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起心脏收缩活动的兴奋来自何处? 2、为什么心脏四个腔室能够进行协调的收 缩活动? 3、为什么心脏的收缩活动是收缩和舒张交 替进行而不能强直收缩? 4、心肌跨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1、引起心脏收缩活动的兴奋来自何处? 2、为什么心脏四个腔室能够进行协调的收 缩活动? 3、为什么心脏的收缩活动是收缩和舒张交 替进行而不能强直收缩? 4、心肌跨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必三、心电图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三、心电图
心肌细胞的类型工 1、工作细胞---执行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丰富的肌原纤维。 2、自律细胞(特殊传导细胞)除有兴奋性和传 导性外,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心肌细胞。 如:P细胞和Purkinje cell。 特点:肌原纤维少,收缩功能丢失。 非收缩非自律细胞一一一位于传导系统中,传导性 很低,控制心脏节律性活动的作用
心肌细胞的类型Ⅰ 1、工作细胞---执行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丰富的肌原纤维。 2、自律细胞(特殊传导细胞)除有兴奋性和传 导性外,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心肌细胞。 如:P细胞和Purkinje cell。 特点:肌原纤维少,收缩功能丢失。 非收缩非自律细胞---位于传导系统中,传导性 很低,控制心脏节律性活动的作用
心脏内的特殊传导系统 Conducting System of the Heart O。 Action potentials originate in the sinoatrial(SA)node and travel across the wall of the atrium from the sinoatrial node to the atrioventricular(AV)node. Copyright The MeGraw-Hill Companies,Ine
心脏内的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 心房肌 结区 希氏束 2 浦肯野 纤维 末梢浦肯野 纤维 心室肌 300600ms
心肌细胞类型Ⅱ 快反应细胞 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自律细胞---浦氏细胞 慢反应细胞 自律细胞---窦房结、房结区、结希区细胞 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 根据生物电特征---0期除极速度快慢及机制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冬(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电位值:-80…-90mV 形成条件:离子分布不均 膜对离子通透性不同 内向整流钾通道(IK1):心肌细胞膜上存在较多; 属于非门控通道,其开放程度受膜电位的影响。 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电位值:-80…-90mV 形成条件:离子分布不均 膜对离子通透性不同 内向整流钾通道(IK1):心肌细胞膜上存在较多; 属于非门控通道,其开放程度受膜电位的影响。 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必内向整流:IK1通道对K的通透性因膜的去极 化而降低的现象称为内向整流。 机制:K平衡电位 钠背景电流 钠泵电流 心肌细胞上存在的钾离子通道还有: IK-一延迟整流钾通道 I0-一瞬时性钾外流通道 乙酰胆减依赖性钾通道
❖内向整流: IK1通道对K +的通透性因膜的去极 化而降低的现象称为内向整流。 机制: K +平衡电位 钠背景电流 钠泵电流 心肌细胞上存在的钾离子通道还有: IK---延迟整流钾通道 Ito---瞬时性钾外流通道 乙酰胆碱依赖性钾通道
2.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20 -20 -40 40 +35 -60 Ovor -80 -100 050100150200250 笔秒 65 -70 8每鼎ngafterotena 原电8 arizing t 单个心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模式图(细胞内微电极记录) 时间Time(ms) 0相,快速除极期,1相,早期快速复极期,2相,缓慢复极期: 图一测量单一神经纤维 3相,末期快速复极期:4相,静息期。 动作电位的实险模式图
2.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波形: 去极化过程(0期) 膜去极化,Ap上升支(-90mV~+30mv) 串复极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30mV~0mV) 2期--平台期(主要特征)0V 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 k静息期( 4期)---膜电位稳定于RP水平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波形: 去极化过程(0期) 膜去极化,Ap上升支( -90mv~+30mv) 复极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30mv~0mv) 2期---平台期(主要特征) 0mv 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 静息期(4期)---膜电位稳定于RP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