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单元探究是单元模块的总结、扩展和延伸,它不仅总结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的原因等知识,还回答了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重大问题,地位非常重要。 本单元综合探究设计的理论支撑主要来自第七课的相关内容,本综合探究的部分内容在课程 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教学重点是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 学难点是为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由于具有第七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不会感到棘手。同时,具有对于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知识的完整性的追求,他们的求知欲望较强。这些为本课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2、能力目标 主要是通过践行体验,结合美国传媒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民族精神对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回顾历史经验教训,体会和思考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 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体会和思考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冋感: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 族尊严,自觉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固本强基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方法 1、知识联系法。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思考问题,得出新知识。实现政史 结合,建立科际联系。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历史知识,在政治历史的学科综合中加强对知识的 理解。 2、使用“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情境启示法+学生自主探究法+教师总结归纳 /10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1 / 10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学设计 一、教学依据 单元探究是单元模块的总结、扩展和延伸,它不仅总结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的原因等知识,还回答了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重大问题,地位非常重要。 本单元综合探究设计的理论支撑主要来自第七课的相关内容,本综合探究的部分内容在课程 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教学重点是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 学难点是为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由于具有第七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不会感到棘手。同时,具有对于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知识的完整性的追求,他们的求知欲望较强。这些为本课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2、能力目标 主要是通过践行体验,结合美国传媒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民族精神对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回顾历史经验教训,体会和思考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 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体会和思考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 族尊严,自觉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固本强基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方法 1、知识联系法。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思考问题,得出新知识。实现政史 结合,建立科际联系。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历史知识,在政治历史的学科综合中加强对知识的 理解。 2、使用“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情境启示法+学生自主探究法+教师总结归纳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法。通过出示情境材料群、提出问题链、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 现自主学习。 3、采用“综合探究题”的问题形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构思 第一部分:温故知新、预习知新(教学准备) 在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复习以下知识: 1、政治学科知识 (1)文化生活知识 ①第一单元中: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②第二单元中主要有:民族节日和文化 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重要途径和要坚持的原 则。③第三单元主要有: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政治学科其它模块知识 ①政治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②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 原理, 2、历史知识: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流程之一:问题探路,答案自现 步骤一:出示综合探究材料(材料群) 某校高二学生,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如何选择”为题开展了探究活动。研究 小组在活动中收集到一系列材料和观点 材料一:在不知不觉中,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生意越来越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也成 为饮料市场的主要品牌。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外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充斥着我们的视 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 的迹象。 材料二: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 决定》规定: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 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 化遗产日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2 / 10 法。通过出示情境材料群、提出问题链、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 现自主学习。 3、采用“综合探究题”的问题形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构思 第一部分:温故知新、预习知新(教学准备) 在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复习以下知识: 1、政治学科知识 (1)文化生活知识 ①第一单元中: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②第二单元中主要有:民族节日和文化 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重要途径和要坚持的原 则。③第三单元主要有: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政治学科其它模块知识 ①政治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②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 原理。 2、历史知识: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流程之一:问题探路,答案自现 步骤一:出示综合探究材料(材料群) 某校高二学生,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如何选择”为题开展了探究活动。研究 小组在活动中收集到一系列材料和观点: 材料一:在不知不觉中,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生意越来越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也成 为饮料市场的主要品牌。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外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充斥着我们的视 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 的迹象。 材料二:2008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 决定》规定:春节放假 3 天,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 1 天。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 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从 2006 年起,每年 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 化遗产日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材料三:在德国,三个来自中国的学生与十来个德国学生共话中秋。德国的同龄人问中国学 生:日本、朝鲜的文化与中国是否一样?“那么台湾呢?”当一个德国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 中国学生立即用不太流利的德语严肃地说:“台湾是属于中国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步骤二:出示问题链 (1)请分析为什么一些中国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 (2)我们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何意义?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你分别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步骤三: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复习内容说出即可 对于第三个问题,教师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让学生联系以下三个知识点:①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反对文化霸权主 义);②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 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③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面向世界,博众长)和要坚持的原则(以 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联系以上知识,学生能够说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一:必 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板书)。 其次,让学生思考: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提问学生:我国关于民族节日和文 化遗产上的政策措施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能够得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二:必须继 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板书) 最后,让学生联系“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最后一段内容,思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和青年学生有关吗?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思考后能够得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 径之三:自觉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固本强基的历史使命(板书) 探究流程之二:问题再现,答案完善 步骤一:出示以下材料群: 材料一: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 康煕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 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 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3/10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3 / 10 材料三:在德国,三个来自中国的学生与十来个德国学生共话中秋。德国的同龄人问中国学 生:日本、朝鲜的文化与中国是否一样?“那么台湾呢?”当一个德国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 中国学生立即用不太流利的德语严肃地说:“台湾是属于中国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步骤二:出示问题链 (1)请分析为什么一些中国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 (2)我们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何意义?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你分别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步骤三: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复习内容说出即可。 