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汽车运用条件及 使用性能指标
第一章 汽车运用条件及 使用性能指标
§1-1汽车的运用条件 气候条件 1.气温 2.气压 、道路条件 1.道路等级 1)按使用任务与交通量分类: (1)高速公路年均昼夜交通量>25000辆。若折合成小客车,并考 虑车道数:4车道2.5~55万辆;6车道4.5~8万辆;8车道6~10万辆。 (2)一级公路年均昼夜交通量5000~2500辆,折小客车为1.5~3 万辆 (3)二级公路年均昼夜交通量2000~5000辆,折小客车0.3~0.75 万辆。 (4)三级公路年均昼夜交通量<2000辆,折合小客车01-04万辆 (5)四级公路年均昼夜交通量<200辆,折合小客车<0.15万辆
§1-1 汽车的运用条件 一、气候条件 1.气温 2.气压 二、道路条件 1.道路等级 1)按使用任务与交通量分类: (1)高速公路 年均昼夜交通量>25000辆。若折合成小客车,并考 虑车道数:4车道 2.5~5.5万辆;6车道4.5~8万辆;8车道6~10万辆。 (2)一级公路 年均昼夜交通量 5000~2500辆,折小客车为1.5~3 万辆。 (3)二级公路 年均昼夜交通量 2000~5000辆,折小客车0.3~0.75 万辆。 (4)三级公路 年均昼夜交通量<2000辆,折合小客车0.1~0.4 万辆 。 (5)四级公路 年均昼夜交通量 <200辆,折合小客车<0.15万辆
2)要求:路宽 设计车速 承载能力 曲率半径(平面、纵面) 3)道路景观 2.道路养护质量 “公路养护质量检査评定暂行办法”交通部颁发 1)道路等级按以下指标打分 路面平整 路拱适度 行车顺适 路肩整洁 边城稳定 标法完善 行道树齐全 其中:∑100分路面50;路基20;其它30。 优y良L次c差ch 总分>90>75>6045>38
2)要求:路宽 设计车速 承载能力 曲率半径(平面、纵面) 3)道路景观 2.道路养护质量 “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暂行办法” 交通部颁发 1)道路等级按以下指标打分 路面平整 路拱适度 行车顺适 路肩整洁 边城稳定 标法完善 行道树齐全 其中:∑100分 路面50;路基20;其它30。 优y 良L 次c 差ch 总 分 >90 >75 >60 <60 路面分 >45 >38 —— ——
2)评定指标 L +L (1)好路率 Q l×100% (2)养护质量综合值P=(4L+31+2L+L)L 3)路面养护质量对汽车使用的影响 (1)对汽车油耗的影响 (2)对汽车维修费的影响 (3)对汽车大修里程的影响 三、运输条件 定义:运输对象的特点和运输要求所决定的影响行车的使用因素。 1.货物的种类与特性 物理(大小、形状、密度等) 包装(类型、大小、形状) 货物特性:易腐、易燃、液体、散装货物、特长货物等 2.货物的货运量与周转量 组织方式、车辆选择、装卸方式 3.货物运距:城市间、市郊、市内 4.装卸条件:物种、运量、货点稳定性、装卸设备 5.货运类型及组织:零担、集装箱、快运 6.客运类型:公交、长途
2)评定指标 (1)好路率 (2)养护质量综合值 3)路面养护质量对汽车使用的影响 (1)对汽车油耗的影响 (2)对汽车维修费的影响 (3)对汽车大修里程的影响 三、运输条件 定义:运输对象的特点和运输要求所决定的影响行车的使用因素。 1.货物的种类与特性 物理(大小、形状、密度等) 包装(类型、大小、形状) 货物特性:易腐、易燃、液体、散装货物、特长货物等 2.货物的货运量与周转量 组织方式、车辆选择、装卸方式 3.货物运距:城市间、 市郊、 市内 4.装卸条件:物种、运量、货点稳定性、装卸设备 5.货运类型及组织:零担、集装箱、快运 6.客运类型:公交、长途 100% + = L L L Q y l P = (4Ly + 3Ll + 2Lc + Lch ) / L
§1-2汽车运行工况 汽车运行工况:采用多参数描述汽车的运行状况。由于它是随机过程,因 此研究时采用概率统计方法。 运行工况调查 工况调查内容 汽车运行工况研究——一首先进行工况调查。 )选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路线,并取得道路交通资料; 2)选参数——评价汽车合理使用时,Ⅴa、Ne、开度、档位等指标的 选用应根据调查内容而定 2.工况调查方法 最终目的:试验—数据处理一获得参数的分布率及数学特征 1)运行试验 a.选择车辆:符合国家标准 b.选择试验设备:电测法; C.选择驾驶员:有经验的驾驶员
§1-2 汽车运行工况 汽车运行工况:采用多参数描述汽车的运行状况。由于它是随机过程,因 此研究时采用概率统计方法。 一、运行工况调查 1.工况调查内容 汽车运行工况研究——首先进行工况调查。 1)选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路线,并取得道路交通资料; 2)选参数——评价汽车合理使用时,Va、Ne、开度、档位等指标的 选用应根据调查内容而定。 2.工况调查方法 最终目的:试验—数据处理—获得参数的分布率及数学特征 1)运行试验 a. 选择车辆:符合国家标准; b. 选择试验设备:电测法; c. 选择驾驶员:有经验的驾驶员
