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 第:只,仅止 16.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其.谁非盲也 其.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17.下列句子中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 B.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C.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 邪正在前不能释 18.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 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 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19.翻译(6分) ①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3分) ②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3分) 15.B(B危:跌倒,与“颠”同义。) 16.A(A.都是表反问语气:B.表目的的连词:表凭借的介词C.主谓之间;动词“到” D.顺承连词:转折连词) 17.C(C项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与例句同。) 18.A(“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并非盲者说这句话的目的。) 19.①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 ②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文言文译文: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 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 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 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着说:“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 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不乱动啊。 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对与错。(我)行走(时), 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 神在不急的事务中疲劳,不在没有益处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气,出外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 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当今(这)世 上的人,喜欢作不合礼教的妆扮,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 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冲突)来了不能 审时度势:治理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 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知道觉悟:最终跳 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 们却失去了老天爷给那些本能给人们的本意。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 只是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 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 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要安慰您啊。” 第2页共15页
第 2 页 共 15 页 C.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 D.邪正在前不能释 18.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 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 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19.翻译(6 分) ①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3 分) ②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3 分) 15.B(B 危:跌倒,与“颠”同义。) 16.A( A.都是表反问语气; B.表目的的连词;表凭借的介词 C.主谓之间;动词“到” D.顺承连词;转折连词) 17.C ( C 项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与例句同。) 18.A(“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并非盲者说这句话的目的。) 19.①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 ②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文言文译文: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 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 “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 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 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着说:“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 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不乱动啊。 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对与错。(我)行走(时), 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 神在不急的事务中疲劳,不在没有益处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气,出外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 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当今(这)世 上的人,喜欢作不合礼教的妆扮,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 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冲突)来了不能 审时度势;治理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 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知道觉悟:最终跳 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 们却失去了老天爷给那些本能给人们的本意。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 只是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 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 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要安慰您啊
(邻居)某人没有(言辞)来作答。他闲暇时来拜访我,讲了盲者的那段话。我听了之 后感到惊异,说:“古代由盲人担任的乐官和太史负责讽谏教化,少师进献箴言,盲人乐师 朗诵诗歌,像晋国的师旷和郑国的师慧就是这种人。这个盲者,难道不是那一类人吗?”因 此我记 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浙江省杭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 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颖土往诉于 府佐张惟一,惟一日:“旻有佳儿,吾以旻获谴不憾。” 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 播天下。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颖士,颖土前往,哭门 内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已,调广陵参军事,颖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樱 桃树赋》以讥林甫云。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 福自擅,颖土遂不屈,愈见疾,俄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日:“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已而禄 山反,颖土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叹曰:“肉食者儿戏御剧贼,难矣 哉!”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贼攻襄阳,欲退保江陵,颖土说曰:“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 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且列郡 数十,人百万,训兵攘寇,社稷之功也。”洧乃按甲不出。亦会禄山死,贼解去。 颖土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 下推知人,称萧功曹。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尝与(李)华、(陆)据游洛龙门 读路旁碑,颖土即诵,华再阅,据三乃能尽记。闻者谓三人才高下,此其分也。 (选自《新唐书·萧颖士传》有删改) 1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莒丞抵罪 抵罪:犯罪 第3页共15页
第 3 页 共 15 页 (邻居)某人没有(言辞)来作答。他闲暇时来拜访我,讲了盲者的那段话。我听了之 后感到惊异,说:“古代由盲人担任的乐官和太史负责讽谏教化,少师进献箴言,盲人乐师 朗诵诗歌,像晋国的师旷和郑国的师慧就是这种人。这个盲者,难道不是那一类人吗?”因 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三、古代诗文阅读(3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浙江省杭州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l 题。(18 分)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 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颖士往诉于 府佐张惟一,惟一曰:“旻有佳儿,吾以旻获谴不憾。” 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 播天下。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颖士,颖士前往,哭门 内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已,调广陵参军事,颖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樱 桃树赋》以讥林甫云。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 福自擅,颖士遂不屈,愈见疾,俄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已而禄 山反,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叹曰:“肉食者儿戏御剧贼,难矣 哉!”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贼攻襄阳,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 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且列郡 数十,人百万,训兵攘寇,社稷之功也。”洧乃按甲不出。亦会禄山死,贼解去。 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 下推知人,称萧功曹。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尝与(李)华、(陆)据游洛龙门, 读路旁碑,颖士即诵,华再阅,据三乃能尽记。闻者谓三人才高下,此其分也。 (选自《新唐书·萧颖士传》有删改) 1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莒丞抵罪.. 抵罪:犯罪
