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 护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的有机整体。各种系统,尽管组成的要素各有不同,具体构成也千差万别,但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要 素的集合;另一部分是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集合。 (二)系统的基本属性 1、整体性 系统由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但系统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 的简单相加。当要素以一定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时,就具有了孤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这 时,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中各要素功能的总和。 2、相关性 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一个要素的性质或行为发生 变化,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甚至系统整体的性质或行为的变化。 3.层次性 对于某一个系统来说,它既是由某些要素组成,同时,它自身又是组成更大系统的一个要 素。如,人是一个系统,它本身是由神经、肌肉、骨骼等要素组成,而人本身又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一个要 素。系统层次间存在着支配与服从的关系,高层次往往是主导力量,低层次往往是基础结构。 4、动态性 系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一方面,系统要进行活动,必须通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量、信息、物质的转换,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以达到最隹功能状态。另一方面,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环境 中,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以适应环境,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5、目的性 每个系统均有明确的目的,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目的。系统结构不是盲目建立的,而是根据 系统的目的和功能需要,设立各子系统,建立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 (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顺序,反映系统内在构 成,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反映系统的外在行为
1 第五章 护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的有机整体。各种系统,尽管组成的要素各有不同,具体构成也千差万别,但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要 素的集合;另一部分是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集合。 (二)系统的基本属性 1、整体性 系统由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但系统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 的简单相加。当要素以一定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时,就具有了孤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这 时,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中各要素功能的总和。 2、相关性 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一个要素的性质或行为发生 变化,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甚至系统整体的性质或行为的变化。 3.层次性 对于某一个系统来说,它既是由某些要素组成,同时,它自身又是组成更大系统的一个要 素。如,人是一个系统,它本身是由神经、肌肉、骨骼等要素组成,而人本身又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一个要 素。系统层次间存在着支配与服从的关系,高层次往往是主导力量,低层次往往是基础结构。 4、动态性 系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一方面,系统要进行活动,必须通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量、信息、物质的转换,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以达到最隹功能状态。另一方面,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环境 中,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以适应环境,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5、目的性 每个系统均有明确的目的,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目的。系统结构不是盲目建立的,而是根据 系统的目的和功能需要,设立各子系统,建立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 (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顺序,反映系统内在构 成,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反映系统的外在行为
2 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环境有较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开放系统与环境的 联系是通过输入、转换、输出与反馈来实现系统这一功能。(图2-2) 系统 输入 输出 (物质、能量、信息) (产品、成果、人才等) 图2 –2 系统的一般功能 输入:由环境进入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等。 转换:系统对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处理与转换过程。 输出:系统转换的结果进入环境的过程。 反馈:系统的输出对系统再输入的影响,即环境对输出的反应。 系统通过对输入的自我调节,保持其平衡与稳定状态,物质、能量、信息通过系统的转换变为人们所需 要的输出,并不断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 二、系统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用系统的观点看人 护理的对象是人,人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人生命活动的基本目标是维持人体内外 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种协调与平衡既依赖于体内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及相互关系的协调,又依赖于自 身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 (二)用系统的观点看护理 1、护理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 护理系统包括医院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一 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 处理与转换 反馈