2)数据处理方法 例:市内公共汽车速度工况分析 (1)速度曲线vt)的离散化 为采用数学方法整理结果,所以要由连续曲线得出一组数据 在采集数据时不应使原曲线失真,故在取间隔值时按采样定理取M △t≤ 式中:—频率 a.当记录信号中最高频率为∫n时,取f=(15~2)m △t (3~4)fm b.Jm是低通滤波后的信号最高频率。 (2)去瑕点 由于特殊原因使记录值岀现假值,使测量值失真。可根据3σ法按最小概率事 件剔除。其标准差α: 残差: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 -四>3a的测定值,概率仅0.0026是小概率事件,可以不要
2)数据处理方法 例:市内公共汽车速度工况分析。 (1)速度曲线v(t)的离散化 为采用数学方法整理结果,所以要由连续曲线得出一组数据。 在采集数据时不应使原曲线失真,故在取间隔值时按采样定理取 式中: ——频率 a.当记录信号中最高频率为 时,取 即 b. 是低通滤波后的信号最高频率。 (2)去瑕点 由于特殊原因使记录值出现假值,使测量值失真。可根据3 法按最小概率事 件剔除。其标准差 : 残差: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 的测定值,概率仅0.0026是小概率事件,可以不要。 c f t 2 1 t c f m f c m f = (15 ~ 2) f m f t (3 ~ 4) 1 = m f ˆ = − − − = n i Vi V n 1 2 ( ) 1 1 ˆ V −V 3 ˆ i
(3)求均值 把一组求均值V。(如一个站间的V) ∑ 其中:N为数据总数,是T/Mt,如50公里/10公里;△t为采样间隔。 (4)求数据分布 已知N,求数据组的频率分布。 a.求N内的Tm和Vmn值 b.求组数m。N越大,组数越多 C.定组间距△ △≈-mx 选取 min 原因:把所有数据都包括进去
(3)求均值 把一组求均值 Vi 。(如一个站间的 Vi ) = = n i Vi N V 1 1 其中:N为数据总数,是 ,如50公里/10公里; 为采样间隔。 (4)求数据分布 已知N,求数据组的频率分布。 a.求N内的 和 值。 b.求组数m。N越大,组数越多。 c.定组间距 选取 原因:把所有数据都包括进去。 T /t t Vmax Vmin m Vmax −Vmin m Vmax −Vmin
d.确定各组分界值 1.分组明确; 2 与Vm外端相等 如此例:T max 45km/hv=lkm/h +0.5-0.5得 45.5 0.5 0.5~505 第一组界值 5.5~10.5 第二组界值 e.统计落在各组内的数目(频数) 将N/N(频率) 列表 频率分布表 画图频率分布图 通过上述工作即可得到数据的分布特征: 1)密度分布 2)离散情况
d.确定各组分界值 1. 分组明确; 2. 与 外端相等。 如此例: +0.5 - 0.5 得 … 45.5 … … 0.5 … 0.5~5.05 第一组界值 5.5~10.5 第二组界值 e.统计落在各组内的数目(频数) 将 (频率) 列表——频率分布表 画图——频率分布图 通过上述工作即可得到数据的分布特征: 1)密度分布 2)离散情况 Vmax Vmin Vmax = 45km/ h Vmin =1km/ h Ni / N
二、运行工况分析 运行试验——运行工况数据 数据处理—数据分布特征 运行工况分析—分析常用工况的使用合理性及影响因素 常用工况:汽车在运行中,经常出现的工况。 批元A一崛 参m 100 500 行驶时间,s 载货《年在市区行驶的运行记录
二、运行工况分析 运行试验——运行工况数据 数据处理——数据分布特征 运行工况分析——分析常用工况的使用合理性及影响因素 常用工况:汽车在运行中,经常出现的工况
车速分布 长春汽车研究所 BJ130 长春市 见图1-S 按t、按S、按油耗均属正态分布 例:按时间t。见正态分布图 O=11.53km/h V=30km/h 随机变量£取值于-∞≤E<卩概率为: F() e 20 2 积分号下的被积函数,即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在此例中-∞~0区间的概率为零 (y-)2 FO 2 2丌 故 ) f() O√2丌
1.车速分布 长春汽车研究所 BJ130 长春市 见图1-S 按t 、按S、按油耗均属正态分布 例:按时间t。见正态分布图 随机变量 取值于 概率为: =11.53km/ h V = 30km/ h − V F V e dV V V V 2 2 2 ( ) 2 1 ( ) − − − = 积分号下的被积函数,即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在此例中 区间的概率为零 ∴ 故 − ~ 0 2 2 2 ( ) 2 1 ( ) V V f V e − − = F V e dV V V V − − = 0 2 ( )2 2 2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