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paopaopao bao; B, jie jie xie jie ji C geng geng jing geng geng 2.A(B句句式杂糅,“原因”和“因为”两种表达方式混用,删去“因为”;C句主语残 缺,删去“随着”:D句主宾搭配不当,应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玉器”之后补上“展”) 3.(1)热门影片画面(2)周星驰经典桥段(3)网络诙谐语言 4.[示例一]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画卷/是温暖热烈/还是凄清空濛/只要你的画卷 还在展开着 示例二]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河流/是澎湃奔涌/还是无声无息/ 只要你的河流还在流淌着。 C(举:成功) 6.B(应排除句③和句④,这两句分写袁枚随园的建筑器具和他奖掖后进) 7.A(错在“于是写文章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应为“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 终得不到升迁”) 8.(1)袁枚刚到陕西,就遇到父亲过世而返回,后来一直居住在江宁。(关键词:甫、遭 终)(2)等到做了知县,显示了才能,可是官职最终得不到升迁。(关键词:著、卒、句 子大意1分)(3)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 书人仿效他的诗体。(关键词:世人、达、悉、仿) 9.(1)表达了对北方同胞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2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 (1分)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问候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个中滋味,难以尽表, 真是蕴藉深致。(2分) (2)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1分)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昔日大 好河山,哀鸿遍野,了无生机,昔日繁华的宫殿,也满目凄凉。(2分) (3)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2分) 10.(1)夕揽洲之宿莽(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3)鼎铛玉石弃掷逦迤(4)挟 飞仙以邀游(5)不悱不发(6)以咨诹善道 11.(6分)①乌镇建筑的古朴、色泽的幽暗:②乌镇文化的深邃浓厚;③乌镇夜晩迷人的 水乡风韵。(答对一点给2分) 2.(6分)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形象地突出乌镇的特点一一在现代文明 的今天仍然能保持其原始古朴的风韵和古典的美丽风情,(2分)高度评价了乌镇在江南文 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2分) 13.(5分)照应开头的江南正在远逝。(2分)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作者表达了对江南 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救江南文化的 呼声。(3分) 14.(6分)可结合原文“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 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进行阐发。点出二者的关 系3分,点出对古典文化的态度3分。如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可视回答 的严密性酌情给分,但不应超过3分。示例: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典文化的积淀之上的,它 不可能超越古典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就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作为现 代人应保护和珍惜包括江南古镇在内的古典文化,丰厚现代文明的底蕴,以达到古典文化与 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 15.B(A从第一段,以及第四段中“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 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可以得之。B从第四段可以知道,这种看法只是有些学者的观 点,并非作者这样认为:“很大不同”也不能理解为“根本区别”。C从第七段中“网络文
1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D(jiān jiàn kǎn lán làn;A、pǎo pǎo pào páo bāo; B、jiē jié xié jié jí C、ɡènɡ ɡēnɡ jīnɡ ɡěnɡ ɡěnɡ) 2.A(B 句句式杂糅,“原因”和“因为”两种表达方式混用,删去“因为”;C 句主语残 缺,删去“随着”;D 句主宾搭配不当,应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玉器”之后补上“展”) 3.(1)热门影片画面 (2)周星驰经典桥段 (3)网络诙谐语言 4.[示例一]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画卷/是温暖热烈/还是凄清空濛/只要你的画卷 还在展开着。 [示例二]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河流/是澎湃奔涌/还是无声无息/ 只要你的河流还在流淌着。 5.C(举:成功) 6.B(应排除句③和句④,这两句分写袁枚随园的建筑器具和他奖掖后进) 7.A(错在“于是写文章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应为“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 终得不到升迁”) 8.(1)袁枚刚到陕西,就遇到父亲过世而返回,后来一直居住在江宁。(关键词:甫、遭、 终) (2)等到做了知县,显示了才能,可是官职最终得不到升迁。(关键词:著、卒、句 子大意 1 分) (3)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 书人仿效他的诗体。(关键词:世人、达、悉、仿) 9.(1)表达了对北方同胞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2 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 (1 分)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问候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个中滋味,难以尽表, 真是蕴藉深致。(2 分) (2)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1 分)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昔日大 好河山,哀鸿遍野,了无生机,昔日繁华的宫殿,也满目凄凉。(2 分) (3)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2 分) 10.(1)夕揽洲之宿莽 (2)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3)鼎铛玉石 弃掷逦迤 (4)挟 飞仙以邀游 (5)不悱不发 (6)以咨诹善道 11.(6 分)①乌镇建筑的古朴、色泽的幽暗;②乌镇文化的深邃浓厚;③乌镇夜晚迷人的 水乡风韵。(答对一点给 2 分) 12.(6 分)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 分)形象地突出乌镇的特点——在现代文明 的今天仍然能保持其原始古朴的风韵和古典的美丽风情,(2 分)高度评价了乌镇在江南文 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2 分) 13.(5 分)照应开头的江南正在远逝。(2 分)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作者表达了对江南 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救江南文化的 呼声。(3 分) 14.