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关于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 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 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3、认清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世界和平。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另附后面)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 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 行更令人发指!(另附有关奧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写作背景 (投影显示,补充;可让学生提前上网查找)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 中营和奥斯维辛一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 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奥 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 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 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 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三)作家作品 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 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四)结构内容 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 好奇心读下去。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 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新闻的导语部分。 这个导语比较长,写的内容很多。第1段是写布热金卡的环境,有自然环境“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 娑起舞”,也有社会环境“儿童在追逐游戏 第2段照应第1段,说明布热金卡应该是一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 是人间地狱” 第3段是写游人来到这里的不同目的。 第4、5段是介绍集中营的情况及其一定的历史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 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 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3、认清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世界和平。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另附后面) 大家看到的就是 68 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 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 行更令人发指!(另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写作背景 (投影显示,补充;可让学生提前上网查找)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 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 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 400 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奥 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1945 年1月 27 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 剩下 7000 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 200 多名儿童。1947 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 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 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三)作家作品 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 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四)结构内容 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 好奇心读下去。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 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5 段),新闻的导语部分。 这个导语比较长,写的内容很多。第 1 段是写布热金卡的环境,有自然环境“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 娑起舞”,也有社会环境“儿童在追逐游戏”。 第 2 段照应第 1 段,说明布热金卡应该是一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 是人间地狱”。 第 3 段是写游人来到这里的不同目的。 第 4、5 段是介绍集中营的情况及其一定的历史背景
总之,导语部分,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 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第6~16段),新闻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安排,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 第6段写作者自己写这篇新闻的目的:是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也就是一种责任感。 第7段,写参观者的感受,是从总体描述的,“默默地”“慢了下来”,表现参观者的复杂心情 第8、9段,写到人们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这里采用的是特写的方式,重点是写人们的感受:用雏菊花在 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用“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的表情动作表现参观者 的苦痛与愤恨。 第10段是写女牢房的小盒子,实际上写集中营中住处的拥挤:“6英尺宽,3英尺高”的长条盒子,“每 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这一段中重点还是写参观者的感受:有特写“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 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有一般性叙述“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是没有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 第11段很短,只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否则他会羞红了脸 的”,这是为什么?那肯定是一个极为肮脏,极为残酷的地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希特勒制定一项令所 有被征服或占领国家的民族充当奴隶并且逐渐消亡的隐密性种族灭绝计划_一高效率、大规模的强制绝育。 为此,数以百计的纳粹医生、教授、专家甚至护士,在行政管理专家的通力合作下,相继提出了几十种绝 育方法,十余种实施方案,并且在奥斯维辛、拉芬斯布吕克、布亨瓦尔特、达豪等十多个大型集中营内对 数以万计的犹太、吉普赛囚犯、因从事抵抗运动而被捕的政治犯和男女战俘进行了残酷的手术试验,造成 他们大量死亡或者终身残疾、终身不育。这样残酷的毫无人性的手段,任谁也不愿看到。 第12、13段写长廊里的囚徒照片。 先是总写,“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着”,“他们都死了一一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 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多么残酷的画面!多么让人同情的人们!后是特写,写许多囚徒中有一个二十多 岁的漂亮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对着死亡,作者不由得要问:“她在想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 想,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害怕的面容,却在“温和的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 还是想到了死去的奶奶?是想到了可爱的家乡,还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是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还是想到了 万能的上帝?接着作者又有一问:“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我 们可以再想像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经安康?她的恋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终于灭亡了?或是 面对着众多的善良的参观者表示感谢,或是羡慕?这一特写,引发我们多少思考!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 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残酷的被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 第14、15段,参观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这是让人室息的环境。作者又写了两个细节:一是一位女参观 者跪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祈祷;一是参观者们用目光彼此交流,然后告诉解说员,“够了”。这两段文字 很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很深的。一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说明这里纯粹是一个人 间地狱。愤恨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最后一段,描写周围的环境,与开头照应,再一次表达出: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 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 本文把参观者的感受融入到参观的过程,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虽无新闻,却收到了比新闻事实更好的效 果 (五)研讨问题: 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3、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4、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六)文章主旨:
总之,导语部分,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 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第 6~16 段),新闻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安排,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 第 6 段写作者自己写这篇新闻的目的:是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也就是一种责任感。 第 7 段,写参观者的感受,是从总体描述的,“默默地”“慢了下来”,表现参观者的复杂心情。 第 8、9 段,写到人们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这里采用的是特写的方式,重点是写人们的感受:用雏菊花在 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用“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的表情动作表现参观者 的苦痛与愤恨。 第 10 段是写女牢房的小盒子,实际上写集中营中住处的拥挤:“6 英尺宽,3 英尺高”的长条盒子,“每 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这一段中重点还是写参观者的感受:有特写“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 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有一般性叙述“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是没有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 第 11 段很短,只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否则他会羞红了脸 的”,这是为什么?那肯定是一个极为肮脏,极为残酷的地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希特勒制定一项令所 有被征服或占领国家的民族充当奴隶并且逐渐消亡的隐密性种族灭绝计划——高效率、大规模的强制绝育。 为此,数以百计的纳粹医生、教授、专家甚至护士,在行政管理专家的通力合作下,相继提出了几十种绝 育方法,十余种实施方案,并且在奥斯维辛、拉芬斯布吕克、布亨瓦尔特、达豪等十多个大型集中营内对 数以万计的犹太、吉普赛囚犯、因从事抵抗运动而被捕的政治犯和男女战俘进行了残酷的手术试验,造成 他们大量死亡或者终身残疾、终身不育。这样残酷的毫无人性的手段,任谁也不愿看到。 第 12、13 段写长廊里的囚徒照片。 先是总写,“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着”,“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 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多么残酷的画面!多么让人同情的人们!后是特写,写许多囚徒中有一个二十多 岁的漂亮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对着死亡,作者不由得要问:“她在想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 一想,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害怕的面容,却在“温和的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 还是想到了死去的奶奶?是想到了可爱的家乡,还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是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还是想到了 万能的上帝?接着作者又有一问:“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我 们可以再想像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经安康?她的恋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终于灭亡了?或是 面对着众多的善良的参观者表示感谢,或是羡慕?这一特写,引发我们多少思考!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 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残酷的被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 第 14、15 段,参观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这是让人窒息的环境。作者又写了两个细节:一是一位女参观 者跪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祈祷;一是参观者们用目光彼此交流,然后告诉解说员,“够了”。这两段文字 很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很深的。一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说明这里纯粹是一个人 间地狱。愤恨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最后一段,描写周围的环境,与开头照应,再一次表达出: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 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 本文把参观者的感受融入到参观的过程,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虽无新闻,却收到了比新闻事实更好的效 果。 (五)研讨问题: 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3、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4、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六)文章主旨: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 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七)作业(两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 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 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 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后,能领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打破新闻写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 其中的写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通过课前査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 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通过比较阅读《奧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 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并深入査阅资料,又从理性上对纳粹和法西斯的罪恶有了深 刻的认识,并对当今时代有了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 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七)作业(两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 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 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 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后,能领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打破新闻写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 其中的写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 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通过比较阅读《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 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并深入查阅资料,又从理性上对纳粹和法西斯的罪恶有了深 刻的认识,并对当今时代有了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