对于第三个问题,教师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让学生联系以下三个知识点:①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反对文化霸权主 义);②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 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③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和要坚持的原则(以 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联系以上知识,学生能够说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一:必 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板书)。 其次,让学生思考: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提问学生:我国关于民族节日和文 化遗产上的政策措施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能够得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二:必须继 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板书)。 最后,让学生联系“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最后一段内容,思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和青年学生有关吗?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思考后能够得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 径之三:自觉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固本强基的历史使命(板书)。 探究流程之二:问题再现,答案完善 步骤一:出示以下材料群: 材料一: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 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 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 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说:“我们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全面观察世界经济、政治、文化、 科技、军事等发展的大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各国人民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中创造的有益成果和经验,绝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步骤二:出示问题链,组织和引导探究 (1)联系历史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怎样的民族精神?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根据第七课所学知识,极易作答。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 闭关锁国”政策,让学生在古今对比中明确应该弘扬和培育怎样的民族精神。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以下问题(小问题链) ①有人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这一核心,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反 对文化霸权主义。因此,我们不能和外国人打交道,不能再引进外国的文化产品。对吗?为 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联系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及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注意辨析“三部走”的解题方法。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要点:坚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 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原因):和外国人打交道,引进外国的文化产品与坚持爱国主义不矛 盾(原因:爱国主义的主题: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既要坚持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板书: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途径之四: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②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既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坚持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要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3)根据上述材料继续分析以下问题(小问题链) ①请同学们在看一下上述三段材料的发言人,从中发现发言的主体各是谁? 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他们三人为主的领导集体各自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③上述三大理论之间有何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有何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联系政治生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学生容易得出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五: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板书)。 第三部分:总结归纳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4 / 10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说:“我们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全面观察世界经济、政治、文化、 科技、军事等发展的大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各国人民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中创造的有益成果和经验,绝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步骤二:出示问题链,组织和引导探究 (1)联系历史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怎样的民族精神?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根据第七课所学知识,极易作答。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 “闭关锁国”政策,让学生在古今对比中明确应该弘扬和培育怎样的民族精神。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以下问题(小问题链) ①有人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这一核心,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反 对文化霸权主义。因此,我们不能和外国人打交道,不能再引进外国的文化产品。对吗?为 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联系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及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注意辨析“三部走”的解题方法。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要点:坚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 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原因);和外国人打交道,引进外国的文化产品与坚持爱国主义不矛 盾(原因:爱国主义的主题;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既要坚持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板书: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途径之四: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②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既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坚持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要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3)根据上述材料继续分析以下问题(小问题链): ①请同学们在看一下上述三段材料的发言人,从中发现发言的主体各是谁? 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他们三人为主的领导集体各自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③上述三大理论之间有何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有何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联系政治生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学生容易得出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五: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板书)。 第三部分:总结归纳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教师最后设问:至此,你能说出当前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吗?学生集体复述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五大途径 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既要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 论、探究和交流,又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因此,实现学生 教师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 引导者,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 合,组成材料群,要优化设计具有明确指向的问题链,并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出新知识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5 / 10 教师最后设问:至此,你能说出当前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吗?学生集体复述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五大途径。 三、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既要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 论、探究和交流,又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因此,实现学生 教师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 引导者,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 合,组成材料群,要优化设计具有明确指向的问题链,并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出新知识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学情检测 单选题(每个3分,60分) 1.1074年,沈括经过认真考察、分析,继承了中国古代“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的说法,提 出了形成雁荡山独具奇特地貌的原因,“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 耳”。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学史上,首创了“流水侵蚀”的概念。可见() A.“流水侵蚀”概念的提出源于沈括的智慧B.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 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 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③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 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 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这说明() ①史书典籍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①④ 4.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 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逐渐落后于其它某些国 家。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在发展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②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 ③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④任何先进文化都是工业文明带来的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5.《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目的在于“继绝存真、传本扬学”。