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四中2014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命题人:程雪立 题号|三四|五|六|七 总分合分人 得分 说明:本试卷分值100,考试时间100分钟: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 部分。第I卷1至2页,第Ⅱ卷3至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主观题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I卷 得分评卷人 、(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括号前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ge) 寥廓(guo) 彷徨( huang)峥嵘(rong)岁月 B.彳亍(chu)颓地(p 河畔(pan) 星辉斑斓(an) C.谒ye)见淬(cu)火匣fja)子 啖以重利(dan) D.戮力(U)瞋目chen)变徵(zh 目毗尽裂(c)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虛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 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郑州四中 2014 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程雪立 题号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合分人 得分 说明:本试卷分值 100,考试时间 100 分钟;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 部分。第Ⅰ卷 1 至 2 页,第Ⅱ卷 3 至 6 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主观题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得分 评卷人 一、(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下列词语中括号前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ě) 寥廓(guō) 彷徨(huáng) 峥嵘(róng)岁月 B.彳亍(chù) 颓圮(pǐ) 河畔(pàn) 星辉斑斓(lán) C.谒(yè) 见 淬(cuì) 火 匣(jiá) 子 啖以重利(dàn) D.戮力(lù) 瞋目(chēn) 变徵(zhǐ) 目眦尽裂(cǐ)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 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4.下列加横线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①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②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D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那场面可真热闹。 B.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C.司光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真是不刊之论。 D.所有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事实,歹徒想抵赖是徒劳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入秋以来,许昌和郑州的部分地区接连下了几场雨。 B.我们的祖先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 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C.实践证明,哪个研究小组搞得好,哪里科学种田和单位面积产量就较高。 D.谁也不能否认,要是没有边防战士无时无刻在保卫着祖国,我们就不可能安定地生活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进为退,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 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 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 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 ①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 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 ③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⑤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A④①②⑤③B.②⑤④①③C⑤④①②③D.②⑤①④③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 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 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
4.下列加横线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①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D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5.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那场面可真热闹。 B.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C.司光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真是不刊之论。 D.所有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事实,歹徒想抵赖是徒劳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入秋以来,许昌和郑州的部分地区接连下了几场雨。 B.我们的祖先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 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C.实践证明,哪个研究小组搞得好,哪里科学种田和单位面积产量就较高。 D.谁也不能否认,要是没有边防战士无时无刻在保卫着祖国,我们就不可能安定地生活。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进为退,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 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 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 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 。 ①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 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 ③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⑤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A.④①②⑤③ B. ②⑤④①③ C.⑤④①②③ D.②⑤①④③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 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 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
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 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 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 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 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 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 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 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 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 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 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 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 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虽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 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 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 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 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 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9.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 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 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 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 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 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 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 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 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 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 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 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 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 有 100 多个国家的 2300 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 3000 万,汉语成为 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虽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 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 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 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 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8.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 )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 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9. 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 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 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C.