B.怒其不下己 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儿戏御剧贼 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而友殷寅、颜真卿友:友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以旻获谴不憾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洧乃按甲不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怒其不下己 B.(朝廷)召诣史馆待制 c·纳忽不用,(颖士)叹曰 D.贼攻襄阳,(贼)欲退保江陵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聪敏异常,四岁能文,十岁被录取为太学生。后来与朋友游览洛阳龙门,看 路旁碑文,他读一遍即能成诵,记忆力明显高出他人。 B·宰相李林甫想见萧颖士,被萧颖士以守父丧为由拒绝:后来李林甫邀萧颖士到一朋 友家见面,萧颖士前往却“哭门内以待”,可见他处事机智得体 c·萧颖士对柳并说“胡人恃宠而骄,乱不久矣”,这表现出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 萧颖士对源洧说的一番话,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D·萧颖士天资聪颖,为人刚直,才能卓著,颇受“先进”的赏识。但也因为他的傲气 和不屈。使得他连连遭贬,为此他痛悔不已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 ②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 (一)(18分) 17.D 18.B 19.D 20.D 21.①这时,裴耀卿、席豫、张均都是前辈,器重萧颖士的才干,以平等之 礼相待,从此萧颖士名扬天下。 ②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6分,各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浙江省宁波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 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 第4页共15页
第 4 页 共 15 页 B.怒其不下.己 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儿戏御剧贼.. 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D.而友.殷寅、颜真卿 友:友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吾以.旻获谴不憾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 洧乃.按甲不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9.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怒其不下己 B.(朝廷)召诣史馆待制 c·纳忽不用,(颖士)叹曰 D.贼攻襄阳,(贼)欲退保江陵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聪敏异常,四岁能文,十岁被录取为太学生。后来与朋友游览洛阳龙门,看 路旁碑文,他读一遍即能成诵,记忆力明显高出他人。 B·宰相李林甫想见萧颖士,被萧颖士以守父丧为由拒绝;后来李林甫邀萧颖士到一朋 友家见面,萧颖士前往却“哭门内以待”,可见他处事机智得体。 c·萧颖士对柳并说“胡人恃宠而骄,乱不久矣”,这表现出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 萧颖士对源洧说的一番话,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D·萧颖士天资聪颖,为人刚直,才能卓著,颇受“先进”的赏识。但也因为他的傲气 和不屈。使得他连连遭贬,为此他痛悔不已。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 ②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 (一)(18 分) 17. D 18.B 19.D 20.D 21.①这时,裴耀卿、席豫、张均都是前辈,器重萧颖士的才干,以平等之 礼相待,从此萧颖士名扬天下。 ②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6 分,各 3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浙江省宁波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7—21 题。(18 分)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 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
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右赞善大夫,后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 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 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③,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 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 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倞异。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 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略,遇事敏速。 真宗即位,命敏中为鄘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 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 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 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岀,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 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天禧初,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 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日:“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 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宗谔与其亲径入,徐贺日:“今日闻 降麻②,土大夫莫不欢慰相庆。”敏中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③,非勋德隆 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复唯唯。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 卒无一言。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 向敏中大耐官职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j①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②降麻∶唐宋任免将相。③端揆,指相位。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继丁内外忧 忧:忧愁 B.请别置局,命官专莅别:另外 C.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屏:隐藏 D.向敏中大耐官职 耐:胜任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贿败 君子不以言举人 B.先驰骋于中门外徘徊于斗牛之间 C.卿往观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宗谔与其亲径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向敏中“有才略”的一组是 ①能刻历自立,有大志 ②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 ③按实,尝有书及门 ④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 ⑥敏中谢客,门阑寂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页共15页
第 5 页 共 15 页 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右赞善大夫,后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 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 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①,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 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 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 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略,遇事敏速。 真宗即位,命敏中为鄜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 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 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 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 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天禧初,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 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曰:“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 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宗谔与其亲径入,徐贺曰:“今日闻 降麻②,士大夫莫不欢慰相庆。”敏中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③,非勋德隆 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复唯唯。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 卒无一言。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 “向敏中大耐.官职。”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②降麻:唐宋任免将相。③端揆,指相位。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继丁内外忧. 忧:忧愁 B.请别.置局,命官专莅 别:另外 C.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 屏:隐藏 D.向敏中大耐.官职 耐:胜任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贿败 君子不以.言举人 B.先驰骋于.中门外 徘徊于.斗牛之间 C.卿往观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宗谔与.其亲径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向敏中“有才略”的一组是 ①能刻厉自立,有大志 ②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 ③按实,尝有书及门 ④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 ⑥敏中谢客,门阑寂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敏中是符离县令向瑀之子,从小被父亲严格教诲,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贫 刻苦学习,后应试中举 B.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经 查证,纯属无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谋略,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 的幕布中,伺机将傩人一网打尽 D.向敏中被任命为仆射,接待翰林学士李宗谔时,心知他是皇帝派来特意道贺的,连声 诺诺,更显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3分)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3分) 17.A(居丧) 18.C(代词:助词,凑音节。A因为:B在:D介词,和) 19.C(①有志向,③指御史查实,⑥待客之道) 20.D(“心知”和“更显”“感激之情”错,表现的是向敏中“宠辱不惊”的品格) 21.(1)不久抓住了皇甫侃的家臣(或家仆)查问他,说这封信接着就放在竹筒里,埋在江边 的客舍旁。(“诘”“寻”“瘗”各0.5分)(2)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 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幸”“付”“鄙”“便宜从事(可斟酌情势,不 拘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各1分) (浙江省五校2008/2009学年度高三联考调研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公孙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 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 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 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玊?’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 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 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 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 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 第6页共15页
