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逍遥回中 班级:九一班 姓名:孙俊辉
1 学 校:逍 遥 回 中 班 级:九 一 班 姓 名:孙 俊 辉
探究学习语文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期第一课时 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也许已经写得一手漂亮的行楷字,已经有 意识的自主的进行阅读和写作,掌握了学习的一些方法并主动自觉培养积极健康 的人生态度,在思想上日趋成熟,更加明白了学习的必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中 三是初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同学们一定要潜心学习,奋发向上,古人说:“行 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行程百里走完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了一半,因为事情越 接近成功越困难,所谓黎明前最黑暗,成功前最渺茫。为了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今天有必要探讨一下语文学习作用和学习语文需 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语文学习的作用 1.帮助我们积累字词2、拓展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4、接受文学名著的熏陶 5、激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力6、逐步掌握分析文章的能力 学习语文需要注意的问题: 1.广泛的阅读,要有选择性的阅读,例如,课外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和小说,古 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繁星·春水》《骆驼祥子》《格列夫游记》《鲁滨逊漂流记》 2.以课本为依据包括七一一九年级课本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字词并背诵部分优 秀古代诗词,注意字词的积累。 3.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懂就问,下去后组织好个人 的复习,在此送给同学们四句话: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c.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d.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 刘心武在《起点之美》中说:“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终点之美,属于优胜 者。”总之,语文课本所涉及的教材、它的作用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 用 即它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过渡,目的是培养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我 们能灵活、自如、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文知识,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 想 课后反思
2 探 究 学 习 语 文 作 用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本期第一课时 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也许已经写得一手漂亮的行楷字,已经有 意识的自主的进行阅读和写作,掌握了学习的一些方法并主动自觉培养积极健康 的人生态度,在思想上日趋成熟,更加明白了学习的必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中 三是初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同学们一定要潜心学习,奋发向上,古人说:“行 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行程百里走完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了一半,因为事情越 接近成功越困难,所谓黎明前最黑暗,成功前最渺茫。为了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今天有必要探讨一下语文学习作用和学习语文需 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语文学习的作用: 1. 帮助我们积累字词 2、拓展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3、 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 4、接受文学名著的熏陶 5、激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6、逐步掌握分析文章的能力 学习语文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广泛的阅读,要有选择性的阅读,例如,课外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和小说,古 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繁星·春水》《骆驼祥子》《格列夫游记》《鲁滨逊漂流记》 2. 以课本为依据包括七——九年级课本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字词并背诵部分优 秀古代诗词,注意字词的积累。 3. 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懂就问,下去后组织好个人 的复习,在此送给同学们四句话: a.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c.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d.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 刘心武在《起点之美》中说:“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终点之美,属于优胜 者。”总之,语文课本所涉及的教材、它的作用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用” 即它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过渡,目的是培养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我 们能灵活、自如、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文知识,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 想。 课后反思:
《沁园春·雪》 本期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形象之美,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 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 体验。(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 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 的名篇。(板书课题) 介绍词的知识 词, 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 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 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 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 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 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 志和胜利的信心 四、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 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 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 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二)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请乔江艳同学上台标注) 分()外妖娆 成吉思汪() 数()风流人物 今朝()
3 《沁 园 春 ·雪》 本期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形象之美,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 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 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 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 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 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介绍写作背景。 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 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 了这首词。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 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 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 志和胜利的信心。 四、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 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 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 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二)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请乔江艳同学上台标注)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三)课文分析(以问题引导,层层紧扣)学习上阕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 出来。 封飘莽莽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望”字。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 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 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 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 髙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 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5)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 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 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学习下阕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 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 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 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 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 词。【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 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 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 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 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 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 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5)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 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2、总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 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
4 (三)课文分析(以问题引导,层层紧扣)学习上阕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 出来。 封 飘 莽莽 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望”字。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 3)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 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 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 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 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 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5)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 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 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学习下阕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 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 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 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 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 词。 【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 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 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 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 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 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 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5)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 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2、总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 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
