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 张溥 记
五 人 墓 碑 记 张 溥
张和复社 张溥(16011640) 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字天 如,太仓(江苏)人。 《明史文苑传》言之 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 过,即焚之,如是者六 七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 一影 斋命名日“七录斋”。和同 乡张采并称“娄东二张
张溥(1601——1640), 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字天 如,太仓(江苏)人。 《明史·文苑传》言之: “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 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 七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 斋命名曰“七录斋”。和同 乡张采并称“娄东二张” 。 张溥和复社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 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 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 体。最早的作品,可追溯 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 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 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 碑、桥道碑、寺庙碑。而 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 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 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 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 体。最早的作品,可追溯 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 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 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 碑、桥道碑、寺庙碑。而 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 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
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 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 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 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 情志,碑记遂演变为 种叙述兼论的文体
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 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 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 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 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 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1、听朗读 2、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听朗读 2、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二、自读课文,筛选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 中第几段出现的? 3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后人为什么要为他 们修墓、立碑? 4.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二、自读课文,筛选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 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后人为什么要为他 们修墓、立碑? 4.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第一部分(1.—2.):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 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 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5.6.):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 意义,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 照应开头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第一部分(1.—2.):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 来,并提出 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 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5.—6.):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 意义,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 照应开头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③吴民暴动的经过①叙写修墓立碑的情况⑤五人之死的影响 ④五人就义的情景②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⑥生死的重大意义 以叙写行为作答一独五人之皎皎,何也一以议论直接作答
五人墓碑记 ③吴民暴动的经过 ①叙写修墓立碑的情况 ⑤五人之死的影响 ④五人就义的情景 ②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⑥生死的重大意义 以叙写行为作答 独五人之皎皎,何也 以议论直接作答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对比手法的运用: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1)五人之死 死 草野之无闻者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魏阉横行时变节 (2)五人(高洁的志操 缙绅 斗争精神 软弱、媚俗 (3)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高爵显位者偷生 (4)五人“激于义而死” 假设“五人”保其首领 (死得其所,名垂青史) 以老于户牖之下而死
对比手法的运用: (1)五人之死 死 (2)五人 缙绅 (3)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 (4) 假设“五人”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而死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草野之无闻者 魏阉横行时变节 软弱、媚俗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高洁的志操) 斗争精神 高爵显位者偷生 五人“激于义而死” (死得其所 ,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