“中华再造善本”是古籍再生性 保护的典范,它使珍善孤本化身千百,分藏各处,妥善储存,保证传承,扩大传播,对善本 保护起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下列对于中华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A.中华古籍的出版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B.中华古籍全书是独一无二的 C.中华古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中华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6.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为此,必须() ①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要全盘吸收④要博采众长,全面吸收外来文化 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7.在论及中国的“四大发明”时,鲁迅曾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其做爆 竹敬神;外国用罗盘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的话对今天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启 示是 ①科技交流不利于提升本国的实力②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④要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8.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融合,并借鉴吸收 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相互融合 9.岭南文化能与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睦相处,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6 / 10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学情检测 一、单选题(每个 3 分,60 分) 1.1074 年,沈括经过认真考察、分析,继承了中国古代“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的说法,提 出了形成雁荡山独具奇特地貌的原因,“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 耳”。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学史上,首创了“流水侵蚀”的概念。可见( ) A.“流水侵蚀”概念的提出源于沈括的智慧 B.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 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 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③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 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 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这说明( ) ①史书典籍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4.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 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逐渐落后于其它某些国 家。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在发展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②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 ③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④任何先进文化都是工业文明带来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目的在于“继绝存真、传本扬学”。“中华再造善本”是古籍再生性 保护的典范,它使珍善孤本化身千百,分藏各处,妥善储存,保证传承,扩大传播,对善本 保护起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下列对于中华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华古籍的出版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B.中华古籍全书是独一无二的 C.中华古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中华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6.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为此,必须( ) ①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要全盘吸收④要博采众长,全面吸收外来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在论及中国的“四大发明”时,鲁迅曾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其做爆 竹敬神;外国用罗盘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的话对今天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启 示是 ①科技交流不利于提升本国的实力②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④要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 18 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融合,并借鉴吸收 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相互融合 9.岭南文化能与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睦相处,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化进行直接嫁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流派。岭南文化独特的文化流派的形成过程表明() A.岭南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渐走向同 C.岭南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和睦相处 10.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通用语言,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 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例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 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11.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 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 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 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 观。这说明() A.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B.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整体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D.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2.雷峰塔、峨眉山金顶、灵隐铜殿等中国当代铜建筑艺术的奠基人、新时期杰出的爱国主 义者朱炳仁先生在《云彩》中写道:天上一抱云彩/信步舒卷/你剪我裁/相际洒人间/你落西 湖三潭/我去日月双潭/西岸东岸/三潭双潭/你是汪伦/我是李白/知我深浅懂你甘甜/西湖潭印 月/日月湖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这首诗() ①表达了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②表明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 ③表明两岸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④体现出优秀的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3.近年来,各地涌现了许多“最美”典型,他们虽然很平凡,但能唤醒我们对善与美的无比 渴望。我们看到了人间的大善与大美,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正义与正能量,是因为他们身上 的一种精神,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①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②可以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4.地震、旱灾、涝灾、泥石流……在重大灾害面前,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中华 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 错误的是()A.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B.中华民族精神是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C.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 体现 D.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5.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 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文 化生活角度看,中国以法定形式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的重要意义在于() ①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凝聚民族力量,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自强不息 ④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6.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名言、成语都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下列选项中对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7 / 10 化进行直接嫁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流派。岭南文化独特的文化流派的形成过程表明( ) A.岭南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渐走向同一 C.岭南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和睦相处 10.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通用语言,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 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例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 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 )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11.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 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 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 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 观。这说明( ) A.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B.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整体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 D.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2.雷峰塔、峨眉山金顶、灵隐铜殿等中国当代铜建筑艺术的奠基人、新时期杰出的爱国主 义者朱炳仁先生在《云彩》中写道:天上一抱云彩/信步舒卷/你剪我裁/相际洒人间/你落西 湖三潭/我去日月双潭/西岸东岸/三潭双潭/你是汪伦/我是李白/知我深浅/懂你甘甜/西湖潭印 月/日月湖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这首诗( ) ①表达了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②表明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 ③表明两岸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④体现出优秀的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近年来,各地涌现了许多“最美”典型,他们虽然很平凡,但能唤醒我们对善与美的无比 渴望。我们看到了人间的大善与大美,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正义与正能量,是因为他们身上 的一种精神,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 ①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②可以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地震、旱灾、涝灾、泥石流……在重大灾害面前,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中华 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 错误..的是( )A.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B.中华民族精神是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C.