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编码理论》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六章 Turbo码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9,文件大小:447.26KB,团购合买
6.1 编织码编码基本原理 6.2 编织码的译码 6.3 编织卷积码的活性距离特性 6.4 基于删余技术的编织码 6.5 编织码的因子图与和积算法分析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六章Turbo码 虽然软判决译码、级联码和编码调制技术都对信道码的设计和发 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其增益与Shannon理论极限始终都存在2~ 3dB的差距。因此,在Turbo码提出以前,信道截止速率Ro一直被 认为是差错控制码性能的实际极限,Shannon极限仅仅是理论上的极 限,是不可能达到的。 根据Shannon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在信道传输速率R不超过信道 容量C的前提下,只有在码组长度无限的码集合中随机地选择编码 码字并且在接收端采用最大似然译码算法时,才能使误码率接近为 零。但是最大似然译码的复杂性随编码长度的增加而加大,当编码长 度趋于无穷大时,最大似然译码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人们认为随机 性编译码仅仅是为证明定理存在性而引入的一种数学方法和手段,在 实际的编码构造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1993年于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通信会议(1CC93)上,两位任 教于法国不列颠通信大学的教授C.Berrou、A.Glavieux和他们的缅 甸籍博士生P.thitimajshima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信道编码方案一一 Turbo码,由于它很好地应用了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中的随机性 编、译码条件,从而获得了几乎接近shannon理论极限的译码性能

第六章 Turbo 码 虽然软判决译码、级联码和编码调制技术都对信道码的设计和发 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其增益与 Shannon 理论极限始终都存在 2~ 3dB 的差距。因此,在 Turbo 码提出以前,信道截止速率 R0一直被 认为是差错控制码性能的实际极限,Shannon 极限仅仅是理论上的极 限,是不可能达到的。 根据 Shannon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在信道传输速率 R 不超过信道 容量 C 的前提下,只有在码组长度无限的码集合中随机地选择编码 码字并且在接收端采用最大似然译码算法时,才能使误码率接近为 零。但是最大似然译码的复杂性随编码长度的增加而加大,当编码长 度趋于无穷大时,最大似然译码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人们认为随机 性编译码仅仅是为证明定理存在性而引入的一种数学方法和手段,在 实际的编码构造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 1993 年于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通信会议(ICC'93)上,两位任 教于法国不列颠通信大学的教授 C.Berrou、A.Glavieux 和他们的缅 甸籍博士生 P.thitimajshima 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信道编码方案—— Turbo 码,由于它很好地应用了 shannon 信道编码定理中的随机性 编、译码条件,从而获得了几乎接近 shannon 理论极限的译码性能

Claude Berrou Dave Forney Turbo码又称并行级联卷积码(PCCC,Paralle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它巧妙地将卷积码和随机交织器结合在一起, 在实现随机编码思想的同时,通过交织器实现了由短码构造长码的方 法,并采用软输出迭代译码来逼近最大似然译码。可见,Tubo码充 分利用了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的基本条件,因此得到了接近 Shannon极限的性能。 在介绍Turbo码的首篇论文里,发明者Berrou仅给出了Turbo 码的基本组成和迭代译码的原理,而没有严格的理论解释和证明。因 此,在Tubo码提出之初,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J.Hagenauer首先系统地阐明了迭代译码的原理,并推导了二进制分 组码与卷积码的软输入软输出译码算法。由于在Tubo码中交织器 的出现,使其性能分析异常困难,因此S.Benedetto等人提出了均匀 交织(UI,Uniform interleaver)的概念,并利用联合界技术给出了 Turbo码的平均性能上界。D.Divsalar等人也根据卷积码的转移函 数,给出了Turbo码采用MLD时的误比特率上界。对于Turbo码 来说,标准联合界在信噪比较小时比较宽松,只有在信噪比较大时才

