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四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晃眼( huang)影影绰绰(chuo) 股脑(g) 蜡 烛芯子(xin) B.泥墙(ni) 飞来横祸(heng) 发疟子(yo) 实累累(16i) C.强求( qiang)正当防卫(dang) 花骨朵(gu) 心沥血(xid) D.采邑(cai) 原形毕露(l) 压轴戏(zhou) 上 蹿下跳(cua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 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谙世事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 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我国的历史与欧洲完全不同,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 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挈 大,比权量力。 D.经过多年发展,淘宝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除了明面上的假货问题外, 从员工到卖家再到买家之间,客观上形成了一系列灰色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盘 根错结。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只有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扭 转 B.每次当她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公就在一旁敲边鼓:“辞职好了,我 又不是养不起你!”就这样,她走马灯似地换了无数个工作。 C.即使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流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 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D.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 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4.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 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B.中国斥资约180亿美元来处理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采取包括限制上 百万辆汽车上路、改造数千台燃煤锅炉在内的多项措施,为奥运会打造了一个更 清洁的北京。 C.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政府要逐步改善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 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管理,这是户籍改革的大方向。 D.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 重,大量采空区未得到有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浙江省台州市四校 2012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 A.晃眼(huàng) 影影绰绰(chuō) 一股脑(gǔ) 蜡 烛芯子(xìn) B.泥墙(nì) 飞来横祸(héng) 发疟子(yào) 果 实累累(lěi) C.强求(qiǎng) 正当防卫(dāng) 花骨朵(gū) 呕 心沥血(xiě) D.采邑(cài) 原形毕露(lù) 压轴戏(zhòu) 上 蹿下跳(cu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 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谙世事。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 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 我国的历史与欧洲完全不同,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 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挈 大,比权量力。 D. 经过多年发展,淘宝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除了明面上的假货问题外, 从员工到卖家再到买家之间,客观上形成了一系列灰色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盘 根错结。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只有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扭 转。 B.每次当她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公就在一旁敲边鼓:“辞职好了,我 又不是养不起你!”就这样,她走马灯似地换了无数个工作。 C.即使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流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 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D.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 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4.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 1000 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 2300 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B.中国斥资约 180 亿美元来处理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采取包括限制上 百万辆汽车上路、改造数千台燃煤锅炉在内的多项措施,为奥运会打造了一个更 清洁的北京。 C.