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及生理意义、血细胞的生成调节及其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生理止血过程、血型分型依据、输血原则 2、熟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3、了解:血细胞生成的调节 讲授重点! 1、血浆渗透压及其生理学意义 2、生理止血的概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根据及其输血原则 讲授难点! 血浆渗透压: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基本概念 血清(serum);血浆(plasma):全血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 of blood):粘带度(viscositv):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of blood plasma);晶体渗透压 (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胶体渗透压(pressure):可塑性变形((plastical mability):红细胞比容(Cbe atocrit):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eyte sedim 渗透胞性:)爆式 进因子burst activator,BPA): 素(erythropoietin,EPO):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BFU-E):红系 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CFU-E):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 血小板聚集(thrombocyte aggregation: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hemostasis):出血时间 ((bleedingtime):血液凝(blood coagulation):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 vay of blood coagulation): 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纤维蛋白溶解 (fibrinolysis:)ABO血型系统(ABO blood-group system):红细胞凝集(agtination):凝集原 (agglutinogen):凝集素(agglutinin):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1使用散材生理学(1版),王庭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北京 授课学时5学时 学时分配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15学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1.5学时 第四节血型 1学 第一节血液概述 一被的其木组我知血品 血液(blood)是一种 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 血量(blood volume):即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70-80mlg(体重)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以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 水(90%以上) L血浆(plasma) 低分子物质(2%):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代 谢物和激素等) 血浆蛋白(65-85gL):白蛋白4048gL:球蛋白15~30g1 (包括a1、a2、B、Y4类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少最。血
精品课程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及生理意义、血细胞的生成调节及其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生理止血过程、血型分型依据、输血原则 2、熟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3、了解:血细胞生成的调节 [讲授重点] 1、血浆渗透压及其生理学意义 2、生理止血的概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ABO 血型系统的分型根据及其输血原则 [讲授难点] 血浆渗透压;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基本概念] 血清(serum);血浆(plasma);全血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 of blood);粘滞度(viscosity);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of blood plasma);晶体渗透压 (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可塑性变形(plastical deformability);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爆式促进因子(burst promoting activator,BPA);促红细胞生成 素(erythropoietin,EPO);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BFU-E);红系 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CFU-E);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 血小板聚集(thrombocyte aggregation);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hemostasis);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纤维蛋白溶解 (fibrinolysis);ABO 血型系统(ABO blood-group system);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凝集原 (agglutinogen);凝集素(agglutinin);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使用教材] 生理学(1 版),王庭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北京 [授课学时] 5 学时 [学时分配] 第一节 血液概述 1 学时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1.5 学时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1.5 学时 第四节 血型 1 学时 第一节 血液概述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液(blood)是一种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 血量(blood volume):即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 7-8%,70-80ml/kg(体重)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 水(90%以上) 血浆(plasma) 低分子物质(2%):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代 谢物和激素等) 血浆蛋白(65~85g/L):白蛋白 40~48g/L;球蛋白 15~30g/L (包括α1、α2、β、γ4 类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少量。血 1
浆蛋白在形成和维持胶渗压,运载某些物质,参与凝血、止 血、营养、免疫等功能有重要作用。 图3-1血浆和红细胞比容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是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和0,、C0,等 二。血被的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比重 正常人全血为1.050-1.060,血浆为1.025-1.030,红细胞为1.090-1.092。 (二)血液的钻滞性 为水的45倍,由红细胞数决定:血浆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质含量,约为1.62.4. (三)血浆渗透压 约为300m0 mkgH2O(770kPa)。与血浆溶质颗粒数量呈正比,与颗粒大小无关 .1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主要源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 质(Na和CT占8O%)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由于血浆中大部分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 故细胞外晶体渗透压的恒定,对细胞内外水平衡的维持极为重要。 图3-2不同浓度生理盐水下的红细胞形态变化 2.血浆胶体卷诱压(colloid osmotic nressure):由血浆白蛋白形成的渗诱压称为血浆胶 体渗透压。正常值仪为1.5mOsm/kgH,O(3.3kPa,25mmHg)。由于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的血浆蛋白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故组织的胶体渗透压低于血浆,与血管内外 水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
浆蛋白在形成和维持胶渗压,运载某些物质,参与凝血、止 血、营养、免疫等功能有重要作用。 图 3-1 血浆和红细胞比容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是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和O2、CO2等。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比重 正常人全血为 1.050~1.060,血浆为 1.025~1.030,红细胞为 1.090~1.092。 (二)血液的粘滞性 为水的 4~5 倍,由红细胞数决定;血浆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质含量,约为 1.6~2.4。 (三)血浆渗透压 约为 300 mOsm/kgH2O(770 kPa)。与血浆溶质颗粒数量呈正比,与颗粒大小无关。 1.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主要源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 质(Na+ 和Cl+ 占 80%)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由于血浆中大部分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 故细胞外晶体渗透压的恒定,对细胞内外水平衡的维持极为重要。 图 3-2 不同浓度生理盐水下的红细胞形态变化 2.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 体渗透压。正常值仅为 1.5 mOsm/kgH2O(3.3 kPa,25 mmHg)。由于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的血浆蛋白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故组织的胶体渗透压低于血浆,与血管内外 水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 2
