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科教学状况抽测 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涵养字外功夫 王树平 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外形美,更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承 载着教化一方和正民化俗的使命。历史上的优秀书家往往不仅有入木三分的字内功夫,更有 纵贯历史、折服众人的“字外功夫”。“字外功夫”指人的内在修养,即一个人的人生阅历、 生活积累、学识修养、道德情操、心灵境界等书法技巧之外的,与修身进德、安身立命相关 的功夫。涵养字外功夫是通达本源、升华精神境界的关键。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大多一生在 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磨炼,涵养了深厚的字外功夫。 些书家肩挑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在繁杂的公事案牍中写家国情怀。如“秦王府十八 学士”之一的虞世南不仅书名显著,而且被唐太宗赞为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五善 俱全:颜真卿作为盛唐书坛领军人物,其人忠肝义胆,视死如归,其书则大气磅礴、雄浑刚 健,尽显大丈夫浩然之气 些书家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如苏轼以“物我相忘”的超然境界应对人生打 击,不断涤荡心灵上的尘埃,通过智慧将逆境化为前进的阶梯。他推崇平淡天真的艺术品格, 在禅宗“不役于物”思想的影响下,创作进入更加自由的艺术之境,故而得以写出一批传世 之作 些书家结合道家阴阳二气探析书法神韵。如王羲之曾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指出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 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他对心性与道相合的追求,使其书法达到了清雅脱俗的境界。 可见,书者的字外功夫是字内功夫的根本,字内功夫不仅是苦练的结果,更是身心修养 功夫的外化。那么,当代书家又该如何增进字外功夫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风波跌宕的人生道路中需要先立本固基,才能行稳致远。 如果一个人的根本方向错了,即使他得到再多的名利都将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本乱而末治 者,否矣”。因此,真正的习书者不只要在纸上磨,还要“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 定,动亦定”。习书者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时刻端正自己的方向 实现“心正”而后“笔正”,此外,君子修行还应敬畏天地万物,整肃自律,慎独于己;与
湖南省郴州市 2018-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科教学状况抽测 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 的 文字,完成小题。 涵养字外功夫 王树平 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外形美,更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承 载着教化一方和正民化俗的使命。历史上的优秀书家往往不仅有入木三分的字内功夫,更有 纵贯历史、折服众人的“字外功夫”。“字外功夫”指人的内在修养,即一个人的人生阅历、 生活积累、学识修养、道德情操、心灵境界等书法技巧之外的,与修身进德、安身立命相关 的功夫。涵养字外功夫是通达本源、升华精神境界的关键。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大多一生在 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磨炼,涵养了深厚的字外功夫。 一些书家肩挑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在繁杂的公事案牍中写家国情怀。如“秦王府十八 学士”之一的虞世南不仅书名显著,而且被唐太宗赞为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五善 俱全;颜真卿作为盛唐书坛领军人物,其人忠肝义胆,视死如归,其书则大气磅礴、雄浑刚 健,尽显大丈夫浩然之气. 一些书家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如苏轼以“物我相忘”的超然境界应对人生打 击,不断涤荡心灵上的尘埃,通过智慧将逆境化为前进的阶梯。他推崇平淡天真的艺术品格, 在禅宗“不役于物”思想的影响下,创作进入更加自由的艺术之境,故而得以写出一批传世 之作。 一些书家结合道家阴阳二气探析书法神韵。如王羲之曾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指出: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 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他对心性与道相合的追求,使其书法达到了清雅脱俗的境界。 可见,书者的字外功夫是字内功夫的根本,字内功夫不仅是苦练的结果,更是身心修养 功夫的外化。那么,当代书家又该如何增进字外功夫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风波跌宕的人生道路中需要先立本固基,才能行稳致远。 如果一个人的根本方向错了,即使他得到再多的名利都将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本乱而末治 者,否矣”。因此,真正的习书者不只要在纸上磨,还要“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 定,动亦定”。习书者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时刻端正自己的方向, 实现“心正”而后“笔正”.此外,君子修行还应敬畏天地万物,整肃自律,慎独于己;与
人交往之时应敬人为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一个人德行兼备时,其书法也会因修养提升 而精进 其次,要多读传统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当今时代,人们并不缺少工具和知识,缺少的 是对工具和知识的驾驭能力,即人文素养的承扬。中华传统经典是承载人文精神的巨大宝库。 《论语》直指现实人生,引导人们成就君子人格和圣贤气象;《道德经》教人洞察社会自然 之理,形成中国人独有的处世智慧;《心经》《坛经》明晰心之本性,让人达到空逸自在的境 界。古籍经典有如璀璨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洗涤心灵,提升 德行,还可将其中的道理应用于社会实践。当心中汇聚了百家思想,通达了古今之理,我们 的行为举止便会增加厚重感和历史感,做到不迷于古,不惑于今。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阅读经典作品有助于人们找准自己在大时代中的位置,从而不浮不躁,安于当下,收获一份 静气。 最后,由艺臻道,提升生活品位和审美情操。“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掌握一门艺术 是提升学习兴趣和修身境界的重要方法。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 种层面的艺术是以道为本、超出纯粹技术要求的艺术。以练习书法为例,临摹名帖时,法帖 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 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破除,同时性情中焦 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 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人生如宣纸,人生实践就如同一个书者在洁白宣纸上的创作实践,只有在人事修为中固 牢根基,才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6日) 1.下列各项中.对“字外功夫”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的优秀书家往往不仅有笔力刚劲有力的字内功夫,更有纵贯历史、折服 众人的“字外功夫” B.“字外功夫”指人的内在修养,即除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等书法技巧之外 的,与修身进德、安身立命相关的功夫 C.通达本源、升华精神境界的关键在于涵养字外功夫,历史上众多著名的书法家都很 注重涵养字外功夫。 D.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涵养的深厚的字外功夫,与他们大多一生在以儒释道为基础的 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磨炼有关
人交往之时应敬人为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一个人德行兼备时,其书法也会因修养提升 而精进。 其次,要多读传统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当今时代,人们并不缺少工具和知识,缺少的 是对工具和知识的驾驭能力,即人文素养的承扬。中华传统经典是承载人文精神的巨大宝库。 《论语》直指现实人生,引导人们成就君子人格和圣贤气象;《道德经》教人洞察社会自然 之理,形成中国人独有的处世智慧;《心经》《坛经》明晰心之本性,让人达到空逸自在的境 界。古籍经典有如璀璨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洗涤心灵,提升 德行,还可将其中的道理应用于社会实践。当心中汇聚了百家思想,通达了古今之理,我们 的行为举止便会增加厚重感和历史感,做到不迷于古,不惑于今。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阅读经典作品有助于人们找准自己在大时代中的位置,从而不浮不躁,安于当下,收获一份 静气。 最后,由艺臻道,提升生活品位和审美情操。“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掌握一门艺术 是提升学习兴趣和修身境界的重要方法。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 种层面的艺术是以道为本、超出纯粹技术要求的艺术。以练习书法为例,临摹名帖时,法帖 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 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破除,同时性情中焦 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 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人生如宣纸,人生实践就如同一个书者在洁白宣纸上的创作实践,只有在人事修为中固 牢根基,才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 《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16 日) 1. 下列各项中.对“字外功夫”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历史上的优秀书家往往不仅有笔力刚劲有力的字内功夫,更有纵贯历史、折服 众人的“字外功夫”。 B. “字外功夫”指人的内在修养,即除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等书法技巧之外 的,与修身进德、安身立命相关的功夫。 C. 通达本源、升华精神境界的关键在于涵养字外功夫,历史上众多著名的书法家都很 注重涵养字外功夫。 D. 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涵养的深厚的字外功夫,与他们大多一生在以儒释道为基础的 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磨炼有关