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政府要逐步改善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 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管理,这是户籍改革的大方向。 D.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 重,大量采空区未得到有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 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 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 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 A.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么 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D.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6.请从下面这则报道中提炼出两条最主要的信息。(4分) 20l1年3月31日,陷入“瘦肉精”危机的双汇集团在其总部所在地河南省漯河 市体育馆召开了“双汇万人职工大会”,参会人员包括双汇集团管理层、漯河本 部职工、经销商、新闻媒体。会上,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代表集团向消费者致歉, 并将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随后,双汇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签订 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由中检集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质量检验机构,全方位监督双 汇的质量安全 信息 (不超过20字)(2分) 信息 (不超过20字)(2分) 7.仔细阅读漫画《等待》,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的内容和寓意(5分)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 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 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 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 A.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么? 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D.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6.请从下面这则报道中提炼出两条最主要的信息。(4 分) 2011 年 3 月 31 日,陷入“瘦肉精”危机的双汇集团在其总部所在地河南省漯河 市体育馆召开了“双汇万人职工大会”,参会人员包括双汇集团管理层、漯河本 部职工、经销商、新闻媒体。会上,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代表集团向消费者致歉, 并将 3 月 15 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随后,双汇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签订 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由中检集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质量检验机构,全方位监督双 汇的质量安全。 信息 一: (不超过 20 字)(2 分) 信息 二: (不超过 20 字)(2 分) 7.仔细阅读漫画《等待》,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的内容和寓意(5 分)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关于七言诗起源问题,古今有多种说法。最早论到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当为 《世说新语》,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云:“六言七言,杂出《诗》 《骚》。”明人胡应麟《诗薮》把《南风》、《击壤》等传说中的上古歌谣以及 战国时的《易水》、《越人》歌当作七言诗之始,同时他又认为楚辞《九歌》最 有代表性。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七言之始”条亦曰:“余考七言之兴, 自汉以前,固多有之。宋玉《神女赋》:‘罗纨绮缋盛文章,极服妙彩照万方。’ 此皆七言之祖。”由此看来,古代学者虽然有人论及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但都 是零散的只言片语,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世说新语》与《日 知录》里面所指的七言,都是不包括中间有“兮”字的句子,只有胡应麟才把《九 歌》体里面的七字句当作七言诗来看待。这说明,古代学者认可七言源于楚辞的 人并不多。只是现当代学者中,持此论者才逐渐增多且影响日盛。其中影响较大 者首推罗根泽,他在《七言诗起源及其成熟》一文中,首先指岀了楚辞体蜕化而 成七言诗的观点,并指出了两种蜕化的方式。第一种情况如《招魂》:“魂兮归 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先行些。”去掉两句中的“些”字合成一句,就变 成了“魂兮归来入修门,工祝招君背先行。”第二种情况如《九辩》:“悲忧穷 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怿。”省掉中间的虚词,就变成了“悲忧穷戚独处 廓,有美一人心不怿。”由此罗根泽又说:“就此上例证视之,由骚体诗变为七 言诗,不费吹灰之力,摇身一变而可成……由骚体变成七言,是异,是蜕化,所 以必在骚体诗全盛期以后。”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萧涤非诸人。可以说,经过以上 诸家学人的论证,七言诗源于楚辞说,逐渐成为在这一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 观点之一。 但余冠英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首先对七言诗由楚辞蜕变说提出质疑,认为楚 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其中只有《山鬼》、《国殇》与之相近,但是去掉 “兮”字之后,只能变成两个三言,而无法念成七言的“口口-口囗-口口口”节 奏。