2 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环境有较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开放系统与环境的 联系是通过输入、转换、输出与反馈来实现系统这一功能。(图2-2) 系统 输入 输出 (物质、能量、信息) (产品、成果、人才等) 图2 –2 系统的一般功能 输入:由环境进入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等。 转换:系统对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处理与转换过程。 输出:系统转换的结果进入环境的过程。 反馈:系统的输出对系统再输入的影响,即环境对输出的反应。 系统通过对输入的自我调节,保持其平衡与稳定状态,物质、能量、信息通过系统的转换变为人们所需 要的输出,并不断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 二、系统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用系统的观点看人 护理的对象是人,人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人生命活动的基本目标是维持人体内外 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种协调与平衡既依赖于体内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及相互关系的协调,又依赖于自 身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 (二)用系统的观点看护理 1、护理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 护理系统包括医院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一 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 处理与转换 反馈
3 2、护理是一个开放系统 护理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系统 从外部输入新的信息、人员、技术、设备并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特别是医疗等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护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变化,必然对护理的组织形式、 工作方法、思维方式提出变革的要求。 4、护理系统是一个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系统 在护理系统中,护士和患者构成系统的最基本要素, 而护士又在基本要素中起支配、调控作用。 第二节 人的基本需要理论 一、需要的概述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need)是人脑对生理与社会要求的反应。 人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成员,为了自身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对一定的事物 产生需求,例如食物、睡眠、情爱、交往等,这些需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就形成了 他的需要。 (二)需要的特征 1.需要的对象性 人的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对象既可以是物质性的东西,如食物、住所; 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如审美等。无论是对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都必须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获 得满足。 2、需要的发展性 需要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优势需要。例 如婴儿期的主要需要是生理需要,而少年期则产生了受尊重的需要。 3、需要的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这种需要的独特性是个体的遗 传因素、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病人的需要,及时给予合理满足。 4、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人有各种各样需要,但需要的产生与满足要受到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与社会 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个体应根据主、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需要,合理地提出和满足自己的需 要。 5、需要的无限性 需要并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当一些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
3 2、护理是一个开放系统 护理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系统 从外部输入新的信息、人员、技术、设备并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特别是医疗等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护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变化,必然对护理的组织形式、 工作方法、思维方式提出变革的要求。 4、护理系统是一个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系统 在护理系统中,护士和患者构成系统的最基本要素, 而护士又在基本要素中起支配、调控作用。 第二节 人的基本需要理论 一、需要的概述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need)是人脑对生理与社会要求的反应。 人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成员,为了自身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对一定的事物 产生需求,例如食物、睡眠、情爱、交往等,这些需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就形成了 他的需要。 (二)需要的特征 1.需要的对象性 人的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对象既可以是物质性的东西,如食物、住所; 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如审美等。