Turbo 码又称并行级联卷积码 (PCCC,Paralle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它巧妙地将卷积码和随机交织器结合在一起, 在实现随机编码思想的同时,通过交织器实现了由短码构造长码的方 法,并采用软输出迭代译码来逼近最大似然译码。可见,Turbo 码充 分利用了 Shannon 信道编码定理的基本条件,因此得到了接近 Shannon 极限的性能。 在介绍 Turbo 码的首篇论文里,发明者 Berrou 仅给出了 Turbo 码的基本组成和迭代译码的原理,而没有严格的理论解释和证明。因 此,在 Turbo 码提出之初,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J.Hagenauer 首先系统地阐明了迭代译码的原理,并推导了二进制分 组码与卷积码的软输入软输出译码算法。由于在 Turbo 码中交织器 的出现,使其性能分析异常困难,因此 S.Benedetto 等人提出了均匀 交织(UI,Uniform interleaver)的概念,并利用联合界技术给出了 Turbo 码的平均性能上界。D.Divsalar 等人也根据卷积码的转移函 数,给出了 Turbo 码采用 MLD 时的误比特率上界。对于 Turbo 码 来说,标准联合界在信噪比较小时比较宽松,只有在信噪比较大时才 Claude Berrou Dave Forney

能实现对Turbo码性能的度量。因此,T.M.Duman、L.Sason和 D.Divsalar等人在Gallager限等已有性能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 进.扩展了Turbo码性能界的紧致范围。D.Divsalar等人还根据递归 系统卷积码的特点提出了有效自由距离的概念,并说明在设计Tubo 码时应该使码字有效自由距离尽可能大。L.C.Perez等人从距离谱的 角度对Turbo码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证明可以通过增加交织长度或 采用本原反馈多项式增加分量码的自由距离来提高Tbo码的性能。 他们还证明了Turbo码虽然自由距离比较小,但其低重量码字的数 目较少,从而解释了低信噪比条件下Tubo码性能优异的原因,并 提出了交织器增益的概念。S.Dolinar的研究表明,Turbo码的最小 距离码字主要由重量为2的输入信息序列生成,是形成错误平台的主 要原因。为提高高信噪比条件下Tubo码的性能,就必须提高低重 输入信息序列的输出码重。J.Seghers系统地分析了Turbo码的距离 特性。由于交织器的存在,无法给出Tubo码自由距离的严格数学 表示,相应地也出现了许多分析和计算Tubo码最小距离、重量分 布和性能上限的方法。A.Ambroze还构造了Turbo码的树图,用来 作为计算码字距离谱的工具。此外,R.Tanner、E.Offer和K.Engdahl 分别从代数和统计的角度对Turbo码进行了分析。考虑到Turbo码 的延时问题,E.Hal等人提出了面向流的Turbo码。也可以用其他 系统模型采描述Turbo码及其迭代译码过程:T.Richardson把Turbo 码作为一个动力学系统进行描述;A.Khandani则把Turbo码考虑成 一个周期性的线性系统;J.Laertyy,X.Ge和R.Kschischang描述了

能实现对 Turbo 码性能的度量。因此,T.M.Duman、I.Sason 和 D.Divsalar 等人在 Gallager 限等已有性能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 进.扩展了 Turbo 码性能界的紧致范围。D.Divsalar 等人还根据递归 系统卷积码的特点提出了有效自由距离的概念,并说明在设计 Turbo 码时应该使码字有效自由距离尽可能大。L.C.Perez 等人从距离谱的 角度对 Turbo 码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证明可以通过增加交织长度或 采用本原反馈多项式增加分量码的自由距离来提高 Turbo 码的性能。 他们还证明了 Turbo 码虽然自由距离比较小,但其低重量码字的数 目较少,从而解释了低信噪比条件下 Turbo 码性能优异的原因,并 提出了交织器增益的概念。S.Dolinar 的研究表明,Turbo 码的最小 距离码字主要由重量为 2 的输入信息序列生成,是形成错误平台的主 要原因。为提高高信噪比条件下 Turbo 码的性能,就必须提高低重 输入信息序列的输出码重。J.Seghers 系统地分析了 Turbo 码的距离 特性。由于交织器的存在,无法给出 Turbo 码自由距离的严格数学 表示,相应地也出现了许多分析和计算 Turbo 码最小距离、重量分 布和性能上限的方法。A.Ambroze 还构造了 Turbo 码的树图,用来 作为计算码字距离谱的工具。此外,R. Tanner、E.Offer 和 K.Engdahl 分别从代数和统计的角度对 Turbo 码进行了分析。考虑到 Turbo 码 的延时问题,E. Hall 等人提出了面向流的 Turbo 码。也可以用其他 系统模型采描述 Turbo 码及其迭代译码过程:T.Richardson 把 Turbo 码作为一个动力学系统进行描述;A. Khandani 则把 Turbo 码考虑成 一个周期性的线性系统;J.Laertyy, X.Ge 和 F. Kschischang 描述了