他同时指出,楚辞体在汉代用于庙堂文学,“是早已受人尊敬的了,假如七 言诗是从楚辞系蜕化出来的,那么七言在唐以前被歧视的缘故,便不可解释了” 同时,余先生还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找出了大量的七言谣谚、字书、镜铭中的 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如荀子的《成相篇》。他说:“就现存的谣谚 来看,西汉时七言还很少,在成帝以前只能确信有七言的谚语,而七言的歌谣有 无尚难断言。不过从谣谚以外的材料观察,武帝时七言在歌谣中必已甚普遍,完 全七言的歌谣在这时必已流行”。他因此提出了两点最主要的证据:第一是西汉 时的两本字书、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和史游的《急就章》,里面用了大量的七 言句,是口诀式文体。编口诀的目的是便于让人记诵,所采用的必是“街陌谣讴” 中流行的形式。第二是《汉书·东方朔传》里载有一首东方朔的射覆,是四句七 言韵语,这也一定不是他的首创之格,而是当时“街陌”流行之体,由此才能脱 口而出并能逗笑取乐。最终他认为:“事实上七言诗体的来源是民间歌谣。七言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关于七言诗起源问题,古今有多种说法。最早论到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当为 《世说新语》,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云:“六言七言,杂出《诗》、 《骚》。”明人胡应麟《诗薮》把《南风》、《击壤》等传说中的上古歌谣以及 战国时的《易水》、《越人》歌当作七言诗之始,同时他又认为楚辞《九歌》最 有代表性。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七言之始”条亦曰:“余考七言之兴, 自汉以前,固多有之。宋玉《神女赋》:‘罗纨绮缋盛文章,极服妙彩照万方。’ 此皆七言之祖。”由此看来,古代学者虽然有人论及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但都 是零散的只言片语,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世说新语》与《日 知录》里面所指的七言,都是不包括中间有“兮”字的句子,只有胡应麟才把《九 歌》体里面的七字句当作七言诗来看待。这说明,古代学者认可七言源于楚辞的 人并不多。只是现当代学者中,持此论者才逐渐增多且影响日盛。其中影响较大 者首推罗根泽,他在《七言诗起源及其成熟》一文中,首先指出了楚辞体蜕化而 成七言诗的观点,并指出了两种蜕化的方式。第一种情况如《招魂》:“魂兮归 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先行些。”去掉两句中的“些”字合成一句,就变 成了“魂兮归来入修门,工祝招君背先行。”第二种情况如《九辩》:“悲忧穷 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怿。”省掉中间的虚词,就变成了“悲忧穷戚独处 廓,有美一人心不怿。”由此罗根泽又说:“就此上例证视之,由骚体诗变为七 言诗,不费吹灰之力,摇身一变而可成……由骚体变成七言,是异,是蜕化,所 以必在骚体诗全盛期以后。”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萧涤非诸人。可以说,经过以上 诸家学人的论证,七言诗源于楚辞说,逐渐成为在这一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 观点之一。 但余冠英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首先对七言诗由楚辞蜕变说提出质疑,认为楚 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其中只有《山鬼》、《国殇》与之相近,但是去掉 “兮”字之后,只能变成两个三言,而无法念成七言的“□□-□□-□□□”节 奏。他同时指出,楚辞体在汉代用于庙堂文学,“是早已受人尊敬的了,假如七 言诗是从楚辞系蜕化出来的,那么七言在唐以前被歧视的缘故,便不可解释了”。 同时,余先生还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找出了大量的七言谣谚、字书、镜铭中的 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如荀子的《成相篇》。他说:“就现存的谣谚 来看,西汉时七言还很少,在成帝以前只能确信有七言的谚语,而七言的歌谣有 无尚难断言。不过从谣谚以外的材料观察,武帝时七言在歌谣中必已甚普遍,完 全七言的歌谣在这时必已流行”。他因此提出了两点最主要的证据:第一是西汉 时的两本字书、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和史游的《急就章》,里面用了大量的七 言句,是口诀式文体。编口诀的目的是便于让人记诵,所采用的必是“街陌谣讴” 中流行的形式。第二是《汉书·东方朔传》里载有一首东方朔的射覆,是四句七 言韵语,这也一定不是他的首创之格,而是当时“街陌”流行之体,由此才能脱 口而出并能逗笑取乐。最终他认为:“事实上七言诗体的来源是民间歌谣。七言
是从歌谣直接升到文人笔下而成为诗体的,所以七言诗体制上的一切特点都可在 七言歌谣里找到根源。所以,血统上和七言诗比较相近的上古诗歌,是《成相辞》 而非《楚辞》。”“七言诗的渊源只有一个,就是谣谚。”余冠英的观点也得到 许多人的响应,如褚斌杰。 节选自《新华文 摘》2010年第21期,有删改 8.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七言诗源于《楚辞》这种学术观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世 说新语》,后世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不断加以丰富。 B.古代学者对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论述较为零散,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 认识也不同,因而长期得不到古代学者的广泛认可 C.余冠英等认为早在先秦两汉时,七言句式就已经与《楚辞》句式并存,因而 七言句式并不是从《楚辞》中转化而来。 D.余冠英等认为,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先秦两汉中广泛存在于谣谚 字书、镜铭及文人的创作中。 9.余冠英认为七言并非源于楚辞,下列选项中不是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A.楚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 B.七言在唐以前文学中社会地位低。 C.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存在大量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 D.司马相如、史游的字书及《汉书·东方朔传》中有很多的七言句。 10.