2.下列对作者认为当代书家增进字外功夫的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家要肩挑儒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结合道家阴阳二 气探析书法神韵 B.书家应在风波跌宕的人生道路中先需立本固基,还应敬畏天地万物,整肃自律,慎独于 ,敬人为上 书家要多读传统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具有对工具和知识的驾驭能力,安于当下,收获 一份静气 D.书家要由艺臻道,在不断临帖与古人神交的过程中,“旧我”不断褪色,提升生活品位 和审美情操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颜真卿作为盛唐书坛领军人物,其人有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优秀 人品,其书则雄浑刚健,尽显大丈夫浩然之气。 B.苏轼推崇平淡天真的艺术品格,受禅宗“不役于物”思想的影响,创作进入更加自由的 艺术之境,因而得以写出一批传世之作 C.书者的字内功夫不仅是勤学苦练的结果,更是身心修养功夫的外在表现,字外功夫是字 内功夫的根本。 D.人生如宣纸,人生实践就如同一个书者在洁白宣纸上的创作实践,只要在人事修为中固 牢根基.就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 【答案】1.B2.A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 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B项,“除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等书法技巧之 外的”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一段“即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学识修养、道德 情操、心灵境界等书法技巧之外的”可知“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属“字外功夫” 是“即”而不是“除”,二者含义不同。故选Ba 【2题详解】 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 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A项,“书家……·将禅宗思想 应用于艺术创作中”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三段“一些书家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
2. 下列对作者认为当代书家增进字外功夫的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家要肩挑儒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结合道家阴阳二 气探析书法神韵。 B. 书家应在风波跌宕的人生道路中先需立本固基,还应敬畏天地万物,整肃自律,慎独于 己,敬人为上. C. 书家要多读传统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具有对工具和知识的驾驭能力,安于当下,收获 一份静气。 D. 书家要由艺臻道,在不断临帖与古人神交的过程中,“旧我”不断褪色,提升生活品位 和审美情操。 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颜真卿作为盛唐书坛领军人物,其人有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优秀 人品,其书则雄浑刚健,尽显大丈夫浩然之气。 B. 苏轼推崇平淡天真的艺术品格,受禅宗“不役于物”思想的影响,创作进入更加自由的 艺术之境,因而得以写出一批传世之作。 C. 书者的字内功夫不仅是勤学苦练的结果,更是身心修养功夫的外在表现,字外功夫是字 内功夫的根本。 D. 人生如宣纸,人生实践就如同一个书者在洁白宣纸上的创作实践,只要在人事修为中固 牢根基.就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 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B 项, “除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等书法技巧之 外的”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一段“即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学识修养、道德 情操、心灵境界等书法技巧之外的”可知“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属“字外功夫”, 是“即”而不是“除”,二者含义不同。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 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A 项,“书家……将禅宗思想 应用于艺术创作中”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三段“一些书家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
中”可知,“书家”不同于“一些书家”,并不是所有书家都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 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说法绝对。“只要在人事修为中 固牢根基.就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错。原文最后一段“只有在人事修为中固牢根基,才 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应将表必要条件的“只有……才”说成表充分条件的“只要… 就”。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 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 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 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日:“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 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 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日:“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隕。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
中”可知,“书家”不同于“一些书家”,并不是所有书家都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 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 项,说法绝对。“只要在人事修为中 固牢根基.就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错。原文最后一段“只有在人事修为中固牢根基,才 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应将表必要条件的“只有……才”说成表充分条件的“只要…… 就”。 故选 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 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 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 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日:“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 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 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日:“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
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 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 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 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 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 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 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 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 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 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汉书·李广苏建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B.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秩:有条理 C.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寝:搁置不理 D.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朝:入朝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不降,还,乃为典属国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日:“武等实在 B.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C.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