Turbo码的图模型;在图模型的基础上,MaKay等人证明了Turbo 码的校验矩阵与LDPC码的校验矩阵是等价的,从而可以将Turbo 码看成一类特殊的LDPC。 6.1 Turbo码的编码 Tubo码的编码结构可以分为并行级联卷积码(PCCC)、串行级联 卷积码(SCCC)和混合级联卷积码(HCCC)三种,如图6.1所示。 分量编码器1 接 交织器 穿刺矩阵 分量编码器2 外码编码器 交织器 内码编码器 ] 交织器1 并行编码器 外码编码器 交织器2 内码编码器 te]

Turbo 码的图模型;在图模型的基础上,MaKay 等人证明了 Turbo 码的校验矩阵与 LDPC 码的校验矩阵是等价的,从而可以将 Turbo 码看成一类特殊的 LDPC。 6.1 Turbo 码的编码 Turbo 码的编码结构可以分为并行级联卷积码(PCCC)、串行级联 卷积码(SCCC)和混合级联卷积码(HCCC)三种,如图 6.1 所示。 分量编码器1 分量编码器2 交织器 复 穿 接 刺 矩 阵 (a) 外码编码器 交织器 内码编码器 (b) 外码编码器 交织器2 内码编码器 交织器1 并行编码器 (c)

外码编码器 交织器1 内码编码器1 交织器2 内码编码器2 图6.1 Turbo码的几种编码结构(a)PCCC(b)SCCC(c)HCCC-I (d)HCCC-IⅡ 1993年,C.Berrou提出的Turbo码就是PCCC结构,主要由分 量编码器、交织器、穿刺矩阵和复接器组成。分量码一般选择为递归 系统卷积(RSC)码,当然也可以选择分组码、非递归卷积(NRC) 码以及非系统卷积(NSC)码。通常两个分量码采用相同的生成矩阵 (也可不同)。若两个分量码的码率分别为R1和R2,则Turbo码的 码率为: R= RR R+R-RR (6.1) 在AWGN信道上对PCCC的性能仿真证明,当BER随SNR的 增加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下降缓慢甚至不再降低的情况,一 般称为误码平台(error floor)。为解决这个问题,l996年,S.Benedetto 提出了串行级联卷积码(SCCC)的概念,它综合了Forney串行级 联码(RS码+卷积码)和Turbo码(PCCC)的特点,在适当的信 噪比范围内,通过迭代译码可以达到非常优异的译码性能。Benedetto

外码编码器 交织器1 交织器2 内码编码器1 (d) 内码编码器2 图 6.1 Turbo 码的几种编码结构(a)PCCC(b)SCCC(c)HCCC-I (d)HCCC-II 1993 年,C.Berrou 提出的 Turbo 码就是 PCCC 结构,主要由分 量编码器、交织器、穿刺矩阵和复接器组成。分量码一般选择为递归 系统卷积(RSC)码,当然也可以选择分组码、非递归卷积(NRC) 码以及非系统卷积(NSC)码。通常两个分量码采用相同的生成矩阵 (也可不同)。若两个分量码的码率分别为 R1和 R2,则 Turbo 码的 码率为: 1 2 1 2 12 R R R R R RR = + − (6.1) 在 AWGN 信道上对 PCCC 的性能仿真证明,当 BER 随 SNR 的 增加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下降缓慢甚至不再降低的情况,一 般称为误码平台(error floor)。为解决这个问题,1996 年,S.Benedetto 提出了串行级联卷积码(SCCC)的概念,它综合了 Forney 串行级 联码(RS 码+卷积码)和 Turbo 码(PCCC)的特点,在适当的信 噪比范围内,通过迭代译码可以达到非常优异的译码性能。Benedetto

