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中学2012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 (注:本试卷共100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时间12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果脯(p) 殄(tian)灭 荫(yin)凉 强( qiang)附会 B.掉色(se) 颔(han)首 劲(jing)爆 遂(sui)人愿 C.卸载(zai) 逮(dai)捕 间(jian)隙 (yang)怏不乐 牵天怏请 D.道行(heng) 偌(ruo)大 刷(shua)白 君入瓮(we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伦敦刚刚成功经历了奥运会的考验,但是2011年夏季城市骚乱的痕迹,在伦 敦街区和邻 近城市仍然存在,英国仍面对骚乱考验 B.钓鱼岛及其付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鱼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 辖海域进行 正常巡航,这是无可非议的。 C.继中大在唐家湾建分校后,清华大学科技楼毗临而建,人民大学、北师大、北 理工等重点髙校也纷至踏来;这里以中大珠海校区为先驱的大学城已颇具规模。 D.庄子学说涵盖极广,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哲学。他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 自由;其作品中瑰丽奇特、变换莫测的寓言故事,堪称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场价格大战不会是精彩的战斗,无论是叫战的京东还是应战的苏宁、国美 还有旁边鼎力相助的当当,都基本上在虚张声势,因为价格战除了带来虚热的数 字以外,并没有给行 业发展带来理性 B.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 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C.论文抄袭的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不管哪 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级、业绩考核的敲门砖,是否完全合适? D.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在昔日庞德公的 栖隐地,感受着晨钟暮鼓的幽静和寂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坦言,好莱坞一线明星出演的电影关注度本来 就很高,更何况克里斯蒂安·贝尔是当届奥斯卡小金人的得主 B.过期馒头被重新加工出售,防腐剂和添加剂的随意使用,大量流入各大超市, 当公众为审美疲劳纠结时,频繁出现的问题食品带来的“审丑”疲劳更让人痛 苦 C.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 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 梦想勇于追求,敢 于创造奇迹 D.《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当下最流行的词汇,“潮”味十足,加 之电视网络宣传造势猛烈,刚一上架就有不少市民慕名而来。 5.请根据下面的文字,给“門”族下一个定义。(3分)
台州中学 2012 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 (注:本试卷共 100 分,其中卷面书写 5 分,时间 12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1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果脯(pǔ) 殄(tiǎn)灭 荫(yìn)凉 牵 强(qiǎng)附会 B. 掉色(sè) 颔(hàn)首 劲(jìng)爆 天 遂(suì)人愿 C. 卸载(zǎi) 逮(dài)捕 间(jiān)隙 怏 (yàng)怏不乐 D. 道行(héng) 偌(ruò)大 刷(shuà)白 请 君入瓮(wè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伦敦刚刚成功经历了奥运会的考验,但是 2011 年夏季城市骚乱的痕迹,在伦 敦街区和邻 近城市仍然存在,英国仍面对骚乱考验。 B.钓鱼岛及其付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鱼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 辖海域进行 正常巡航,这是无可非议的。 C.继中大在唐家湾建分校后,清华大学科技楼毗临而建,人民大学、北师大、北 理工等重点高校也纷至踏来;这里以中大珠海校区为先驱的大学城已颇具规模。 D.庄子学说涵盖极广,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哲学。他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 自由;其作 品中瑰丽奇特、变换莫测的寓言故事,堪称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场价格大战不会是精彩的战斗,无论是叫战的京东还是应战的苏宁、国美, 还有旁边鼎力相助的当当,都基本上在虚张声势,因为价格战除了带来虚热的数 字以外,并没有给行 业发展带来理性。 B.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 12.7%,总收入同比增长 19.9%,增 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C.论文抄袭的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不管哪 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级、业绩考核的敲门砖,是否完全合适? D.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在昔日庞德公的 栖隐地,感受着晨钟暮鼓的幽静和寂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坦言,好莱坞一线明星出演的电影关注度本来 就很高,更何况克里斯蒂安·贝尔是当届奥斯卡小金人的得主。 B.过期馒头被重新加工出售,防腐剂和添加剂的随意使用,大量流入各大超市, 当公众为审美疲劳纠结时,频繁出现的问题食品带来的“审丑”疲劳更让人痛 苦。 C.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 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 梦想勇于追求,敢 于创造奇迹。 D.《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当下最流行的词汇,“潮”味十足,加 之电视网络宣传 造势猛烈,刚一上架就有不少市民慕名而来。 5.请根据下面的文字,给“円”族下一个定义。(3 分)
淘宝盛典年会数据显示:日交易峰值19.5亿,在线商品量8亿,每分 钟4.8万件商品成交,日浏览量6000万,手机单日交易峰值3700万元,把每 分钟的单位换算成一天,一月,一年,那么一年365天,那是多少,7000亿以 上 有人看了淘宝的年度盛典,感叹只能用一个“門”字来形容,不管什么人,只要 是网络人最后都会落到門族的领地。“門”,读音:yun,古同“圆”,本意是 “货币”的意思,同时,“門”从构造上看起来像个鼠标,够宅够给力,能成为 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 門族 是 6.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3分)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现代文阅读(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6分)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 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是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 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 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 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 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 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 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 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 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 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 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 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 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 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