图3-3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常用等渗溶液:0.85%NaC1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 (四)血美 的pH值 由血液缓冲体系决定,主要缓冲对为NaHC0,H,CO,=20,肺和肾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正常值:7.35.7.45 当pH7.8时,将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而危及生命。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 图34血细胞生产模式图 一、造血过程的调节 造血(hemopoiesis)过程(骨随):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定向祖细 胞(committed progenitor)→前体细胞(precursors)→成熟血细胞。 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细胞因子对造血干细胞进行调节。 红细的生钾 (一)数量与功能 男性的红细胞(erythrocyte或red blood cell,RBC)数平均为5.0x102L(500万mm),女 性为4.2×102L(420万/mm).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和CO, 图35红细胞正常形态 图3-6血红蛋白分子结构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容积/血液(全血)容积×100%。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红细胞以脂质双层为支架,脂溶性气体及尿素可自由通过,带负 电荷离子易通过,带正电荷离子则很难通过。 3
图 3-3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常用等渗溶液:0.85%NaCl 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 (四)血浆的 pH 值 由血液缓冲体系决定,主要缓冲对为NaHCO3/H2CO3=20,肺和肾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正常值:7.35-7.45 当 pH<6.9 或 pH>7.8 时,将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而危及生命。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图 3-4 血细胞生产模式图 一、造血过程的调节 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定向祖细 胞(c 二、 erythrocyte或red blood cell,RBC)数平均为 5.0×1012/L(500 万/mm 3 ),女 性为 图 3-5 红细胞正常形态 图 3-6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容积/血液(全血)容积×100%。正常值:男性 40~50%,女性 37~48%。 (二 红细胞以脂质双层为支架,脂溶性气体及尿素可自由通过,带负 电荷 造血(hemopoiesis) ommitted progenitor)→前体细胞(precursors)→成熟血细胞。 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细胞因子对造血干细胞进行调节。 红细胞生理 (一)数量与功能 男性的红细胞( 4.2×1012/L(420 万/mm 3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男性 120~160g/L,女性 110~150g/L。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离子易通过,带正电荷离子则很难通过。 3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为双凹蝶形,允许细胞发生可塑性变形而通过小口径的 毛细血管。其变形能力取决于:(1)表面积与体积比值大小呈正比:(2)细胞内粘度大则 变形能力小! (3)细胞膜弹性低 粘度 则 形能力小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 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SR,简称血沉),是指红细胞每 小时沉降的速率。正常值(魏氏法)为0-3mmh(男),0-10mmh(女) 血沉的速度与叠连(roule formation)现象相关,形成叠连后其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 比值减小 与血浆摩擦力减小而易下沉。血沉即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反之亦然 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红细胞叠连↑·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白蛋白及 卵磷脂增多,红细胞下沉减慢。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具有抵抗低渗溶液渗透的能力,可用渗透脆性表示。等渗 溶液(085%Nac及5%G)中,红细胞能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红细胞膜对不同浓度的低渗 溶液抵抗力不同。渗透抵抗力, 即渗透脆性 (三)红细胞生成及调 1.生成过程(骨髓) 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早,晚期)→前体细胞(早、中、晚、幼网织红细胞)→成 熟红细胞 2.生成的原料和有关因素 原料:铁(主要来自体内,食物)、蛋白质等。各种原因致供铁(F®2)不足一血红蛋 白合成!·小细胞性贫血。 有关因素:维生素B2和叶酸→幼红细胞核DNA合成↑→细胞分裂及血红蛋白合成↑。 各种原因致维生素B2吸收障碍或叶酸缺乏,可致巨(大)幼红细胞性贫血。 3.生成部位:成人骨髓,特别是扁骨、短骨及骨骺才具有造血功能,骨髓外造血表明造 血功能素乱 4.生成的调节因素 (+) ①爆式促进因子·早期红系祖细胞进入DNA合成期,有利细胞增殖。 (+)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晚期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加 速细胞增殖 EPO为糖蛋白,主要由肾合成,组织PO2!一血浆EPO↑。雄H、甲状腺H,生长素增强 EPO的作用。 (四)红细胞的破 饮BC生玻转振(巾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 为120天,衰老红细那 C生装( 主要在脾脏被吞,红蛋 红系雕分化塘菌白中的铁可再利用,脱 成Ct 铁的血红素转变为胆色 素,经肝再处理 图37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为双凹蝶形,允许细胞发生可塑性变形而通过小口径的 毛细 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 细胞 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是指红细胞每 小时 积与容积的 比值 白及 卵磷 具有抵抗低渗溶液渗透的能力,可用渗透脆性表示。等渗 溶液 胞(早,晚期)→前体细胞(早、中、晚、幼网织红细胞)→成 熟红 原料和有关因素 食物)、蛋白质等。各种原因致供铁(Fe2+)不足→血红蛋 白合 酸→幼红细胞核DNA合成↑→细胞分裂及血红蛋白合成↑。 