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及象征的写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 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习重难点及方法 学习重点: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一一凝聚着作者感情体 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学习难点:借物抒情及象征写法 学习方法: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 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髙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 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 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 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 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 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 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 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 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 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 沉、诚挚、朴实。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之后的1938年。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 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 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囚绿记》中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引入对文题的解析 绿色往往让人联想到无限生机,因为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 是芸芸众生喜爱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青睐和歌咏的颜色
囚绿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及象征的写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 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习重难点及方法: 学习重点: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 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学习难点:借物抒情及象征写法 学习方法: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 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 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 年至 1934 年在 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 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 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 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 于 1942 年 4 月 13 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 遭杀害,时年 34 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 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 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 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 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 沉、诚挚、朴实。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之后的 1938 年。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 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 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囚绿记》中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引入对文题的解析 绿色往往让人联想到无限生机,因为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 是芸芸众生喜爱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青睐和歌咏的颜色
“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性的散文。“囚”暗含拟人手法。“囚绿”指的是作 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而被囚禁的常春藤因为是绿 色,所以叫“囚绿”。 2、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全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主要 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结构短语概括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文章以绿为线索,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由“寻绿、观绿、囚绿”到“放 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深爱 3、深入研习文章 (1)“绿”即常春藤,它是作者写作的对象。作者对于它,感情如何?找出文 中的抒情语句,并鉴赏。 观绿部分哪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 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叶视同至宝 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绿”的强烈喜爱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 了解穿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 茎叶的欢喜。 将自己对“绿”的喜爱与沙漠者看到绿洲,航海家看到希望作类比,表达“绿 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 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 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通过对绿的细致观察和描写,表现“我”对绿逐层加深的迫切和炽热的喜爱。 找出“囚绿”部分体现“我”感情变化线索的语句。 ①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 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第8段) ②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第9段)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枝梧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第10 段) ④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第11段) ⑤我计算这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第12段) 归纳:爱恋一一喜悦一一不满一—恼怒一一爱 (2)既然我爱着“绿”,却为何要囚禁它? ①“我”深深地爱着绿,难以抑制对“绿”的炽热的爱,想通过“囚绿”把“绿” 据为己有。 ②“我”在社会中是孤独、苦闷、压抑的,迫切地希望与“绿”成为朋友,通过 与“绿”的交流排遣内心的郁闷,并从“绿”这里得到心灵的慰藉。但当“我” 把绿牵进房间之后,才发现“我”得到它的形得不到它的“神”,“我”的孤独
“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性的散文。“囚”暗含拟人手法。“囚绿”指的是作 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而被囚禁的常春藤因为是绿 色,所以叫“囚绿”。 2、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全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主要 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结构短语概括。 寻绿(1—4)、观绿(5—7)、 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文章以绿为线索,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由“寻绿、观绿、囚绿”到“放 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深爱。 3、深入研习文章 (1)“绿”即常春藤,它是作者写作的对象。作者对于它,感情如何?找出文 中的抒情语句,并鉴赏。 观绿部分哪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 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叶视同至宝。 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绿”的强烈喜爱。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 了解穿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 茎叶的欢喜。 将自己对“绿”的喜爱与沙漠者看到绿洲,航海家看到希望作类比,表达“绿” 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 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 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通过对绿的细致观察和描写,表现“我”对绿逐层加深的迫切和炽热的喜爱。 找出“囚绿”部分体现“我”感情变化线索的语句。 ①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 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第 8 段) ②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第 9 段)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枝梧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第 10 段) ④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第 11 段) ⑤我计算这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第 12 段) 归纳:爱恋——喜悦——不满——恼怒——爱 (2)既然我爱着“绿”,却为何要囚禁它? ①“我”深深地爱着绿,难以抑制对“绿”的炽热的爱,想通过“囚绿”把“绿” 据为己有。 ②“我”在社会中是孤独、苦闷、压抑的,迫切地希望与“绿”成为朋友,通过 与“绿”的交流排遣内心的郁闷,并从 “绿”这里得到心灵的慰藉。但当“我” 把绿牵进房间之后,才发现“我”得到它的形得不到它的“神”,“我”的孤独
郁闷最终得不到派遣,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出于恼怒,“我”把“绿”囚禁起来 (3)自读第13段,请找出能够体现“我”感情变化的词句。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 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体现我对“绿”的崇敬之情 4)文中作者对于“绿”称呼也不断发生变化。 绿影 绿友”——“绿囚”一一绿友 文中第10和第14段两次出现“绿友”这个词,但第10段的“绿友”加了引号, 而第14段没有,为什么呢? “我”最终意识到:直到开释了它之后,我才能真正地尊重它,把它当朋友。 (5)对于我努力想要和“绿”营造的关系,“绿”是否接受?它有什么变化? 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当阳光透过它繁茂的枝叶…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纤细的脉络,嫩芽……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外 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炒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通过这些描写,体现出常春藤柔弱却旺盛的生命力,始终向着阳光生长的特点。 (6)合作探究 作者塑造这么一种坚强执着的植物,是想表达什么?探讨一下文章的深刻内涵。 象征手法 蓬勃一一生命、希望 向阳一一追求光明、自由 固执一一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课外链接补充: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1、“绿”象征着生命力、追求自由和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而这些也是“我” 所努力追求的。“绿”其实是作者的自况 2、从“我”对绿的内疚中可以看到“我”的善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人性的光 辉,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应该心存绿色,充满阳光
