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 主备人:唐朋飞 审批人 日期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 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学习过程 课前检查 1、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 曹刿()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2、填写下列空白,检验自己对《左传》的了解 《左传》相传是时所作,是根据国历史写的 史书,保存了我国自 公元前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曹刿论战》记叙的是国和国之间的 之战,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 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二、课内探究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 )2齐师伐我( )3又何间焉( 4肉食者鄙( 5何以战 6衣食所安 7弗敢专也 8对曰 9小惠未徧 10牺牲玉帛 l1弗敢加也 12必以信 13小信未孚 14神弗福也 15小大之狱 16虽不能察 17忠之属也 18公将鼓之 19齐师败绩 20公将驰之 21遂还齐师
1 课题: 曹刿论战 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 主备人:唐朋飞 审批人: 日期: 一、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三、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查 1、 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 曹 刿 ( ) 又何间焉 ( ) 牺牲玉帛 ( ) 小信未孚 ( ) 夫战,勇气也 ( ) 望其旗靡 ( ) 2、 填写下列空白,检验自己对《左传》的了解。 《左传》相传是 时 所作,是根据 国历史写的 史书,保存了我国自 公元前 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曹刿论战》记叙的是 国和 国之间的 之战,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 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二、课内探究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 ...谋之 ( ) 2齐师伐.我( ) 3又何间.焉 ( ) 4 肉食者鄙.( ) 5 何以.战 6衣食所安. 7弗敢专.也 8对.曰 9小惠未徧. 10牺牲..玉帛 11弗敢加.也 12必以信. 13小信未孚. 14神弗福.也 15小大之狱. 16虽.不能察. 17忠.之属.也 18公将鼓.之 19齐师败绩.. 20公将驰.之 21遂逐.齐师
22公问其故 23一鼓作气 24再而衰 25彼竭我盈 26既克 27难测也 28惧有伏焉 29望其旗靡 (二)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5、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 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 之时。 6、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7、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9、击鼓进军的原因: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概括 按照什么顺序讲这个故事? 3、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 有什么样的品质? 6、乡人阻止曹刿进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7、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 22公问其故. 23一鼓作.气 24再.而衰 25彼竭.我盈. 26既克 27难测.也 28惧有伏.焉 29望其旗靡. (二)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5、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 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 之时。 6、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7、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9、击鼓进军的原因: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概括) 2、按照什么顺序讲这个故事? 3、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4、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 有什么样的品质? 6、乡人阻止曹刿进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7、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8、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9、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 10、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 ll、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 12、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四、简答。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 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3 8、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9、文章第 2 节主要内容是 10、文章第 2 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 11、文章第 3 节主要内容是 12、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四、简答。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 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根据全文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五、开放性试题 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 由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3、曹刿一介布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挺身而出,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作 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 本文叙述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读完本文后,你感悟到做人和处 事的哪些道理? 5、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4 5、“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根据全文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五、开放性试题 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 由) 2、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3、曹刿一介布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挺身而出,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作 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 4、本文叙述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读完本文后,你感悟到做人和处 事的哪些道理? 5、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