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非贫穷“草堂”似豪宅 2012年11月10日00:34 来源:城市晚报 0人参与00条评论0分享到:更多 原标题:杜甫非贫穷“草堂”似豪宅 堂雅大 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非贫穷 “草堂”似豪宅 2012 年 11 月 10 日 00:34 来源:城市晚报 0 人参与 0 0 条评论 0 原标题:杜甫非贫穷 “草堂”似豪宅 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博物馆 分享到:更多
杜甫草堂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说要用奖金在北京买套房,旋即有网友帮他算账,说他那750 万元的奖金只能买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房子问题关系到人们能否安居乐业,因而古往今来一直备受关注。在中国历史上,文人 置业的轶事颇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这么几个人:一位是东晋的陶渊明,他住到了“世外桃 源”;一位是唐朝的杜甫,他在成都建了一处“草堂”,成了买不起房的象征:再一位是唐 代伟大诗人白居易,为官二十载,一直租房住。其实,这些是被我们“误读”了千年的史实。 陶渊明无奈居桃源? 买不起城里房是真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据《晋书·渊 明传》记载,他年轻时一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在41岁时挂 印去职,隐居于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终老一生。 从史料上看,陶渊明系出名门,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重臣,官至相当于今中央政治 局常委的大司马;陶渊明的祖父则做过武昌太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陶渊明处于东晋 “官二代”这个群体,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陶家仍然有房有田。 但陶渊明除了不会当官,还不会理财,辞职回家后没有了工资(五斗米),一大家子要 吃要喝,日常开销很大,生活上便逐渐困难起来。面对这种家境,死要面子的陶渊明,与在 官场时一样,选择了逃避现实的办法,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祖辈置下的“富人区”,到熟 人看不见的庐山脚下,过起了简单的日子,即所谓“归隐”。其《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杜甫草堂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说要用奖金在北京买套房,旋即有网友帮他算账,说他那 750 万元的奖金只能买一套 120 平方米的房子。 房子问题关系到人们能否安居乐业,因而古往今来一直备受关注。在中国历史上,文人 置业的轶事颇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这么几个人:一位是东晋的陶渊明,他住到了“世外桃 源”;一位是唐朝的杜甫,他在成都建了一处“草堂”,成了买不起房的象征;再一位是唐 代伟大诗人白居易,为官二十载,一直租房住。其实,这些是被我们“误读”了千年的史实。 陶渊明无奈居桃源? 买不起城里房是真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据《晋书·渊 明传》记载,他年轻时一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在 41 岁时挂 印去职,隐居于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终老一生。 从史料上看,陶渊明系出名门,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重臣,官至相当于今中央政治 局常委的大司马;陶渊明的祖父则做过武昌太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陶渊明处于东晋 “官二代”这个群体,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陶家仍然有房有田。 但陶渊明除了不会当官,还不会理财,辞职回家后没有了工资(五斗米),一大家子要 吃要喝,日常开销很大,生活上便逐渐困难起来。面对这种家境,死要面子的陶渊明,与在 官场时一样,选择了逃避现实的办法,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祖辈置下的“富人区”,到熟 人看不见的庐山脚下,过起了简单的日子,即所谓“归隐”。其《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是这样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 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隐之初,陶渊明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时其心态还算轻松,诗中也写 出了一份怡然自得和浪漫。可遗憾的是,这处“世外桃源”在他归隐后的第三年,即义熙四 年(公元408年),被一场大火烧毁了。 陶渊明可怜得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能寄住在一条破船上,度过初秋。试想, 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还能有经济实力到“城里”买房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又将家 搬迁至“世外桃源”中的另一地方“南村”。 至此,陶渊明真的与世隔绝,活在精神世界中的世外桃源,借酒抒情,寄托信念:“结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杜甫草堂是茅屋? “有竹一顷”“乔木参天”似豪宅 若论居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总是好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吧,其实不然。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年底,杜甫来到了成都,做节度使参谋,住在西郊外浣 花溪寺里。杜甫在寺里没住多久,便打起了建私宅的主意。次年春杜甫便在城西七里、风景 不错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开始建房 杜甫先是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株大树下建了一间茅屋,这就是以后成都草堂的雏 形。能自己找地皮建房,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关系,谁敢想? 