淘宝盛典年会数据显示:日交易峰值 19.5 亿,在线商品量 8 亿,每分 钟 4.8 万件商品成交,日浏览量 6000 万,手机单日交易峰值 3700 万元,把每一 分钟的单位换算成一天,一月,一年,那么一年 365 天,那是多少,7000 亿以 上。 有人看了淘宝的年度盛典,感叹只能用一个“円”字来形容,不管什么人,只要 是网络人最后都会落到円族的领地。“円”,读音:yuán,古同“圆”,本意是 “货币”的意思,同时,“円”从构造上看起来像个鼠标,够宅够给力,能成为 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 円族 是 6.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3 分)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二、现代文阅读(共 1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6 分)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 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是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 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 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 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 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 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 5 是红色、数字 6 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 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 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 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 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 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 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 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 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 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
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 的被激活。 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联觉现象 一些人用基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 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 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备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 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 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的硏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 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大门。一些针对联觉 现象的研究提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 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7.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 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 广泛的联系, 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 大脑中与 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 历者也通常 会出现联觉现象。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 摸”到,形状 能够“嗅”到,等等 B.联觉现象只是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 42%的人具备 同样能力。 C.联觉现象的研究对于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 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D.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 树轻描”的 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9.根据文意,回忆已学过的篇目,请写出含有联觉现象的语句。(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3分) 方阳光 (1)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 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 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 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2)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 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
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 的被激活。 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联觉现象。 一些人用基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 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 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备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 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 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 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大门。一些针对联觉 现象的研究提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 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7.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 绪的大脑区 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 广泛的联系, 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 大脑中与 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 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 历者也通常 会出现联觉现象。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 摸”到,形状 能够“嗅”到,等等。 B.联觉现象只是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 42%的人具备 同样能力。 C.联觉现象的研究对于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 基础具有积 极意义。 D.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 树轻描”的 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9.根据文意,回忆已学过的篇目,请写出含有联觉现象的语句。(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13 分) 一方阳光 (1)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 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 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 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2)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 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