血表明造 血功 节因素 ① 早期红系祖细胞进入 DNA 合成期,有利细胞增殖 。 晚期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加 速细 白,主要由肾合成,组织PO2↓→血浆EPO↑。雄H、甲状腺H,生长素增强 EPO 四)红细胞的破坏 为 血管。其变形能力取决于:(1)表面积与体积比值大小呈正比;(2)细胞内粘度大则 变形能力小;(3)细胞膜弹性低、粘度大,则变形能力小。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中 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 沉降的速率。正常值(魏氏法)为 0~3 mm/h(男),0~10 mm/h(女)。 血沉的速度与叠连(rouleaux formation)现象相关,形成叠连后其细胞表面 减小,与血浆摩擦力减小而易下沉。血沉↑即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反之亦然。 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红细胞叠连↑→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白蛋 脂增多,红细胞下沉减慢。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 (085%Nacl 及 5%G)中,红细胞能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红细胞膜对不同浓度的低渗 溶液抵抗力不同。渗透抵抗力↑,即渗透脆性↓。 (三)红细胞生成及调节 1.生成过程(骨髓) 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 细胞。 2.生成的 原料:铁(主要来自体内, 成↓→小细胞性贫血。 有关因素:维生素B12和叶 各种原因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或叶酸缺乏,可致巨(大)幼红细胞性贫血。 3.生成部位:成人骨髓,特别是扁骨、短骨及骨骺才具有造血功能,骨髓外造 能紊乱。 4.生成的调 (+) 爆式促进因子 (+)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胞增殖。 EPO为糖蛋 的作用。 (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 120 天,衰老红细胞 主要在脾脏被吞,红蛋 白中的铁可再利用,脱 铁的血红素转变为胆色 素,经肝再处理。 图 3-7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4
三、白细胞生理 正常估:(410)×109几(400010000个/mm3) 分:类白细胞((或,WBC)包括粒细胞()(中性粒 细 ,包:嗜酸性粒细胞,opl:啼性粒细胞,b 单核细胞(monocyte 和淋巴细胞(ymphocyte)三类。 存在:血管内、组织间隙和骨髓。 (一)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具吞噬病源微生物尤其是化脓菌的非特异免疫功能 变形运动,趋化性 吞噬,溶解 过程:血管内中性粒细 织间液中性粒细胞 ·杀灭细菌。 此外,中性粒细胞还参与炎症反应和脓肿的形成。 2.嗜碱性粒细胞:通过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释放肝素(heparin)参与体内的脂肪代 谢,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局限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所致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二)单核细胞 具强大吞噬性,杀灭病源微生物及衰老组织细胞。 释放细胞毒,干扰煮、白细胞介素 单核细胞(血)·后噬细胞(组织) ·杀灭病源微生物 吞噬 1.T细胞:在胸腺成熟。可分T4、T8两亚群,主要具细胞免疫功能。还具调节其他免 疫细胞的功能。 2.B细胞:在骨髓成熟,通过生成释放免疫抗体,实现体液免疫功能。 血中B细胞一组织浆组织一合成释放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3.裸细胞:包括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对肿瘤细胞有重要杀伤作用。 干扰素 NK细胞 白细胞介素一NK细胞增殖、产生干扰素 (四)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的生成受淋巴细胞、单核巨嫩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分泌的造血 生长因子的调节,乳铁蛋白和转化生成因子B直接抑制白细胞增殖。 四、血小板生理 来源:血小板(platelet或thrombocyte)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而来。 正常值:(100-300)×10/L(10-30万个mm3),平均寿命7-14天,低于50×10L时 有出血倾向。 功能: 1参与机体的止血功能和血液凝固 2.修复血管内皮和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损伤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衡量指标 为“出血时间”(正常1小3分钟) 生理性止血过程:①受伤血管收缩:②血小板血栓形成:③血凝块形成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5
三、白细胞生理 )×109 /L(4000~10000 个/mm 3 ) )包括粒细胞(granucyte)(中性粒 细胞 。 (一 胞:具吞噬病源微生物尤其是化脓菌的非特异免疫功能 酶溶解 灭细菌。 肝素(heparin)参与体内的脂肪代 谢, 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二 ,杀灭病源微生物及衰老组织细胞。 素、白细胞介素 杀灭病源微生物 胸腺成熟。可分 T4、T8 两亚群,主要具细胞免疫功能。还具调节其他免 疫细 骨髓成熟,通过生成释放免疫抗体,实现体液免疫功能。 肿瘤细胞有重要杀伤作用。 干 细胞 增殖、产生干扰素 (四 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分泌的造血 生长 platelet 或 thrombocyte)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而来。 有出 与机体的止血功能和血液凝固。 。