无论是对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都必须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获 得满足。 2、需要的发展性 需要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优势需要。例 如婴儿期的主要需要是生理需要,而少年期则产生了受尊重的需要。 3、需要的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这种需要的独特性是个体的遗 传因素、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病人的需要,及时给予合理满足。 4、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人有各种各样需要,但需要的产生与满足要受到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与社会 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个体应根据主、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需要,合理地提出和满足自己的需 要。 5、需要的无限性 需要并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当一些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
4 又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满足需要的活动。正是在不断产生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活动过程中,个体获得了自身的 成长与发展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三)需要的分类 人类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根据不同标准,可将人类需要分为不同类别。较常见的分类有二 种。 1、按需要的起源分类 需要可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脑 对生理需求的反应,如食物、空气、排泄等。 2、按需要的对象分类 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个体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衣、食、 住、行等。 (四)需要的作用 需要是个体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正是个体这种或那种需 要,推动着人们在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活动。 二、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对需要进行了研究,提出 了不同的需要理论。其中尤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最为著名,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 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否则会引起疾病,而满足了需要则可治愈疾病。马斯洛把人 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他又在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图2-1)
4 又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满足需要的活动。正是在不断产生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活动过程中,个体获得了自身的 成长与发展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三)需要的分类 人类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根据不同标准,可将人类需要分为不同类别。较常见的分类有二 种。 1、按需要的起源分类 需要可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脑 对生理需求的反应,如食物、空气、排泄等。 2、按需要的对象分类 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个体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衣、食、 住、行等。 (四)需要的作用 需要是个体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正是个体这种或那种需 要,推动着人们在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活动。 二、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对需要进行了研究,提出 了不同的需要理论。其中尤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最为著名,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 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否则会引起疾病,而满足了需要则可治愈疾病。马斯洛把人 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他又在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图2-1)
5 图2—1 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 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食物、空气、水、睡眠、排泄、性、栖息等。生理需要是优 先产生并有限度的。 2、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指安全感、避免危险、生活稳定、有保障。安全需要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 期,尤以婴儿期更易察觉,更需要呵护。 3、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指个体对家庭、友伴的需要,对得到组织、团体认可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 爱和给予他人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是个体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括自尊、被尊重和尊重他人。尊重需要 的满足使人感到有价值、有力量,使人自信,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便会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等体验。 5、认知需要 认知需要指个体寻求知识、理解未知事物的需要。 6、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指个体对美的物质、现象的追求,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力的要求,是力求实现自 己的理想和抱负的需要。 (二)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层次性,但不是绝对固定的。 2、需要的满足过程是逐级上升的。当较低级需要满足后,就向高层次发展。这七个层次需要不可能完 全满足,层次越高,越难满足,满足的百分比越少。 3、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同一时期内,个体可存在多种需要但只有一种占支配地位。优势需要 在不断变动的。 4、各层次需要互相依赖,彼此重叠。较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对人行为影 响的比重降低而已
