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域整理 高考同义词辨析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同义词辨析技法 《考试说明》中对词语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D级(应用)。从高考实践看,每 年一般是三道词语题,分别是实词、虚词、成语使用,2002年实词出人意料地考查了词语意义的解释,但 难度不大。为了便于讲细致、讲透彻,适应高考试卷的形式,我们依然把这一内容分为三个考点,本考点 只讲实词的运用 所谓“运用”,是指学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使用”也表明词语的结构、词性等知识 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础。我们从高考题型中归纳出以下特点①题型以同音词、近义词 的辨析为主:②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但又易忽视的词语:③干扰点为其中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 的词语:④考查重点为同音词、近义词的意义、用法及色彩方面的辨析。 十多年来,词语考查题已成为高考“语言理解与运用”部分必不可少的常规性题型。词语的考查重点是同 义词的选用、成语选用和虚词的选用,笔者谨以实例谈谈高考同义词的选用技法。 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等义词(衣服一一衣裳、母亲—一妈妈)意义 相同,在运用上一般可能相互替换。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种种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相互替换。同义 词在表达上有着积极作用,能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正 因为如此,考查同义词的正确使用,最能考查出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每年的考试都在这个知识点上 设了题。那么如何解答此类题目呢?现介绍一些常用技巧。 (一)传统技法 传统技法,就是利用传统的同义词的辨析方法来解题。它包括词义法、词素法、词色法、词性法以及词用 词义法,就是根据词义来辨析选用同义词的方法。词语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它具有相对的稳定 性。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是我们辨析同义词的基本前提。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都是 我们辨析同义词的切入点 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0年高考)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 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 雄伟,也同样令人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 C.云集品味赞叹D.聚集品味赞扬 此题考查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句要从“云集”“聚集”两词中挑选一个,可从词义的角 度来辨析。“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它含“来自四面八方”之意:而“聚集”是“集 合,凑在一起”的意思,只有“集中在一块”之义,故①句只能用“云集”。②句要从“品位”“品味”两 词中挑选一个,可以利用词性法(见后文)来辨析。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从语境看,②句只能用名 词“品位”而不能用动词“品味”。③句要从“赞扬”“赞叹”中选一个,可从词义的范围、程度来辨析。 赞扬”是“称赞表扬”的意思:而“赞叹”除了“称赞”义外,还带有“佩服(心折)”之义。前者范围 大、程度轻,后者范围小、程度重,故③句只能选“赞叹”,此题答案取B。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词素法 词素法,就是通过区分不同词素来辨析选用同义词的方法。许多同义词都含有不同的词素,而词义的差别 正是由这个不同词素造成的,在辨析同义词时,要善于抓住这个因素 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996年高考)
北海域整理 高考同义词辨析专题复习(教案) 一、高考同义词辨析技法 《考试说明》中对词语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D 级(应用)。从高考实践看,每 年一般是三道词语题,分别是实词、虚词、成语使用,2002 年实词出人意料地考查了词语意义的解释,但 难度不大。为了便于讲细致、讲透彻,适应高考试卷的形式,我们依然把这一内容分为三个考点,本考点 只讲实词的运用。 所谓“运用”,是指学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使用”也表明词语的结构、词性等知识 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础。我们从高考题型中归纳出以下特点:①题型以同音词、近义词 的辨析为主;②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但又易忽视的词语;③干扰点为其中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 的词语;④考查重点为同音词、近义词的意义、用法及色彩方面的辨析。 十多年来,词语考查题已成为高考 “语言理解与运用”部分必不可少的常规性题型。词语的考查重点是同 义词的选用、成语选用和虚词的选用,笔者谨以实例谈谈高考同义词的选用技法。 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等义词(衣服——衣裳、母亲——妈妈)意义 相同,在运用上一般可能相互替换。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种种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相互替换。同义 词在表达上有着积极作用,能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正 因为如此,考查同义词的正确使用,最能考查出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每年的考试都在这个知识点上 设了题。那么如何解答此类题目呢?现介绍一些常用技巧。 (一)传统技法 传统技法,就是利用传统的同义词的辨析方法来解题。它包括词义法、词素法、词色法、词性法以及词用 法。 词义法 词义法,就是根据词义来辨析选用同义词的方法。词语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它具有相对的稳定 性。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是我们辨析同义词的基本前提。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都是 我们辨析同义词的切入点。 例(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000 年高考)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 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 雄伟,也同样令人__。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此题考查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句要从“云集”“聚集”两词中挑选一个,可从词义的角 度来辨析。“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它含“来自四面八方”之意;而“聚集”是“集 合,凑在一起”的意思,只有“集中在一块”之义,故①句只能用“云集”。②句要从“品位”“品味”两 词中挑选一个,可以利用词性法(见后文)来辨析。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从语境看,②句只能用名 词“品位”而不能用动词“品味”。③句要从“赞扬”“赞叹”中选一个,可从词义的范围、程度来辨析。 “赞扬”是“称赞表扬”的意思;而“赞叹”除了“称赞”义外,还带有“佩服(心折)”之义。前者范围 大、程度轻,后者范围小、程度重,故③句只能选“赞叹”,此题答案取 B。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词素法 词素法,就是通过区分不同词素来辨析选用同义词的方法。许多同义词都含有不同的词素,而词义的差别 正是由这个不同词素造成的,在辨析同义词时,要善于抓住这个因素。 例(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996 年高考)