(6 分)可结合原文“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 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进行阐发。点出二者的关 系 3 分,点出对古典文化的态度 3 分。如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可视回答 的严密性酌情给分,但不应超过 3 分。示例: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典文化的积淀之上的,它 不可能超越古典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就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作为现 代人应保护和珍惜包括江南古镇在内的古典文化,丰厚现代文明的底蕴,以达到古典文化与 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 15.B (A 从第一段,以及第四段中“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 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可以得之。B 从第四段可以知道,这种看法只是有些学者的观 点,并非作者这样认为;“很大不同”也不能理解为“根本区别”。 C 从第七段中“网络文
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也是必然的”和末段“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 髙峰”可以知道。D从第六段中“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 求比较严格”,“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可以知道该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16.(1)“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2)充分发挥了文学的游戏精 神:(3)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上更有开放性。(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17.(1)当代中国不缺乏具有天赋和才智的作家。(2)这一代人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让 文学的视野进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3)这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世界的文化主流趋 同,其作品能够表达普世的价值观,与世界主流文化融合。(4)这一代人身处文化开放与思 想兼容的时代,弥合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鸿沟,必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 个新的高峰。(第一点必答,2分;其余答出1点得2分) 18.题解: 从语法分析,标题“向往绿色”是个“动词+名词”的支配短语,“向往”是行为取向 绿色”是目标定位:从含意分析,“向往绿色”则是一个不可割裂和拆装的整体,不能将 它理解成“向往+绿色”的机械拼接,这是审题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必须警惕的常见误区 至于“绿色”是什么,作者可以依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界定和诠释,可以是“象征”,如生 命、生机、活力、自由、和谐、进步、希望、憧憬、理想等:也可以是“标志”,如科学 文明、卫生、安全、环保、快捷、通畅、优质、高效、发展等。这种标题,无论是论述类文 章,还是记叙类文章都比较容易下手,只要能围绕“向往绿色”这一中心,就完全可以打造 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 参考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 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 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 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 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 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 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 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 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 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遇到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了知县 显示了才能,可是官职最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 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 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 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 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 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 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 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功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 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 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 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2 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也是必然的”和末段“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 高峰”可以知道。 D 从第六段中“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 求比较严格”,“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可以知道该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16.(1) “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2) 充分发挥了文学的游戏精 神;(3) 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上更有开放性。(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 6 分) 17.(1)当代中国不缺乏具有天赋和才智的作家。(2)这一代人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让 文学的视野进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3)这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世界的文化主流趋 同,其作品能够表达普世的价值观,与世界主流文化融合。(4)这一代人身处文化开放与思 想兼容的时代,弥合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鸿沟,必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 个新的高峰。(第一点必答,2 分;其余答出 1 点得 2 分) 18.题解: 从语法分析,标题“向往绿色”是个“动词+名词”的支配短语,“向往”是行为取向, “绿色”是目标定位;从含意分析,“向往绿色”则是一个不可割裂和拆装的整体,不能将 它理解成“向往+绿色”的机械拼接,这是审题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必须警惕的常见误区。 