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诵读感知北国之秋的特点 名师精讲 一、了解背景 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 居无定所。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 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 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 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 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理解题目。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 确定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喑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 目明确而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 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 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 些苦涩 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1、2段,概括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章两次提到“南国之秋”分别有何作用,请找出并分析? 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形成对比,衬托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同时显示作者对故 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作者在开头部分点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后,接着写到了江南之秋。但那 里“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因此,“秋的味,秋的 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小结:第2段和第13段在结构上形成了前后呼应。都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3.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于在味。北国的秋—一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用了四组 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本体—一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 【精练】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诵读感知北国之秋的特点 名师精讲 一、了解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 居无定所。从 1921 年到 1933 年 4 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 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 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 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 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 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二、理解题目。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 确定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 目明确而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 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 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 一些苦涩。 三、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 1、2 段,概括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2.文章两次提到“南国之秋”分别有何作用,请找出并分析? 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形成对比,衬托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同时显示作者对故 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作者在开头部分点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后,接着写到了江南之秋。但那 里“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因此,“秋的味,秋的 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小结:第 2 段和第 13 段在结构上形成了前后呼应。都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3.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于在味。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用了四组 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鲈鱼与大蟹 黄犬与骆驼 【精练】
基础题 郁达夫(18961945),原名--,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出 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 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1930年参与 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 词,1935年发表——-,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 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提升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把一个个的物象连缀成一首美妙的诗,郁达夫 的《故都的秋》同样是借助于很多物象来表现故的都秋优美的意境,现请同学们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拓展题 1、对比刘禹锡《秋词》,回答问题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秋词》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②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为何刘禹锡只写冲天而上的云鹤?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 基础题:郁文小说家散文家《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出奔) 提升题:例一:天净沙·秋情 破屋小院浓茶,漏光鸽声云霞,秋草秋果满家。槐蕊遍洒,落寞人飘天涯 例二:天净沙·秋思 破屋槐树秋蝉,清晨浓茶鸽声,桥头树下闲人。秋雨话凉,寂寞人在故都 例三:天净沙·秋思 碧天驯鸽秋枣,牵牛槐蕊长草,秋雨闲人斜桥。秋蝉残鸣,古都秋有味道 例四:天净沙·秋思 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秋雨秋枣人闲。槐蕊满地,赏秋人在北边。 拓展题 ①(豁达乐观的心境,运用对比) ②(借鹤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基础题 郁达夫(1896~1945),原名------,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出 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 年赴日本留学,1921 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 7 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 年发表------。-1930 年参与 成立“左联”,1932 年 12 月发表-----,1933 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 词,1935 年发表------,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 持抗战。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提升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把一个个的物象连缀成一首美妙的诗,郁达夫 的《故都的秋》同样是借助于很多物象来表现故的都秋优美的意境,现请同学们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拓展题 1、对比刘禹锡《秋词》,回答问题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秋词》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②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为何刘禹锡只写冲天而上的云鹤?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 基础题:郁文 小说家 散文家《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出奔》 提升题:例一:天净沙·秋情 破屋小院浓茶,漏光鸽声云霞,秋草秋果满家。槐蕊遍洒, 落寞人飘天涯。 例二:天净沙·秋思 破屋槐树秋蝉,清晨浓茶鸽声,桥头树下闲人。秋雨话凉,寂寞人在故都。 例三:天净沙·秋思 碧天驯鸽秋枣,牵牛槐蕊长草,秋雨闲人斜桥。秋蝉残鸣,古都秋有味道。 例四:天净沙·秋思 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秋雨秋枣人闲。槐蕊满地,赏秋人在北边。 拓展题 ①(豁达乐观的心境,运用对比) ②(借鹤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故都的秋》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概括画面,品味细腻的语言 2.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品味细腻的语言: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名师精讲 片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郁达夫的脚步一起走 近《故都的秋》 为了体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 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唱、秋雨话凉、秋果奇景五幅画面。课文通过秋晨里 碧绿的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的落蕊,残鸣的秋蝉,秋雨,都 市闲人,秋枣等景物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这一特点的。 作者在对这些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在对这些 景物中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 突出了“悲凉”?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且平凡的景物,如第三段第 四行开始的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 (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 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静)“一椽破屋”“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几 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 静。连鸽子的飞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也正体现了一句诗:蝉噪 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表,在 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 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 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请问日光能数吗?并且是“细细的数”为什么他数的这么有味道?“数”字 你读出了什么?“细数”,透露出悠闲、惬意。但是仅仅就这一点吗?老师还读 出了寂寞和悲凉。大家同意吗?同学们爱不爱看古龙的武侠小说?他的《多情剑 客无情剑》的第三十九回“阿飞”一节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 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可以说,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和阿飞有相同之处。作者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 清静闲暇中隐隐透出作者内心的落寞悲凉
《故都的秋》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概括画面,品味细腻的语言; 2.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品味细腻的语言;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名师精讲 一片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郁达夫的脚步一起走 近《故都的秋》。 为了体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 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唱、秋雨话凉、秋果奇景五幅画面。课文通过秋晨里 碧绿的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的落蕊,残鸣的秋蝉,秋雨,都 市闲人,秋枣等景物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这一特点的。 作者在对这些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在对这些 景物中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 突出了“悲凉”? 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且平凡的景物,如第三段第 四行开始的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 (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 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静)“一椽破屋”“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几 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 静。连鸽子的飞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也正体现了一句诗:蝉噪 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表,在 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 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 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请问日光能数吗?并且是“细细的数”为什么他数的这么有味道?“数”字 你读出了什么?“细数”,透露出悠闲、惬意。但是仅仅就这一点吗?老师还读 出了寂寞和悲凉。大家同意吗?同学们爱不爱看古龙的武侠小说?他的《多情剑 客无情剑》的第三十九回“阿飞”一节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 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可以说,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和阿飞有相同之处。作者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 清静闲暇中隐隐透出作者内心的落寞悲凉
这种写法叫情景交融。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 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景物是客观的。心情不同,感受不同;文章主旨不同,景物 也随着千变万化。任何描写都要目的明确,哪里需要描写,怎样描写,都要从表 达的需要出发。 今天我们在郁达夫所展示的秋景图中,探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希望同学们 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今天所学的这种写作手法 基础题 1理清文章脉络,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 ,表达 对北国之秋的 第二部分(第3~12段):分写部分,描写幅画面,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第13~14段):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 北国之秋的 不同感受向往之情五眷恋 提升题 1要求根据照片中的景物,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写一段文字描写桃花,要求融 入自己的情感,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拓展题 1链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基础题:不同感受向往之情五眷恋 提升题 拓展题:(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 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 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 渲染到极致。 解析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
这种写法叫情景交融。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 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景物是客观的。心情不同,感受不同;文章主旨不同,景物 也随着千变万化。任何描写都要目的明确,哪里需要描写,怎样描写,都要从表 达的需要出发。 今天我们在郁达夫所展示的秋景图中,探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希望同学们 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今天所学的这种写作手法。 基础题 1.理清文章脉络,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2 段)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____________,表达 对北国之秋的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3~12 段):分写部分,描写_____幅画面,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第 13~14 段):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 北国之秋的________。 不同感受 向往之情 五 眷恋 提升题 1.要求根据照片中的景物,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写一段文字描写桃花,要求融 入自己的情感,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拓展题 1.链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基础题:不同感受 向往之情 五 眷恋 提升题: 拓展题:(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 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 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 渲染到极致。 解析 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
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 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 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 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 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 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尾联中“行 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 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 忧国忧家的感情
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 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 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 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 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 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尾联中“行 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 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 忧国忧家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