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13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 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 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 “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 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 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 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 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 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 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 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 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 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 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 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 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 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 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 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 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一一人们在读懂字义 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 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 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 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 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 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 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 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 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 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郑州市 2013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 文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 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 “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 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 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 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 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 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 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 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 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 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 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 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 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 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 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 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 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 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 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 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 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 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 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 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 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 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 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 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 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D(“只适合…比喻来形容”说法过于绝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 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 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 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 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己经无法挽回 D(“书写汉语的终结”说法过于绝对,“已经无法挽回”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 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 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 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 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B(曲解了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 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 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 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 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 “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 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 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 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 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 前邻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 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 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D(“只适合……比喻来形容”说法过于绝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 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 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 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 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D(“书写汉语的终结”说法过于绝对,“已经无法挽回”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 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 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 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 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B(曲解了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 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 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 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 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 “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 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 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 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 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 前邻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
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 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 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 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 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 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 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 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举正统七年进士 举:考中。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 视:比照。 C.属信钩考 属:隶属 D.论者韪之 韪:认为… 正确 C(属:委托,交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日:“奈何纳人于死!” ③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 D.②④⑥ D(①表明程信督战果敢;③表明程信格尽职守;⑤表明程信想做事而不能如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信督战果敢。也先侵犯京城时,程信不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 城,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没有退路的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 也先。 B.程信恪尽职守。程信提出的赈济京城附近饥民,恢复河间被罢免学官的官职 和被遣送生徒的学业等建议,都得到皇上许可;任太仆卿时,他定期征用马匹 及时掌握马匹的增减情况。 C.程信平叛有功。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 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平 定了叛乱 D.程信能识大体。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 认为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不要越俎代庖,行使主管官吏的职责
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 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 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 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 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 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 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 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信举正统七年进士 举:考中。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 视:比照。 C.属信钩考 属:隶属。 D.论者韪之 韪:认为…… 正确。 C(属:委托,交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3 分)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D(①表明程信督战果敢;③表明程信恪尽职守;⑤表明程信想做事而不能如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程信督战果敢。也先侵犯京城时,程信不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 城,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没有退路的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 也先。 B.程信恪尽职守。程信提出的赈济京城附近饥民,恢复河间被罢免学官的官职 和被遣送生徒的学业等建议,都得到皇上许可;任太仆卿时,他定期征用马匹, 及时掌握马匹的增减情况。 C.程信平叛有功。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 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平 定了叛乱。 D.程信能识大体。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 认为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不要越俎代庖,行使主管官吏的职责
D(D项“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理解错误;“所以谨非常”意为“是用来防 备意外事件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4分) (1)倘若有警报,马匹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4分;译出大意给2分; “脱”(“倘著,如果”等)、“昝”(“罪过,过失”等)两处,每译对一处 给1分。 (2)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主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 (6分) (2)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一身,总 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6分;译出大意给3分;判断句、“假” (“授予、交给、交付”等)、“辄”(“总是,就”“动不动就”等)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 成近义词也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程信,字彦实,他的祖先是休宁人,洪武年间戍守河间,于是在那里安家。程信 考中正统七年进士,被授予吏科给事中。也先侵犯京城,程信督率军队守卫西城 门。都督孙镗攻击也先失利,想进城,程信不让进,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 发炮帮助他。孙镗越战越勇,也先于是退却。景泰元年,请求赈济京城附近的饥 民,恢复河间因用兵而被罢免、遣送的学官、生徒,皇上都批复可以。第二年二 月,出任山东右参政,监督往辽东运输军粮。巡抚寇深上奏,盗粮一石以上的处 死,又设置了比照旧粮斛加大的新粮斛,交付程信测算考核。程信立即打碎它, 说:“为什么置人于死地呢?”寇深因此不喜欢程信。天顺元年,提拔为太仆卿。 京卫的马匹以前消耗过多,程信定期征用马匹。三营大将诉说太仆为人苛刻而急 切,请求皇上更改让马匹隶属兵部。程信说:“高皇帝命令太仆管理马匹数量, 不要让他人知道。如果隶属兵部,马匹增减,太仆不能知道。倘若有警报,马匹 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皇上认为程信的话是对的,于是像以前一样隶属 太仆。第二年,改任左佥都御史,巡视辽东。都指挥夏霖骄恣不守法,佥事胡鼎 揭发他四十条罪状,程信把这事报告给皇上,把夏霖关到锦衣卫监狱。门达说程 信不应当代替胡鼎上奏,当时寇深正掌管都察院,因为从前的隙怨,弹劾程信。 追究其罪,被关进钦犯监狱,降职为南京太仆少卿。因母丧归家。成化元年,起 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为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人屡次叛乱,攻陷合江 等九个县。朝廷决议发大军征讨。以襄城伯李瑾任总兵官,晋升程信为尚书,提 督军务。至永宁,分路进军。程信与李瑾居中调度。转战六天,攻破敌寨七百五 十多座。前后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记功,程信进升兼任大理寺卿,与白 圭共同管理兵部。程信想有所作为,但被白圭阻碍,多次称病。改任南京兵部, 参议军务。第二年辞官,一年后去世。谥号襄毅
D(D 项“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理解错误;“所以谨非常”意为“是用来防 备意外事件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 (4 分) (1)倘若有警报,马匹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4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 “脱”(“倘若,如果”等)、“咎”(“罪过,过失”等)两处,每译对一处 给 1 分。 (2)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主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 (6 分) (2)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一身,总 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6 分;译出大意给 3 分;判断句、“假” (“授予、交给、交付”等)、“辄”(“总是,就”“动不动就”等)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 1 分。)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 成近义词也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程信,字彦实,他的祖先是休宁人,洪武年间戍守河间,于是在那里安家。程信 考中正统七年进士,被授予吏科给事中。也先侵犯京城,程信督率军队守卫西城 门。都督孙镗攻击也先失利,想进城,程信不让进,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 发炮帮助他。孙镗越战越勇,也先于是退却。景泰元年,请求赈济京城附近的饥 民,恢复河间因用兵而被罢免、遣送的学官、生徒,皇上都批复可以。第二年二 月,出任山东右参政,监督往辽东运输军粮。巡抚寇深上奏,盗粮一石以上的处 死,又设置了比照旧粮斛加大的新粮斛,交付程信测算考核。程信立即打碎它, 说:“为什么置人于死地呢?”寇深因此不喜欢程信。天顺元年,提拔为太仆卿。 京卫的马匹以前消耗过多,程信定期征用马匹。三营大将诉说太仆为人苛刻而急 切,请求皇上更改让马匹隶属兵部。程信说:“高皇帝命令太仆管理马匹数量, 不要让他人知道。如果隶属兵部,马匹增减,太仆不能知道。倘若有警报,马匹 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皇上认为程信的话是对的,于是像以前一样隶属 太仆。第二年,改任左佥都御史,巡视辽东。都指挥夏霖骄恣不守法,佥事胡鼎 揭发他四十条罪状,程信把这事报告给皇上,把夏霖关到锦衣卫监狱。门达说程 信不应当代替胡鼎上奏,当时寇深正掌管都察院,因为从前的隙怨,弹劾程信。 追究其罪,被关进钦犯监狱,降职为南京太仆少卿。因母丧归家。成化元年,起 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为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人屡次叛乱,攻陷合江 等九个县。朝廷决议发大军征讨。以襄城伯李瑾任总兵官,晋升程信为尚书,提 督军务。至永宁,分路进军。程信与李瑾居中调度。转战六天,攻破敌寨七百五 十多座。前后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记功,程信进升兼任大理寺卿,与白 圭共同管理兵部。程信想有所作为,但被白圭阻碍,多次称病。改任南京兵部, 参议军务。第二年辞官,一年后去世。谥号襄毅