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 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 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10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 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 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地相 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 球化的今天,它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令人叹惋 第Ⅱ卷 得分评卷人 三、(8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2分) 译文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诗歌,请选取一个你认为用的非常妙的字并分析其妙处。(3分)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C.100 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 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 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10.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 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 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地相 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 球化的今天,它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令人叹惋。 第Ⅱ卷 得分 评卷人 三、(8 分)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2 分) 译文: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诗歌,请选取一个你认为用的非常妙的字并分析其妙处。(3 分)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得分评卷人 四、(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计6分) (1)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3)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4)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晩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得分评卷人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3分) 论李白(节选) 汪寒水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学者们把这个当成了无往 而不利的武器,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诗就是 李白的好诗。比如《古风五十九首》里的“大车扬飞尘”,比如“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比如“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比如“处世若大梦 胡为劳其身”。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 诗歌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它的本质也只是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只要诗 歌成功完成了这个传达,就可以从艺术层面上认定它是好诗,不必计较内容是否句句符合圣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四、(6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计 6 分) (1)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3) 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 ; 书生意气, 。 (4) ,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得分 评卷人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13 分) 论李白(节选) 一汪寒水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学者们把这个当成了无往 而不利的武器,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诗就是 李白的好诗。比如《古风五十九首》里的“大车扬飞尘”,比如“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比如“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比如“处世若大梦, 胡为劳其身”。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 诗歌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它的本质也只是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只要诗 歌成功完成了这个传达,就可以从艺术层面上认定它是好诗,不必计较内容是否句句符合圣
贤之识、家国之义。至于情感和思想崇高与否,分出的是诗人人格的高下,而此时此地,情 感的自然与否,才是区分诗艺高下的唯一标志 李白儒气淡而道气重,游仙入道的思想肯定大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并非不关心政治 但是政治只是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不见得就成了他终极的追求。 他不去科举,幻想名动天下,声名为皇上所闻,特召入宫,作出万世留名的功业。这是 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原因。李白离京之后,在东鲁一带曾经同杜甫高适结伴游玩。但是 喜欢谢安和鲁仲连的李白不可能像喜欢诸葛武侯的杜甫一样“每饭不忘君”,所以,“西上莲 花山”后“俯视洛阳川”,只能算做内心的忧民情怀偶尔露头,是特例而非常态。孤傲得有 点天真的李白也不会像高适一样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打黎庶令人悲”的痛苦,因为他早 就辞官不做了 李白平生最佩服的人物,是鲁仲连,是谢安。他最佩服他们什么呢?李白佩服鲁仲连的 是“功成不受赏”的气度,佩服谢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功业,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做 了大事之后飘然隐居。传统的儒家文人讲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 世,穷则隐居,非此即彼,但是李白的志向和口气明显要大得多,他想两者通吃 也许,李白算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选自“新浪网”) 14.文章开始两段,谈了作者对“好诗”的看法,请你说说其“好诗”的内涵。(4分) 15.“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这种”是指什么?(3分) 16.全文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效果是怎样的?(6分) 得分评卷人 六、(3分) 17.以"爱心”为陈述对象,仿造下面的句式,续写两个恰当的比喻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
贤之识、家国之义。至于情感和思想崇高与否,分出的是诗人人格的高下,而此时此地,情 感的自然与否,才是区分诗艺高下的唯一标志。 李白儒气淡而道气重,游仙入道的思想肯定大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并非不关心政治, 但是政治只是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不见得就成了他终极的追求。 他不去科举,幻想名动天下,声名为皇上所闻,特召入宫,作出万世留名的功业。这是 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原因。李白离京之后,在东鲁一带曾经同杜甫高适结伴游玩。但是 喜欢谢安和鲁仲连的李白不可能像喜欢诸葛武侯的杜甫一样“每饭不忘君”,所以,“西上莲 花山”后“俯视洛阳川”,只能算做内心的忧民情怀偶尔露头,是特例而非常态。孤傲得有 点天真的李白也不会像高适一样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打黎庶令人悲”的痛苦,因为他早 就辞官不做了。 李白平生最佩服的人物,是鲁仲连,是谢安。他最佩服他们什么呢?李白佩服鲁仲连的 是“功成不受赏”的气度,佩服谢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功业,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做 了大事之后飘然隐居。传统的儒家文人讲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 世,穷则隐居,非此即彼,但是李白的志向和口气明显要大得多,他想两者通吃。 也许,李白算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选自“新浪网”) 14. 文章开始两段,谈了作者对“好诗”的看法,请你说说其“好诗”的内涵。(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这种”是指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全文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效果是怎样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六、(3 分) 17.以"爱心"为陈述对象,仿造下面的句式,续写两个恰当的比喻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 爱心是 七、(60分) 18.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生活是一本大写的“语文书”,语文伴随着你人生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生活中 处处有语文,你会时时刻课感受到语文的存在。在语文的天地中,你观察,你思考,你体验, 你欣赏。语文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请以“语文的魅力”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700字。 郑州四中2014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七、(60 分) 18.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 生活是一本大写的“语文书”,语文伴随着你人生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生活中 处处有语文,你会时时刻课感受到语文的存在。在语文的天地中,你观察,你思考,你体验, 你欣赏。语文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请以“语文的魅力”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 700 字。 郑州四中 2014 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座号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考场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_ 密 封 线 内 不 准 答 题
语文试卷主观题答题卷 题号三四五六总分合分人 得分 11、①夫晋,何厌之有?(2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译 13、(1)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3)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五
语文试卷主观题答题卷 题号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合分人 得分 三、 11、①夫晋,何厌之有?(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 分) 译文: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13、(1)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3)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 ; 书生意气, 。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五、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0 字 800 10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