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0.2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程大利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 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 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 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 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 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 “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 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 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银川一中 2010 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 2010.2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程大利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 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 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 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 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 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 “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 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 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 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 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缀、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 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 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 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 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 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 出现气虚、烦躁等现象,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个人性格和修养的关系, 元气不匀,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元气不足,则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 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 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 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 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 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 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第1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 人格力量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 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 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缀、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 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 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 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 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 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 出现气虚、烦躁等现象,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个人性格和修养的关系, 元气不匀,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元气不足,则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 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 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 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 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 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 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 第 1 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 人格力量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 为重要。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 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 是人格的标志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 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 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 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 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 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 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 为重要。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 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 是人格的标志。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 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 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 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 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 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 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 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 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 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 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 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 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 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 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 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 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 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高考资源网 (节选《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端方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 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 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 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 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 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 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 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 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 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 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 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高考资源网 (节选《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端方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 法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⑤昭犹惮芝,不为通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 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 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 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4分) (2)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3分)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 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 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报告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3 分)( )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 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 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 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 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4 分) (2)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3 分)
(3)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5分)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乙选考题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三、四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徜徉于迷蒙烟雨中
(3)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5 分)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___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乙 选考题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三、四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徜徉于迷蒙烟雨中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舒缓缓地撩开了这座江南古城的春韵序幕 尚是看那雨,在回廊抑或露天里小站一会,便觉丝丝雨意温润心间。这趟子,雨是飘的,轻 盈盈、慢悠悠。你看不见它,也听不到沙沙的雨声,但一会儿你就感觉有什么被濡湿了,发 梢、衣襟、袖口、脸庞.湿润润的凉。你好奇地驻足,不觉抬头凝视天空,一片迷蒙,淡 淡的白,哪里来的雨啊,低头一看,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是潮湿湿的一片了 幽静的古平江路褪去了昔日的嚣躁,被春雨轻轻涂抹了一层湿意。沿路粉墙黛瓦间,有一株 半株桃花从院落里探出头来,那花瓣似刚从王维的水墨画里调出来的,也带着湿意。兴致浓 了,伸出手去,什么也没有,只感觉手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挠着似的,痒痒的、酥酥的。你终 于欣喜不已,我逮着这春雨了。它像是新生的婴儿,柔柔嫩嫩、俏俏皮皮的 这样的无骨雨时飘时停,下得再密一些,便可看到细雨如针,斜织空中。落在河面上,画起 了圈圈点点的涟漪,仿佛万千绣娘的玉手在如带的河流上绣起了苏锦 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它们蜚声于外,难 免人迹喧嚣。偏爱在这寂静的古平江路默默闲走,听着雨声跫音,望着那一排排毗邻的老宅, 姑苏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余韵仿佛穿越岁月的尘埃,渐渐氤氲继而弥散在这江南烟雨中了。 随意拐进路边的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原为皇家粮库的李坤堂 宅,一落三进,精致的砖雕门楼题额“燕翼贻谋”,庄严、肃穆。倚墙而立,静静感受,似乎 有重重影幻在眼前掠过。几许足音,成篇的故事最后都如这纷扬的细雨,一滴滴融入历史的 河流里。惟有这青砖墨瓦、飞檐翘角、清幽小巷记下了曾经的踪迹。水,苏州的魂呵,置身 其间,仿佛一脚迈入了吴文化的历史长卷,恍恍然的,现代生活的烦躁都幽幽地隐匿在身后 缓缓地踱步在这青石板路上,雨滴把石板路洗得光亮。凝眸回望古平江路两侧伸出的众多悠 长悠长的小巷,驻足巷口,优雅、轻柔的评弹曲调不知是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曾以 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宋代武状元周虎一度居此而闻名的萧家巷,巷虽小但多深宅大院,古迹 亦多。推门而入,凝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不同的大宅,呈现着姑苏城不一的历史画面。 在这里,一花一草,一墙一巷都是那么轻易地让你跌落进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里。这巷弄就 是姑苏城的条条血脉啊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舒缓缓地撩开了这座江南古城的春韵序幕。 尚是看那雨,在回廊抑或露天里小站一会,便觉丝丝雨意温润心间。这趟子,雨是飘的,轻 盈盈、慢悠悠。你看不见它,也听不到沙沙的雨声,但一会儿你就感觉有什么被濡湿了,发 梢、衣襟、袖口、脸庞……湿润润的凉。你好奇地驻足,不觉抬头凝视天空,一片迷蒙,淡 淡的白,哪里来的雨啊,低头一看,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是潮湿湿的一片了。 幽静的古平江路褪去了昔日的嚣躁,被春雨轻轻涂抹了一层湿意。沿路粉墙黛瓦间,有一株 半株桃花从院落里探出头来,那花瓣似刚从王维的水墨画里调出来的,也带着湿意。兴致浓 了,伸出手去,什么也没有,只感觉手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挠着似的,痒痒的、酥酥的。你终 于欣喜不已,我逮着这春雨了。它像是新生的婴儿,柔柔嫩嫩、俏俏皮皮的。 这样的无骨雨时飘时停,下得再密一些,便可看到细雨如针,斜织空中。落在河面上,画起 了圈圈点点的涟漪,仿佛万千绣娘的玉手在如带的河流上绣起了苏锦。 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它们蜚声于外,难 免人迹喧嚣。偏爱在这寂静的古平江路默默闲走,听着雨声跫音,望着那一排排毗邻的老宅, 姑苏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余韵仿佛穿越岁月的尘埃,渐渐氤氲继而弥散在这江南烟雨中了。 随意拐进路边的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原为皇家粮库的李坤堂 宅,一落三进,精致的砖雕门楼题额“燕翼贻谋”,庄严、肃穆。倚墙而立,静静感受,似乎 有重重影幻在眼前掠过。几许足音,成篇的故事最后都如这纷扬的细雨,一滴滴融入历史的 河流里。惟有这青砖墨瓦、飞檐翘角、清幽小巷记下了曾经的踪迹。水,苏州的魂呵,置身 其间,仿佛一脚迈入了吴文化的历史长卷,恍恍然的,现代生活的烦躁都幽幽地隐匿在身后 了。 缓缓地踱步在这青石板路上,雨滴把石板路洗得光亮。凝眸回望古平江路两侧伸出的众多悠 长悠长的小巷,驻足巷口,优雅、轻柔的评弹曲调不知是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曾以 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宋代武状元周虎一度居此而闻名的萧家巷,巷虽小但多深宅大院,古迹 亦多。推门而入,凝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不同的大宅,呈现着姑苏城不一的历史画面。 在这里,一花一草,一墙一巷都是那么轻易地让你跌落进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里。这巷弄就 是姑苏城的条条血脉啊
而今,漫步在这古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 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听母亲轻语,感母亲之体温,千回百回,忘却了归路。 (选自《沙地》2008年第2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写姑苏城的细雨,为全文营造了一层迷蒙的诗意,展示出古老的苏州城穿越岁月 尘埃的独特魅力。 B作者以雨作为贯穿无全文的主线和叙述抒情的载体,因雨而思,因雨生叹,巧妙地表达出 了自己对春雨的真切感悟。 C.文中对李坤堂宅、萧家巷的描写,突出了古老的苏州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 的文化韵味。 D第六段写评弹曲调不知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表达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天迷 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 E作者在文章末尾将古老的苏州城称作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的崇敬与 感激之情。 (2)江南春雨有着怎样的特点?(6分) (3)“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6分) (4)联系全文,试探究“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 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的丰厚意蕴。(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访谈选段,完成(1)-(4)题
而今,漫步在这古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 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听母亲轻语,感母亲之体温,千回百回,忘却了归路。 (选自《沙地》2008 年第 2 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文章开篇写姑苏城的细雨,为全文营造了一层迷蒙的诗意,展示出古老的苏州城穿越岁月 尘埃的独特魅力。 B.作者以雨作为贯穿无全文的主线和叙述抒情的载体,因雨而思,因雨生叹,巧妙地表达出 了自己对春雨的真切感悟。 C.文中对李坤堂宅、萧家巷的描写,突出了古老的苏州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 的文化韵味。 D.第六段写评弹曲调不知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表达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天迷 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 E.作者在文章末尾将古老的苏州城称作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的崇敬与 感激之情。 (2)江南春雨有着怎样的特点?(6 分) (3)“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6 分) (4)联系全文,试探究“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 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的丰厚意蕴。(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访谈选段,完成(1)-(4)题