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损伤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 为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衡量指标 为“ ;②血小板血栓形成;③血凝块形成 一、 正常值:(4~10 分类:白细胞(leukocyte 或 white blood cell,WBC ,neutrophil;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单核细胞(monocyte) 和淋巴细胞(lymphocyte)三类。 存在:血管内、组织间隙和骨髓 )粒细胞 1.中性粒细 变形运动,趋化性 吞噬, 过程:血管内中性粒细胞——————→组织间液中性粒细胞—————→杀 此外,中性粒细胞还参与炎症反应和脓肿的形成。 2.嗜碱性粒细胞:通过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释放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局限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所致过敏反 )单核细胞 具强大吞噬性 释放细胞毒,干扰 单核细胞(血)→巨噬细胞(组织)————————————————→ 吞噬 (三)淋巴细胞 1.T 细胞:在 胞的功能。 2.B 细胞:在 血中 B 细胞→组织浆组织→合成释放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3.裸细胞:包括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对 (+) 扰素—→NK 白细胞介素→NK 细胞 )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的生成受淋巴细 因子的调节,乳铁蛋白和转化生成因子-β直接抑制白细胞增殖。 四、血小板生理 来源:血小板( 正常值:(100~300)×109 /L(10~30 万个/mm 3 ),平均寿命 7~14 天,低于 50×109 /L时 血倾向。 功能: 1.参 2.修复血管内皮和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象称 出血时间”(正常 1~3 分钟)。 生理性止血过程:①受伤血管收缩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5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adhesion): 是指血木板与非血小板的粘若】 2.聚集 (aggregation): 是指 小板此粘者的现象, 生理性致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胶原、凝血酶、前列腺素等。 病理性致聚剂主要有: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Ca2+、1因子 胶原、Ⅱ因子一[cAMP血小板!→ADP释放 。血小板聚集 能量 →暴露PF +) 磷脂酶A2 环加氧酶 一TXA2→血管收缩 血小板质膜磷脂· →花生四烯酸 PGG-PGH 4 一PG一血管舒张 阿司匹林、消炎痛 cAMP:环一磷酸腺苷:ADP:二磷酸腺苷:PF:血小板因子3: PGG2、PGH:前列腺素G2、2:TXA2:血栓素A 图38血小板聚集的影的因素 3.释放:是指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 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 的现象 4.收缩:指血小板依赖其本身的固有蛋白发生的收缩作用。 5.吸附:血小板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于其磷脂表面,促进凝血过程。 (二)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1.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参与内、外源性凝血中X和因子的激活 2.血小板质膜表面结合许多凝血因子,并使它们相继激活,从而加速凝血 过程 3.释放颗粒的内容物可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凝块。伸出伪足进纤维蛋白网以及血 小板内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收缩坚实止血栓。 二、血液凝固与抗凝 (一)血液凝周 流动的血液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ation)。 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srum) 1.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加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以罗马数字I~XIⅢ(除外)命名。 各种凝血因子■ 凝血因于 同义名 凝血因子 间义名 纤雄最白原 F VII 抗甲种血友 血原 F VII 加速 F XII* 德定因子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adhesion):是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的粘着。 、胶原、凝血酶、前列腺素等。 Ca 2+、I因子 血小板聚集 血管收缩 张 炎痛 cAMP :环一磷酸腺苷;A F3:血小板因子 3; 3.释放:是指血小板受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 的现 :指血小板依赖其本身的固有蛋白发生的收缩作用。 过程。 (二 磷脂表面,参与内、外源性凝血中 X 和Ⅱ因子的激活。 及血 小板 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子(blood clotting facto 2.聚集(aggregation):是指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 生理性致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病理性致聚剂主要有: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胶原、Ⅱ因子→[cAMP]血小板↓→ADP 释放 能量 (-) 暴露PF3 (+) 磷脂酶A2 环加氧酶 →TXA2→ 血小板质膜磷脂 花生四烯酸 PGG2-PGH2 →PGI2→血管舒 (-) 阿司匹林、消 DP:二磷酸腺苷;P PGG2、 PGH2:前列腺素G2、H2;TXA2:血栓素A2 图 3-8 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因素 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 象。 4.收缩 5.