郁闷最终得不到派遣,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出于恼怒,“我”把“绿”囚禁起来。 (3)自读第 13 段,请找出能够体现“我”感情变化的词句。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 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体现我对“绿”的_崇敬__之情。 (4)文中作者对于“绿”称呼也不断发生变化。 绿影——“绿友”——“绿囚”——绿友 文中第 10 和第 14 段两次出现“绿友”这个词,但第 10 段的“绿友”加了引号, 而第 14 段没有,为什么呢? “我”最终意识到:直到开释了它之后,我才能真正地尊重它,把它当朋友。 (5)对于我努力想要和“绿”营造的关系,“绿”是否接受?它有什么变化? 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当阳光透过它繁茂的枝叶……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纤细的脉络,嫩芽……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外 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炒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通过这些描写,体现出常春藤柔弱却旺盛的生命力,始终向着阳光生长的特点。 (6)合作探究 作者塑造这么一种坚强执着的植物,是想表达什么? 探讨一下文章的深刻内涵。 象征手法 蓬勃——生命、希望 向阳——追求光明 、自由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课外链接补充: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1、“绿”象征着生命力、追求自由和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而这些也是“我” 所努力追求的。“绿”其实是作者的自况。 2、从“我”对绿的内疚中可以看到“我”的善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人性的光 辉,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应该心存绿色,充满阳光
3“我”爱绿、囚绿可以看出“我”的苦闷、压抑,从侧面也看出了爱国青年处 境的艰难,社会的动荡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校:匚。班级:□学科:授课人:授课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 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2.辨析词类活用现 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 第三自然段。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 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 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记。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这些记有哪些特点?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 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 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临川 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 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 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 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 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 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 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 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 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 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 宋八大家”。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 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 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 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3“我”爱绿、囚绿可以看出“我”的苦闷、压抑,从侧面也看出了爱国青年处 境的艰难,社会的动荡。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学科: 授课人: 授课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 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2.辨析词类活用现 象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 第三自然段。3.学习作者 “尽吾志 ”和作学问 “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的治学 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 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 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 “有志 ”“尽吾志 ”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知识链接〗 一、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记。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这些记有哪些特点?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 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 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王安石(1021 年—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临川 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 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 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 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 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 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 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 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 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 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 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 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 宋八大家”。 本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 政治;十六年后(1070 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 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 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 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 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 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王安石寻生花笔] 王安石少有大志,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向当时名 师杜子野先生求学 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 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 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王安石见杜 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 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 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 生眼浅,请先生指教。”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 枝笔去写文章,写禿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 此,没有别的办法了。”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 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 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 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 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 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 “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习案 、预习自测王安石(1021--1086),宋 晚号 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 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 。其作品今存《 》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 、熟悉课文 1.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庐 窈怠 圭 父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 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三、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 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 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 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王安石寻生花笔] 王安石少有大志,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向当时名 师杜子野先生求学。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 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 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王安石见杜 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 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 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 生眼浅,请先生指教。”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 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 此,没有别的办法了。”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 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 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 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 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 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 “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预习案 一、预习自测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 反对失败后, 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 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熟悉课文 1.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褒_______ 庐______ 窈_______ 怠_______ 圭_______ 父 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 , 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三、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第一课时 学习案 、检查作业。二、学习第一、二段 1.根据课文注释及自主预习,翻译第一段。2.重点词语及句式 (1)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一一名 2)虚词:盖音谬也一一盖: 盖余所至一一盖 (3)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一一 3.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 山之 山之 、山之 (2)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3)翻译第一 段 二、研习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线的词句 有泉侧出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 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2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 ①②③④
第一课时 学习案 一、 检查作业。 二、学习第一、二段 1.根据课文注释及自主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 ⑴ 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 舍:_______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 ________ ⑵ 虚词: 盖音谬也--盖:___ _____ 盖余所至--盖: __ ______ ⑶ 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___________________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 3. 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 ⑴ 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 、山之 、 山之 、山之 。 ⑵ 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3)翻译第一 段: 二、研习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线的词句 有泉侧出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 也 。 则或咎其欲出者 2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 ① 。 ② 。 ③ 。 ④
