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学习过程: 整体阅读,体会情感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有什么样情感?快速浏览课 文,勾出相关语句。 特点:清、静、悲凉 情感:作者对故都的秋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 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2阅读第二和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对比,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一一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 更合作者的心境,从而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细读文章,品味景物。 1、请细读文章3—1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绘的几幅“故都秋景图” 明确:有五幅画面 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 声)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2、反复诵读,品味词句,这几幅画面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1)、观秋色: 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清冷) 破屋、破壁腰秋草 (冷落、萧条) 牵牛花的蓝朵、落蕊 (静) 静对”、“细数” (静) (2)、听秋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反衬) 秋蝉残鸣 悲凉 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 缓慢悠闲的人声 (静) (3)、品秋味 落蕊轻扫秋雨凉人(静、悲凉) 总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 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1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学习过程: 一、整体阅读,体会情感。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有什么样情感?快速浏览课 文,勾出相关语句。 特点:清、静、悲凉 情感:作者对故都的秋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 蕴;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 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2.阅读第二和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对比,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 更合作者的心境,从而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二、细读文章,品味景物。 1、请细读文章 3——11 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绘的几幅“故都秋景图”。 明确:有五幅画面 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 声)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2、反复诵读,品味词句,这几幅画面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1)、观秋色: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清冷)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落、萧条) 牵牛花的蓝朵、落蕊、 (静) “静对”、“细数” (静) (2)、听秋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反衬) 秋蝉残鸣 (悲凉) 息列索落的雨声 (悲凉) 缓慢悠闲的人声 (静) (3)、品秋味 落蕊轻扫 秋雨凉人 (静、悲凉) 总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 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知人论世 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 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 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 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四、小结: 1、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 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 、研读其他问题, 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增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 的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 的思路 六、作业: 进一步细读慢品《故都的秋》,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七、拓展阅读: 1、描写秋天的诗词: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美文欣赏 秋颂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
2 三、知人论世 1、此文写于 1934 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 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 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 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 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四、小结: 1、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 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 五、研读其他问题, 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增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 的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 的思路。 六、作业: 进一步细读慢品《故都的秋》,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七、拓展阅读: 1、描写秋天的诗词: 《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夕》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苏幕遮》 宋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美文欣赏 秋 颂 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
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 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 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 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 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 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 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 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 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 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 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 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 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 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 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摘自《罗兰散文》)
3 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 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 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 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 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 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 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 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 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 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 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 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 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 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 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摘自《罗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