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 体现 D.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5.2014 年 2 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 9 月 3 日确 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文 化生活角度看,中国以法定形式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的重要意义在于( ) ①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凝聚民族力量,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自强不息 ④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 16.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名言、成语都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下列选项中对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应错误的是() A.土尔扈特部东归——团结统一B.威武不能屈——爱好和平 C.精卫填海——自强不息D.天道酬勤——勤劳勇敢 17.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 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人则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些体现了()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③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④爱国主义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 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 孔子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他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 的一个准则,强调社会和谐 18.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两岸的风土人情、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同说汉语,同写 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象氧气,融化在血液中,使两岸人民在精神上融为 体而不可分割。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④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民族精神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②有利于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 力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人们通过文学艺术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从丰富多彩的优秀文艺作 品和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D.弘扬民族精神能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态 班级 姓名 -成绩 1-5-- 6-10 l1-15- 16-20 21.近年来,汉语词汇“走出去”日益激增,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 Confucius(孔子)、Laoz(老 子)已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 kongfu(功夫)、 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 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汉语在进化中也不断“引进来”,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出现了 诸如GDP、卡拉OK甚至3G、AA制、GB(国家标准)等由拉丁字母(包括汉语拼音字母)等 构成的字母词,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 运用“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说明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意义 (16分) 8/10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8 / 10 应错误..的是( ) A.土尔扈特部东归——团结统一 B.威武不能屈——爱好和平 C.精卫填海——自强不息 D.天道酬勤——勤劳勇敢 17.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 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人则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些体现了( )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③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④爱国主义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 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孔子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他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 的一个准则,强调社会和谐。 18.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两岸的风土人情、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同说汉语,同写 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象氧气,融化在血液中,使两岸人民在精神上融为一 体而不可分割。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④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民族精神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表现在( ) ①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②有利于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 力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人们通过文学艺术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从丰富多彩的优秀文艺作 品和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 )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 D.弘扬民族精神能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态 班级-------------- 姓名 -------------- --成绩---------------- 1-5-----------------6-10 -------------------11-15---------------------16-20 ---------------------------- 21.近年来,汉语词汇“走出去”日益激增,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 Confucius(孔子)、Laozi(老 子)已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 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汉语在进化中也不断“引进来”,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出现了 诸如 GDP、卡拉 OK 甚至 3G、AA 制、GB(国家标准)等由拉丁字母(包括汉语拼音字母)等 构成的字母词,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 运用“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说明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意义。 (16 分)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22.近几年山东省致力于加强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建设。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 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纯朴、崇尚礼仪、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 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新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8分) 23.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 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 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 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请你说出这 观点的合理性。(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竹文化”对你有何启示?(10分) [答案] CACAC ABCCB BAADB BDAAA 21①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外域文化传入 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汉语在进化中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在 9/10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9 / 10 22.近几年山东省致力于加强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建设。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 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纯朴、崇尚礼仪、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 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新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8 分) 23.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 “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 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 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请你说出这一 观点的合理性。(6 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竹文化”对你有何启示?(10 分) [答案]CACAC ABCCB BAADB BDAAA 21①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外域文化传入 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汉语在进化中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在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汉语的包容性,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 也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 22新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新山东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新山东精神是中华 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23[答案](1)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坚韧顽强、生生不息等特征与在中华民族五千 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 族精神相吻合。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把竹子人格化为中华民族精神。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发扬和培育“竹文 化”蕴涵的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10/10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案设计 10 / 10 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汉语的包容性,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 也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 解。 22 新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 新山东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新山东精神是中华 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23[答案] (1)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坚韧顽强、生生不息等特征与在中华民族五千 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 族精神相吻合。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把竹子人格化为中华民族精神。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发扬和培育“竹文 化”蕴涵的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