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 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 本次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测 试时间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罗绮(q1)粗糙(cao) 不足齿数(shu)如椽( chuan)大笔 B.衬(chen)托酒坊(fang) 博闻强识(zhi)洁身自好(hao) C.中(zhng)风棱(leng)角令人咋(e)舌怅望低徊(hudi) D.媲(pi)美供(gong)述蹊(q)跷怪事数见不鲜(xia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博弈 倾轧 形将就木 韬光养晦 B.炫富 自顾不暇 树木葱笼 C.发轫 僭越 气势汹汹 不尽人情 D.陷阱 撂荒 弱不禁风 克敌制胜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陈奂生一路游街看店,遇上百货公司,就弯进去侦查有没有他想买的帽子。 B.他们在城市社会的最边缘最底层,以最低的收入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而且最沉默 最隐忍 C.法律人齐聚首,不单是向这位精神导师致敬,也是坚守理想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D.想想自己少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央视借助行政资源得来的公信力,如果不能保证用在服务公众的正确途径上,迟早 有一天会随着“广告门”、“侵权门”之类的许多“门”而挥霍殆尽 B.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典故和精妙学说仿佛一条精神的河水在课堂之上款款流动,滋润 着学生的心田。 C.为了避免鄱阳湖连年枯水、湿地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江西省希望兴建鄱阳湖水利 枢纽走出这一困境
江西省南昌市 2009—2010 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次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测 试时间 150 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 36 分)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罗绮.(qǐ) 粗糙.(cāo) 不足齿数.(shù) 如椽.(chuán)大笔 B.衬.(chèn)托 酒坊.(fáng) 博闻强识(..zhì) 洁身自好.(hào) C.中.(zhòng)风 棱.(1éng)角 令人咋.(zé)舌 怅望低徊.(huái) D.媲.(pì)美 供.(gòng)述 蹊.(qī)跷怪事 数见不鲜.(xi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博弈 倾轧 形将就木 韬光养晦 B.炫富 怄气 自顾不暇 树木葱笼 C.发轫 僭越 气势汹汹 不尽人情 D.陷阱 撂荒 弱不禁风 克敌制胜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陈奂生一路游街看店,遇上百货公司,就弯进去侦查..有没有他想买的帽子。 B.他们在城市社会的最边缘..最底层,以最低的收入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而且最沉默 最隐忍。 C.法律人齐聚首,不单是向这位精神导师致敬,也是坚守理想的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 D.想想自己少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央视借助行政资源得来的公信力,如果不能保证用在服务公众的正确途径上,迟早 有一天会随着“广告门”、“侵权门”之类的许多“门”而挥霍殆尽。 B.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典故和精妙学说仿佛一条精神的河水在课堂之上款款流动,滋润 着学生的心田。 C.为了避免鄱阳湖连年枯水、湿地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江西省希望兴建鄱阳湖水利 枢纽走出这一困境
D.对于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问题,要采取正确政策,保护合法收入,取缔 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1)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2)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3)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4)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5)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充分的军事修养 A.(5)(2)(1)(3)(4) B.(1)(4)(3)(5)(2) C.(4)(3)(1)(5)(2) D.(5)(2)(3)(4)(1)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小题 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减排 2009年D月1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市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这次会议虽然 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但是这次会议让“全球气候变暖”一词深入人心。据大会组织 方提供的数字,约15000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中记者就多达5000人。如此庞大的宣传规 模,让人们了解到各国政要和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程度。 最近常常有读者打电话来问:气候变化问题真值得那么兴师动众吗?当然值得啦,因为 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灾难,不只是热带地区的人们需要关注,温带和寒带地区的 人们也需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 产、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放任全球气候变暖按 照目前的趋势暖化下去,不少地区在几十年内就可能遭遇毁灭性打击,岛国马尔代夫就是其 中之 那么,如何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呢那就得首先弄清楚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科学家 普遍承认,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 体。根据这个结论我们可知,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就是说
D.对于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问题,要采取正确政策,保护合法收入,取缔 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2)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3)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4)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5)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充分的军事修养 A.(5)(2)(1)(3)(4) B.(1)(4)(3)(5)(2) C.(4)(3)(1)(5)(2) D.(5)(2)(3)(4)(1)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小题 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减排 2009 年 l2 月 19 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市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这次会议虽然 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但是这次会议让“全球气候变暖”一词深入人心。据大会组织 方提供的数字,约 15000 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中记者就多达 5000 人。如此庞大的宣传规 模,让人们了解到各国政要和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程度。 最近常常有读者打电话来问:气候变化问题真值得那么兴师动众吗?当然值得啦,因为 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灾难,不只是热带地区的人们需要关注,温带和寒带地区的 人们也需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 产、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放任全球气候变暖按 照目前的趋势暖化下去,不少地区在几十年内就可能遭遇毁灭性打击,岛国马尔代夫就是其 中之一。 