程信征讨南蛮时,皇上特许他可以便宜行事。直到班师回朝,不曾擅自奖赏杀戮 人。他说:“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 身,总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 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说:“守备重臣,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像这些 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评论者认为他做得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卖松人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 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8.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分,如果只答 手法,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 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 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 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作用2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 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 楼人”代权贵之人;[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 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 说适当,也可给3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 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润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 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作用2分;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 对即可) 9.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 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 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 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6分;答出一点给3分(需有简要分析) 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作品鉴赏 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 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在待价 而沽的浓香艳色中,居然连“瘦叶”、“淡花”的松树也出现了;于是诗人 生了感慨,叹息卖树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困,气势凌云。人们 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
程信征讨南蛮时,皇上特许他可以便宜行事。直到班师回朝,不曾擅自奖赏杀戮 一人。他说:“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 一身,总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 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说:“守备重臣,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像这些 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评论者认为他做得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 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8.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5 分) 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 分,如果只答 手法,没有解释,只给 2 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 且解说适当,也可给 3 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 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 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作用 2 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 1 分,答出任意两 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 楼人”代权贵之人;[3 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 1 分), 没有解释,只给 2 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 说适当,也可给 3 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 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 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作用 2 分;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 1 分,意思 对即可) 9.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 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 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 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6 分;答出一点给 3 分(需有简要分析), 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作品鉴赏 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一 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在待价 而沽的浓香艳色中,居然连“瘦叶”、“淡花”的松树也出现了;于是诗人产 生了感慨,叹息卖树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 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
“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 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 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润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 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 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天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 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 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 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 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 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宜宗年号,公元847—860 年)时,尝举进土,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 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 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可 作者简介 于武陵 唐代诗人。名邺,以字行。约咸通(唐懿宗年号,公元860874年)前后在世 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尝往来商洛、巴蜀间。欲隐 潇湘,未果,后终老嵩阳别墅。《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平?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2)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3)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 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一一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 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事 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册挂历上全是她个人,有收藏价值的
“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 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 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 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 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 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 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 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 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 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 847─860 年)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 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 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1] 作者简介 于武陵 唐代诗人。名邺,以字行。约咸通(唐懿宗年号,公元 860—874 年)前后在世。 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尝往来商洛、巴蜀间。欲隐 潇湘,未果,后终老嵩阳别墅。《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平?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3)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 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 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事 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
