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 《荷塘月色》(朱自清) 设计:审核:执教: 使用时间: 【目标择定】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择定理由】 本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语言清新,多用修辞,善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富有 诗情画意,但思想感情难于琢磨,颇具“朱氏散文”之风,学习的重心放在对语言的品读上, 通过品味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语言,训练学生的用词、修辞等语言表达能力,故设目标2、3, 抓住本文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体会本文之情,故设目标1、4。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荷塘月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2.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阅读第6段,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欣赏荷塘世界,又在7——9段中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 共同点吗?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 1 课 《荷塘月色》(朱自清) 设计: 审核: 执教: 使用时间: 【目标择定】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择定理由】 本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语言清新,多用修辞,善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富有 诗情画意,但思想感情难于琢磨,颇具“朱氏散文”之风,学习的重心放在对语言的品读上, 通过品味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语言,训练学生的用词、修辞等语言表达能力,故设目标 2、3, 抓住本文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体会本文之情,故设目标 1、4。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荷塘月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2.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阅读第 6 段,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欣赏荷塘世界,又在 7——9 段中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 共同点吗?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通感”的有关知识-http://baike.baiducom/view/271929.htm 2.“叠词”的有关知识--http://baike.baiducom/view/873119.htm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对应检测 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僻 诅咒 没精打彩 历尽沧桑 B.弥望 斑驳 专心至志 小心翼翼 C.寂莫 蓊蓊郁郁 游目骋怀 D.嬉游 坐落 豁然开朗 迥然不同 2.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 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 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 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 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⑤ C.①④②③ D.⑤②③①④ 4.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通感”的有关知识——http://baike.baidu.com/view/271929.htm 2.“叠词”的有关知识——http://baike.baidu.com/view/873119.htm 第二部分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 1 课《荷塘月色》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幽僻 诅咒 没精打彩 历尽沧桑 B.弥望 斑驳 专心至志 小心翼翼 C.寂莫 缥缈 蓊蓊郁郁 游目骋怀 D.嬉游 坐落 豁然开朗 迥然不同 2.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 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 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 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 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⑤ C.①④②③ ⑤ D.⑤②③①④ 4.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下联 (1)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 (2)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下 联 二、课文探究检测 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7.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8.“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9.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 10.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 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下联。 (1)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 联: (2)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下 联: 二、课文探究检测 阅读课文,回答 6~10 题 6.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7.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8.“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9.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 10.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 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这 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2.第四段主要写月下的荷塘,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第五段写 荷塘上的月色,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作者通过幽美、宁静的景物描写,寄 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3.一方面通过蝉声和蛙声的反衬,写出月色的幽静;另一方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又表现出作者淡淡的哀愁。 4.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 这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 要生活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 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由此可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 精神避难所,它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 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对应检测】 1.D(A没精打采B专心致志C寂寞) 2.D(通感) 4.(1)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2)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 朦胧胧的状态相似。 5.(1)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2)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 6.D(A.南朝乐府;B.无借代;C.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 7.(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贯穿全文 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 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8.“忽然”写出作者不甘心境又归于“不平静”,因此极力由眼前联想欢快的、愉悦的场 景,从“忽然”中,不难体察出作者是在努力摆脱烦乱和哀愁。 9.不多余。从结构上,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从内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 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 10.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 1 课《荷塘月色》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这 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2.第四段主要写月下的荷塘,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第五段写 荷塘上的月色,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作者通过幽美、宁静的景物描写,寄 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3.一方面通过蝉声和蛙声的反衬,写出月色的幽静;另一方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又表现出作者淡淡的哀愁。 4.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 这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 要生活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 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由此可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 精神避难所,它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 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对应检测】 1.D(A 没精打采 B 专心致志 C 寂寞) 2.D(通感) 3.A 4. (1)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2)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 朦胧胧的状态相似。 5.(1)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2)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 6.D(A.南朝乐府;B.无借代;C.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 7.(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贯穿全文 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 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8.“忽然”写出作者不甘心境又归于“不平静”,因此极力由眼前联想欢快的、愉悦的场 景,从“忽然”中,不难体察出作者是在努力摆脱烦乱和哀愁。 9.不多余。从结构上,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从内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 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 10.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1927 年 7 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
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 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 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