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 亮的地毯。 (3)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 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 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4)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 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 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5)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 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 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 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 头发。 (6)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⑦)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 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 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 疼痛。 (8)分了家,有了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 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 没有复元,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 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9)“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 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10)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 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11)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12)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13)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 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 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 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 这里,她的心立即像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 两臂 (14)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 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 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 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的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15)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的睡在 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16)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 “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 亮的地毯。 (3)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 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 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4)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 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 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5)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 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 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 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 头发。 (6)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7)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 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 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 疼痛。 (8)分了家,有了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 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 左足的伤害 没有复元,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 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9)“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 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10)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 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11)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12)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13)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 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 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 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 这里,她的心立即像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 两臂…… (14)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 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 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 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的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15)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的睡在 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16)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 “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17)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 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 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18)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19)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 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 10.(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2)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2分) 11.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分) (1)含 (2)凝 视: 12.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母亲对我的哪些情感?(3分) 13.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1分)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 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 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 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 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 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 “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
(17)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 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 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18)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19)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 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 10.(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 10 个字)(2 分) (2)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2 分) 11.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 分) (1)含 笑: (2)凝 视: 12.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母亲对我的哪些情感?(3 分) 13.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4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2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7 题。(11 分)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 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 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 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 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 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 “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
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 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 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 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 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书尔隽下远 A.此《中庸》之义疏 疏:说明,注 B.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 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C.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 怪:责怪 D.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 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作可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推是心,使光荣而饱/某所,而母立于兹 C.视予心之不然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可叹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欧阳修写《读李翱文》,实际 上是借李翱文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心,由李翱所处的时 代 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 B.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读李翱 的《幽怀赋》,先写对李翱《复性书》《与韩侍郎荐 贤 书》的看法是为了铺垫。 C.文中将李翱与韩愈加以比较, 主要目的是为了批评韩愈没有忧国忧民之心,作者的 观点有失偏颇。 D.文末作者愤慨地说“呜呼,在 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这 是文章的 点睛之笔 1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2 分) (2)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 下岂有乱与亡哉!(3分)
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 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 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 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 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 书。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中庸》之义疏 尔 疏:说明,注释 B.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 隽 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C.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 下 怪:责怪 D.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 远 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作可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推是心,使光荣而饱/某所,而母立于兹 C.视予心之不然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可叹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写《读李翱文》,实际 上是借李翱文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心,由李翱所处的时 代 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 B.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读李翱 的《幽怀赋》,先写对李翱《复性书》《与韩侍郎荐 贤 书》的看法是为了铺垫。 C.文中将李翱与韩愈加以比较, 主要目的是为了批评韩愈没有忧国忧民之心,作者的 这 一观点有失偏颇。 D.文末作者愤慨地说“呜呼,在 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这 是文章的 点睛之笔。 1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2 分) (2)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 下岂有乱与亡哉!(3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8-19题。(6分) 行香子 (宋)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 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 边柳,陇头云。 【注】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郊游。 18.本词多用忆旧和写今的穿插对比,且勾勒自然。请从上下阕中分别找出今昔 转换的过渡 句。(2分) 阕 下阕: 19.结合全词,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 感。(4分) (三)古诗文默写。(5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5小题)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师之 所存也。(韩愈《师 说》) (3)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 (苏轼《赤壁赋》) (4)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5)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 纶巾,谈笑 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且放白鹿青崖 间 ,使我不得开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个寒冷的冬天,在路旁水泥台阶上,一个头发蓬乱、衣服肮脏 的流浪汉,就着一小瓶散装白酒津津有味地吃着盒饭。他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位行人路过他身边,心里感到很难受,就掏出十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8—19 题。(6 分) 行香子 (宋)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 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 边柳,陇头云。 【注】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郊游。 18.本词多用忆旧和写今的穿插对比,且勾勒自然。请从上下阕中分别找出今昔 转换的过渡 句。(2 分) 上 阕: 下阕: 19.结合全词,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 感。(4 分) (三)古诗文默写。(5 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5 小题) (1)故木受绳则直, ,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 (2)吾师道也,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师之 所存也。(韩愈《师 说》 ) (3)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 , (苏轼《赤壁赋》) (4) ,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 《六国论》) (5)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 纶巾,谈笑 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且放白鹿青崖 间, 。 ,使我不得开心 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作文(4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 分) 一个寒冷的冬天,在路旁水泥台阶上,一个头发蓬乱、衣服肮脏 的流浪汉,就着一小瓶散装白酒津津有味地吃着盒饭。他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位行人路过他身边,心里感到很难受,就掏出十