北海域整理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无以进, 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什么都不得不 A.装载徜徉致使割爱B.承载徘徊导致舍弃 C.装载徘徊致使舍 徜徉导致割爱 装载”“承载”的不同词素“装” 正是辨析的侧重点。“装载”的意思是“用运输工具装(人或 物)”,它是主体自己发出动作:“承载”的意思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它不是主体自己发出的动 作,据句中“使”“让”的出现,可判断第一处空线应为“承载”。由此排除A、C项。B、D项利用较异法 (见后文),可去掉选项中相同的成分而只区分“徘徊”徜徉”或“舍弃”“割爱”两组同义词中的一组即 可。利用突点法(见后文),辨析“舍弃”“割爱”。“舍弃”的意思是“放弃、不要”:“割爱”是“让出或 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与文中“什么”相应的是“舍弃”,包括了爱与不爱之物,有些虽爱,但不是“必 不可少之物”。此题不难得出正确项为B。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 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再如“协同、偕同”两个词,重点是区分“协”“偕”两个语素:协是协力的意思:偕是一起的意思。 词色法 词色法,就是根据词语的不同色彩来辨析同义词的方法。词色属于附加意义,它是词义中不反映事物本质 特点的部分,但也是理解词、使用词的重要根据。附加意义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意义。感情色彩, 即词义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语体色彩,即书面语和口语。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 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1年高考) 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 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 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 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 B.郑重演示引导 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 ①句要从“庄重”“郑重”两词中挑选一个,可从词色的角度来辨析。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 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感情态度色彩应是很明显的,所以要用表“严 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 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适了。可以排除A、C两项。②句可采用突 点法(见后文)解答,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 等语境标志词,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显然与句意不合。这样,又可排除B项,用不着看第③句即可知答案选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 个词是贬义词 4词性法 词性法,就是根据词性来区分同义词的方法。有的同义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表现的功能就不同。而 词义差别正是由这个不同的词性造成的,在辨析同义词时,要善于抓住这个因素。【见例(1)】 词用法 词用法,就是根据词语的搭配习惯来区分同义词的方法。词语的搭配习惯也是造成词义差别的一个因素, 利用它亦可帮助我们快速解题。 ①弄准搭配对象。如“爱护”适用于对下,“爱戴”适用于对上
北海域整理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_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__无以进, 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什么都不得不__。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爱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装载”“承载”的不同词素“装” “ 承”,正是辨析的侧重点。“装载”的意思是“用运输工具装(人或 物)”,它是主体自己发出动作;“承载”的意思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它不是主体自己发出的动 作,据句中“使”“让”的出现,可判断第一处空线应为“承载”。由此排除 A、C 项。B、D 项利用较异法 (见后文),可去掉选项中相同的成分而只区分“徘徊”“ 徜徉”或“舍弃”“割爱” 两组同义词中的一组即 可。利用突点法(见后文),辨析“舍弃”“割爱”。“舍弃”的意思是“放弃、不要”;“割爱”是“让出或 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与文中“什么”相应的是“舍弃”,包括了爱与不爱之物,有些虽爱,但不是“必 不可少之物”。此题不难得出正确项为 B。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 “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 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再如“协同、偕同”两个词,重点是区分“协”“偕”两个语素:协是协力的意思;偕是一起的意思。 词色法 词色法,就是根据词语的不同色彩来辨析同义词的方法。词色属于附加意义,它是词义中不反映事物本质 特点的部分,但也是理解词、使用词的重要根据。附加意义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意义。感情色彩, 即词义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语体色彩,即书面语和口语。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 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例(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001 年高考) ①这位发言人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 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 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 ①句要从“庄重”“郑重”两词中挑选一个,可从词色的角度来辨析。