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Polart码
第九章 Polar码
本章内容 冬Polar码简介 。信道极化 冬Polar码的编码 Polar码的译码
本章内容 Polar码简介 信道极化 Polar码的编码 Polar码的译码 2
Polar码简介 Polar码是由土耳其Bilkent大学教授Erdal Arikan于 2007年基于信道极化理论提出的一种线性信道编码方法 ,该码字是唯一能够从理论上达到香农限的编码方法,并 具有较低的编译码复杂度,当码长为N时,复杂度为 O(NlogN)。Polar码的核心思想就是信道极化理论, 不同的信道对应的极化方法也有区别
Polar码简介 Polar码是由土耳其Bilkent大学教授Erdal Arikan于 2007年基于信道极化理论提出的一种线性信道编码方法 ,该码字是唯一能够从理论上达到香农限的编码方法,并 具有较低的编译码复杂度,当码长为N时,复杂度为 O(NlogN)。Polar码的核心思想就是信道极化理论, 不同的信道对应的极化方法也有区别。 3
。Pola码的理论基础就是信道极化,它包括信道合并和信 道分解两部分。当合并信道的数目趋于无穷大时,则会出 现极化现象:一部分信道将趋于无噪信道,另外一部分则 趋于全噪信道,这种现象就是信道极化。无噪信道的传输 速率会达到信道容量I(W),而全噪信道的传输速率趋于 0。Poar码的编码策略正是应用了这种现象的特性,利 用无噪信道传输用户的有用信息,全噪信道传输约定的信 息或者不传信息。 基于信道极化理论提出的极化码,是第一类被证明在码长 无限长时、采用逐次消除译码算法可严格达到二元对称信 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案
Polar码的理论基础就是信道极化,它包括信道合并和信 道分解两部分。当合并信道的数目趋于无穷大时,则会出 现极化现象:一部分信道将趋于无噪信道,另外一部分则 趋于全噪信道,这种现象就是信道极化。无噪信道的传输 速率会达到信道容量I(W),而全噪信道的传输速率趋于 0。Polar码的编码策略正是应用了这种现象的特性,利 用无噪信道传输用户的有用信息,全噪信道传输约定的信 息或者不传信息。 基于信道极化理论提出的极化码,是第一类被证明在码长 无限长时、采用逐次消除译码算法可严格达到二元对称信 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案。 4
二进制离散无记忆信道(BDMC)有两个主要的信道参数:信道容量 和Bhattacharyya参数。 给定一个BDMC信道W:X→Y,X和Y为输入和输出,令P(YI)为 信道转移概率,其中X∈0,1}。对于信道W,信道容量I(W)和 Bhattacharyya参数Z(W)(简记为Z参数)分别为: 1w-Σoa P(y x) vEYx∈X 2PU1092PoID Z(W)=∑VPy10PyII) y∈V 这两个参数分别用于速率和可靠性的衡量。I(W)是等概信源通过信道 W可靠传输的最高速率。巴氏参数Z(W)是信道使用一次最大似然判 决错误概率的上限。I(W)和Z(W)的取值范围都为[0,1],当 I(W)≈1时,Z(W)=0;Z(W)≈1时,I(W)=0
给定一个BDMC信道W:XY,X和Y为输入和输出,令P(Y|X)为 信道转移概率,其中X∈{0,1}。对于信道W,信道容量I(W)和 Bhattacharyya参数Z(W)(简记为Z参数)分别为: 5 1 (|) ( ) ( | )log 2 1 1 ( | 0 ) ( |1) 2 2 y Yx X Py x IW Py x Py Py ∈ ∈ = + ∑∑ ( ) ( | 0 )( |1) y Y ZW Py Py ∈ = ∑ 这两个参数分别用于速率和可靠性的衡量。I(W)是等概信源通过信道 W可靠传输的最高速率。巴氏参数Z(W)是信道使用一次最大似然判 决错误概率的上限。 I(W)和 Z(W)的取值范围都为[0,1], 当 I(W)≈1时,Z(W)=0; Z(W)≈1时,I(W)=0。 二进制离散无记忆信道(BDMC)有两个主要的信道参数:信道容量 和Bhattacharyya参数
信道极化过程 信道极化过程包括信道合并和信道分解。将N个BDMC信道 W通过线性变换合并成WN,然后再将WN拆分为相关的信 道{W0:1≤i≤W,就是信道极化现象的具体实现过程。信道 极化是当信道容量I(W)在N趋于无穷时,一部分的信道容 量接近1,而另一部分的信道容量趋于0,这样可以在完美 信道上发送信息比特,在噪声信道上发送休眠比特(一般为 0) Original channels Splitting channels (uniform) (polarized) N既是信息序列的 长度,也是编码序 WN 列的长度。 (N 信道合并 信道分解 6