元钱给他。他很吃惊地看了看施舍者,仿佛从梦中惊醒过来一般。他停止了吃饭, 放下酒瓶,怔怔地盯着那十元钱。 请你从这则材料生发联想,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叙述自己 或别人的经历,抒发情感,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把材料作开头 续写一个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五、卷面书写(5分) 台州中学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1.D(A果脯fA掉色 shai c卸载zai间隙jian) 2.A(B附属渔政C毗邻纷至沓来D变幻莫测) 3.C(敲门砖:敲门的砖石。比喻借以谋取名利的工具,目的一旦达到就被抛弃, A: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 助时的客气话。B侧目: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D晨钟暮鼓: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 时光的流逝。) 4.D(A关注度改为“受关注度”;B偷换主语,“大量流入各大超市”的是“过 期馒头”,而非“防腐剂和添加剂的随意使用”:C“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 相信梦想”,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5.門族是指喜欢宅在家里网购的人群 6.家长在满足孩子要求时,不要越过是非的底线。 二、现代文阅读(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7.D(A项,联觉并非人人都有,原文说“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B项, 说法绝对,将可能误以为必然,原文第三段说“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 域间可能存在……”。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说法错误,原 文第三段说的是“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
元钱给他。他很吃惊地看了看施舍者,仿佛从梦中惊醒过来一般。他停止了吃饭, 放下酒瓶,怔怔地盯着那十元钱。 请你从这则材料生发联想,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叙述自己 或别人的经历,抒发情感,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把材料作开头, 续写一个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 800 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五、卷面书写(5 分) 台州中学 2012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参考答案 高三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1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1.D(A 果脯 fǔ A 掉色 shǎi C 卸载 zài 间隙 jiàn) 2.A(B 附属 渔政 C 毗邻 纷至沓来 D 变幻莫测) 3.C(敲门砖:敲门的砖石。比喻借以谋取名利的工具,目的一旦达到就被抛弃。 A: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 助时的客气话。 B 侧目: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D 晨钟暮鼓: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 时光的流逝。) 4.D(A 关注度改为“受关注度”;B 偷换主语,“大量流入各大超市”的是“过 期馒头”,而非“防腐剂和添加剂的随意使用”; C“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 相信梦想”,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5.円族是指喜欢宅在家里网购的人群。 6.家长在满足孩子要求时,不要越过是非的底线。 二、现代文阅读(共 1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7.D(A 项,联觉并非人人都有,原文说“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B 项, 说法绝对,将可能误以为必然,原文第三段说“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 域间可能存在……”。C 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说法错误,原 文第三段说的是“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
8.B(原文说的是“42%的脸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备同样能 力”,并非“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9.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髙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 塘月色》)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长亭送别》) 10.(1)闭锁严密;黯淡阴冷。(本题2分,每点1分) (2)①由黯淡阴冷的感受起笔为下文出现的“一方阳光”作铺垫 ②由室内阴冷的环境起笔为后文写母亲受寒积下的脚痛伏笔; ③由四合房的闭锁、严密起笔为后文写孩子必将“成长”、“远行”或“挣脱” 奠基。(本题2分,写出两点即可) 11.(1)母亲从儿子话语中感受到一种温馨和幸福。(1分) (2)母亲希望儿子成器,又夹杂着牵挂和焦虑。(1分) 12.①焦虑,恐惧。母亲担心在这个世界当中无法保护我。(1分) ②希望、安慰。母亲希望我能在“一方阳光”的净土中迅速地健康地成长。(1 分) ③牵挂、不舍。儿子要长大要离开母亲,母亲心中对儿子有很多不舍和牵挂(1 分) 13.①在艰苦环境中操劳成疾; ②在苦难中竭力庇护自己的孩子; ③愿自己与孩子永远相偎相依 ④盼望孩子成器而不惜被忘却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C(怪应为以……为怪) 15.A(A均为句末语气词,B并列关系/你的,C取独/定后D 句末语气词/句中停顿) 16.C(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翱的忧国忧民之心) 17.(1)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 因此反复地这样说: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注意“穷时”的翻译) (2)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 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注意“易”的翻译) 18.上阕:故人不见,旧曲重闻;下阕:别来相忆,知是何人。(2分) 19.“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句巧妙地回答了“别来相忆,知是何人”的 诘问,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1分)用拟人手法,(1分) 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1分)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美景 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绵绵情思。(1分) 20.(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所存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危 (5)雄姿英发 强虏灰飞烟灭 (6)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1.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材料的分析:这是一个多角度的作文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作文中
8.B(原文说的是“42%的脸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备同样能 力”,并非“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 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9.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 塘月色》)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长亭送别》) 10.(1)闭锁严密;黯淡阴冷。(本题 2 分,每点 1 分) (2)①由黯淡阴冷的感受起笔为下文出现的“一方阳光”作铺垫; ②由室内阴冷的环境起笔为后文写母亲受寒积下的脚痛伏笔; ③由四合房的闭锁、严密起笔为后文写孩子必将“成长”、“远行”或“挣脱” 奠基。 (本题 2 分,写出两点即可) 11.(1)母亲从儿子话语中感受到一种温馨和幸福。(1 分) (2)母亲希望儿子成器,又夹杂着牵挂和焦虑。(1 分) 12.①焦虑,恐惧。母亲担心在这个世界当中无法保护我。(1 分) ②希望、安慰。母亲希望我能在“一方阳光”的净土中迅速地健康地成长。(1 分) ③牵挂、不舍。儿子要长大要离开母亲,母亲心中对儿子有很多不舍和牵挂(1 分) 13.①在艰苦环境中操劳成疾; ②在苦难中竭力庇护自己的孩子; ③愿自己与孩子永远相偎相依; ④盼望孩子成器而不惜被忘却。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2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14.C(怪应为以……为怪) 15.A(A 均为句末语气词,B 并列关系/你的, C 取独/定后 D 句末语气词/句中停顿) 16.C(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翱的忧国忧民之心) 17.