在文章的第一段,罗根泽认为楚辞演变为七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试 根据文中举例加以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安道尔的犹太人 【瑞士】马·弗里施 ①从前在安道尔住着一个年轻人,人们认为他是犹太人 ②讲起他来便是那些想当然的故事,说他出身如何,他日常怎样和把他视为犹太 人的安道尔人交往,不论在哪儿等待着他的都是这种固定的成见。比如说人们对 他的情感表示疑惑,安道尔人原本知道犹太人不会有他们这样的情感,可他们还 是对他说,他有敏锐的智力,结果他的智力因此不由自主地敏锐起来。或者他与 钱的关系,钱在安道尔也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他知道,他感觉到大家心里那没 有表达出来的想法;他检验自己,是否他真的总是惦记着钱。他检验自己直到发 现没有错,是这样,他确实总是惦记着钱。 ③他承认了,他认可了,安道尔人也相视无言,几乎嘴角都没有动一动。 ④在对待祖国的事情上他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只要他嘴里说出这个词 来,他们就会像对待一个掉在了脏污上的钢铺儿一样不去理睬。因为安道尔人知 道犹太人的祖国可以是多数,他们挑选、购买祖国,不像我们只有一个,祖国是 生我养我的地方,每逢谈起安道尔,不管他怎样说好话,他的话也都像进入了海 绵一样,不会引起任何反应。后来他明白了,他说话办事不讲究策略,有一回当 他由于他们的态度而沮丧,控制不住自己大发脾气时,他们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他
是从歌谣直接升到文人笔下而成为诗体的,所以七言诗体制上的一切特点都可在 七言歌谣里找到根源。所以,血统上和七言诗比较相近的上古诗歌,是《成相辞》 而非《楚辞》。”“七言诗的渊源只有一个,就是谣谚。”余冠英的观点也得到 许多人的响应,如褚斌杰。 (节选自《新华文 摘》2010 年第 21 期,有删改) 8.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七言诗源于《楚辞》这种学术观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世 说新语》,后世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不断加以丰富。 B.古代学者对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论述较为零散,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 认识也不同,因而长期得不到古代学者的广泛认可。 C.余冠英等认为早在先秦两汉时,七言句式就已经与《楚辞》句式并存,因而 七言句式并不是从《楚辞》中转化而来。 D.余冠英等认为,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先秦两汉中广泛存在于谣谚、 字书、镜铭及文人的创作中。 9.余冠英认为七言并非源于楚辞,下列选项中不是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 A.楚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 B.七言在唐以前文学中社会地位低。 C.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存在大量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 D.司马相如、史游的字书及《汉书·东方朔传》中有很多的七言句。 10.在文章的第一段,罗根泽认为楚辞演变为七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试 根据文中举例加以概括。(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安道尔的犹太人 【瑞士】马•弗里施 ①从前在安道尔住着一个年轻人,人们认为他是犹太人。 ②讲起他来便是那些想当然的故事,说他出身如何,他日常怎样和把他视为犹太 人的安道尔人交往,不论在哪儿等待着他的都是这种固定的成见。比如说人们对 他的情感表示疑惑,安道尔人原本知道犹太人不会有他们这样的情感,可他们还 是对他说,他有敏锐的智力,结果他的智力因此不由自主地敏锐起来。或者他与 钱的关系,钱在安道尔也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他知道,他感觉到大家心里那没 有表达出来的想法;他检验自己,是否他真的总是惦记着钱。他检验自己直到发 现没有错,是这样,他确实总是惦记着钱。 ③他承认了,他认可了,安道尔人也相视无言,几乎嘴角都没有动一动。 ④在对待祖国的事情上他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只要他嘴里说出这个词 来,他们就会像对待一个掉在了脏污上的钢镚儿一样不去理睬。因为安道尔人知 道犹太人的祖国可以是多数,他们挑选、购买祖国,不像我们只有一个,祖国是 生我养我的地方,每逢谈起安道尔,不管他怎样说好话,他的话也都像进入了海 绵一样,不会引起任何反应。后来他明白了,他说话办事不讲究策略,有一回当 他由于他们的态度而沮丧,控制不住自己大发脾气时,他们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他
的这个缺点。祖国属于其他人,这是无法变更的事情了,没有人期望他会爱这个 祖国,相反,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争取只能招致他们的蔑视,促使他与他们之间 产生鸿沟;他追求他们的恩惠和善意,竭力讨好他们,可是人家即使看不到他可 能怀有某种目的,也觉得他这样做不过是为达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⑤这样下去,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以他那无时无处不在的、将一切都透析的敏锐 感觉发现,他确实不爱祖国,连这个词都不爱听,每逢使用它都让他感到尴尬 显然他们是对的。显然他根本不能去爱,不能以安道尔人那种意义的爱去爱;他 只有炽烈的激情,当然也具有理智的冷静,而后者被人们认为是他随时准备满足 他的报复嗜好而运用的秘密武器;他缺少联系他人的情感,显而易见他缺少实施 信任的热情。 ⑥同他打交道使人活跃,但让人感到不舒服、不安适。他无法做到像其他人一样。 当他徒劳地试图使自己不惹人注目时,甚至于在内心里便怀着对抗、傲慢和潜伏 着敌意的情况下来忍受他的这种异样。由于怀有敌意使他自己感到不快,便又反 过来用生意场上的客套来加以缓解。可是即使他鞠躬行礼也是一种责难,仿佛他 是犹大人是周围环境的过错 大多数安道尔人对他并没有什么伤害 ⑦可对他也没有做什么好事。 ⑧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具有进步和自由思想的安道尔人,如他们自己所说的,他 们感觉到对人道负有的责任:他们敬重这个犹太人,如他们强调指出的,恰恰因 为他所具有的犹太人特性,诸如敏锐的智力等等。他们支持他直到他死去,死得 非常残酷,其残酷和令人恶心的程度让那些能够为整个人生的残酷无动于衷的人 也感到恐怖。就是说,他们原本不是为他悲叹,或者坦白地说:他们不是想念他 他们只是对那些个杀死他的人感到愤怒,因为那杀人的方式,主要是因为那 方式 ⑨人们长久地谈论此事。