那么,如何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呢?那就得首先弄清楚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科学家 普遍承认,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 体。根据这个结论我们可知,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迈入低碳时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首先,科学家想到的是用碳排放很少的绿色能源代替碳 排放多的化石能源。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其他污染 性物质。如果用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只是在生产、运输和维护相关设备的过程 中会有碳排放,生产能源的过程几乎没有碳排放 接着,科学家想到的是发展低碳技术。所谓低碳技术,其本质是节能技术,节能和減排 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无论是绿色能源还是化石能源,只要用的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减 少。目前,全球低碳技术市场每年的交易额已经超过300亿人民币。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 的低碳技术,似乎难以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伟业”联系起来。然而,如果每个行业都能 采用低碳技术,那么汇总起来的碳减排量就十分可观 最后,科学家要想办法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吸收掉。这种减排思路看上去很简单 比如,种更多的树,养更多的海藻,就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吸碳的能力有 限,死亡后还会有碳排放。于是,科学家希望开发一些人造吸碳设备。虽然这些设备原理很 简单,但是大都有明显的缺陷—一—成本太高,吸碳效率太低。如果能开发一种廉价高效的 吸碳设备,减排的前景就会更加光明。 (摘自《科学画报》)2010年2月号) 6.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要和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暖十分 重视,让“全球气候变暖”已深人人心 B.如果按照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暖化下去,岛国马尔代夫在几十年内就会遭 遇毁灭性打击 C.只要控制好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就可以遏制全球气候 变暖 D.全球气候变暖会严重影响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灾难,因此需 要全人类共同关注 7.下列对“节能和减排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采用低碳技术,碳排量就会减少,所以能减排的低碳技术,也就是节能技术。 B.因为只要能源用得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减少,所以只要节能,也就达到了减 排的目的
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迈入低碳时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首先,科学家想到的是用碳排放很少的绿色能源代替碳 排放多的化石能源。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其他污染 性物质。如果用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只是在生产、运输和维护相关设备的过程 中会有碳排放,生产能源的过程几乎没有碳排放。 接着,科学家想到的是发展低碳技术。所谓低碳技术,其本质是节能技术,节能和减排 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无论是绿色能源还是化石能源,只要用的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减 少。目前,全球低碳技术市场每年的交易额已经超过 300 亿人民币。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 的低碳技术,似乎难以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伟业”联系起来。然而,如果每个行业都能 采用低碳技术,那么汇总起来的碳减排量就十分可观。 最后,科学家要想办法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吸收掉。这种减排思路看上去很简单, 比如,种更多的树,养更多的海藻,就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吸碳的能力有 限,死亡后还会有碳排放。于是,科学家希望开发一些人造吸碳设备。虽然这些设备原理很 简单,但是大都有明显的缺陷——成本太高,吸碳效率太低。如果能开发一种廉价高效的 吸碳设备,减排的前景就会更加光明。 (摘自《科学画报》)2010 年 2 月号) 6.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要和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暖十分 重视,让“全球气候变暖”已深人人心。 B.如果按照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暖化下去,岛国马尔代夫在几十年内就会遭 遇毁灭性打击。 C.只要控制好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就可以遏制全球气候 变暖。 D.全球气候变暖会严重影响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灾难,因此需 要全人类共同关注。 7.下列对“节能和减排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采用低碳技术,碳排量就会减少,所以能减排的低碳技术,也就是节能技术。 B.因为只要能源用得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减少,所以只要节能,也就达到了减 排的目的
C.因为节约能源就会减少碳排放,而碳排放的减少也就是节约能源,所以节能和减排 密不可分 D.因为低碳技术能把节能和减排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尽管碳减排量看上去“微不 足道”,但其前景仍然十分乐观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绿色能源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会有碳排放,只是在生产、运 输和维护相关设备的过程中会有很少的碳排放。 B.科学家希望开发出的人造吸碳设备因为原理过于简单,故大都具有成本太高、吸碳 效率太低的明显缺陷。 C.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仅要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大气温室气体,还要把大气中的 氧化碳清除干净 D.借助种树、养海藻等植物吸碳的方式来减排,不失为一种吸收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 碳的有效方式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傅山。字青主,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读书过目成诵。明季天 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提学袁继成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 阉党也。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昊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闻 天下。甲中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 山,且曰:“不敢愧友生也!”山省书,恸哭,日:“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 顺治十—年,以河南狱牵连被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中有以奇计救之, 得免。然山深自咤恨,谓不若速死为安,而其仰视天、俯视地者,未尝一日止。比天下大定, 始出与人接。 康熙十七年,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荐,固辞。有司强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 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魏象枢以老病 上间,诏免试,加内阁中书以宠之。冯溥强其入谢,使人舁以入,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 仆于地。魏象枢进曰:“止,止,是即谢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叹日:“今而 后其脱然无累哉!”既而曰:“使后世或妄以许衡、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 至家,大吏成造庐请谒。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或日:“君非舍人乎?”不应也
