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设计(一) 设计:常州外国语学校解华志 审稿:常州市朝阳中学吴国旺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 2、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独到的感受,能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 能借助相关评论等资料加深最作品的理解。 4、能准确概述文章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5、能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能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单元教学构思 首先,学生曾学习过《海燕》等课文,对于散文诗这一体裁应不陌生:其次, 学生于九年级上半学期有一个单元文学评论学习,对于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应有 所了解。排除体裁障碍,则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本单元的特色上 首先,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 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髙低各不同。”之所以 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 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 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 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 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 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 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 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其次,《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 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 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 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学习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内容及单元结构特点及单元整体学习目标。 2、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学习过程
1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设计(一) 设计:常州外国语学校 解华志 审稿:常州市朝阳中学 吴国旺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 2、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独到的感受,能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 3、能借助相关评论等资料加深最作品的理解。 4、能准确概述文章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5、能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能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二、单元教学构思: 首先,学生曾学习过《海燕》等课文,对于散文诗这一体裁应不陌生;其次, 学生于九年级上半学期有一个单元文学评论学习,对于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应有 所了解。排除体裁障碍,则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本单元的特色上。 首先,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 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 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 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 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 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 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 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 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 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其次,《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 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 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 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单元学习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内容及单元结构特点及单元整体学习目标。 2、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学习过程:
、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1、浏览单元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说出本单元包括哪些课文,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 3、说说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单元希望大家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1、回顾此前有无类似学习经历?从体裁、内容、单元整体结构等方面比较。回 顾之前所学散文诗、文学评论以及鲁迅的相关作品等。看旧知能否对新学有所启 (如《海燕》、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四一一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故 乡》、《藤野先生》等。从散文诗体裁、文学评论方法、对鲁迅的了解等方面寻 找启示。) 2、确定方法。如四篇评论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参照阅读 3、知识准备。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如对 鲁迅的了解,对写作背景的了解,阅读《野草》以及相关评论等。 三、课后学习。 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并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第2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品析本文的两幅雪景图,掌握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习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表意的技巧。 学习过程 导入课文: 1、齐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描述了壮丽雄奇的塞北雪景。大家还知道哪些写雪的诗词作品?背一背。 、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听朗诵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图景?大胆地发挥 联想想象。 3、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图?主要特点是什么?归纳本文所写的两幅雪景图。(滋 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如沙如粉的朔方的雪。) 三、探究学习: 文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去描写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质地、颜色、生气、活动;神韵、气势、精神等等。 2、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两种不同雪特点的描写。从语言 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语言入手品析课文中对雪景的描写。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到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试描述自己经历中曾亲见过的雪景,以及感受 (要求:有较为生动细致的描绘和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背诵相关段落。 2