5 图2—1 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 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食物、空气、水、睡眠、排泄、性、栖息等。生理需要是优 先产生并有限度的。 2、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指安全感、避免危险、生活稳定、有保障。安全需要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 期,尤以婴儿期更易察觉,更需要呵护。 3、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指个体对家庭、友伴的需要,对得到组织、团体认可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 爱和给予他人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是个体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括自尊、被尊重和尊重他人。尊重需要 的满足使人感到有价值、有力量,使人自信,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便会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等体验。 5、认知需要 认知需要指个体寻求知识、理解未知事物的需要。 6、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指个体对美的物质、现象的追求,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力的要求,是力求实现自 己的理想和抱负的需要。 (二)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层次性,但不是绝对固定的。 2、需要的满足过程是逐级上升的。当较低级需要满足后,就向高层次发展。这七个层次需要不可能完 全满足,层次越高,越难满足,满足的百分比越少。 3、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同一时期内,个体可存在多种需要但只有一种占支配地位。优势需要 在不断变动的。 4、各层次需要互相依赖,彼此重叠。较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对人行为影 响的比重降低而已
6 5、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与个体年龄增长相适应,也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 6、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满足的愿望更强烈,同时,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 的前提条件和外部条件。 7、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满足都有助于健康发 展。 三、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1、环境的障碍:光线不足、空气污染、通风不良、温度不适宜、噪声等都会影响个 体某些需要的满足。 2、社会的障碍 社会的不安定、群体行为倾向、社会舆论等也会影响个体需要的产生 与满足。 3、物质的障碍 需要的满足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如生理需要的满足需要食物、水; 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需要书籍、实验设备等。当这些物质条件不具备时,以这些条件为支 撑的需要就无法满足。 4、文化的障碍:教育的差别,地域习俗的影响,观念、信仰的不同都会影响某些需要 的满足。 5、个人的障碍 (1)生理障碍:由于疾病、疲劳或损伤等生理方面的变化,可导致若干需要不能满足。 (2)认识障碍:缺乏信息、知识、语言不通,会造成某些需要的缺失或不满足。 (3)情绪障碍:焦虑、愤怒、恐惧、抑郁等情绪均会影响需要满足。如人 在焦虑情绪支配下,会不思饮食,难以入睡等。 (4)能力障碍:一个人具备多方面能力,如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当个体某方面能力较差, 就会导致相应的需要难以满足; (5)性格障碍:一个人的性格与他的需要产生与满足有密切关系。例如一个生性怯懦、依赖性个体,安 全需要往往较强烈并常常得不到满足
6 5、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与个体年龄增长相适应,也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 6、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满足的愿望更强烈,同时,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 的前提条件和外部条件。 7、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满足都有助于健康发 展。 三、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1、环境的障碍:光线不足、空气污染、通风不良、温度不适宜、噪声等都会影响个 体某些需要的满足。 2、社会的障碍 社会的不安定、群体行为倾向、社会舆论等也会影响个体需要的产生 与满足。 3、物质的障碍 需要的满足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如生理需要的满足需要食物、水; 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需要书籍、实验设备等。当这些物质条件不具备时,以这些条件为支 撑的需要就无法满足。 4、文化的障碍:教育的差别,地域习俗的影响,观念、信仰的不同都会影响某些需要 的满足。 5、个人的障碍 (1)生理障碍:由于疾病、疲劳或损伤等生理方面的变化,可导致若干需要不能满足。 (2)认识障碍:缺乏信息、知识、语言不通,会造成某些需要的缺失或不满足。 (3)情绪障碍:焦虑、愤怒、恐惧、抑郁等情绪均会影响需要满足。如人 在焦虑情绪支配下,会不思饮食,难以入睡等。 (4)能力障碍:一个人具备多方面能力,如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当个体某方面能力较差, 就会导致相应的需要难以满足; (5)性格障碍:一个人的性格与他的需要产生与满足有密切关系。例如一个生性怯懦、依赖性个体,安 全需要往往较强烈并常常得不到满足