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所以,我很想从水开 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 曹文轩:是的。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 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里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开门 见水,满眼是水。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 在水中的。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 满想象。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 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 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启示。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 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 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 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水 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其次,水是干净的。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 这个世界的。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我之所以 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 响有关。再其次,是水的弹性。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它是最 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 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 过更为细小的空隙。如果一个物体连水都无法渗透的话,那么它是天衣无缝了。水之细,对 我写小说很有启发。小说要的就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细劲儿。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 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徐妍:您说的这一切都是让我们这些远离水乡的人永远向往的。但,现在我换一个角度与您 谈论这个问题:水对于您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人意的地方? 曹文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是的,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 短处,大概都在水。因为水—河流之水而不是大海之水,我与我的作品,似乎缺少足够的
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所以,我很想从水开 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 曹文轩:是的。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 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里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开门 见水,满眼是水。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 在水中的。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 满想象。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 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 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启示。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 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 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 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水 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其次,水是干净的。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 这个世界的。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我之所以 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 响有关。再其次,是水的弹性。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它是最 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 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 过更为细小的空隙。如果一个物体连水都无法渗透的话,那么它是天衣无缝了。水之细,对 我写小说很有启发。小说要的就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细劲儿。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 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徐妍:您说的这一切都是让我们这些远离水乡的人永远向往的。但,现在我换一个角度与您 谈论这个问题:水对于您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人意的地方? 曹文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是的,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 短处,大概都在水。因为水——河流之水而不是大海之水,我与我的作品,似乎缺少足够的
冷峻与悲壮的气质,缺乏严峻的山一样的沉重。容易伤感,容易软弱,不能长久地仇恨。水 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具有浓度的东西进行稀释,将许多东西流走,或是洗刷掉。大约在四十 岁之前,我还一直没有觉得世界上有坏人、很坏很坏的坏人。我对人只是生气,而很难达到 仇恨的程度。即使生气,也绝不会生气很久,就更谈不上生气一辈子了。时间一久,那个被 我生气的人或事,就会慢慢地模糊起来,一切都会慢慢地变得光溜溜起来。一个人没有仇恨, 不能记仇,这对于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它影响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与作品的深度。仇恨 是文学的力量,不能仇恨与不能爱一样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由仇恨而上升至人道主义的爱, 才是有份量的。我一直不满意我的悲悯情怀的重量。但,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必须要限定自己 不能为了取消自己的短处而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长处。换一种角度来看,“短处”之说也未必 准确。 选自《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曹文轩一生虽然在不断的搬迁,但都在处处河流的水边居住,水乡的生活和水的形态都 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曹文轩从水中获得了很多启示,他感悟到了生命感,水的流动的神秘使他产生许多遐想, 培养了他日后写作中的想象力 C.水对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风格、形象特征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水也是他小说中 的一个永恒的题材和主题 D.在水的影响下,他的性格也变得容易伤感和软弱,缺乏严峻的沉重,不能长久的仇恨, 心中充满了深深的人道主义的爱 E.这篇访谈的提问从生活经历开始,自然亲切,话题集中,而且问题很有深度,角度独特, 自然引发了曹文轩的深刻的思考 (2)曹文轩认为水的哪些特性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6分) (3)这篇访谈是围绕着怎样的话题展开的?访问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6分)
冷峻与悲壮的气质,缺乏严峻的山一样的沉重。容易伤感,容易软弱,不能长久地仇恨。水 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具有浓度的东西进行稀释,将许多东西流走,或是洗刷掉。大约在四十 岁之前,我还一直没有觉得世界上有坏人、很坏很坏的坏人。我对人只是生气,而很难达到 仇恨的程度。即使生气,也绝不会生气很久,就更谈不上生气一辈子了。时间一久,那个被 我生气的人或事,就会慢慢地模糊起来,一切都会慢慢地变得光溜溜起来。一个人没有仇恨, 不能记仇,这对于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它影响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与作品的深度。仇恨 是文学的力量,不能仇恨与不能爱一样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由仇恨而上升至人道主义的爱, 才是有份量的。我一直不满意我的悲悯情怀的重量。但,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必须要限定自己。 不能为了取消自己的短处而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长处。换一种角度来看,“短处”之说也未必 准确。 ——选自《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曹文轩一生虽然在不断的搬迁,但都在处处河流的水边居住,水乡的生活和水的形态都 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曹文轩从水中获得了很多启示,他感悟到了生命感,水的流动的神秘使他产生许多遐想, 培养了他日后写作中的想象力。 C.水对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风格、形象特征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水也是他小说中 的一个永恒的题材和主题。 D.在水的影响下,他的性格也变得容易伤感和软弱,缺乏严峻的沉重,不能长久的仇恨, 心中充满了深深的人道主义的爱。 E.这篇访谈的提问从生活经历开始,自然亲切,话题集中,而且问题很有深度,角度独特, 自然引发了曹文轩的深刻的思考。 (2)曹文轩认为水的哪些特性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6 分) (3)这篇访谈是围绕着怎样的话题展开的?访问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