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 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 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 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 皮上写着“康煕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 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 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 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 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 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 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 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 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 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 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 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 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 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 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 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 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 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 年以后,全中 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 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 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 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 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 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 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 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 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 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 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 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 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 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 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 1949 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 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 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 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 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 地看到那卖《康煕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 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 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 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 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 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 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 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A项当地人“生 活富足”“精神追求严重缺失”表述不当;C项“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 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无中生有;E项应去掉“倒叙”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 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 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 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 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 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 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 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 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 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 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1)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A 项当地人“生 活富足”“精神追求严重缺失”表述不当;C 项“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 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无中生有;E 项应去掉“倒叙”。)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 分)
①执着,有韧劲。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不辞辛苦, 骑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②节俭、懂事。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理解妈妈挣钱 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③普良、宽容。坏了他事的 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走出困境。 ④自尊心强。老师为先前的言辞向他道歉,他以沉默彰显了自尊;不愿与老师 做交易,也体现了他的自尊。⑤自立,敢担当。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依赖妈 妈,自己想办法筹钱。[6分;答出一点(加点词语答出任意一个即可)给2分, 概括与解析各占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①巧妙地刻画了少年的心理。少年不惜花一角钱买张“旧挂历纸”包字典,说 明他特别看重、特别想卖出这本康熙字典,字典承载着他的求学之梦;白纸“特 白,闪着好纸的光芒”,但却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对白纸的描写暗示了少年 的希望和失望。②对比鲜明,发人深思。“明星挂历有收藏价值”与“字典没 有收藏价值”形成对比,并与结尾处少年说“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 么”相照应,引发读者思考。③具有讽刺意味。老板娘说挂历有收藏价值,不 肯撕给少年,但少年出一角钱买的时候,她却愿意卖了,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板 娘身上那种小气吝啬、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气。(6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 意两点、分析合理即可)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 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示例一:我认为很巧妙。理由: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老师在不了解 少年处境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冤枉了少年,后来明白了字典承载着少年的梦 想,诚挚向少年道歉并高价收藏字典,这是一个意识到错误之后能想法弥补的 人、一个能细心呵护少年自尊与梦想的好老师。(或:老师说“这字典其实没 什么收藏价值”,坏了少年的好事,但少年仍然在他遭遇危险时出手相救,这 样的情节设置更好地突出了少年不计前嫌、热心助人的形象。)②使情节更加 曲折、完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少年失望而归,开学巧遇老师,老师诚挚 道歉,想要收藏字典,少年拒绝,老师最终收藏字典,情节一波三折;小说从 卖字典写起,最后字典卖出,这样写也使情节更加完整。③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少年帮助“老师”脱离险境,最终得到老师的帮助而圆梦,使小说在表现农村 少年追梦的执着的同时,又多了一层意蕴: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怀善念,帮 助他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好。理由:①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少年街头卖字典 和路上相助的时候,“老师”既没有询问他为何卖字典,也无意买他的字典, 从这些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普解人意、热心助人的人,但他后来坚持要买 《康熙字典》时却对少年十分理解、小心呵护,似乎又是一个热情细心的人 人物性格发展缺乏必然的逻辑,让人觉得虚假。②这样的情节设计不太合理。 老师主观臆断,冤枉少年,坏了他的好事,但在少年出手相助之后却没有询问 卖字典的情况,一直等到发现少年是自己的学生后才询问字典卖掉了没有并坚 持购买,这有点不合情理。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老师”原本可以在被少年 帮助时询问卖字典的情况,热心买下字典,但他直到少年入学之后才买下《康 熙字典》,有为了避免师生相处尴尬而买字典的嫌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小说