果然,杜甫盖房的消息甫一传出,他在朝中做官的朋友高适、严武等便伸出了援助之手。他 的表弟王十五来看望他时,还送来了盖房资金,“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盖房的同时,杜甫又向朋友求供果木树苗,清单如下: 向萧实要100根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肖八明府实处觅 桃栽》 向曾做过绵竹令的韦续索取绵竹县的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 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是这样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 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隐之初,陶渊明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时其心态还算轻松,诗中也写 出了一份怡然自得和浪漫。可遗憾的是,这处“世外桃源”在他归隐后的第三年,即义熙四 年(公元 408 年),被一场大火烧毁了。 陶渊明可怜得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能寄住在一条破船上,度过初秋。试想, 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还能有经济实力到“城里”买房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又将家 搬迁至“世外桃源”中的另一地方“南村”。 至此,陶渊明真的与世隔绝,活在精神世界中的世外桃源,借酒抒情,寄托信念:“结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杜甫草堂是茅屋? “有竹一顷”“乔木参天”似豪宅 若论居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总是好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吧,其实不然。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年底,杜甫来到了成都,做节度使参谋,住在西郊外浣 花溪寺里。杜甫在寺里没住多久,便打起了建私宅的主意。次年春杜甫便在城西七里、风景 不错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开始建房。 杜甫先是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株大树下建了一间茅屋,这就是以后成都草堂的雏 形。能自己找地皮建房,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关系,谁敢想? 果然,杜甫盖房的消息甫一传出,他在朝中做官的朋友高适、严武等便伸出了援助之手。他 的表弟王十五来看望他时,还送来了盖房资金,“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盖房的同时,杜甫又向朋友求供果木树苗,清单如下: 向萧实要 100 根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肖八明府实处觅 桃栽》) 向曾做过绵竹令的韦续索取绵竹县的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 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向何邕要蜀中的桤树苗。 向果园坊园主徐卿索求果花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诣徐卿觅 果栽》 向韦班要松树苗:“落落岀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 寸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显然,杜甫盖房子不只地皮没有花钱,连美化环境的花草树木也是他人提供的。 试想,如果杜甫盖的真是普通农家草房,和今天大家在公园内看到的那样,需要如此兴 师动众、大动干戈吗?有必要向各路朋友要这要那、惊动一大圈人吗?果木花草,野外多着 呢,找点来栽栽就行了 由此可以推断,杜甫当年盖的并不是普通的房子,而应是豪宅或是别墅级建筑。有杜甫 自己的诗为证:“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诗中所写的宅院,能是简简单单的“草堂”、破房子吗? 接下来,杜甫又不断扩大“别墅区”,在广泛种植桃树后,草堂由一亩增至五亩:桃林 建成后,又营建了竹林、桤林。而且,杜甫在《凭何邕觅桤林栽》诗中绐出了具体数据:“饱 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也就是说,桤木林的占地有十亩之大。那么竹林又占地 多大?一顷(百亩)之广。《杜鹃》诗中说得更直白:“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 顷余,乔木上参天。”这算不算别墅?这恐怕比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更令人神往吧! 对草堂的工程质量,已故历史学家郭沫若曾作过考证,他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认为, 杜甫草堂的茅草应有三重,这表明屋顶曾翻修过两次:“一般地说来,一重约有四五寸厚, 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 由此可见,杜甫当时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并不糟糕,他的“贫穷”实是后人对他当时生存 状况的误会。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所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乃是房顶被大风刮坏后的写实,可我们却误以为他当年的生活很悲惨。 白居易无处安贫? 宁买豪车不买房 为房所困的还有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做诗记录:“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居,未如硕鼠解藏身