直到有一天弄清楚了他本人,即那死者已经无法再知道 的情况:他是人家抱养的孩子,他的父母,这是后来发现的,是像我们一样的安 道尔人。 ⑩人们不再谈论此事。可是安道尔人,每当他们照镜子,都惊骇地看到,他们自 己脸上有着犹太人的表情,他们每个人都是这样。 选自《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1.说说第一第二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认为”“想当然”的作用(4分) 12.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的这个缺点。祖国属于其他人,这是无法变更的事情了,没有人期望他会爱这个 祖国,相反,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争取只能招致他们的蔑视,促使他与他们之间 产生鸿沟;他追求他们的恩惠和善意,竭力讨好他们,可是人家即使看不到他可 能怀有某种目的,也觉得他这样做不过是为达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⑤这样下去,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以他那无时无处不在的、将一切都透析的敏锐 感觉发现,他确实不爱祖国,连这个词都不爱听,每逢使用它都让他感到尴尬。 显然他们是对的。显然他根本不能去爱,不能以安道尔人那种意义的爱去爱;他 只有炽烈的激情,当然也具有理智的冷静,而后者被人们认为是他随时准备满足 他的报复嗜好而运用的秘密武器;他缺少联系他人的情感,显而易见他缺少实施 信任的热情。 ⑥同他打交道使人活跃,但让人感到不舒服、不安适。他无法做到像其他人一样。 当他徒劳地试图使自己不惹人注目时,甚至于在内心里便怀着对抗、傲慢和潜伏 着敌意的情况下来忍受他的这种异样。由于怀有敌意使他自己感到不快,便又反 过来用生意场上的客套来加以缓解。可是即使他鞠躬行礼也是一种责难,仿佛他 是犹大人是周围环境的过错 ——大多数安道尔人对他并没有什么伤害。 ⑦可对他也没有做什么好事。 ⑧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具有进步和自由思想的安道尔人,如他们自己所说的,他 们感觉到对人道负有的责任:他们敬重这个犹太人,如他们强调指出的,恰恰因 为他所具有的犹太人特性,诸如敏锐的智力等等。他们支持他直到他死去,死得 非常残酷,其残酷和令人恶心的程度让那些能够为整个人生的残酷无动于衷的人 也感到恐怖。就是说,他们原本不是为他悲叹,或者坦白地说:他们不是想念他 ——他们只是对那些个杀死他的人感到愤怒,因为那杀人的方式,主要是因为那 方式。 ⑨人们长久地谈论此事。直到有一天弄清楚了他本人,即那死者已经无法再知道 的情况:他是人家抱养的孩子,他的父母,这是后来发现的,是像我们一样的安 道尔人。 ⑩人们不再谈论此事。可是安道尔人,每当他们照镜子,都惊骇地看到,他们自 己脸上有着犹太人的表情,他们每个人都是这样。 (选自《20 世纪外国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1.说说第一第二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认为”“想当然”的作用(4 分) 12.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 分)
13.“具有自由和进步思想的安道尔人”对主人公持怎样的态度?(3分) 14.结合小说,分析主人公的死因。(4分) 5.小说最后两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 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 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 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造物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 绝百卉,盖兼所重也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 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 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 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 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 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 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 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 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 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其人咸跞弛自喜,于曹偶亡所让,独严惮先 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先生为待诏,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 报。上相杨公以召入,先生见独后。杨公亟谓曰:“生不知而父之与我友耶?而
13.“具有自由和进步思想的安道尔人”对主人公持怎样的态度?(3 分) 14.结合小说,分析主人公的死因。(4 分) 15.小说最后两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 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①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 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 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造物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 绝百卉,盖兼所重也。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 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 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 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 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 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 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 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 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 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其人咸跅弛②自喜,于曹偶③亡所让,独严惮先 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先生为待诏,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 报。上相杨公以召入,先生见独后。杨公亟谓曰:“生不知而父之与我友耶?而