7 四、 需要层次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需要层次理论对护理的意义 需要层次论是对护理思想与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理论。它使护理工作者认识到,护理的任务就是满足 病人的需要。它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 1、帮助护士观察、识别病人未被满足需要的性质,并了解其对病人造成的影响。通常,这些未满足的需 要正是护士需要帮助病人解决的健康问题。 2、帮助护士根据需要层次和优势需要,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 3、帮助护士观察、判断病人未感觉到或未意识到的需要,给予帮助,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帮助护士对病人的需要进行有效的科学指导,合理调整需要之间的关系,消除病人的焦虑与压力。 (二)病人的基本需要 人在健康状态下,能够依靠自己满足各种需要,但在患病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疾病可导致 个体某些需要增加,而另一方面,个体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却明显下降。这就需要护士作为一种外在的支持 力量,帮助病人满足需要。护士首先应了解个体在疾病条件下产生哪些特殊需要及这些需要对健康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设法满足病人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 患病时就会有许多生理需要不能自行满足,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常见的未被满足的需要 如下: (1)氧气:缺氧、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阻塞等。 (2)水:脱水、电解质失衡、水肿、酸碱平衡紊乱。 (3)体温:发热、体温过低、体温失调。 (4)排泄:便秘、腹泻、大小便失禁、胃肠手术后的调整。 (5)休息和睡眠:疲劳、各种睡眠型态紊乱。 (6)营养:肥胖、消瘦 、各种营养缺乏、不同疾病的特殊饮食要求;了解病人的基本需要,采取有效 措施予以满足,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2、安全的需要
7 四、 需要层次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需要层次理论对护理的意义 需要层次论是对护理思想与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理论。它使护理工作者认识到,护理的任务就是满足 病人的需要。它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 1、帮助护士观察、识别病人未被满足需要的性质,并了解其对病人造成的影响。通常,这些未满足的需 要正是护士需要帮助病人解决的健康问题。 2、帮助护士根据需要层次和优势需要,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 3、帮助护士观察、判断病人未感觉到或未意识到的需要,给予帮助,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帮助护士对病人的需要进行有效的科学指导,合理调整需要之间的关系,消除病人的焦虑与压力。 (二)病人的基本需要 人在健康状态下,能够依靠自己满足各种需要,但在患病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疾病可导致 个体某些需要增加,而另一方面,个体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却明显下降。这就需要护士作为一种外在的支持 力量,帮助病人满足需要。护士首先应了解个体在疾病条件下产生哪些特殊需要及这些需要对健康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设法满足病人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 患病时就会有许多生理需要不能自行满足,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常见的未被满足的需要 如下: (1)氧气:缺氧、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阻塞等。 (2)水:脱水、电解质失衡、水肿、酸碱平衡紊乱。 (3)体温:发热、体温过低、体温失调。 (4)排泄:便秘、腹泻、大小便失禁、胃肠手术后的调整。 (5)休息和睡眠:疲劳、各种睡眠型态紊乱。 (6)营养:肥胖、消瘦 、各种营养缺乏、不同疾病的特殊饮食要求;了解病人的基本需要,采取有效 措施予以满足,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2、安全的需要
8 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满足病人需要的方式 1、直接满足病人的需要 2、协助病人满足需要 3、间接满足病人需要 第三节 压力与适应理论 一、应激的概念 (一)应激(Stress) 又称压力或紧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 的含义。如生理学家用血压上升这种生理现象来描述应激;心理学家则用焦虑来说明应激,因此较难对 其下个确切的定义。塞里从基本的生理学观点给应激作如下定义:“应激——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对 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二)应激原(Stressor) 又称压力原或紧张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 力进行挑战,促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常见的应激原有以下三类: 1、一般性的 (1)物理性的:温度、光、声、电气体、放射线、暴力等; (2)化学性的:酸、碱、化学药品等; (3)生物性的: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生理病理性的 (1)正常生理功能变化:如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改变等、或基本需 要末满足,如饥渴、活动、性欲等
8 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满足病人需要的方式 1、直接满足病人的需要 2、协助病人满足需要 3、间接满足病人需要 第三节 压力与适应理论 一、应激的概念 (一)应激(Stress) 又称压力或紧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 的含义。如生理学家用血压上升这种生理现象来描述应激;心理学家则用焦虑来说明应激,因此较难对 其下个确切的定义。塞里从基本的生理学观点给应激作如下定义:“应激——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对 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二)应激原(Stressor) 又称压力原或紧张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 力进行挑战,促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常见的应激原有以下三类: 1、一般性的 (1)物理性的:温度、光、声、电气体、放射线、暴力等; (2)化学性的:酸、碱、化学药品等; (3)生物性的: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生理病理性的 (1)正常生理功能变化:如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改变等、或基本需 要末满足,如饥渴、活动、性欲等