至于“绿色”是什么,作者可以依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界定和诠释,可以是“象征”,如生 命、生机、活力、自由、和谐、进步、希望、憧憬、理想等;也可以是“标志”,如科学、 文明、卫生、安全、环保、快捷、通畅、优质、高效、发展等。这种标题,无论是论述类文 章,还是记叙类文章都比较容易下手,只要能围绕“向往绿色”这一中心,就完全可以打造 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 参考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 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 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 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 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 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 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 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 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 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遇到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 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了知县, 显示了才能,可是官职最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 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 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 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 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 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 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 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功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 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 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 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 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瞒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 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 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 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 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 附加题参考答案 19.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0.端木赐 21.孔子认为:能从自身作出榜样,让大家效仿,这就是推行“仁”的方法。 参考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 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 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2.A、C(A、应是借春;C、《女神》全部是“自我表现”的诗作) 23.(1)孙策用父亲孙坚所留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以母舅吴景有难为由,向袁术借兵三千。 (2分)孙策带领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回来途中遇到交情甚密的周瑜,周瑜向他推荐了 张昭、张纮。这些人帮助孙策打下了江东的基业。(3分,人名少写或写错两个扣1分) 2)一是为了惊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的呐喊:(3分) 二是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帮阵的呼喊。(出于鲁迅的谦虚)(2分) 24.“读书的传统与传统地读书”中的“地”不能改用“的”字,(1分)“传统地读书”讲 的是如何“读书”的问题,读书是动词性词语。(2分)文章中,“读书的传统”指古代以私 塾为代表的以读书为主的传统教育;(2分)“传统地读书”指古代重记诵、重朗读、重学养 地读书。(2分) 25.(1)结构清晰:先谈“读书的传统”,再谈“传统地读书”:(2)详略得当:除开头一段 外,其他几段均谈“传统地读书”,分三层介绍了“传统地读书”的三个特点,最后加以总 结;(3)注重引用名言及举例论述,即使举例也以引用的方式出现事例,显得富有说服力; (4)几处出现同一人之言之事,足见杰出学者兼有多种特点,更显出古代读书方法值得人 们去把握,以成就非凡学业。(每点2分,共8分)
3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 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瞒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 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 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 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 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 附加题参考答案 19.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0.端木赐 21.孔子认为:能从自身作出榜样,让大家效仿,这就是推行“仁”的方法。 参考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 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 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2.A、C(A、应是惜春;C、《女神》全部是“自我表现”的诗作) 23.(1)孙策用父亲孙坚所留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以母舅吴景有难为由,向袁术借兵三千。 (2 分)孙策带领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回来途中遇到交情甚密的周瑜,周瑜向他推荐了 张昭、张纮。这些人帮助孙策打下了江东的基业。(3 分,人名少写或写错两个扣 1 分) (2)一是为了惊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的呐喊;(3 分) 二是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帮阵的呼喊。(出于鲁迅的谦虚)(2 分) 24.“读书的传统与传统地读书”中的“地”不能改用“的”字,(1 分)“传统地读书”讲 的是如何“读书”的问题,读书是动词性词语。(2 分)文章中,“读书的传统”指古代以私 塾为代表的以读书为主的传统教育;(2 分)“传统地读书”指古代重记诵、重朗读、重学养 地读书。(2 分) 25.(1)结构清晰:先谈“读书的传统”,再谈“传统地读书”;(2)详略得当:除开头一段 外,其他几段均谈“传统地读书”,分三层介绍了“传统地读书”的三个特点,最后加以总 结;(3)注重引用名言及举例论述,即使举例也以引用的方式出现事例,显得富有说服力; (4)几处出现同一人之言之事,足见杰出学者兼有多种特点,更显出古代读书方法值得人 们去把握,以成就非凡学业。(每点 2 分,共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