C.因为节约能源就会减少碳排放,而碳排放的减少也就是节约能源,所以节能和减排 密不可分。 D.因为低碳技术能把节能和减排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尽管碳减排量看上去“微不 足道”,但其前景仍然十分乐观。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绿色能源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会有碳排放,只是在生产、运 输和维护相关设备的过程中会有很少的碳排放。 B.科学家希望开发出的人造吸碳设备因为原理过于简单,故大都具有成本太高、吸碳 效率太低的明显缺陷。 C.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仅要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大气温室气体,还要把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清除干净。 D.借助种树、养海藻等植物吸碳的方式来减排,不失为一种吸收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 碳的有效方式。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傅山。字青主,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读书过目成诵。明季天 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提学袁继成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 阉党也。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吴 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闻 天下。甲中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 山,且曰:“不敢愧友生也!”山省.书,恸哭,曰:“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 顺治十一年,以河南狱牵连被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中有以奇计救之, 得免。然山深自咤恨,谓不若速死为安,而其仰视天、俯视地者,未尝一日止。比.天下大定, 始出与人接。 康熙十七年,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荐,固辞。有司强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 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魏象枢以老病 上闻,诏免试,加内阁中书以宠之。冯溥强其入谢,使人舁以.入,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 仆于地。魏象枢进曰:“止,止,是即谢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叹日:“今而 后其脱然无累哉!”既而曰:“使后世或妄以许衡、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 至家,大吏成造庐请谒。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或曰:“君非舍人乎?”不应也
卒,以朱衣、黄冠敛 山工书画,谓:“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人谓此言非 止言书也。诗文初学韩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不原以此名家 矣。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子眉,先空:壁亦附焉。 (选自《清史稿》.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洲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省书 省:丢弃 B.比天下大定 比:等到 C.至令役夫异其床以行 舁:抬。 D.山工书画 擅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强之,乃饭 今君乃亡赵走燕 B.使人舁以入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且死不瞑目矣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D.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直接表现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 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一组是 ①读书过目成诵 ②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 ③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 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 ⑤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 ⑥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当提学袁继咸被人所诬陷时,他挺身而出,和曹良直等 赴京向通政使申诉 B.对门生营救自己一事,傅山深感遗憾,认为不如早点死为安,所以他每天仰视天空、 俯视地下,不与外人接触。 C.傅山性格刚烈。皇帝下诏要大臣举荐人才,当傅山被给事中李宗孔推荐时,傅山坚 决不答应,即便官员强迫,他也不从命。 D.文章最后一段写傅山在书画和文学上的成就,这既是对傅山人格刻画的一种有力补 充,也是对傅山人格魅力的一种强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4分)
卒,以朱衣、黄冠敛。 山工.书画,谓:“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人谓此言非 止言书也.。诗文初学韩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不原以此名家 矣。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子眉,先空:壁亦附焉。 (选自《清史稿》.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洲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省.书 省:丢弃。 B.比.天下大定 比:等到。 C.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 舁:抬。 D.山工.书画 工:擅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强之,乃.饭 今君乃.亡赵走燕 B.使人舁以.入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且.死不瞑目矣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D.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直接表现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 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一组是 ( ) ①读书过目成诵 ②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 ③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 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 ⑤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 ⑥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当提学袁继咸被人所诬陷时,他挺身而出,和曹良直等 赴京向通政使申诉。 B.对门生营救自己一事,傅山深感遗憾,认为不如早点死为安,所以他每天仰视天空、 俯视地下,不与外人接触。 C.傅山性格刚烈。皇帝下诏要大臣举荐人才,当傅山被给事中李宗孔推荐时,傅山坚 决不答应,即便官员强迫,他也不从命。 D.文章最后一段写傅山在书画和文学上的成就,这既是对傅山人格刻画的一种有力补 充,也是对傅山人格魅力的一种强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ll4 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捂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4分) 译文: (2)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3分) 译文: (3)子眉,先卒,诗亦附焉。(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村 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1)诗歌表现了小村怎样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2)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5.文学常识与古诗文填空(任选四题,8分) (1)《诗经》广泛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风格的源头。 