信道极化过程 信道极化过程包括信道合并和信道分解。将N个BDMC信道 W通过线性变换合并成WN,然后再将WN拆分为相关的信 道 ,就是信道极化现象的具体实现过程。信道 极化是当信道容量I(W)在N趋于无穷时,一部分的信道容 量接近1,而另一部分的信道容量趋于0,这样可以在完美 信道上发送信息比特,在噪声信道上发送休眠比特(一般为 0)。 6 (i) N {W :1 } ≤ ≤i N W W W WN (1) WN (2) WN ( ) N WN 信道合并 信道分解 Original channels (uniform) Splitting channels (polarized) . . . . . . N既是信息序列的 长度,也是编码序 列的长度
极化码的编码 信道合并是对N个独立的二进制离散信道W使用递归方式 生成信道WN:XN→YN,其中N=2n,n≥0。递归从第 0级(n=0)开始,这一级只有一个W,定义W1=W。递 归的第1级(n=1)是合并两个独立的W1,得到W2: X2→Y2,W2的转移概率为: *W2(y1y2lu1,u2)=W(yilu1u2)W(y2lu2) X1=U1⊕u2,X2=U2 X1 W 2 X2 kx1-eal0 W =[4,42]G2 W2
极化码的编码 信道合并是对N个独立的二进制离散信道W使用递归方式 生成信道WN:XNYN ,其中N=2n ,n≥0。递归从第 0级(n=0)开始,这一级只有一个W,定义W1=W。递 归的第1级(n=1)是合并两个独立的W1,得到W2: X2Y2 ,W2的转移概率为: W2(y1,y2|u1,u2)=W(y1|u1⊕u2)W(y2|u2) x1=u1⊕u2,x2=u2 7 W u2 W u1 x1 x2 y1 y2 W2 12 12 12 2 1 0 [, ][, ] 1 1 [, ] xx uu uuG = =
n=2时有W4:x4→y4,这时它是由两个n=1的W2: x2→y2信道复合而成,转移概率为 W,(14)=W(14⊕,⑧山4)m(g4,4) =W(y4⊕42⊕4⊕4)W(y2l4田u4)W(yl42田u4)W(y4lu4) =W4(y14G4) 100 0 10 1 0 X1 W [x1,X2,x3,x4]=[41,42,43,u4] 110 0 X2 W 111 =[41,42,43,u4]G4 W2 u3 y3 Wv(yIx)=ΠW(yx) 14 X4 W((yIx)=W(yI4Gw) R4 W2 W4 8
n=2时有W4:x4y4 ,这时它是由两个n=1的W2: x2y2信道复合而成,转移概率为 8 W u2 W u1 x1 x2 y1 y3 W2 W W x3 x4 W2 u3 u4 R4 y2 y4 W4 ( ) ( ) ( ) ( ) ( ) ( ) ( ) ( ) 44 2 4 4 1 1 2 1 1 2 3 4 2 3 24 11 2 3 4 2 3 4 3 2 4 4 4 444 1 14 | | , | , | ||| | W y u W y u u u uW y uu Wyu u u uWy u uWy u uWy u W y uG = ⊕⊕ = ⊕⊕⊕ ⊕ ⊕ = 1234 1234 1234 4 1000 1010 [, , , ][, , , ] 1100 1111 [, , , ] xx x x uuuu uuuuG = = ( 1 1 ) ( ) 1 | | NNN N i i i W y x Wyx = =∏ ( 1 1 | | ) ( 1 1 ) NN NNN W y x W y uG N N =
如果把线拉直,则为下图所示 u1 X1 X2 y2 W W2 3到 X3 X W .. R4 W2 W4 uf X1 y1 W 1 0 U3 2 y2 W 1 0 1 u2 X3 y3 W 1 u4 X4 y4 W X 4 9
如果把线拉直 ,则为下图所示 9 W u 2 W u 1 x 1 x 2 y 1 y 3 WW x 3 x 4 u 3 u 4 y 2 y 4 W u 2 W u 1 x 1 x 2 y 1 y 3 W 2 WW x 3 x 4 W 2 u 3 u 4 R 4 y 2 y 4 W 4 4 1000 1010 1100 1111 G = = G4 x u
Ws y1 y2 Ws W y3 Ra W4 R4 y4 uj W W y5 2 y2 W y6 y7 山3 y3 W y8 y4 1000000 0 5 10 00100 0 10100 00 0 06 1010101 0 Gs y7 1 1 00000 0 1100110 ys 0 11110 00 0 11111 11 10
W 8 10 u 2 u 1 y 1 u 3 y 3 u 4 y 2 y 4 u 7 u 5 u 6 u 8 y 5 y7 y6 y8 WWWWWWWW u 2 u 1 y 1 u 3 y 3 u 4 y 2 y 4 u 7 u 5 u 6 u 8 y 5 y7 y6 y8 WWWWWWWW R 8 R 4 W 4 W 8 8 10000000 10001000 10100000 10101010 G = 11 000000 11 0011 00 1111 0000 11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