2 一、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1、浏览单元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说出本单元包括哪些课文,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 3、说说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单元希望大家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二、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1、回顾此前有无类似学习经历?从体裁、内容、单元整体结构等方面比较。回 顾之前所学散文诗、文学评论以及鲁迅的相关作品等。看旧知能否对新学有所启 示。 (如《海燕》、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四――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故 乡》、《藤野先生》等。从散文诗体裁、文学评论方法、对鲁迅的了解等方面寻 找启示。) 2、确定方法。如四篇评论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参照阅读 等。 3、知识准备。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如对 鲁迅的了解,对写作背景的了解,阅读《野草》以及相关评论等。 三、课后学习。 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并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第 2 课时 《雪》 学习目标: 1、能品析本文的两幅雪景图,掌握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习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表意的技巧。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齐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描述了壮丽雄奇的塞北雪景。大家还知道哪些写雪的诗词作品?背一背。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听朗诵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图景?大胆地发挥 联想想象。 3、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图?主要特点是什么?归纳本文所写的两幅雪景图。(滋 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如沙如粉的朔方的雪。) 三、探究学习: 1、文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去描写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质地、颜色、生气、活动;神韵、气势、精神等等。) 2、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两种不同雪特点的描写。从语言 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语言入手品析课文中对雪景的描写。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到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试描述自己经历中曾亲见过的雪景,以及感受。 (要求:有较为生动细致的描绘和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背诵相关段落
第3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文中描写以及两幅雪景图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1、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可以简介生平,可以简述事迹,可以评介个性,可以品评人物,可以结合作品 2、说说你所理解的《野草》。 (课前应引导学生阅读《野草》并搜集相关评论等,课堂上进行交流。) 整体把握: 1、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滋润美艳,生机有趣然而不能持久令人叹息;如沙如粉,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源自自然景物本身特点,更多与写作背景与作者个性有很大 关系。)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情感 (作者当时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寒冷中渴求温 暖。却绝不颓丧,仍保持坚毅的斗争精神。) 3、结合作者个性分析作者情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个性中有柔软善感与刚强坚毅的 两面。可以引用鲁迅事迹及其相关作品。对南方的雪显示其柔软善感一面,对北 方的雪显示其刚强坚毅一面。) 三、质疑探究 Ⅰ、运用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 联系上下文质疑法等方法细读课文,划出难以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语句内涵,全班交流。 四、归纳小结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 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 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 第4课时《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评论的评论角度及其基本观点 2、能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髙低各不同。”之所以造 成这样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整体感知 1、自读四篇评论文章。领会大意。找出每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依据
3 第 3 课时 《雪》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文中描写以及两幅雪景图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可以简介生平,可以简述事迹,可以评介个性,可以品评人物,可以结合作品 等。) 2、说说你所理解的《野草》。 (课前应引导学生阅读《野草》并搜集相关评论等,课堂上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滋润美艳,生机有趣然而不能持久令人叹息;如沙如粉,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源自自然景物本身特点,更多与写作背景与作者个性有很大 关系。)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情感。 (作者当时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寒冷中渴求温 暖。却绝不颓丧,仍保持坚毅的斗争精神。) 3、结合作者个性分析作者情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个性中有柔软善感与刚强坚毅的 两面。可以引用鲁迅事迹及其相关作品。对南方的雪显示其柔软善感一面,对北 方的雪显示其刚强坚毅一面。) 三、质疑探究: 1、运用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 联系上下文质疑法等方法细读课文,划出难以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语句内涵,全班交流。 四、归纳小结: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 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 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 第 4 课时 《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评论的评论角度及其基本观点。 2、能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造 成这样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四篇评论文章。领会大意。找出每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依据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质疑探究 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四、比较阅读 1、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 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观点角度不同点相同点 读《雪》需要 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 坚硬 简洁精纯的 《雪》 《雪》的独到 之处 文学评论的方 五、总结归纳: 1、通过比较,试谈谈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研读作品、占有材料、真知灼见、角度适当、语言简洁、观点鲜明。学生言之 成理即可。) 2、这几篇评论是否对你更好的理解《雪》有所启示?谈谈感受。 哪些观点是你在读《雪》的时候同样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哪些是你 赞同的并能继续佐证的?哪些是你不太赞同的并要加以反驳的?注意发言应该 有理有据。) 六、课后学习: 运用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根据你对散文诗《雪》的理解,写作一篇文学评论。 第5课时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写作一般的文学评论 2、能学习《雪》进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交流上节课作业“关于散文诗《雪》的评论”。集体交流评价,将优秀作品 传上班级网页。 二、当堂创作以景物描写为主题的文章。 三、互相交换所写文章,针对别人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 四、作者与评论者交流,修改作文
4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质疑探究: 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四、比较阅读: 1、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 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 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 坚硬 简洁精纯的 《雪》 《雪》的独到 之处 文学评论的方 法 五、总结归纳: 1、通过比较,试谈谈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研读作品、占有材料、真知灼见、角度适当、语言简洁、观点鲜明。学生言之 成理即可。) 2、这几篇评论是否对你更好的理解《雪》有所启示?谈谈感受。 (哪些观点是你在读《雪》的时候同样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哪些是你 赞同的并能继续佐证的?哪些是你不太赞同的并要加以反驳的?注意发言应该 有理有据。) 六、课后学习: 运用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根据你对散文诗《雪》的理解,写作一篇文学评论。 第 5 课时 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写作一般的文学评论。 2、能学习《雪》进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一、交流上节课作业“关于散文诗《雪》的评论”。集体交流评价,将优秀作品 传上班级网页。 二、当堂创作以景物描写为主题的文章。 三、互相交换所写文章,针对别人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 四、作者与评论者交流,修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