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 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 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 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 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 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 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 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 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 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汉书·李广苏建传》)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B.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 秩:有条理 C. 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寝:搁置不理 D. 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 朝:入朝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 不降,还,乃..为典属国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日:“武等实在..。” B. 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C.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
D.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7.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在匈奴和汉达成和议后,汉廷寻求苏武等人,还撒谎说苏武已死,直到汉使者使用 计谋说收到大雁传书,才承认并道歉,可见单于的狡诈 B.李陵得知苏武将回汉,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起舞泪别的一番话,说明他对汉朝还有感 情,对投降匈奴也深感羞愧,体现了他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C.大将军霍光明知苏武的儿子参与了谋反,他属下主管刑狱的长史官又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却置若罔闻,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可见他对苏武的敬重。 D.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同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可见他以国家的 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确实令人敬佩 8.请把下面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答案】4.B5.D6.B7.C 8.(1)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的耗费,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査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 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B项,“秩:有条理”错。“秩中二千石”的“秩”意思为: 俸禄。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根据虚词 在句中的位置辨析用法。 A项,“扬名于匈奴”中“于”是介词,译为“在”:“而青于蓝”的“于”是介词,译为 比 B项,“因与武决”的“因”是连词,译为“于是”:“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是介词, 译为“趁机
D. 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7. 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在匈奴和汉达成和议后,汉廷寻求苏武等人,还撒谎说苏武已死,直到汉使者使用 计谋说收到大雁传书,才承认并道歉,可见单于的狡诈。 B. 李陵得知苏武将回汉,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起舞泪别的一番话,说明他对汉朝还有感 情,对投降匈奴也深感羞愧,体现了他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C. 大将军霍光明知苏武的儿子参与了谋反,他属下主管刑狱的长史官又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却置若罔闻,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可见他对苏武的敬重。 D. 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同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可见他以国家的 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确实令人敬佩。 8. 请把下面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过秦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答案】4. B 5. D 6. B 7. C 8. (1)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的耗费,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 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B 项,“秩:有条理”错。“秩中二千石”的“秩”意思为: 俸禄。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根据虚词 在句中的位置辨析用法。 A 项,“扬名于.匈奴”中“于”是介词,译为“在”;“而青于.蓝”的“于”是介词,译为 “比”。 B 项,“因.与武决”的“因”是连词,译为“于是”;“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是介词, 译为“趁机
C项,“还,乃为典属国”的“乃”是连词,译为“于是”;“臣乃敢上璧”的“乃”是副 词,译为“才” D项,两句中“以”都是介词,都译为“凭借”。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 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再分析它的现代含义 A项,“武等实在”中的“实在”在古文中译为“确实还活着”:今意为“1扎实、地道。2 诚实。3的确。4其实。” B项,“复终身”中的“终身”古今含义相同,都译为“一生;终生” C项,“武来归明年”中的“明年”译为“第二年”;今意为“下一年” D项,“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中的“故事”译为“典章旧例”,今意为“1.真实的 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2.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 题的情节,故事梗概。3.之前的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下列对文段 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即 可得出答案。本题C项“可见他对苏武的敬重”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未体现“敬重”。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本题(1)中“亡”译为“破费”,“矢”译为“箭”,“遗”译为“失去”“镞”,“困 译为“疲惫” (2)“师”译为“学习”,“道”译为“道理”,“夫庸知……乎”译为“哪里用知道…… 【点睛】参考译文:
C 项,“还,乃.为典属国”的“乃”是连词,译为“于是”;“臣乃.敢上璧”的“乃”是副 词,译为 “才”。 D 项,两句中“以”都是介词,都译为“凭借”。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 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再分析它的现代含义。 A 项,“武等实在..”中的“实在”在古文中译为“确实还活着”;今意为“1 扎实、地道。2 诚实。3 的确。4 其实。” B 项,“复终身”中的“终身”古今含义相同,都译为“一生;终生”。 C 项,“武来归明年..”中的“明年”译为“第二年”;今意为“下一年”。 D 项,“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中 的“故事”译为“典章旧例”,今意为“1.真实的 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2.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 题的情节,故事梗概。3.之前的事。”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下列对文段 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即 可得出答案。本题 C 项“可见他对苏武的敬重”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未体现“敬重”。故 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本题(1)中“亡”译为“破费”,“矢”译为“箭”,“遗”译为“失去”“镞”,“困” 译为“疲惫”。 (2)“师”译为“学习”,“道”译为“道理”,“夫庸知……乎”译为“哪里用知道…… 呢”。 【点睛】参考译文: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 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 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 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 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会武 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 式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 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 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 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 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 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 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 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 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 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 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 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 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 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ε 苏武年龄八十多,神爵二年病逝 