第 6 页 共 15 页 A.向敏中是符离县令向瑀之子,从小被父亲严格教诲,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贫, 刻苦学习,后应试中举。 B.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经 查证,纯属无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谋略,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 的幕布中,伺机将傩人一网打尽。 D.向敏中被任命为仆射,接待翰林学士李宗谔时,心知他是皇帝派来特意道贺的,连声 诺诺,更显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⑴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3 分) ⑵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3 分) (一) 17.A(居丧) 18.C(代词;助词,凑音节。A 因为;B 在;D 介词,和) 19.C(①有志向,③指御史查实,⑥待客之道) 20.D(“心知”和“更显”“感激之情”错,表现的是向敏中“宠辱不惊”的品格) 21.⑴不久抓住了皇甫侃的家臣(或家仆)查问他,说这封信接着就放在竹筒里,埋在江边 的客舍旁。(“诘”“寻”“瘗”各 0.5 分)⑵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 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幸”“付”“鄙”“便宜从事(可斟酌情势,不 拘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各 1 分) (浙江省五校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联考调研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公孙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 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 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 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 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 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 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 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
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 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 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 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 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 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 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 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 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 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监以让卫鞅 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中:选中 C.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赞扬 D.舍人无验者坐之验:凭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学者溺于所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①其后民莫敢议令 ②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10.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与(商鞅)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B.(圣人)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 D.商君亡至关下,欲舍(之)客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 秦国就可以治 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第7页共15页
第 7 页 共 15 页 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 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 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 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 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 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 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 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 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 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景监以让.卫鞅 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 中:选中 C.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赞扬 D.舍人无验.者坐之 验:凭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学者溺于.所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①其.后民莫敢议令 ②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10.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公与(商鞅)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B.(圣人)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 D.商君亡至关下,欲舍(之)客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 秦国就可以治 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B.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 还认为只要能 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 商鞅驳斥了这 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 未能成功, 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12.(9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3分)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3分)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 夺之吏 搏而東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对吏曰殊不见人徒 见金耳 (二)《论语》阅读(8分) 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 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 之,少者怀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3.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 第8页共15页
第 8 页 共 15 页 B. 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 还认为只要能 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C. 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 商鞅驳斥了这 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 未能成功, 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12.(9 分)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3 分)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3 分) ⑵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 分) 齐 人 有 欲 得 金 者 清 旦 被 衣 冠 往 鬻 金 者 之 所 见 人 操 金 攫 而 夺 之 吏 搏 而 束 缚 之 问 曰 人 皆 在 焉 子 攫 人 之 金 何 也 对 吏 曰 殊 不 见 人 徒 见 金 耳 (二)《论语》阅读(8 分) 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 13—14 题。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 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 之,少者怀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3.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