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 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感情态度色彩应是很明显的,所以要用表“严 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 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适了。可以排除 A、C 两项。②句可采用突 点法(见后文)解答,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 等语境标志词,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显然与句意不合。这样,又可排除 B 项,用不着看第③句即可知答案选 D。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 个词是贬义词。 4.词性法 词性法,就是根据词性来区分同义词的方法。有的同义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表现的功能就不同。而 词义差别正是由这个不同的词性造成的,在辨析同义词时,要善于抓住这个因素。【见例(1)】 词用法 词用法,就是根据词语的搭配习惯来区分同义词的方法。词语的搭配习惯也是造成词义差别的一个因素, 利用它亦可帮助我们快速解题。 ①弄准搭配对象。如“爱护”适用于对下,“爱戴”适用于对上
北海域整理 ②掌握语法功能。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 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副词兼形容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如“这事早己公开了”:可充 当状语,如“公开表态”:可充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从构词方法上辨析。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 并列式,一个是偏正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0年春季京皖3题)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 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 深切地领恰到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_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受,得到深刻的 A.流逝闪烁启发B.流逝闪耀启示 C.流泻闪烁启示D.流泻闪耀启发 [剖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用法。“流泻”一般用于水由上往下,“流逝”在①中比较好。“闪烁”带有若隐 现、忽明忽暗的意思,从②句中看不出来,且“欢腾热闹”的情景说明了灯光应是“闪耀”。“启示”含有 名词性意味,从搭配的角度看,“使我们得到启示”比较通顺,如果用“启发”不大通顺,“深刻的启示” 不少启发““样搭配比较好 例(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999年高考)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了。 A.窜改驱除融解B.篡改祛除融解 C.窜改祛除溶解D.篡改驱除溶解 ①句可用词义、词素法来解。“窜改”的意思是“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一般指文字上的改动:而 篡改”的意思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可见 ①句中只能用“篡改”。这样排除A、C两项。B、D项利用词用法,“祛除”的搭配对象常是疾病、疑惧或 迷信人所谓邪崇等:而“驱除ˆ的习惯搭配对象却不是这些东西,可见②句中只能用“祛除”。这样排除D项 不看③就可直接得出答案为B (二)现代技法 髙考试题为了考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常常给试题设置一个情境,让考生根据特定的语境辨析同义词, 正确使用词语:所以词语理解必须详审语境,具备语境意识。解同义词的选用题,最重要的是分析填充句 所涉及的具体语境,注意整体性和联系性,把选项与原文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做到形合、意合、境合。因 ,以整体理解语言材料为前提,结合利用各选项间的关系来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就是现代技法。它包括 语境法、突点法、较异法以及代入法。 语境法。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语境意义是指语言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是在 固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意义。《考试说明》中该考点虽然只提“正确使用词语”,但“使用” 词已体现出词语处在“动态”,所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选择恰当的词语。利用语境意义来解题的方法,就 是语境法。实际上该文所介绍的所有技巧都使用了此法 语境对语言表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词语的临时意义,这也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提供了依据和线 索,因而正确理解词义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境,也就等于找到了正 确选用同义词的钥匙。为了强化这一点,再举一例作专门解说。 例(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998年高考)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 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 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的假酒案
北海域整理 ②掌握语法功能。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 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副词兼形容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如“这事早已公开了”;可充 当状语,如“公开表态”;可充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从构词方法上辨析。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 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0 年春季京皖 3 题) ①2500 年前的孔子,曾对着____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 深切地领恰到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____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受,得到深刻的____。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剖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用法。“流泻”一般用于水由上往下,“流逝”在①中比较好。