吸附:血小板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于其磷脂表面,促进凝血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1.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 2.血小板质膜表面结合许多凝血因子,并使它们相继激活,从而加速凝血过程。 3.释放颗粒的内容物可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凝块。伸出伪足进纤维蛋白网以 内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收缩坚实止血栓。 二、血液凝固与抗凝 (一)血液凝固 流动的血液变 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serum)。 1.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加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 r)。以罗马数字Ⅰ~XIII(Ⅵ除外)命名。 纤维蛋白 稳定因子 F XIII* 血清凝血活酶 F VII 转变加速素 F V 前加速素 F XII* 接触因子 F IV* 钙离子 F XI 血浆凝血活素前质 F III* 组织因子 F X Stuart-Prowder因子 F II* 凝血酶原 F IX 血浆凝血活素成分 抗甲种血友 病球蛋白 F I* 纤维蛋白原 F VIII 凝血因子 同义名 凝血因子 同义名 各种凝血因子 6
(1)除十二种因子外,尚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也参与凝血。 (2)除Ca及磷脂外,均为蛋白质,多数为丝氨酸蛋白酶。 (3)除F(组织因子)外,其余因子均在血浆中, 且多数在肝脏内需VtK参加 4)凝血因子均 无活性的酶原形 经被激活后才具有酶的活性 (5)除IV因子外,其余皆属蛋白质(还包括PK、HK、PF3)。 2.凝血过程 (1)基本过程 ①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原(Ⅱ)→凝血酶(Ⅱa) ③纤维蛋白原(I)→纤维蛋白(Ia)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的形成) ③纤维蛋白原 上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的形成) 图3-9血液凝周的基本过程 (2)按因子X激活途径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 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始动因子为因子XⅫ 其过程中因子XⅫ、X、Ⅸ、X依次被激活。 因子X激活物包括:Xa、Ⅲ、Ca++PF:。 缺乏因子VI、X和X引起的疾病分别称A(甲)、B(乙)和C(丙)型血友病。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是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浆。 因子X激活物包括:Ⅲ、I、Ca++PF 肝合成因子Ⅱ、I、Ⅸ、X时需维生素K参与,故维生素K缺乏将有出血倾向。 图3-10血液凝固的全过程 (二)抗凝系统的作用 1.丝氨酸蛋白抑制物:存在于血浆中,以抗凝血酶Ⅲ为主,还有C1抑制物、α抗胰 >
(1)除十二种因子外,尚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也参与凝血。 (2)除Ca2+及磷脂外,均为蛋白质,多数为丝氨酸蛋白酶。 (3)除 FIII(组织因子)外,其余因子均在血浆中,且多数在肝脏内需 VitK 参加。 (4)凝血因子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经被激活后才具有酶的活性。 (5)除Ⅳ因子外,其余皆属蛋白质(还包括 PK、HK、PF3)。 2.凝血过程 (1)基本过程 ①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 ②凝血酶原(Ⅱ)→凝血酶(Ⅱa) ↓ ③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的形成) ③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的形成) 图 3-9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按因子 X 激活途径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始动因子为因子 XII。 其过程中因子 XII、Ⅺ、Ⅸ、Ⅹ依次被激活。 因子X激活物包括:IXa、Ⅷ、Ca2+ +PF3。 缺乏因子Ⅷ、Ⅸ和 XI 引起的疾病分别称 A(甲)、B(乙)和 C(丙)型血友病。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FIII)是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浆。 因子X激活物包括:III、Ⅶ、Ca2+ +PF3 肝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时需维生素 K 参与,故维生素 K 缺乏将有出血倾向。 图 3-10 血液凝固的全过程 (二)抗凝系统的作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存在于血浆中,以抗凝血酶III为主,还有C1 抑制物、α1抗胰 7
蛋白酶、a-抗纤溶酶、a-巨球蛋白、肝素辅因子。 2,蛋白质C系统:主要有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物、蛋白质S和蛋白质C抑制物。 3.肝素:属酸性粘多糖 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在体内 外有广泛的抗凝作 用,其机制是:①与抗凝血酶Ⅲ、肝素辅助因子结合,可明显提高两者抗凝作用:②促血 管内皮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激活物:③与血小板结合,抑制其凝血、止血功能。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是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的抑制物。 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酶原(plasminogen)的激活 纤溶酶原激活物(血管、组织等) 纤溶酶原 ·纤溶酶 「ax巨球蛋白 。.培红物醚 2.纤维蛋白的降解: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物 内皮细胞 微肽释放 尿激确 纤溶 一抑制作用 奸维蛋白(原) 纤维蛋自降解产的 图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与抑制示意图 P里解要PA:保: 图3-11纤维蛋白的降解激活与抑制示意图 总之,血凝、抗凝、纤溶相互配合,既有效防止凝血,又保持血管的血流畅通。