因。(2分) 衍文: 产生原因 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6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8.(3分)B(中意) 9.(3分)A(A通过。B介词,表示被动;介词,从……里。 C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这样的事情。 D代词,此;代词,自己的。) 10.(3分)D(应为“于”) 11.(3分)A(“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不对,原文“然亦难以比德于殷 周矣”的意思是“然 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12.(9分) (1)(6分)①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 不乐等上几十年 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②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2)(3分)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 搏而束缚之/ 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二)《论语》阅读(8分) 13.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14.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 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 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 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要点:运用所 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 (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2分 参考译文 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 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你的客 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于是卫鞅又见 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 得厌倦。景监说:“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 劝大王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大王说:“时间太长了,我 第9页共15页
第 9 页 共 15 页 因。(2 分) 衍文: 产生原因: 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6 分) (一)文言文阅读(21 分) 8.(3 分)B(中意) 9.(3 分)A(A 通过。B 介词,表示被动;介词,从……里。 C 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这样的事情。 D 代词,此;代词,自己的。) 10.(3 分)D(应为“于”) 11.(3 分)A(“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不对,原文“然亦难以比德于殷 周矣”的意思是“然 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12.(9 分) (1)(6 分)① 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 不乐等上几十年、 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②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2)(3 分) 齐人有欲得金者/ 清旦被衣冠/ 往鬻金者之所/ 见人操金/ 攫而夺之/ 吏 搏而束缚之/ 问曰/ 人皆在焉/ 子攫人之金/ 何也/ 对吏曰/ 殊不见人/ 徒见金耳 (二)《论语》阅读(8 分) 13.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14.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 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 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 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要点:运用所给 材料做出分析,(2 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 (2 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2 分) 参考译文 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 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你的客 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于是卫鞅又见 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 得厌倦。景监说:“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 劝大王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大王说:‘时间太长了,我
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 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 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 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 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 “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 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 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 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 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 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柬。”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 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 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 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 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 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 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 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夭,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 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 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 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 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 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发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 商君逃跑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有令,住店的 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长长地叹息说:“唉呀!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 的地步!商君再回到秦国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 击郑国谍求生路,秦国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 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于是就诛灭了商君全家。 (浙江省桐庐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联考调研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18分)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 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 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 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 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 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 安得不喜之哉! 第10页共15页
第 10 页 共 15 页 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 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 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 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 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 “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 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 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 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 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 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 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 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 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 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 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 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 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 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 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 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 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 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发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 商君逃跑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有令,住店的 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长长地叹息说:“唉呀!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 的地步!商君再回到秦国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 击郑国谋求生路,秦国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 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于是就诛灭了商君全家。 (浙江省桐庐中学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联考调研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9 题。(18 分)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 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 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 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 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 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 安得不喜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