后见我?”先生毅然曰:“先君子弃不肖三十馀年,而以一字及者,不肖弗敢忘 也,故不知相公之与先君子友也。”竟立弗肯谢。杨公怅然久之,曰:“愧见生, 幸宽我!”至是杨公谋欲迁先牛而先生愈迫欲归夲三上疏得致仕御史请留先牛为 翰林重朝论韪之。 (节选自王世贞《文先生传》) [注]①要间:大体上。②訴弛:放荡。③曹偶:同辈。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 诡:妄言 B.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 贽:礼物 C.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 薄:迫近,靠近 D.上疏乞归,不报 报:上报朝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惜其掩于艺 灌夫受辱于居室 B.庄公读而奇之 世人皆浊,何不漏其泥而扬其波 C.至则殁三日矣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恸哭且绝,久之乃苏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学士大夫认为文徵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的出众的道德品行,但是作者 以上天对星辰、雨露等态度为类比,认为人们评价文徵明时不应该重德轻艺。 B.小时候文徵明并不出众,到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明 长大以后他勤奋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学业精进。 C.文徵明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郡里的同僚凑集了几百金 资助他办理丧事,文徵明认为如果接受将有污先父清廉之名,因而没有接受。 D.文徵明不仅刻苦读书,还广泛地求师交友,他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 习绘画,和擅长书画的祝允明、唐寅等人交往,使他在德艺两方面日益精进。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至是杨公谋欲迁先生而先生愈迫欲归至三上疏得致仕御 史请留先生为翰林重朝论韪之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4分) (2)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鹕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后见我?”先生毅然曰:“先君子弃不肖三十馀年,而以一字及者,不肖弗敢忘 也,故不知相公之与先君子友也。”竟立弗肯谢。杨公怅然久之,曰:“愧见生, 幸宽我!”至是杨公谋欲迁先生而先生愈迫欲归至三上疏得致仕御史请留先生为 翰林重朝论韪之。 (节选自王世贞《文先生传》) [注]①要间:大体上。②跅弛:放荡。③曹偶:同辈。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 诡:妄言 B.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 贽:礼物 C.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 薄:迫近,靠近 D.上疏乞归,不报 报:上报朝 廷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惜其掩于艺 灌夫受辱于居室 B.庄公读而奇之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C.至则殁三日矣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恸哭且绝,久之乃苏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学士大夫认为文徵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的出众的道德品行,但是作者 以上天对星辰、雨露等态度为类比,认为人们评价文徵明时不应该重德轻艺。 B.小时候文徵明并不出众,到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明; 长大以后他勤奋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学业精进。 C.文徵明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郡里的同僚凑集了几百金 资助他办理丧事,文徵明认为如果接受将有污先父清廉之名,因而没有接受。 D.文徵明不仅刻苦读书,还广泛地求师交友,他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 习绘画,和擅长书画的祝允明、唐寅等人交往,使他在德艺两方面日益精进。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至是杨 公 谋 欲 迁先 生 而 先 生 愈 迫 欲 归 至 三 上 疏 得 致 仕 御 史 请 留 先 生 为 翰 林 重 朝 论韪之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4 分) (2)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3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21-22 题。(7 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 而尖,可编席、制扇。 21.前四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理想?(3分) 22.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 (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 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 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3.“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4.