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 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 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范文,欢迎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 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 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 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 年起开始 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 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 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范文,欢迎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一: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 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 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 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
读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 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 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晩, 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我们来 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 文本解读 1、作家作品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 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艺创作活动, 与郭沬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 学等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积极宣 传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 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达夫全集》《达 夫游记》《郁达夫选集》等 2、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 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 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 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 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
读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 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 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我们来 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 二、文本解读 1、作家作品。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 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艺创作活动,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 学等任教。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积极宣 传抗日。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 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达夫全集》《达 夫游记》《郁达夫选集》等。 2、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 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 年 4 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 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 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 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
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 生的感悟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全文,思考:对于北京的秋天,郁达夫持 什么样的感情态度? 明确:赞美、怀念。 2、听录音朗读1、2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用什么 手法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 之秋的向往之情。 3、从第3段—-11段,作者用记叙和描写的手法写了 五幅画面,请同学们一幅一幅来命名,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4、第12段是议论段,可划分到上一部分中,最后两段 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 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清晨秋景图,请同学 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借景抒发清、静、悲 凉之情的?
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 生的感悟。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全文,思考:对于北京的秋天,郁达夫持 什么样的感情态度? 明确:赞美、怀念。 2、听录音朗读 1、2 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用什么 手法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 之秋的向往之情。 3、从第 3 段——11 段,作者用记叙和描写的手法写了 五幅画面,请同学们一幅一幅来命名,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清晨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桥头秋雨 庭院秋果 4、第 12 段是议论段,可划分到上一部分中,最后两段 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 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清晨秋景图,请 同学 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借景抒发清、静、悲 凉之情的?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 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 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 《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 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作 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 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 诵读、鉴赏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 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 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 《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 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作 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 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 诵读、鉴赏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 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 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 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 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 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 、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根据 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 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 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 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 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 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 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 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 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 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 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根据 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 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 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 战争。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 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 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 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 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范读、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学生看书默读,感知课文。 四、诵读、感悟 (选择重点章节学生和老师比较阅读,为什么老师和学 生读的有差别?因为对课文的感情把握深浅有区别。)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 辞优美,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 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 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 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再让学生诵读、感悟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 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 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 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
本文写于 1934 年 8 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 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 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 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范读、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学生看书默读,感知课文。 四、诵读、感悟 (选择重点章节学生和老师比较阅读,为什么老师和学 生读的有差别?因为对课文的感情把握深浅有区别。)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 辞优美,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 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 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 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再让学生诵读、感悟。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 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 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 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
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五、理清结构,把握思路。 让学生发言,讨论。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 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 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 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 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 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 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 展开,酣畅淋漓。 ①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1.总起 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①清晨所见、牵牛花 ②槐树落蕊 故记叙③秋蝉残声前 都2.分写④秋雨话秋凉后 的⑤枣树奇景呼 秋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应 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
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五、理清结构,把握思路。 让学生发言,讨论。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 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 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 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 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 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 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 展开,酣畅淋漓。 ①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1.总起 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①清晨所见、牵牛花 ②槐树落蕊 故 记叙 ③秋蝉残声 前 都 2.分写 ④秋雨话秋凉 后 的 ⑤枣树奇景 呼 秋 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 应 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
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3.总写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深切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美读 引导学生朗读,力求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可用多种形 式 鉴赏 1.情景交融 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句谈理解、感悟,教师点拨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 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 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 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 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 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
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3.总写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深切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读 引导学生朗读,力求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可用多种形 式。 二、鉴赏 1.情景交融 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句谈理解、感悟,教师点拨。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 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 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 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 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 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
“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 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 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 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 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 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 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 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 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 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 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 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 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 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 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生 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 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
“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 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 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 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 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 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 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 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 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 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 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 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 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 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 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生 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 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
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 心感受入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 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 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 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 重感 (本段主要分析“清”“静”“悲凉”,要慢,主要要用情 感感染学生,读的每一句话都要深情,可以加上自己的主观 感受,成为自己对文章独特的品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三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 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 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 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
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 心感受入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 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 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 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 重感。 (本段主要分析“清”“静”“悲凉”,要慢,主要要用情 感感染学生,读的每一句话都要深情,可以加上自己的主观 感受,成为自己对文章独特的品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三: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 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 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 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