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 0u)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件抗原的类型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时,红细胞即聚集成簇的现象称凝集(ination)。凝集反应 属于抗原一抗体反应 故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与之起凝 集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min),存于血清中。 在众多红细胞血型系统中,与输血密切相关的是ABO系统和Rh系统,此外还存在白细 胞、血小板及一些组织细胞的血型。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蛋白酶、α2-抗纤溶酶、α2-巨球蛋白、肝素辅因子。 2.蛋白质 C 系统:主要有蛋白质 C、凝血酶调制物、蛋白质 S 和蛋白质 C 抑制物。 3.肝素:属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在体内、外有广泛的抗凝作 用,其机制是:①与抗凝血酶 III、肝素辅助因子结合,可明显提高两者抗凝作用;②促血 管内皮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激活物;③与血小板结合,抑制其凝血、止血功能。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是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的抑制物。 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1. 纤溶酶原(plasminogen)的激活 2. 纤溶酶原激活物(血管、组织等)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2.纤维蛋白的降解: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物 α2-巨球蛋白 α2 抗纤溶酶 图 3-11 纤维蛋白的降解激活与抑制示意图 总之,血凝、抗凝、纤溶相互配合,既有效防止凝血,又保持血管的血流畅通。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roup)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时,红细胞即聚集成簇的现象称凝集(agglutination)。凝集反应 属于抗原—抗体反应,故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与之起凝 集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min),存于血清中。 在众多红细胞血型系统中,与输血密切相关的是 ABO 系统和 Rh 系统,此外还存在白细 胞、血小板及一些组织细胞的血型。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 血型系统 8
1.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含凝集原A和凝集原B划分四型。 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凝集原凝集素 注 A型 A 抗B 1.A型还可分A1与A2亚型:A1亚型红细胞 B型 B 抗A 上含A抗原和A1抗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 素:A2亚型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血清中含 AB型 A+B 无 抗B和抗A1凝集素(占10%) B 0型 无 抗A+抗B 、 AB和O四种血型红细胞上都含H 抗原因其抗原性弱,血清中没有抗H抗体。 H抗原是A和B抗原的结构基础(A,B基因转移酶底物) 血型 RBC膜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 A型 A 抗B A2 抗B、抗A B型 B 抗A AB型 A、B 无 A、B 抗A1 0型 无 抗A、抗B 2.血型的遗传学特征:血型是遗传的.由分别来自父体和母体各一的两个等位基因所决 定(A,B基因为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据此法医学用于亲子关系的否定性判断。 3.ABO血型的检测:红细胞悬浮液分别与抗A,抗B,抗A+抗B血清混合,观察有 无凝集现象判定 拉 ) B型 A型 米 AB 图3-12AB0血型的检测 (一)Rh血型系结 红细胞具有与恒河程(Rhe3 us monkey)同样抗原者,称为Rh阳性血型。相应的鞋集素 称为抗Rh抗体,红细胞不被抗Rh抗体凝集称为Rh阴性血型。 血清试验表明Rh血型系统包括C、c、D、E、五种不同抗原,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 强,故目前以红细胞含D抗原者为Rh(+),不含者为Rh(-)。 9
1.ABO 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含凝集原 A 和凝集原 B 划分四型。 ABO 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备 注 A 型 A 抗 B B 型 B 抗 A AB 型 A+B 无 O 型 无 抗 A+抗 B 1.A 型还可分 A1 与 A2 亚型;A1 亚型红细胞 上含 A 抗原和 A1 抗原,血清中含抗 B 凝集 素;A2 亚型红细胞上只有 A 抗原,血清中含 抗 B 和抗 A1 凝集素(占 10%); 2、A、B、AB 和 O 四种血型红细胞上都含 H 抗原*,因其抗原性弱,血清中没有抗 H 抗体。 *H 抗原是 A 和 B 抗原的结构基础(A,B 基因转移酶底物) O 型 无 抗A、抗B 无 抗A1 A1B A、B A2B A、B AB型 B型 B 抗A 抗B 抗B、抗A1 A1 A A2 A A型 血型 RBC膜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2.血型的遗传学特征:血型是遗传的,由分别来自父体和母体各一的两个等位基因所决 定(A,B 基因为显性基因,O 基因为隐性基因),据此法医学用于亲子关系的否定性判断。 3.ABO 血型的检测:红细胞悬浮液分别与抗 A,抗 B,抗 A + 抗 B 血清混合,观察有 无凝集现象判定。 图 3-12 ABO 血型的检测 (二)Rh 血型系统 红细胞具有与恒河猴(Rhesus monkey)同样抗原者,称为 Rh 阳性血型。相应的凝集素 称为抗 Rh 抗体,红细胞不被抗 Rh 抗体凝集称为 Rh 阴性血型。 血清试验表明 Rh 血型系统包括 C、c、D、E、e 五种不同抗原,其中 D 抗原抗原性最 强,故目前以红细胞含 D 抗原者为 Rh(+),不含者为 Rh(-)。 9