9 (2)病理性改变:各种疾病引起的改变,如缺氧、脱水、电解质紊乱、 疼痛或手术、外伤等。 3、心理社会性的: (1)一般性社会因素:如丧失亲人、搬迁、旅行、人际关系紧张或角 色改变,如结婚、生育、毕业等。 (2)灾难性社会事件:如地震、火灾,水灾、战争、社会动荡等。 (3)心理社会因素:如应付考试、参加竞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等。 (三)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指个体对所受应激而产生的反应。一般分为两大类。 1、生理反应 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增加、胃肠蠕动减慢、括约肌失去控制、免疫 力降低等。 2、心理反应 如焦虑、忧郁、使用否认、压抑等心理防卫机制等。 二、应激学说 塞里(Selye)、霍姆斯(Holmes T)与拉赫(Rahe R)以及拉扎勒斯(Lazarus R)等人对应激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建立了重要的应激学说,即:塞里的应激学说、霍里斯与拉赫的“生活变化适应模式与随后的疾病发作 学说”及拉扎勒斯的应激和应对模式。 (一)塞里的应激一般理论 (二)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学说 塞里将应激一般理论与疾病的发生原因联系起来,他注意到大多数疾病虽然各有一些特征,而所有的病 患几乎都有很多共同的症状和体征,例如,体重减轻、倦怠、全身不适、疼痛、肠胃功能紊乱。也就是,几 乎所有的病人无论是什么诊断,都共有相同的病理改变。塞里称这种现象为“生病综合征”。以后,他又再将 这种现象命名为“应激综合征”或“全身适应综合征”(GAS)。 塞里还指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和局部适应综合症(LAS)都以三个不同阶段发展 !、警觉期:这是应激原作用于身体的直接反应。应激原作用于机体,经
9 (2)病理性改变:各种疾病引起的改变,如缺氧、脱水、电解质紊乱、 疼痛或手术、外伤等。 3、心理社会性的: (1)一般性社会因素:如丧失亲人、搬迁、旅行、人际关系紧张或角 色改变,如结婚、生育、毕业等。 (2)灾难性社会事件:如地震、火灾,水灾、战争、社会动荡等。 (3)心理社会因素:如应付考试、参加竞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等。 (三)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指个体对所受应激而产生的反应。一般分为两大类。 1、生理反应 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增加、胃肠蠕动减慢、括约肌失去控制、免疫 力降低等。 2、心理反应 如焦虑、忧郁、使用否认、压抑等心理防卫机制等。 二、应激学说 塞里(Selye)、霍姆斯(Holmes T)与拉赫(Rahe R)以及拉扎勒斯(Lazarus R)等人对应激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建立了重要的应激学说,即:塞里的应激学说、霍里斯与拉赫的“生活变化适应模式与随后的疾病发作 学说”及拉扎勒斯的应激和应对模式。 (一)塞里的应激一般理论 (二)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学说 塞里将应激一般理论与疾病的发生原因联系起来,他注意到大多数疾病虽然各有一些特征,而所有的病 患几乎都有很多共同的症状和体征,例如,体重减轻、倦怠、全身不适、疼痛、肠胃功能紊乱。也就是,几 乎所有的病人无论是什么诊断,都共有相同的病理改变。塞里称这种现象为“生病综合征”。以后,他又再将 这种现象命名为“应激综合征”或“全身适应综合征”(GAS)。 塞里还指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和局部适应综合症(LAS)都以三个不同阶段发展 !、警觉期:这是应激原作用于身体的直接反应。应激原作用于机体,经
10 由神经内分泌途径,引起机体各系统的变化,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增大,体重减轻,激素增加,心率增快等。 如果应激原太强,也许会导致死亡。 2、抵抗期:是机体内部防御力量动员起来的表现。机体防御力量与应激 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平衡。若机体适应成功,则恢复内环境的稳定,体重恢复正常,肾上腺皮质、淋巴组织、 激素水平、心率等恢复正常,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反之,机体出现持续性损害而进入第3期。 3、衰竭期:发生在应激原强烈或长期存在时,体内适应性资源耗尽,抵 抗力下降。表现为体重减轻,肾上腺增大,然后衰竭,淋巴系统功能紊乱,激素分泌先增加后耗竭,最后全 身衰竭而危及生命。 三、对应激的防卫 (一)对抗应激原的第1线防卫—目前的身、心防卫 1、生理防卫 生理防卫包括遗传素质、一般身体状况、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等。如完整的皮肤和健全 的免疫系统可保护我们免受病毒和细菌的侵袭,而营养不良者即使受轻伤也容易感染。 2、心理防卫 心理防卫指心理上对应激作出适当反应的过程。心理上的防卫能力决定于过去的经验、 所受的教育、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关系网)、智力水平、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以及出现焦虑的倾向(焦虑阈) 等。 (二)对抗应激的第二线防卫—自力救助 当一个人处于应激原较强,而第一线防卫相对较弱时,会出现一些身心应激反应,如反应严重,就必须 进行自力救助,来对抗和控制应激反应,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以下有4 种方法可进行自力救助,用于减轻压 力。 1、正确对待问题 人们首先应弄清问题的来源,然后采取相应的办法处理。一般可用提问的方法进行 自我评估,以便找出应激原。例如可问自己以下问题: (1)是否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和精神上的松弛? (2)是否担心有可能患病? (3)是否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10 由神经内分泌途径,引起机体各系统的变化,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增大,体重减轻,激素增加,心率增快等。 如果应激原太强,也许会导致死亡。 2、抵抗期:是机体内部防御力量动员起来的表现。机体防御力量与应激 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平衡。若机体适应成功,则恢复内环境的稳定,体重恢复正常,肾上腺皮质、淋巴组织、 激素水平、心率等恢复正常,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反之,机体出现持续性损害而进入第3期。 3、衰竭期:发生在应激原强烈或长期存在时,体内适应性资源耗尽,抵 抗力下降。表现为体重减轻,肾上腺增大,然后衰竭,淋巴系统功能紊乱,激素分泌先增加后耗竭,最后全 身衰竭而危及生命。 三、对应激的防卫 (一)对抗应激原的第1线防卫—目前的身、心防卫 1、生理防卫 生理防卫包括遗传素质、一般身体状况、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等。如完整的皮肤和健全 的免疫系统可保护我们免受病毒和细菌的侵袭,而营养不良者即使受轻伤也容易感染。 2、心理防卫 心理防卫指心理上对应激作出适当反应的过程。心理上的防卫能力决定于过去的经验、 所受的教育、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关系网)、智力水平、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以及出现焦虑的倾向(焦虑阈) 等。 (二)对抗应激的第二线防卫—自力救助 当一个人处于应激原较强,而第一线防卫相对较弱时,会出现一些身心应激反应,如反应严重,就必须 进行自力救助,来对抗和控制应激反应,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以下有4 种方法可进行自力救助,用于减轻压 力。 1、正确对待问题 人们首先应弄清问题的来源,然后采取相应的办法处理。一般可用提问的方法进行 自我评估,以便找出应激原。例如可问自己以下问题: (1)是否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和精神上的松弛? (2)是否担心有可能患病? (3)是否人际关系处理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