从格律上看,古典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一诗 (2)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 庭集序》) (3)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戍卒叫,函谷举, (杜牧《阿房宫赋》) (5)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王安石《桂枝香》)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 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捂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4 分) 译文: (2)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3 分) 译文: (3)子眉,先卒,诗亦附焉。(3 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小 村 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1)诗歌表现了小村怎样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3 分) (2)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 分) 15.文学常识与古诗文填空(任选四题,8 分) (1)《诗经》广泛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是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风格的源头。 从格律上看,古典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诗。 (2)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 庭集序》) (3)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戍卒叫,函谷举, , 。(杜牧《阿房宫赋》) (5)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 。(王安石《桂枝香》)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6-l9 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 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 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干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种凛 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贏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干 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 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 是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裏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 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 危楼,拍栏杄,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杄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 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他痛拍栏杄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 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狨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 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 欲穿的形象。 ⑤辛弃疾名弃痰,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γ他只 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⑥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 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问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
②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 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 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 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 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 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 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 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 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 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 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 欲穿的形象。 ⑤辛弃疾名弃痰,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 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⑥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 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问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
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闽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亲自组练过 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 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 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锺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 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然烧,才能炸响,才 能振聋发聩 ⑦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但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 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 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 惊雷。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杄拍遍″。他-生大都是在被 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干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 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 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 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踣 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⑨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 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 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问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 之动荡,才蔗生了一个辛弃
