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亼收集整理_仅供参考学习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授课课题:荷塘月色授课人: 教学手段:板书+PPT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作者矛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操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散文鉴赏的能力 3.掌握通感手法与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作者当时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认识通感手法与语言运用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问学生是否见过荷花,以及对荷花的认识。随后播放PPT,向学生展示几幅荷花图,请 学生欣赏。同学们,这几幅画中的荷花是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在1927年时,当时在清华 大学任教的朱自清先生,曾经用优美的文字画下了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荷花。今天我们就 起来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 请学生回忆自己学过、读过朱自清的作品,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背影》、《春》、《匆匆》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散文 2.回顾作者(请学生回顾作者的生平及其作表。)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 期成员。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淅的中学任教,1925 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年,他游学欧洲,历时近一年,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 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嘱 告家人,说他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 精神。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 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其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 文集《背影》、《歐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 色》。(板书:荷塘月色、作者) 3.简介《荷塘月色》创作背景 1/4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1 / 4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授课课题:荷塘月色 授课人: 教学手段:板书+PPT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作者矛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操;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散文鉴赏的能力; 3.掌握通感手法与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作者当时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认识通感手法与语言运用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问学生是否见过荷花,以及对荷花的认识。随后播放 PPT,向学生展示几幅荷花图,请 学生欣赏。同学们,这几幅画中的荷花是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在 1927 年时,当时在清华 大学任教的朱自清先生,曾经用优美的文字画下了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荷花。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请学生回忆自己学过、读过朱自清的作品,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背影》、《春》、《匆匆》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散文。 2.回顾作者 (请学生回顾作者的生平及其作表。)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 期成员。1916 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 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1925 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 年,他游学欧洲,历时近一年,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 参加过“五• 四”和“一二•九”运动。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嘱 告家人,说他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 精神。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 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其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 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 色》。(板书:荷塘月色、作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简介《荷塘月色》创作背景
个亼收集整理_仅供参考学习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反共清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 笼罩着中国大地。鲁迅、钱玄同、胡适等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朱自清也是这当中的 一个。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无能无力,因此陷入了无限的哀愁 彷徨当中。一个仲夏之夜,他散步到清华园的荷塘,他为那荷塘的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 现实。于是作者便用笔写下了《荷塘月色》,记下了他在这个时刻的想“超然”而又想“挣 扎”的复杂矛盾心理 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先让学生听一遍配乐录音带,再结合课文注释进行词语讲解 词语讲解: 幽僻( youpi):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 蓊郁( wengyu):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niao):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带学生读几遍生词,及时纠正学生发音的错误。接着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作品整体赏析 (一)作品结构分析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有助于我们对内容 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1.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让学生思考如何综合、归纳全文的结构。教师指点:第1段是“引子”。第2-6段都是 写景状物,应归为一部分。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收束全篇。 全文可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想起荷塘 第二部分(第2—6段)写夜游荷塘 第三部分(第7—8段)写荷塘归来 提问:请同学们总结出作者的行踪。 明确:出门—一小径—一荷塘一一归来(进门)(板书) (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 2/4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2 / 4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为了反共清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 笼罩着中国大地。鲁迅、钱玄同、胡适等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朱自清也是这当中的 一个。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无能无力,因此陷入了无限的哀愁、 彷徨当中。一个仲夏之夜,他散步到清华园的荷塘,他为那荷塘的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 现实。于是作者便用笔写下了《荷塘月色》,记下了他在这个时刻的想“超然”而又想“挣 扎”的复杂矛盾心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 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先让学生听一遍配乐录音带,再结合课文注释进行词语讲解。 词语讲解: 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 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带学生读几遍生词,及时纠正学生发音的错误。接着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三.作品整体赏析 (一)作品结构分析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有助于我们对内容 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 1 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 2 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 3 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 4 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 5 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 6 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 7 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 8 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让学生思考如何综合、归纳全文的结构。教师指点:第 1 段是“引子”。第 2—6 段都是 写景状物,应归为一部分。第 7—8 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收束全篇。 全文可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想起荷塘 第二部分(第 2—6 段)写夜游荷塘 第三部分(第 7—8 段)写荷塘归来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提问:请同学们总结出作者的行踪。 明确:出门——小径——荷塘——归来(进门)(板书) (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
个亼收集整理_仅供参考学习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反共清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国共两党 最终走向了分裂。身在北京的朱自清,听到此消息时非常的震惊。蒋介石发起的清党运动使 很多知识分子看清了他的面目,而积极转变,投身于共产党。而朱自清没有像他们一样立刻 选择了共产党。但此时,他是非常想为自己找一条出路的,但不知怎么办。春天的一个晚上 朋友栗君突然来访。栗君是国民党员,他劝朱自清参加他们一伙儿工作。但朱自清对国民党 深感恐惧的。于是,未加入共产党的他对前面的道路不知所措,陷入了选择的困惑当中。他 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 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荷塘月色》 便是写的便是他的这种矛盾、无奈心情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请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是 全文的“文眼”,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板书:文眼)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并谈 谈对句子的理解。 明确 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作者感慨自 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 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 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 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 闹欢快的场面,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像采莲人一样,飞离痛苦的现实世 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的是作者被置身于灰色、黑暗的现实当中。 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江南是作 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到了清华之后,常有思念之情,并写 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 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提问:结合刚才的结构分析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作者情感:不静一一求静—一得静一一出静(不静)(板书) 、教师总结: 在现实中,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 静。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 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 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 闷之情 四.小结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 3/4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3 / 4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为了反共清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国共两党 最终走向了分裂。身在北京的朱自清,听到此消息时非常的震惊。蒋介石发起的清党运动使 很多知识分子看清了他的面目,而积极转变,投身于共产党。而朱自清没有像他们一样立刻 选择了共产党。但此时,他是非常想为自己找一条出路的,但不知怎么办。春天的一个晚上, 朋友栗君突然来访。栗君是国民党员,他劝朱自清参加他们一伙儿工作。但朱自清对国民党 深感恐惧的。于是,未加入共产党的他对前面的道路不知所措,陷入了选择的困惑当中。他 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 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荷塘月色》 便是写的便是他的这种矛盾、无奈心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请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是 全文的“文眼”,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板书:文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并谈 谈对句子的理解。 明确: 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作者感慨自 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 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 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 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 闹欢快的场面,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像采莲人一样,飞离痛苦的现实世 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的是作者被置身于灰色、黑暗的现实当中。 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江南是作 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到了清华之后,常有思念之情,并写 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 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提问:结合刚才的结构分析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作者情感的变化。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明确:作者情感: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不静)(板书) 3、教师总结: 在现实中,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 静。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 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 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 闷之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小结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
个亼收集整理_仅供参考学习 代背景和文中的句子,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 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 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进一步体味寄寓于景物当中的复杂感情,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 的表现手法 五,课后作业 1.加强朗读,品味文章的4-—6小节 2.思考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行踪:出门—一小径一一荷塘一一归来(进门) “文眼” 环境、理想一一宁静 现实一一烦恼 情感:不静一一求静一一得静—一出静(不静) 4/4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4 / 4 代背景和文中的句子,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 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 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进一步体味寄寓于景物当中的复杂感情,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 的表现手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五.课后作业 1.加强朗读,品味文章的 4—6 小节。 2.思考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行踪:出门——小径——荷塘——归来(进门) “文眼” 环境、理想——宁静 现实——烦恼 情感: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