3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4翻译第二 段 第二课时 、重点研读第三段(本段要求背诵)完成下列问题 (一)解释重点词句 1、于是余有叹 2、往往有得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4、夷以近…险以远 5、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6、非常之观 7、常在于险远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9、至于幽暗昏惑 10、于人为可讥 11、其孰能讥之乎 (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 不随以止也 =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 (三)积累古今异义词: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于是余有叹焉 翻译本段、背诵本段。 翻译 3.讨论 这一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研习第四、五段 研习第四段,完成下列问题
3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4 翻译第二 段: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段 (本段要求背诵)完成下列问题 (一)解释重点词句 1、于是余有叹 2、往往有得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4、夷以近…险以远 5、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6、非常之观 7、常在于险远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9、至于幽暗昏惑 10、于人为可讥 11、其孰能讥之乎 (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 不随以止也 =不随( )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 句 (三)积累古今异义词: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 于是余有叹焉 ( ) 翻译本段、背诵本段。 翻 译: 3.讨论: 这一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二、研习第四、五段 研习第四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解释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 存 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句 (三)思考题: 1、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 第 结论: 2、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 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1.翻译第四 2.探讨 (1)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 (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 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研习第五段,思考: 同游的是那些人?叫什么名字? 四课堂小结: 1、说说文章是怎么安排的,理清背诵脉络。 2、填空 本文把和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治学都要“ 和 的道理 3、语言表达:合作探讨,归纳本文主题,展示精彩表述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获得了什么启示? 五.总结与巩固 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一)解释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 存。 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句 (三)思考题 : 1、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 第一 段 。 结论: 2、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 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1.翻译第四 段。 2.探讨 (1)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 (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 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研习第五段,思考: 同游的是那些人?叫什么名字? 四 课堂小结: 1、说说文章是怎么安排的,理清背诵脉络。 2、填空 本文把______和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 ”的道理。 3、语言表达:合作探讨,归纳本文主题,展示精彩表述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获得了什么启示? 。 五.总结与巩固 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2.写作特点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 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 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 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 和谐统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 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 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 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 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 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 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 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泂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 前泂略,后泂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 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 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 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 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优点不是纯客观描绘山水,在刻画奇景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 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中使自然之景与人生之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3.背诵并默写第三自然段。 训练案 、文言现象归纳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 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 写作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 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 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 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 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 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 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 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 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 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 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 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 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 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 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 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 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优点 不是纯客观描绘山水,在刻画奇景同时 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 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中 使自然之景与人生之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3.背诵并默写第三自然段。 训练案 一、文言现象归纳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曰褒 禅。 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泉侧出。 ___________________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 ________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________ 6. 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___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 8. 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2.何可胜道也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 夫古书之不存。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基础知识检测 选出加点字理解全部正确一项 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 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 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不得极(尽,这里有尽情 享受的意思)夫游之乐也 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 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好游者不能穷(贫困)也 2.下列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加点词语是() 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 词活用为动词,取名,称呼) C.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谬论,谬误) 4.文中所言“至”的条件有若干,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些条件的一项是 A.要有志,不随以止 B.力要足,又要不随以怠 C.至于幽暗昏 惑,需要足以明之火 D.要有相之之物 5.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之现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处地 方) 余亦悔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D.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明亮)B.非常之观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 2.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 夫古书之不存。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检测 1.选出加点字理解全部正确一项(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 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 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 不得极(尽,这里有尽情 享受的意思)夫游之乐也 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 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好游者不能穷(贫困)也 2.下列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加点词语是( ) 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 词活用为动词,取名,称呼) C.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谬论,谬误) 4.文中所言“至”的条件有若干,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些条件的一项是 ( ) A.要有志,不随以止 B.力要足,又要不随以怠 C.至于幽暗昏 惑,需要足以明之火 D.要有相之之物 5.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现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处地 方) C.余亦悔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D.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明亮) B.非常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