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闽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亲自组练过 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 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 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 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 能振聋发聩。 ⑦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但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 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 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 惊雷。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 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 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 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 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 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⑨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 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 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问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 300 年北宋 南宋之动荡,才蔗生了一个辛弃疾
(选自《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有删改) 16.从全文看,辛弃疾的词有何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回答。(6分) 17.文章第③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18.结合原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9.文章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何作用?(6分) 六、(9分) 20.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或解释。(5分) 牛年已经过去,虎年迎面而来,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词语中,有许多与牛”虎”相关 的熟语,如:用初生之犊比喻_①用“_②"比喻有很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稍加 施展,初显才干;用执牛耳比喻_③;用④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用龙 游浅水遭虾戏,⑤”来形容失势的人遭受欺负。 ①②③④⑤ 21.口语中我们可以用重音来强调不同的词,当强调的词不同时,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也会 有差别。请在“你不该骂他”的后面加一个句子,明确重音不同时所表达的不同意思。(每 句不超过l5个字)(4分) (1)重音在“你”:你不该骂他 (2)重音在“该”:你不该骂他, (3)重音在“骂”:你不该骂他 (4)重音在“他”:你不该骂他,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兀鷹爱吃鸵鸟蛋,尽管兀鷹有着尖嘴利爪,但它对厚厚的鸵鸟 蛋壳无能为力。于是它发明了“高空砸蛋法”:用双爪抓住一块石头,飞到一定的高度, 瞄准地上的鸵鸟蛋,把石头抛下,将蛋砸开一条裂缝,然后就可以享用了, 红嘴乌鸦也想模仿兀鹰,它抓起很大的石头,飞得高高的,用尽气力把石头抛下, 结果把蛋砸得稀巴烂,享受不到美味
(选自《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有删改) 16.从全文看,辛弃疾的词有何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回答。(6 分) 17.文章第③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 分) 18.结合原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4 分) 积 300 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19.文章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何作用?(6 分) 六、(9 分) 20.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或解释。(5 分) 牛年已经过去,虎年迎面而来,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词语中,有许多与“牛”“虎”相关 的熟语,如:用“初生之犊”比喻 ① 用“ ② ”比喻有很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稍加 施展,初显才干;用“执牛耳”比喻 ③ ;用“ ④”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用“龙 游浅水遭虾戏, ⑤ ”来形容失势的人遭受欺负。 ① ② ③ ④ ⑤ 21.口语中我们可以用重音来强调不同的词,当强调的词不同时,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也会 有差别。请在“你不该骂他”的后面加一个句子,明确重音不同时所表达的不同意思。(每 句不超过 l5 个字)(4 分) (1)重音在“你”:你不该骂他, 。 (2)重音在“该”:你不该骂他, 。 (3)重音在“骂”:你不该骂他, 。 (4)重音在“他”:你不该骂他, 。 七、(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兀鹰爱吃鸵鸟蛋,尽管兀鹰有着尖嘴利爪,但它对厚厚的鸵鸟 蛋壳无能为力。于是它发明了“高空砸蛋法”:用双爪抓住一块石头,飞到一定的高度, 瞄准地上的鸵鸟蛋,把石头抛下,将蛋砸开一条裂缝,然后就可以享用了。 红嘴乌鸦也想模仿兀鹰,它抓起很大的石头,飞得高高的,用尽气力把石头抛下, 结果把蛋砸得稀巴烂,享受不到美味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及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5分,每小题3分) 1.B(A不可齿数(sh)C低徊hu1D数见不鲜xian) 2.D(A行将就木B葱茏C不近人情) 3.A(应为侦察) 4.A(B“一条”与“河水”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避免化解”后无宾语。D.“差别 赘余。) 5.C(解析:语段的话题是“艺术修养与艺术知识的关系”,因此,由④首先提出语段话 题,③用“但是”与上句的“当然”呼应,转入语段的论述重点,在艺术知识中,下面 则是对“不在艺术知识中”的论述。①用“艺术知识”与上句末的“艺术知识”形成 首尾相接,⑤②则用打比方来加以论述。) 二、(9分,每小题3分) 6.D(A“让全球气候变暖已深入人心”错:B绝对化,文中有“可能”;C误 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 7.C(关键是对“互为因果”的理解,其他各项或理解片面,或脱离原意) 8.D(A“几乎没有”不等于“不会有”:B因果关系不成立:C“清除”的是“大气中 多余的二氧化碳”) 三、(12分,每小题3分) 9.A(省,阅览) 10.B(A、副词,“才”/连词,“却”;B、连词“而”,表修饰;C、副词,“将”/连词,“并 且”,D、助词,表肯定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 11.D(①写傅山的聪颖:②写继咸赠诗傅山:④写他人对傅山的敬重。) 12.B(不是对自己被救的遗憾,是对冤情的愤懑。)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及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 B( A 不可齿数.(shǔ) C 低徊 huí D 数见不鲜 xiān) 2.D( A 行将就木 B 葱茏 C 不近人情) 3. A(应为侦察) 4.A ( B“一条”与“河水”搭配不当。C 成分残缺,“避免化解”后无宾语。D.“差别” 赘余。) 5.C (解析:语段的话题是“艺术修养与艺术知识的关系”,因此,由④首先提出语段话 题,③用“但是”与上句的“当然”呼应,转入语段的论述重点,在艺术知识中,下面 则是对“不在艺术知识中”的论述。 ①用“艺术知识”与上句末的“艺术知识”形成 首尾相接,⑤②则用打比方来加以论述。)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6. D( A“让全球气候变暖已深入人心”错;B 绝对化,文中有“可能”;C 误 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 7. C(关键是对“互为因果”的理解,其他各项或理解片面,或脱离原意) 8. D( A“几乎没有”不等于“不会有”;B 因果关系不成立;C“清除”的是“大气中 多余的二氧化碳”)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9.A(省,阅览) 10.B(A、副词,“才”/连词,“却”;B、连词“而”,表修饰;C、副词,“将”/连词,“并 且”,D、助词,表肯定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 11.D(①写傅山的聪颖;②写继咸赠诗傅山;④写他人对傅山的敬重。) 12.B(不是对自己被救的遗憾,是对冤情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