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 而尖,可编席、制扇。 21.前四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理想?(3 分) 22.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 (4 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23-24 题。(5 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 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 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3.“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 分) 24.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君子之仕 也 已知之矣。(《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 观之 《赤壁赋》 (3)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 死 《蜀道难》 (4)长桥卧波, ?复道行 空, ?(《阿房宫赋》) (5)风吹仙袂飘飖 举 ,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 四、作文(60分) 26.以《遗憾》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11年台州市四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选题答案 5 161718 D B 1、【答案D】【解析】A.晃眼( huang)影影绰绰(chuo)B.飞来横祸(heng) 果实累累(l∈i)C.正当防卫(dang)呕心沥血(xue) 2、【答案A】 【解析】B.夺得头酬-夺得头筹C.度长挈大-度长絜大D.盘根错结一盘根错节 3、【答案B】B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撺掇或助势。A.上面的人怎么做,下 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含贬义。C.应该是“虽然…但是”,“即使”表假设 和让步,与“也”“还”等搭配。D.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 急到极点。应用“刻不容缓”。 4、【答案B】【解析】A.“处于”缺乏宾语,应该在“超负荷运转”后加“的 状态”。C.“执行”与“管理”搭配不当。改为“执行按照居住地等级户籍的 管理规定”D.介词滥用,去掉“由于”;或者语义重复,保留“由于”,去掉 导致。 5、【答案C】 6、【答案】信息一:双汇召开万人大会向消费者致歉。(2分) 信息二:双汇引入第三方检验机构,全面监督质量安全。 (2分) 7、【答案】有一个人掉进了水里,只露出一只手,急等着有人来救援。(1分) 而岸上有一大群记者,扛着摄像机,等着拍摄救援场面。(1分)寓意任意两点, 言之成理即可(3分):①树立生命至上的道德理念②新闻记者见死不救,漠视 生命,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③当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发生矛盾的冲突的 时候,要把社会道德放在第一位。④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人情冷漠。 8、【答案C】【解析】A《世说新语》最早论到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而不是认 为“七言诗源于《楚辞》”。B原文为“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 此“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并且强加因果。D原文为
(1)君子之仕 也, 。 ,已知之矣。(《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 观之, 。(《赤壁赋》) (3)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 死, 。(《蜀道难》) (4)长桥卧波, ?复道行 空, ?(《阿房宫赋》) (5)风吹仙袂飘飖 举, 。 ,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 四、作文(60 分) 26.以《遗憾》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 800 字。 2011 年台州市四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选题答案 1 2 3 4 5 8 9 16 17 18 D A B B C C D A C D 1、【答案 D】【解析】A.晃眼(huǎng)影影绰绰(chuò)B.飞来横祸(hèng) 果实累累(léi) C.正当防卫(dàng)呕心沥血(xuè) 2、【答案 A】 【解析】B.夺得头酬-夺得头筹 C. 度长挈大-度长絜大 D. 盘根错结-盘根错节 3、【答案 B】B 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撺掇或助势。A.上面的人怎么做,下 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含贬义。C.应该是“虽然……但是”,“即使”表假设 和让步,与“也”“还”等搭配。D.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 急到极点。应用“刻不容缓”。 4、【答案 B】【解析】A.“处于”缺乏宾语,应该在“超负荷运转”后加“的 状态”。C.“执行”与“管理”搭配不当。改为“执行按照居住地等级户籍的 管理规定”D.介词滥用,去掉“由于”;或者语义重复,保留“由于”,去掉 导致。 5、【答案 C】 6、【答案】信息一:双汇召开万人大会向消费者致歉。(2 分) 信息二:双汇引入第三方检验机构,全面监督质量安全。 (2 分) 7、【答案】有一个人掉进了水里,只露出一只手,急等着有人来救援。(1 分) 而岸上有一大群记者,扛着摄像机,等着拍摄救援场面。(1 分)寓意任意两点, 言之成理即可(3 分):①树立生命至上的道德理念②新闻记者见死不救,漠视 生命,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③当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发生矛盾的冲突的 时候,要把社会道德放在第一位。④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人情冷漠。 8、【答案 C】【解析】A《世说新语》最早论到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而不是认 为“七言诗源于《楚辞》”。B 原文为“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 此“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并且强加因果。D 原文为