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白居易《琵琶行》)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的景象表达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 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 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 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 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会武 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 武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 81 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 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 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 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 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 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 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 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 位关内侯,食邑 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 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 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 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 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 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龄八十多,神爵二年病逝。 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故木受绳则直,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荀子《劝学》)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
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体现蔺相如品质的句子是“ 【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2).铁骑突出刀枪鸣(3).金就砺则利(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佛狸祠下(6).一片神鸦社鼓(7).吾所以为此者 (8).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査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愁 暗 “突”,“就”,“砺”,“利”,“知”,“佛狸祠”,“社”。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 合诗句的意思。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此时苏轼被贬到杭州,王缄从家乡来看望苏轼,此时距王 弗去世已经十年 本词从题材上看属诗。从全词上看,同中抒发的感情极为复杂,有悼亡的悲痛之情,有 之情,有之情,有之情。 【答案】(1).送别(2).送别的惆怅政治上受排挤的失意(3).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 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一→意境一→诗情”的思路去 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包含什么情感”,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 情感。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 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
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体现蔺相如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别有幽愁暗恨生 (2). 铁骑突出刀枪鸣 (3). 金就砺则利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7). 吾所以为此者 (8).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愁”,“暗”, “突”,“就”,“砺”,“利”,“知”,“佛狸祠”,“社”。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 合诗句的意思。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此时苏轼被贬到杭州,王缄从家乡来看望苏轼,此时距王 弗去世已经十年。 本词从题材上看属____诗。从全词上看,同中抒发的感情极为复杂,有悼亡的悲痛之情,有 之情,有____之情,有____之情。 【答案】 (1). 送别 (2). 送别的惆怅政治上受排挤的失意 (3). 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 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 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包含什么情感”,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 情感。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 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
及内心的自我排遣。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 妻的彻骨相思。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 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 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 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 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 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 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 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 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 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表达了“送别的惆怅政治上受排挤的失意” 之情。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 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 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 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 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 言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 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 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 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 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 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最美的康乃馨 陈华清 我当邮差送的第一封信就是给安娜的。我们镇的青壮年男子都去打仗了,剩下的都是妇 孺病残。如果我不是病弱,也已在前线,没有机会认识安娜
及内心的自我排遣。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 妻的彻骨相思。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 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 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 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 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 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 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 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 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 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表达了“送别的惆怅政治上受排挤的失意” 之情。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 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 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 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 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 言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 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 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 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 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 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最美的康乃馨 陈华清 我当邮差送的第一封信就是给安娜的。我们镇的青壮年男子都去打仗了,剩下的都是妇 孺病残。如果我不是病弱,也已在前线,没有机会认识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