(1)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 因此反复地这样说;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注意“穷时”的翻译) (2)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 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注意“易”的翻译) 18.上阕:故人不见,旧曲重闻;下阕:别来相忆,知是何人。(2 分) 19.“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句巧妙地回答了“别来相忆,知是何人”的 诘问,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1 分)用拟人手法,(1 分) 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1 分)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美景 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绵绵情思。(1 分) 20.(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所存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危 (5)雄姿英发 强虏灰飞烟灭 (6)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1.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材料的分析:这是一个多角度的作文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作文中 心
、从流浪汉的角度:流浪汉虽然令人同情,但材料中的流浪汉似乎并不如此。 注意“津津有味”一词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句。看得出,流浪汉 很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并不感到沮丧。这个角度令我们联想到了许多版本的“寻 找快乐”的故事(快乐在我心中)。 2、从行人的角度:行人出于同情,施舍了十元钱。行人的同情心值得肯定,但 行人肯定不知道这个流浪汉的内心快乐。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施舍行为给这个流 浪汉带来了什么。这个角度阐述的道理是:施舍与尊重他人的关系。任何施舍、 同情、帮助的行为首先必须尊重他人的人格与心理感受,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你的同情在他人看来却是一种污辱。从这个角度出了,我们可以谈如何真心帮助 他人的;可以评论现实上的扶贫帮困行为,批评电视报刊对领导、政府济贫行为 的全面曝光与宣传(因为这种宣传客观上是不尊重贫者的人格与隐私的)。(人 的道德底线/人之初,性本善/良心) 3、从材料结尾的角度:材料结尾说“他很吃惊地看了看施舍者,仿佛从梦中惊 醒过来一般。他停止了吃饭,放下酒瓶,怔怔地盯着那十元钱。”行人的施舍 引起了流浪汉的反应(或称之为思考)。这个结尾为“续写一个故事”作了必要 的准备。从这个角度,我们该思考:流浪汉会有什么反应?愤怒行人的行为?反 省自己的不思进取,满足于自己暂时的有酒喝有饭吃?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 怎么走?按此思路进行续写,只要故事的发展合乎逻辑,也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4、最好的立意,就是全面把握材料的角度,把握流浪汉“惊醒”与“怔怔的” 立意:人间还有爱/世界有爱/寻找自我 【附】参考译 文 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做的 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意,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 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 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 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 韩愈比作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最后读了《幽怀赋》, 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 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文的没有谁赶得上 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赋,不过是羡慕两只鸟的荣耀,感叹还没吃上一顿饱饭 罢了。推究韩愈的心理,假如让他光显荣耀、生活宽裕,那就不再感叹了。象李 翱就不是这样。他的《幽怀赋》说:“众人喧哗而纷纷退隐,都感叹年老和地位 卑下;内省自己的心却不是这样,只担心行圣人之道还有不足之处。”又诧异李 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复河北,为此而忧虑。啊!假使当 时的人们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的天下 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 虑更严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 象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 意做官的人,一听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 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 都不忧虑国家之事,可叹啊!
1、从流浪汉的角度:流浪汉虽然令人同情,但材料中的流浪汉似乎并不如此。 注意“津津有味”一词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句。看得出,流浪汉 很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并不感到沮丧。这个角度令我们联想到了许多版本的“寻 找快乐”的故事(快乐在我心中)。 2、从行人的角度:行人出于同情,施舍了十元钱。行人的同情心值得肯定,但 行人肯定不知道这个流浪汉的内心快乐。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施舍行为给这个流 浪汉带来了什么。这个角度阐述的道理是:施舍与尊重他人的关系。任何施舍、 同情、帮助的行为首先必须尊重他人的人格与心理感受,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你的同情在他人看来却是一种污辱。从这个角度出了,我们可以谈如何真心帮助 他人的;可以评论现实上的扶贫帮困行为,批评电视报刊对领导、政府济贫行为 的全面曝光与宣传(因为这种宣传客观上是不尊重贫者的人格与隐私的)。(人 的道德底线/人之初,性本善/良心) 3、从材料结尾的角度:材料结尾说“他很吃惊地看了看施舍者,仿佛从梦中惊 醒过来一般。他停止了吃饭,放下酒瓶,怔怔地盯着那十元钱。” 行人的施舍 引起了流浪汉的反应(或称之为思考)。这个结尾为“续写一个故事”作了必要 的准备。从这个角度,我们该思考:流浪汉会有什么反应?愤怒行人的行为?反 省自己的不思进取,满足于自己暂时的有酒喝有饭吃?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 怎么走? 按此思路进行续写,只要故事的发展合乎逻辑,也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4、最好的立意,就是全面把握材料的角度,把握流浪汉“惊醒”与“怔怔的” 立意:人间还有爱/世界有爱/寻找自我 【附】参考译 文: 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做的 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意,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 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 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 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 韩愈比作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最后读了《幽怀赋》, 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 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文的没有谁赶得上 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赋,不过是羡慕两只鸟的荣耀,感叹还没吃上一顿饱饭 罢了。推究韩愈的心理,假如让他光显荣耀、生活宽裕,那就不再感叹了。象李 翱就不是这样。他的《幽怀赋》说:“众人喧哗而纷纷退隐,都感叹年老和地位 卑下;内省自己的心却不是这样,只担心行圣人之道还有不足之处。”又诧异李 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复河北,为此而忧虑。啊!假使当 时的人们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的天下 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 虑更严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 象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 意做官的人,一听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 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 都不忧虑国家之事,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