的研究表明,为使SCCC达到比较好的译码性能,至少其内码要采 用递归系统卷积码,外码也应选择具有较好距离特性的卷积码。若外 码编码器和内码编码器的编码速率分别为R,和R,则SCCC的码率 R为: R=RXR (6.2) HCCC是将前两种方案结合起来,从而既能在低SNR下获得较 好的译码性能,又能有效地消除PCCC的误码平台,称为混合级联 卷积码。综合串行和并行级联的方案很多,这里只给出两种常见的方 案,一是采用卷积码和SCCC并行级联的编码方案,如图6.1(c) 所示;另一种是以卷积码为外码,以PCCC为内码的混合级联编码 结构,如图6.1(d)所示。 我们主要讨论PCCC结构的卷积码。为便于讨论,将PCCC编码结 构重画为图6.2(a)所示。 u=(4o,41,…,uK-1) →v0=(0,0,…,y1) 分量编码器 →v0=(,y0,…,) π 分量编码器2 →v2=(2,2,…,2) (a]

的研究表明,为使 SCCC 达到比较好的译码性能,至少其内码要采 用递归系统卷积码,外码也应选择具有较好距离特性的卷积码。若外 码编码器和内码编码器的编码速率分别为 Ro和 RI,则 SCCC 的码率 R 为: R=Ro×RI (6.2) HCCC 是将前两种方案结合起来,从而既能在低 SNR 下获得较 好的译码性能,又能有效地消除 PCCC 的误码平台,称为混合级联 卷积码。综合串行和并行级联的方案很多,这里只给出两种常见的方 案,一是采用卷积码和 SCCC 并行级联的编码方案,如图 6.1(c) 所示;另一种是以卷积码为外码,以 PCCC 为内码的混合级联编码 结构,如图 6.1(d)所示。 我们主要讨论 PCCC 结构的卷积码。为便于讨论,将 PCCC 编码结 构重画为图 6.2(a)所示。 分量编码器1 分量编码器2 (a) π 01 1 (,, , ) K uu u u =  − (0) (0) (0) (0) 01 1 ( , ,, ) K vv v = − v  (1) (1) (1) (1) 01 1 ( , ,, ) K vv v = − v  (2) (2) (2) (2) 01 1 ( , ,, ) K vv v = − v 

] 图6.2PCCC编码器基本结构 系统包括输入信息序列u,两个(2,1,v)系统反馈(递归)卷积 编码器,一个交织器(用π表示)。假设信息序列含有K*个信息比特 以及ⅴ个结尾比特(以便返回到全0态),其中ⅴ是第一个编码器的 约束长度,因此有K=K*十V,信息序列可表示为: u=(4o,41,…uk-1) (6.3) 由于编码器是系统的,因此信息序列就等于第一个输出序列,即: u=v0=(0,y0,…y) (6.4) 第一个编码器输出的校验序列为: v四=(9,",…y) (6.5) 交织器对K个比特进行扰序处理,得到,第二个编码器输出的校 验序列为: v②=(2,y2,y2) (6.6) 从而最终的发送序列(码字)为: V=(0gg2,02,222) (6.7)