①执着,有韧劲。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不辞辛苦, 骑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②节俭、懂事。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理解妈妈挣钱 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③善良、宽容。坏了他事的 “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走出困境。 ④自尊心强。老师为先前的言辞向他道歉,他以沉默彰显了自尊;不愿与老师 做交易,也体现了他的自尊。⑤自立,敢担当。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依赖妈 妈,自己想办法筹钱。[6 分;答出一点(加点词语答出任意一个即可)给 2 分, 概括与解析各占 1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①巧妙地刻画了少年的心理。少年不惜花一角钱买张“旧挂历纸”包字典,说 明他特别看重、特别想卖出这本康熙字典,字典承载着他的求学之梦;白纸“特 白,闪着好纸的光芒”,但却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对白纸的描写暗示了少年 的希望和失望。②对比鲜明,发人深思。“明星挂历有收藏价值”与“字典没 有收藏价值”形成对比,并与结尾处少年说“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 么”相照应,引发读者思考。③具有讽刺意味。老板娘说挂历有收藏价值,不 肯撕给少年,但少年出一角钱买的时候,她却愿意卖了,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板 娘身上那种小气吝啬、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气。(6 分;答出一点给 3 分,答出任 意两点、分析合理即可)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 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示例一:我认为很巧妙。理由: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老师在不了解 少年处境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冤枉了少年,后来明白了字典承载着少年的梦 想,诚挚向少年道歉并高价收藏字典,这是一个意识到错误之后能想法弥补的 人、一个能细心呵护少年自尊与梦想的好老师。(或:老师说“这字典其实没 什么收藏价值”,坏了少年的好事,但少年仍然在他遭遇危险时出手相救,这 样的情节设置更好地突出了少年不计前嫌、热心助人的形象。)②使情节更加 曲折、完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少年失望而归,开学巧遇老师,老师诚挚 道歉,想要收藏字典,少年拒绝,老师最终收藏字典,情节一波三折;小说从 卖字典写起,最后字典卖出,这样写也使情节更加完整。③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少年帮助“老师”脱离险境,最终得到老师的帮助而圆梦,使小说在表现农村 少年追梦的执着的同时,又多了一层意蕴: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怀善念,帮 助他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好。理由:①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少年街头卖字典 和路上相助的时候,“老师”既没有询问他为何卖字典,也无意买他的字典, 从这些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善解人意、热心助人的人,但他后来坚持要买 《康熙字典》时却对少年十分理解、小心呵护,似乎又是一个热情细心的人, 人物性格发展缺乏必然的逻辑,让人觉得虚假。②这样的情节设计不太合理。 老师主观臆断,冤枉少年,坏了他的好事,但在少年出手相助之后却没有询问 卖字典的情况,一直等到发现少年是自己的学生后才询问字典卖掉了没有并坚 持购买,这有点不合情理。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老师”原本可以在被少年 帮助时询问卖字典的情况,热心买下字典,但他直到少年入学之后才买下《康 熙字典》,有为了避免师生相处尴尬而买字典的嫌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小说
的主题变得暗淡、窄化。(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 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因纯粹而传奇 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在夜色中嬉戏。 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 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舞者杨丽萍,已年逾五旬 高成明是杨丽萍的老朋友,也是《雀之恋》的编舞之一。他说:“大部分艺术作 品是命题作文,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在他看来,杨丽萍成为传奇的根源,是 她很早就决定纯粹依靠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 1958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白族人。文革时,她看到学生居然打老师,并且 以敢打老师为荣。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 1971年,杨丽萍13岁。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 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命运。 除了春晚的几次亮相,杨丽萍的舞蹈真正与大众发生密切关系,是她创作的大型 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这个舞蹈现已成了云南的名片。 这个节目,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采风,精心排演了15个月。但《云南映象》 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1年,这个策划不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合作者本想让杨丽 萍编一台“土风舞”。可是,杨丽萍的舞蹈把他们吓住了,充满了性意味的烟盒 舞,打歌,还有女人被扔进火里祭神。双方谈不到一起,没有了投资,于是杨丽 萍决定:自己养活所有演员。 “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高成明说 但杨丽萍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观众虽然习惯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 不能欣赏更好的东西。“这是她最大的不同,” 从开始准备到上演,这两年多,大概是杨丽萍一生最艰苦的日子,全团的经费, 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来筹集。 2003年3月8日,正是“非典”时期。就在《云南映象》首演后第二天,剧团 突然接到通知,只能演一场。消息传出,若干老板冲进剧院,围着杨丽萍大叫
的主题变得暗淡、窄化。(8 分;其中“观点”明确 2 分,“理由”答出一点给 3 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因纯粹而传奇 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在夜色中嬉戏。 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 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舞者杨丽萍,已年逾五旬。 高成明是杨丽萍的老朋友,也是《雀之恋》的编舞之一。他说:“大部分艺术作 品是命题作文,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在他看来,杨丽萍成为传奇的根源,是 她很早就决定纯粹依靠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 1958 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白族人。文革时,她看到学生居然打老师,并且 以敢打老师为荣。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一 点”。 1971 年,杨丽萍 13 岁。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 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命运。 除了春晚的几次亮相,杨丽萍的舞蹈真正与大众发生密切关系,是她创作的大型 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这个舞蹈现已成了云南的名片。 这个节目,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采风,精心排演了 15 个月。但《云南映象》 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1 年,这个策划不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合作者本想让杨丽 萍编一台“土风舞”。可是,杨丽萍的舞蹈把他们吓住了,充满了性意味的烟盒 舞,打歌,还有女人被扔进火里祭神。双方谈不到一起,没有了投资,于是杨丽 萍决定:自己养活所有演员。 “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高成明说。 但杨丽萍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观众虽然习惯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 不能欣赏更好的东西。“这是她最大的不同,” 从开始准备到上演,这两年多,大概是杨丽萍一生最艰苦的日子,全团的经费, 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来筹集。 2003 年 3 月 8 日,正是“非典”时期。就在《云南映象》首演后第二天,剧团 突然接到通知,只能演一场。消息传出,若干老板冲进剧院,围着杨丽萍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