向何邕要蜀中的桤树苗。 向果园坊园主徐卿索求果花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诣徐卿觅 果栽》) 向韦班要松树苗:“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 寸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显然,杜甫盖房子不只地皮没有花钱,连美化环境的花草树木也是他人提供的。 试想,如果杜甫盖的真是普通农家草房,和今天大家在公园内看到的那样,需要如此兴 师动众、大动干戈吗?有必要向各路朋友要这要那、惊动一大圈人吗?果木花草,野外多着 呢,找点来栽栽就行了。 由此可以推断,杜甫当年盖的并不是普通的房子,而应是豪宅或是别墅级建筑。有杜甫 自己的诗为证:“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诗中所写的宅院,能是简简单单的“草堂”、破房子吗? 接下来,杜甫又不断扩大“别墅区”,在广泛种植桃树后,草堂由一亩增至五亩;桃林 建成后,又营建了竹林、桤林。而且,杜甫在《凭何邕觅桤林栽》诗中给出了具体数据:“饱 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也就是说,桤木林的占地有十亩之大。那么竹林又占地 多大?一顷(百亩)之广。《杜鹃》诗中说得更直白:“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 顷余,乔木上参天。”这算不算别墅?这恐怕比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更令人神往吧! 对草堂的工程质量,已故历史学家郭沫若曾作过考证,他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认为, 杜甫草堂的茅草应有三重,这表明屋顶曾翻修过两次:“一般地说来,一重约有四五寸厚, 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 由此可见,杜甫当时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并不糟糕,他的“贫穷”实是后人对他当时生存 状况的误会。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所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乃是房顶被大风刮坏后的写实,可我们却误以为他当年的生活很悲惨。 白居易无处安贫? 宁买豪车不买房 为房所困的还有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做诗记录:“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居,未如硕鼠解藏身
诗题《卜居》,意思是找房。白居易在这首诗里说,他在长安做官二十年,一直没有发 财,连一套房子都没有买上,以至于羡慕起蜗牛和老鼠来了,因为蜗牛可以背着自己的房子, 而老鼠则有老鼠洞可以安家。 白居易说自己做官二十年都没有买上房,略微有些夸张。虽然没有买房,“无处安贫”, 堂堂大诗人不可能露宿街头,总得有个窝不是?白居易怎么给自己解决居住问题的呢?主要 靠租房。 三十二岁,刚做“校书郎”的时候,白居易还没有结婚,孤身一人,光杆儿司令,在长 安城东城根儿一个叫“常乐里”的小区,租住已故宰相关播家的住宅。《白香山集》卷26 有篇《养竹记》:“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 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写的就是他在关播家租房的事情。 三十五岁,白居易从长安下放到陕西厔当县尉,退掉了关家的房子,去鳘厔住机关大 院去了。一年后调回长安,升了官,做左拾遗兼翰林学士,薪水大涨,结了婚,带着爱人继 续租房。那时候,他在“常乐里”租房,他的铁哥们儿元稹在“靖安里”租房,另一个大诗 人李绅,就是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那位,在“新昌里”租房。仨小区离得很近, 他们下了班经常聚在一块儿喝酒 再后来,白居易有了孩子,“常乐里”的房子有些不够住了,白居易开始换房,在长安 城另一个小区“昭国里”租了一所大房子。这时他已经升至“京兆府户曹参军”,主管首都 财政,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财政局局长 身为财政局长,竟然还在租房,在今天看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并不鲜见 像白居易这个级别的高干,之所以不在首都买房,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愿买。白居易做财政 局长时,“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月薪高达四五 万文。当时长安房价虽高,花上百万铜钱仍能买一中等住宅,白居易不贪不占,攒上两年工 资就能轻松实现置业梦了。问题是他根本就没有置业梦,房子只要住着舒服,管它是不是自 己的呢。 您千万别说白居易安贫乐道,他过日子奢侈着呢。他刚上班就买了一匹骏马,还雇了两 个保姆,有了女儿之后,还跟元稹他们夜夜笙歌。他是宁可花钱买豪车,也不愿花钱买新房 本版稿件综合《北京晚报》、新浪网等 本版图片据网络●
诗题《卜居》,意思是找房。白居易在这首诗里说,他在长安做官二十年,一直没有发 财,连一套房子都没有买上,以至于羡慕起蜗牛和老鼠来了,因为蜗牛可以背着自己的房子, 而老鼠则有老鼠洞可以安家。 白居易说自己做官二十年都没有买上房,略微有些夸张。虽然没有买房,“无处安贫”, 堂堂大诗人不可能露宿街头,总得有个窝不是?白居易怎么给自己解决居住问题的呢?主要 靠租房。 三十二岁,刚做“校书郎”的时候,白居易还没有结婚,孤身一人,光杆儿司令,在长 安城东城根儿一个叫“常乐里”的小区,租住已故宰相关播家的住宅。《白香山集》卷 26 有篇《养竹记》:“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 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写的就是他在关播家租房的事情。 三十五岁,白居易从长安下放到陕西盩厔当县尉,退掉了关家的房子,去盩厔住机关大 院去了。一年后调回长安,升了官,做左拾遗兼翰林学士,薪水大涨,结了婚,带着爱人继 续租房。那时候,他在“常乐里”租房,他的铁哥们儿元稹在“靖安里”租房,另一个大诗 人李绅,就是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那位,在“新昌里”租房。仨小区离得很近, 他们下了班经常聚在一块儿喝酒。 再后来,白居易有了孩子,“常乐里”的房子有些不够住了,白居易开始换房,在长安 城另一个小区“昭国里”租了一所大房子。这时他已经升至“京兆府户曹参军”,主管首都 财政,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财政局局长。 身为财政局长,竟然还在租房,在今天看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并不鲜见。 像白居易这个级别的高干,之所以不在首都买房,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愿买。白居易做财政 局长时,“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月薪高达四五 万文。当时长安房价虽高,花上百万铜钱仍能买一中等住宅,白居易不贪不占,攒上两年工 资就能轻松实现置业梦了。问题是他根本就没有置业梦,房子只要住着舒服,管它是不是自 己的呢。 您千万别说白居易安贫乐道,他过日子奢侈着呢。他刚上班就买了一匹骏马,还雇了两 个保姆,有了女儿之后,还跟元稹他们夜夜笙歌。他是宁可花钱买豪车,也不愿花钱买新房。 本版稿件 综合《北京晚报》、新浪网等 本版图片 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