(b) (0) v (1) v (2) v u π u′ 图 6.2 PCCC 编码器基本结构 系统包括输入信息序列 u,两个(2,1,v)系统反馈(递归)卷积 编码器,一个交织器(用π 表示)。假设信息序列含有 K*个信息比特 以及 v 个结尾比特(以便返回到全 0 态),其中 v 是第一个编码器的 约束长度,因此有 K=K*+v,信息序列可表示为: 01 1 (,, ) K uu u u =  − (6.3) 由于编码器是系统的,因此信息序列就等于第一个输出序列,即: (0) (0) (0) (0) 01 1 (,, ) K vv v u v = =  − (6.4) 第一个编码器输出的校验序列为: (1) (1) (1) (1) 01 1 (,, ) K vv v = − v  (6.5) 交织器对 K 个比特进行扰序处理,得到u′,第二个编码器输出的校 验序列为: (2) (2) (2) (2) 01 1 (,, ) K vv v = − v  (6.6) 从而最终的发送序列(码字)为: (0) (1) (2) (0) (1) (2) (0) (1) (2) 0 00 1 11 1 1 1 (,, ) KKK vvv vvv v v v = −−− v  (6.7)

因此,对该编码器来说,码字长度N=3K,R=K*N=(K一v)3K, 当K比较大时,约为13。 在图6.2(b)中,两个分量码都是(2,1,4)系统反馈编码器,具 有相同的生成矩阵,为: G(D)=[1(1+D4)/1+D+D2+D3+D4)] (6.8) 对于Turbo码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得到靠近Shannon限的系统性能,信息分组长度(交织器 大小)K一般比较大,通常至少几千个比特。 (2)对于分量码来说,一般选择相同结构,且约束长度较短,通常 v≤4 (3)递归分量码(由系统反馈编码器产生)会比非递归分量码(前 馈编码器)有更好的性能; (4)高码率可通过穿刺矩阵产生,如图6.2(b)中,可通过交替输 出v0和v2②得到1/2的编码速率。 (5)通过增加分量码和交织器也可得到较低编码速率的Tubo码, 如图6.3所示

因此,对该编码器来说,码字长度 N=3K,Rt=K*/N=(K-v)/3K, 当 K 比较大时,约为 1/3。 在图 6.2(b)中,两个分量码都是(2,1,4)系统反馈编码器,具 有相同的生成矩阵,为: 4 234 G( ) [1 (1 ) /(1 D D DD D D = + ++ + + )] (6.8) 对于 Turbo 码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为了得到靠近 Shannon 限的系统性能,信息分组长度(交织器 大小)K 一般比较大,通常至少几千个比特。 (2) 对于分量码来说,一般选择相同结构,且约束长度较短,通常 v≤4。 (3) 递归分量码(由系统反馈编码器产生)会比非递归分量码(前 馈编码器)有更好的性能; (4) 高码率可通过穿刺矩阵产生,如图 6.2(b)中,可通过交替输 出 (1) v 和 (2) v 得到 1/2 的编码速率。 (5) 通过增加分量码和交织器也可得到较低编码速率的 Turbo 码, 如图 6.3 所示

y(0) 分量编码器1 ) π 分量编码器2 →v(2) 分量编码器3 y3) 图6.3速率R=1/4的Turbo码 (6)最好的交织器能够对比特以伪随机的方式进行排序,传统的块 交织器(行-列在Turbo码中性能不好,除非block长度很短; (7)由于交织器只是对比特位置进行重新排序,因此,交织后的序 列r与原始序列u具有相同的重量; (8)对每个分量码来说,用BCJR(或MAP)算法作为SISO译码 器能够获得最好的性能;因为MAP译码器使用了前向-后向算 法,信息是以bock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对第一个分量译码 器来说,附加ⅴ个0比特能够让它返回到全0态;但对于第二 个译码器来说,由于交织器的作用,将不能返回到全0态。 图6.2(b)所示的编码器,穿刺后得到1/2的码率。此时穿刺矩阵可 其输出就为V=(,y0v2,)。 Tubo码有两个缺点:(1)较大的译码时延,这是由于block长度较