“闪烁”带有若隐若 现、忽明忽暗的意思,从②句中看不出来,且“欢腾热闹”的情景说明了灯光应是“闪耀”。“启示”含有 名词性意味,从搭配的角度看,“使我们得到启示”比较通顺,如果用“启发”不大通顺,“深刻的启示” “不少启发““样搭配比较好。 例(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999 年高考)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了。 A. 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 驱除 溶解 ①句可用词义、词素法来解。“窜改”的意思是“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一般指文字上的改动;而 “篡改”的意思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可见 ①句中只能用“篡改”。这样排除 A、C 两项。B、D 项利用词用法,“祛除”的搭配对象常是疾病、疑惧或 迷信人所谓邪崇等;而“驱除”的习惯搭配对象却不是这些东西,可见②句中只能用“祛除”。这样排除 D 项。 不看③就可直接得出答案为 B。 (二)现代技法 高考试题为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常常给试题设置一个情境,让考生根据特定的语境辨析同义词, 正确使用词语;所以词语理解必须详审语境,具备语境意识。解同义词的选用题,最重要的是分析填充句 所涉及的具体语境,注意整体性和联系性,把选项与原文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做到形合、意合、境合。因 此,以整体理解语言材料为前提,结合利用各选项间的关系来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就是现代技法。它包括 语境法、突点法、较异法以及代入法。 语境法。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语境意义是指语言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是在 固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意义。《考试说明》中该考点虽然只提“正确使用词语”,但“使用”一 词已体现出词语处在“动态”,所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选择恰当的词语。利用语境意义来解题的方法,就 是语境法。实际上该文所介绍的所有技巧都使用了此法。 语境对语言表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词语的临时意义,这也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提供了依据和线 索,因而正确理解词义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境,也就等于找到了正 确选用同义词的钥匙。为了强化这一点,再举一例作专门解说。 例(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998 年高考)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___,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___的假酒案
北海域整理 A.不止正确耸人听闻B.不只正确耸人听闻 C.不只准确骇人听闻D.不止准确骇人听闻 该题考査结合一定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运用能力。“不只”相当于“不但、不仅”的意思,是 关系,与“更……”相搭配,①句中的“更”字提示了语境,应和“不只”配合,构成递进关系:“不止” 是动词,意思是“继续不停”“超出一定的数量或范围”,显然不合语境。“准确”,指结果符合预期,②句 中的“预”字、后半句的“难免发生变化”都提示了语境,对词语的选择有启示和制约作用,后边用“准 确”为宜:如果选择了“正确”,就不必“变化”了,“正确”指言行符合道理。③“骇人听闻”,即“某 种坏事使人听了吃惊”的意思:“耸人听闻”说的是“一种言论行为,故意夸大而使人震惊”,在这里显然 只有前者符合语境。故本题答案为C。 突点法 突点法,即寻找突破点来解题的方法。因为同义词的辨析往往有多个子选项,只要我们从自己最熟悉或最 敢肯定的子选项入手,就可迅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当然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最熟悉的词语,切入点也 就不同。【见例(2)】 较异法 较异法,就是去同较异的方法。它适合于答案选项表述格式基本相同的题目。我们往往可以去掉选项中相 同的成分,通过比较相异的成分,迅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见例(2)】 代入法 代入法,就是将要辨析的同义词代入原句试读,凭借语感来确定选项的方法。代入试读,如果觉得语序语 意连贯,文脉畅通,就可确定为正确选项,当然运用此法要以特别强的语感能力为前提,否则“跟着感觉 走”就可能出错。但在利用其它解题方法确定答案后,利用此法作进一步验证,从而提高正确率也是非常 必要的。【例(略)】 同义词辨析解题,笔者尚未见过具有系统性、权威性的论著,仅从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以上一些方法,当然 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孤立使用,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但望能有助于高中的同学们,并祈 得到同仁学者们的指教
北海域整理 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该题考查结合一定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运用能力。“不只”相当于“不但、不仅”的意思,是连词,表递进 关系,与“更……”相搭配,①句中的“更”字提示了语境,应和“不只”配合,构成递进关系;“不止” 是动词,意思是“继续不停”“超出一定的数量或范围”,显然不合语境。“准确”,指结果符合预期,②句 中的“预”字、后半句的“难免发生变化” 都提示了语境,对词语的选择有启示和制约作用,后边用“准 确”为宜;如果选择了“正确”,就不必“变化”了,“正确”指言行符合道理。③ “骇人听闻”,即“某 种坏事使人听了吃惊”的意思;“耸人听闻”说的是“一种言论行为,故意夸大而使人震惊”,在这里显然 只有前者符合语境。故本题答案为 C。 突点法 突点法,即寻找突破点来解题的方法。因为同义词的辨析往往有多个子选项,只要我们从自己最熟悉或最 敢肯定的子选项入手,就可迅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当然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最熟悉的词语,切入点也 就不同。【见例(2)】 较异法 较异法,就是去同较异的方法。它适合于答案选项表述格式基本相同的题目。我们往往可以去掉选项中相 同的成分,通过比较相异的成分,迅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见例(2)】 代入法 代入法,就是将要辨析的同义词代入原句试读,凭借语感来确定选项的方法。代入试读,如果觉得语序语 意连贯,文脉畅通,就可确定为正确选项,当然运用此法要以特别强的语感能力为前提,否则“跟着感觉 走”就可能出错。但在利用其它解题方法确定答案后,利用此法作进一步验证,从而提高正确率也是非常 必要的。【例(略)】 同义词辨析解题,笔者尚未见过具有系统性、权威性的论著,仅从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以上一些方法,当然 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孤立使用,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但望能有助于高中的同学们,并祈 得到同仁学者们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