“余先生还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找出了大量的七言谣谚、字书、镜铭中的七言 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因此“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说法 错。 9、【答案D】 【解析】D项内容是用来说明“武帝时七言在歌谣中必已甚普遍,完全七言的歌 谣在这时必已流行”,不符合文题要求 10、【答案】(1)去掉置于第二句句尾的语气助词合成一句。(2)去掉长句中 置于句中的语气助词合成一句。(3分)【答题要点】(1)中“第二句句尾 分,“语气助词(虚词)”1分,(2)句中“置于句中的语气助词(虚词)”1 分 11、【答案】认为:暗示安道尔人对主人公身份的断定是一种主观臆断。(2分) 想当然:说明安道尔人关于主人公的那些故事纯属子虚乌有。(2分) 12、【答案】在安道尔人的种族成见的歧视迫害下,主人公的心灵扭曲了,他妥 协了,也认为自己是不爱国的,表现了社会环境对主人公施加的精神迫害之残酷。 (3分) 13、【答案】表面上是敬重,而实际上他们同其他的安道尔人没有区别,也一样 歧视和迫害着主人公。(3分) 14、【答案】个人原因:主人公缺乏年轻人应该具有的独立人格和顽强的抗争精 神,最终性格和心灵严重扭曲,这是导致悲剧的性格因素。(2分) 社会原因:安道尔人的种族成见形成的生活环境,不自觉地对主人公施加精神迫 害;当时的种族歧视政策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失去生命。这是主人公悲剧的环境因 素。(2分) 【答案】①与开头呼应,点明了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增强了小说的悲剧 色彩和感染力。(3分)②揭示了安道尔人在长期的以固有成见支配他人生活的 过程中,自身心灵也被严重扭曲,使小说更具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3分) 16、【答案A】B初见尊长赠送礼物,动词,赠送。C轻视,鄙薄。D答应 17、【答案C】A于:表被动/介词。B而:承接/并列。C则:表转折D之:音 节助词/的 18、【答案D】文徵明向李、沈学习以及和祝、唐的交往跟他道德修养的提髙的 关系于文无据。 19、至是/杨公谋欲迁先生/而先生愈迫欲归/至三上疏/得 致仕/御史请留先生为翰林/重朝论韪之 20、【答案】(1)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 弃除书画才能吗?(“无所”、“重”、“独”“废”一点1分) (2)先生和他们遵循的原则不同而喜好相同,天天欢快无间地在一起。 (“异轨”、“齐尚”、“欢然亡间”一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从儿时就知道我们吴郡中有文先生。现在的文先生,不管是农夫、妇女、儿童 说到“文先生”都啧啧称赞不离口,但是他们大体上是因为书画而知道(文先生) 的。而学士大夫自己妄称了解文先生的,就说文先生有高尚的节操,坚定地践行 君子之道,他的行为足够表现(他的节操和君子之道),却痛惜他的道德品行被 书画才能掩盖。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 书画才能吗?上天不因为看重星辰而鄙薄雨露,终究也不因为百谷的用处而舍弃 百花,上天大概是一样看重(星辰、雨露、百谷、百花)的
“余先生还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找出了大量的七言谣谚、字书、镜铭中的七言 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因此“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说法 错。 9、【答案 D】 【解析】D 项内容是用来说明“武帝时七言在歌谣中必已甚普遍,完全七言的歌 谣在这时必已流行”,不符合文题要求。 10、【答案】(1)去掉置于第二句句尾的语气助词合成一句。(2)去掉长句中 置于句中的语气助词合成一句。(3 分) 【答题要点】(1)中“第二句句尾”1 分,“语气助词(虚词)”1 分,(2)句中“置于句中的语气助词(虚词)”1 分 11、【答案】认为:暗示安道尔人对主人公身份的断定是一种主观臆断。(2 分) 想当然:说明安道尔人关于主人公的那些故事纯属子虚乌有。(2 分) 12、【答案】在安道尔人的种族成见的歧视迫害下,主人公的心灵扭曲了,他妥 协了,也认为自己是不爱国的,表现了社会环境对主人公施加的精神迫害之残酷。 (3 分) 13、【答案】表面上是敬重,而实际上他们同其他的安道尔人没有区别,也一样 歧视和迫害着主人公。(3 分) 14、【答案】个人原因:主人公缺乏年轻人应该具有的独立人格和顽强的抗争精 神,最终性格和心灵严重扭曲,这是导致悲剧的性格因素。(2 分) 社会原因:安道尔人的种族成见形成的生活环境,不自觉地对主人公施加精神迫 害;当时的种族歧视政策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失去生命。这是主人公悲剧的环境因 素。(2 分) 15、 【答案】①与开头呼应,点明了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增强了小说的悲剧 色彩和感染力。(3 分)②揭示了安道尔人在长期的以固有成见支配他人生活的 过程中,自身心灵也被严重扭曲,使小说更具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3 分) 16、【答案 A】B 初见尊长赠送礼物,动词,赠送。 C 轻视,鄙薄。D 答应。 17、【答案 C】A 于:表被动/介词。B 而:承接/并列。C 则:表转折 D 之:音 节助词/的 18、【答案 D】文徵明向李、沈学习以及和祝、唐的交往跟他道德修养的提高的 关系于文无据。 19、至是/ 杨 公 谋 欲 迁 先 生 /而 先 生 愈 迫 欲 归 /至 三 上 疏 /得 致 仕/ 御史 请 留 先 生 为 翰 林/ 重 朝 论韪 之 20、【答案】(1)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 弃除书画才能吗?( “无所”、“重”、“独”“废”一点 1 分) (2)先生和他们遵循的原则不同而喜好相同,天天欢快无间地在一起。 ( “异轨”、“齐尚”、“欢然亡间” 一点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从儿时就知道我们吴郡中有文先生。现在的文先生,不管是农夫、妇女、儿童, 说到“文先生”都啧啧称赞不离口,但是他们大体上是因为书画而知道(文先生) 的。而学士大夫自己妄称了解文先生的,就说文先生有高尚的节操,坚定地践行 君子之道,他的行为足够表现(他的节操和君子之道),却痛惜他的道德品行被 书画才能掩盖。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 书画才能吗?上天不因为看重星辰而鄙薄雨露,终究也不因为百谷的用处而舍弃 百花,上天大概是一样看重(星辰、雨露、百谷、百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