分量编码器1 分量编码器2 π1 (0) v (1) v (2) v u 分量编码器3 π 2 (3) v 图 6.3 速率 R=1/4 的 Turbo 码 (6) 最好的交织器能够对比特以伪随机的方式进行排序,传统的块 交织器(行-列)在 Turbo 码中性能不好,除非 block 长度很短; (7) 由于交织器只是对比特位置进行重新排序,因此,交织后的序 列u′与原始序列 u 具有相同的重量; (8) 对每个分量码来说,用 BCJR(或 MAP)算法作为 SISO 译码 器能够获得最好的性能;因为 MAP 译码器使用了前向-后向算 法,信息是以 block 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对第一个分量译码 器来说,附加 v 个 0 比特能够让它返回到全 0 态;但对于第二 个译码器来说,由于交织器的作用,将不能返回到全 0 态。 图 6.2(b)所示的编码器,穿刺后得到 1/2 的码率。此时穿刺矩阵可 以为 1 0 0 1 P   =    ,其输出就为 (0) (1) (0) (2) 00 11 v = ( , ,) vv vv  。 Turbo 码有两个缺点:(1)较大的译码时延,这是由于 block 长度较

大、译码需要多次迭代造成的。这样对于实时业务或高速数据的传输 就非常不利;(2)BER在105后会出现误码平台,这是由于Turbo 码的重量分布造成的。对于某些对BER要求较高的应用就不适合, 当然通过交织器的设计能够提供码字的最小距离,从而降低误码平 台。 例6.1:结尾卷积码的重量谱 考虑(2,1,4)非系统前馈卷积码,编码器生成矩阵为: G(D)=[1+D+D+D3+D41+D](6.9) 该码的最小自由距离是6,对应的输入信息序列为(110.)。如果该 编码器转为系统反馈形式,生成矩阵为: GB(D)=[1(1+D4)11+D+D2+D3+D4)] (6.10) 由于码是相同的,因此自由距离仍是6,但在这种情况下,最小重量 码字是由信息序列(10000100.)产生的,即u(D)=1+D。两个不同 的编码器得到相同的码,但信息序列和码字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同【说 明:Tubo码编码的对象是长度固定的数据序列,即在编码过程中首 先将输入信息数据分成长度与交织长度相同的数据序列,然后对每个 数据序列进行编码。如果Tub0码的分量码在数据序列编码结束时 利用结尾比特使得网格图状态归零,则Tubo码可等效为一个分组 码。】设每个编码器信息长度为K*=K一4,附加4个比特让编码器 返回到全0态,此时,我们就可得到(N,K*)=(2K,K一4)的 分组码,码率为R=(K-4)/2K,当K很大时,约等于1/2。这个分组

大、译码需要多次迭代造成的。这样对于实时业务或高速数据的传输 就非常不利;(2)BER 在 10-5 后会出现误码平台,这是由于 Turbo 码的重量分布造成的。对于某些对 BER 要求较高的应用就不适合, 当然通过交织器的设计能够提供码字的最小距离,从而降低误码平 台。 ======================================= 例 6.1:结尾卷积码的重量谱 考虑(2,1,4)非系统前馈卷积码,编码器生成矩阵为: 234 4 ( ) [1 1 ] G ff D DD D D D =+ + + + + (6.9) 该码的最小自由距离是 6,对应的输入信息序列为(110…)。如果该 编码器转为系统反馈形式,生成矩阵为: 4 234 ( ) [1 (1 ) /(1 )] G fb D D DD D D = + ++ + + (6.10) 由于码是相同的,因此自由距离仍是 6,但在这种情况下,最小重量 码字是由信息序列(10000100…)产生的 ,即 u(D)=1+D5 。两个不同 的编码器得到相同的码,但信息序列和码字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同。【说 明:Turbo 码编码的对象是长度固定的数据序列,即在编码过程中首 先将输入信息数据分成长度与交织长度相同的数据序列,然后对每个 数据序列进行编码。如果 Turbo 码的分量码在数据序列编码结束时 利用结尾比特使得网格图状态归零,则 Turbo 码可等效为一个分组 码。】设每个编码器信息长度为 K*=K-4,附加 4 个比特让编码器 返回到全 0 态,此时,我们就可得到(N,K*)=(2K,K-4)的 分组码,码率为 R=(K-4)/2K,当 K 很大时,约等于 1/2。这个分组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9页,可试读13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