h血型系统D抗原偶尔引起输血反成以及新生儿溶血(胎儿,母体不相容)。亚重时 n致球胎】 三、输血原则 1,.同型相输:输血前须鉴定血型,保证受血者与供血者ABO血型和Rh血型相合 2.交叉配血: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不合不能输血:只 有主侧不凝集者,才能进行输血:0型血输给异型受血者时要慎重,不得已可少量缓慢输血。 红细胞 红细胞 仕 者 血清 血清 图3-13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1、如果交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 2、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 3、如果主侧不引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时不 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思考题 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异同点? 3.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生理止血过程? 4.何谓血型和凝集?AB0血型是如何分型的?临床输血应遵循什么原则 案例:案例:李某,男性,32岁,民工。因四肢发生瘀斑和便血被诊断为过敏性紫魔(混 合型)而入院。查体:营养欠佳体质消瘦,精神娄靡不振,痛苦病容。面色菱黄,两手背及 下肢特别是胭窝部有较多的皮疹,大者似粟粒,小者似针尖,色红或暗红,突出皮肤,压之 退色,两侧对称, 也有融合成片者,抚之不碍手。束臂试验阳性 问题 1、患者出血与什么因素有关? 2、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哪些生理功能? 3、如何解决病人的出血? 参考文献 1.姚泰主编.2001.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姚泰主编2001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Guyton AC and Hall JE.2000.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ition).Philadeophia W.B.Saunders Compan 4.DaviesA.Blakeley AGH,Kidd C.2001.Human Physiology.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 5.Vander J,Sherman J,and Luciano D.2001.Human physiology: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8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6.Greger R and Windhorst U.1996.Comprehensive Human Physiology:from cellular
Rh 血型系统 D 抗原偶尔引起输血反应以及新生儿溶血(胎儿,母体不相容)。严重时 可致死胎。 三、输血原则 1.同型相输:输血前须鉴定血型,保证受血者与供血者 ABO 血型和 Rh 血型相合。 2.交叉配血: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不合不能输血;只 有主侧不凝集者,才能进行输血;O 型血输给异型受血者时要慎重,不得已可少量缓慢输血。 图 3-13 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1、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 可以进行输血; 2、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 3、如果主侧不引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时不 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思考题 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异同点? 3.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生理止血过程? 4.何谓血型和凝集?ABO 血型是如何分型的?临床输血应遵循什么原则? 案例:案例:李某,男性,32 岁,民工。因四肢发生瘀斑和便血被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混 合型)而入院。查体:营养欠佳体质消瘦,精神萎靡不振,痛苦病容。面色萎黄,两手背及 下肢特别是腘窝部有较多的皮疹,大者似粟粒,小者似针尖,色红或暗红,突出皮肤,压之 退色,两侧对称,也有融合成片者,抚之不碍手。束臂试验阳性。 问题: 1、患者出血与什么因素有关? 2、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哪些生理功能? 3、如何解决病人的出血? 参考文献 1. 姚泰主编. 2001. 生理学 , 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姚泰主编. 2001. 人体生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Guyton AC and Hall JE. 2000.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ition).Philadeophia: W.B.Saunders Company. 4. Davies A, Blakeley AGH, Kidd C. 2001. Human Physiology. 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 5. Vander J, Sherman J, and Luciano D. 2001. Human physiology: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8th edition). 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6. Greger R and Windhorst U. 1996. Comprehensive 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ular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