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3、课堂反馈训练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 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 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 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 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 作大气磅礴,格调髙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 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3、找出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诗词3首,并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总写北国雪景 上阕写景 实写北国风光 想象雪后美景 承上启下,由景到人 下阕议论抒情一一评论历史人物一一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赞颂当代英雄 一一热爱祖国山河歌颂革命人民 课后记:
5 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3、课堂反馈训练: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 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 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 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 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 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 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3、找出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诗词 3 首,并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总写北国雪景 上阕写景 ——实写北国风光 ——想象雪后美景 ——承上启下,由景到人 下阕议论抒情 ——评论历史人物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赞颂当代英雄 ——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革命人民 课后记:
雨说一一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本期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式:诵读启发式教学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 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心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我是大海的叹息,是 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 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一一雨。那么,现在我 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 笑的?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 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 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一面学习, 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 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 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 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 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 水落石出。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 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
6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本期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式:诵读启发式教学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 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心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我是大海的叹息,是 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 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 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 笑的? 1 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 年生于山东济 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 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一面学习,一 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 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 年成为 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 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 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 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 水落石出。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 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
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 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 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 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王 赛君杜梦柯】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 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 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 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 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牛活 4.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 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 “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 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 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岀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 有希望了。 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 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 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注:A、见书中句子;B、引导学 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 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 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点明中心,照应标 8.讲解诗歌的寓意: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一一牺牲自 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 “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 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 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 的把握 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眠》孟浩然:“春·
7 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 1-5 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 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 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 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王 赛君 杜梦柯】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 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 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 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 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 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 “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 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 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 有希望了。 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 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 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A、见书中句子;B、引导学 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 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 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8.讲解诗歌的寓意: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 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总结 本诗于 1979 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 “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 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 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 的把握。 作业: 1、 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眠》孟浩然:“春…
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 是 板书设计: 【雨说】 田圃牧场 在期盼中来临 鱼塘小溪 带着爱心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对孩子的絮语 鼓励孩子们笑对生活 雨的归宿:一一我来了就不再回去了,我就快乐的安息 课后感
8 处处…夜…花…” 2、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 是……” 板书设计: 【雨 说】 田圃 牧场 在期盼中来临 鱼塘 小溪 带着爱心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对孩子的絮语 鼓励孩子们笑对生活 雨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了,我就快乐的安息。 课后感:
《星星变奏曲》 本期第六、七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学会比较阅读,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品味本诗的语言,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 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方式:启发式诵读式 导入新课 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 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 改。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 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则是人性 的高贵。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板书课题】 释体 《星星变奏曲》是我国当代诗人江河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 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 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 望之歌。它用茫茫黑夜中的“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 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有力否定,对光明和 理想的无限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于献身的决心。它以情境的 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 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初读(感知) 1、听读(板书)【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教师可范读】】 赏析诗歌 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 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品味:“星星”象征光明和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夜里”象征黑暗的现实世界 “凝望”“寻找”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渴盼。“遥远的安慰”写 出了星星对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的抚慰: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虽然微弱,虽 然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它能接济人们心灵的渴盼,能给人们希望与鼓舞。 这四行诗运用假设和反问,构成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2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品味:“都是一首诗”比喻生活中的美好;“都是一颗星”比喻生活中的光明;“像 蜜蜂在心头颤动”比喻生活中的春意。这五行诗,连用三个比喻,描绘了一种诗 意盎然的幸福生活:运用“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9 《星 星 变 奏 曲》 本期第六、七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学会比较阅读,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品味本诗的语言,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 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方式: 启发式 诵读式 导入新课: 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 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 改。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 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则是人性 的高贵。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板书课题】 释体: 《星星变奏曲》是我国当代诗人江河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 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 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 望之歌。它用茫茫黑夜中的“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 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有力否定,对光明和 理想的无限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于献身的决心。它以情境的 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 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一、初读(感知) 1、听读(板书)【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教师可范读】】 赏析诗歌: 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 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品味:“星星”象征光明和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夜里”象征黑暗的现实世界。 “凝望”“寻找”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渴盼。“遥远的安慰”写 出了星星对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的抚慰: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虽然微弱,虽 然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它能接济人们心灵的渴盼,能给人们希望与鼓舞。 这四行诗运用假设和反问,构成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2.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品味:“都是一首诗”比喻生活中的美好;“都是一颗星”比喻生活中的光明;“像 蜜蜂在心头颤动”比喻生活中的春意。这五行诗,连用三个比喻,描绘了一种诗 意盎然的幸福生活;运用“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3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 品味:“柔软得像一片湖”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 给人温柔如梦的感受。美丽安静的“睡莲”也烘托出了夜的静谧。飞舞的“萤火 虫”和一闪一闪的“星星”以动衬静,平添了这幅“静夜图”的生趣。这三行诗, 描绘了一个夏夜般柔美的世界,给人以如梦如幻的美妙感受,能激起读者对这种 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 4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品味:“鸟落满枝头”’描摹了一幅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动感、充满美感的 画面,令人心驰神往。“像星星落满天空”,描绘了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给人向 上的力量。“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 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朦 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这四行诗,描写了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表现了“春 天”之美,“光明”之美。 5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 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品味:“寒冷”“寂寞”用形象的语句描写了人们在黑暗中的生存状态,“寻找星 星点点的希望”,透视出人们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四行诗 与上一节的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和“谁还会”的反问句式, 起构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 表达。 6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 覆盖在心头 品味:“一年又一年”,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在苦难中生活得太久太 久,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渴盼得太苦太苦。“苦难的诗”是痛苦的结晶,是压 抑的记录,也是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小星星”明 写星星的颤抖,实写人们心灵的颤抖,写人们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 得不到温暖。“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写出了人们心灵的寒冷孤寂。这五行诗与第 节的第五至九行诗相互照应,这五行诗句中浸透了苦难,第一节的诗句溢满了 幸福,在强烈的对比中,呈现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7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品味:“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描写了夜晚的严寒、冷酷、死寂、沉闷,写出了 种孤苦冷落的气氛,给人一种迷茫失落的感受。“瘦小的星”比喻人们对光明的 微茫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 “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这三行诗与第二节的第十一至十二行诗同是描写 夜晚,一个是冷酷无情的夜,一个是温馨迷人的夜,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更加 表现出现实之黑暗,理想之美好。 8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品味:“飘动的旗子”“火”象征胜利与希望、光明与温暖。“谁不喜欢飘动的旗 子,喜欢火”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企盼。“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一一 升起”“去照亮大阳照不到的地方”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 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已,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从局部看
10 3.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 动 品味:“柔软得像一片湖”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 给人温柔如梦的感受。美丽安静的“睡莲”也烘托出了夜的静谧。飞舞的“萤火 虫”和一闪一闪的“星星”以动衬静,平添了这幅“静夜图”的生趣。这三行诗, 描绘了一个夏夜般柔美的世界,给人以如梦如幻的美妙感受,能激起读者对这种 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 4.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品味:“鸟落满枝头”,描摹了一幅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动感、充满美感的 画面,令人心驰神往。“像星星落满天空”,描绘了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给人向 上的力量。“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 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朦 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这四行诗,描写了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表现了“春 天”之美,“光明”之美。 5.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 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品味:“寒冷”“寂寞”用形象的语句描写了人们在黑暗中的生存状态,“寻找星 星点点的希望”,透视出人们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四行诗 与上一节的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和“谁还会”的反问句式, 一起构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 表达。 6.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 覆盖在心头 品味:“一年又一年”,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在苦难中生活得太久太 久,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渴盼得太苦太苦。“苦难的诗”是痛苦的结晶,是压 抑的记录,也是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小星星”明 写星星的颤抖,实写人们心灵的颤抖,写人们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 得不到温暖。“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写出了人们心灵的寒冷孤寂。这五行诗与第 一节的第五至九行诗相互照应,这五行诗句中浸透了苦难,第一节的诗句溢满了 幸福,在强烈的对比中,呈现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7.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品味:“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描写了夜晚的严寒、冷酷、死寂、沉闷,写出了一 种孤苦冷落的气氛,给人一种迷茫失落的感受。“瘦小的星”比喻人们对光明的 微茫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 “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这三行诗与第二节的第十一至十二行诗同是描写 夜晚,一个是冷酷无情的夜,一个是温馨迷人的夜,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更加 表现出现实之黑暗,理想之美好。 8.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品味:“飘动的旗子”“火”象征胜利与希望、光明与温暖。“谁不喜欢飘动的旗 子,喜欢火”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企盼。“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去照亮大阳照不到的地方”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 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已,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从局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