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联考题—古诗词鉴赏 1.(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0年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 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2.(黄山市200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答 (2)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 答案(1)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 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1 2009 届联考题——古诗词鉴赏 1.(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 2009 年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 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2.(黄山市 2009 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 ‘‘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 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答: (2) 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 答: 答案 (1) 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 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2)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 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 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3.(安徽省怀远县第三中学200年高三第七次月考)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蔬”。其中“不寐”与原诗“假 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 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 本句的“坐”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安徽省泗县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2 (2) 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 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 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3.(安徽省怀远县第三中学 2009 年高三第七次月考)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蔬”。其中“不寐”与原诗“假 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 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 本句的“坐”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安徽省泗县 2009 届高三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 秋 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 答案(1)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表达了应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及时享受 快乐的思想。 (2)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5.(蚌埠市20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 要回答。 答 答案(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 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①承前启后。(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 ②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中年女子”)。 ③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6.(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闻邻船吹笛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3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 答案 (1)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表达了应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及时享受 快乐的思想。 (2)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5.(蚌埠市 2009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 要回答。 答: 答案 (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 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①承前启后。(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 ②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中年女子”)。 ③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6.(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闻邻船吹笛 杨 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昊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 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 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 (3)杨诗中“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 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岀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7.(北京市宣武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梅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从本诗末句透露的信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_(人名)。 (2)本诗首句表现了梅花 的品格。次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的景象 谷案(1)陆游(2⑩①不畏严寒,坚贞不屈②比喻③梅花纯洁、繁茂,漫山怒放 8.(北京市西城区200年第二次抽样测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遇旧友
4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答: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 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答: 答案 (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 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 (3)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 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7.(北京市宣武区 2008~2009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梅 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⑴从本诗末句透露的信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 (人名)。 ⑵本诗首句表现了梅花 的品格。次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的景象。 答案 ⑴陆游 ⑵①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②比喻 ③梅花纯洁、繁茂,漫山怒放 8.(北京市西城区 2009 年第二次抽样测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 B.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 D.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2)“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答 (3)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1)D(“成了被遗忘的人”错。) 2)“己”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两字呼 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 (3)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 的盛情相待。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 9.(北京市东城区200-200学年度综合练习(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谢向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从此名声大振。 (1)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
5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 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 B. 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 D. 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2)“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答: (3)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答案 (1)D(“成了被遗忘的人”错。) (2) “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两字呼 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 (3)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 的盛情相待。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 9.(北京市东城区 2008~2009 学年度综合练习〈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3)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谢将军:谢向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从此名声大振。 (1)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这首诗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 (2)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答案(1)C(“余亦能高咏”是说“我”也有高咏的才华,不是说诗人“发出高亢的呐喊”。) (2)“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空”字统领了 颈联的内容。颈联指出,“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 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颈联的“空”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 (3)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 0.(甘肃省2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 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 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11.(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6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这首诗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 (2)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3)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答案 (1)C(“余亦能高咏”是说“我”也有高咏的才华,不是说诗人“发出高亢的呐喊”。) (2)“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空”字统领了 颈联的内容。颈联指出,“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 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颈联的“空”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 (3)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 10.(甘肃省 2009 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 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 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11.(甘肃省兰州市 2009 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2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脉相连,所 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 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 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12.(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天水市一中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2006级)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 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 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 ①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②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12.( 甘肃省天水一中 200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3.(天水市一中 2008~2009 学年度第二学期 2006 级)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两句表达 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 答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 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 韵,显得异常之美。(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 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 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意思对即可) 2010届联考题——古诗词鉴赏 1.(广西桂林十八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 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 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 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2)分别简析“万里”、“时时”、“夜久”这三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 答案(1)主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之感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屡屡”,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8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两句表达 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 答: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 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 韵,显得异常之美。(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 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 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意思对即可) 2010 届联考题——古诗词鉴赏 1.(广西桂林十八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 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 , 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 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 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 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 分) 答: (2)分别简析“万里”、“时时”、“夜久”这三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 答案 (1)主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之感。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屡屡”,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2.(2010江苏省兴化市安丰中学高三语文试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 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3.(湖北石首博雅高中2009-2010学年上学期高三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干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蜀先主,指刘备。五铢钱,一种钱币 (1)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请予以说明。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颈联。 答案(1)“天下”两字囊括宇宙。“尚”字言庙堂威势逼人,言其生前叱咤风云。首联高唱入云,境界雄阔 绝伦。概写感受,用事无迹,不实写庙而虚写庙(2)全诗借古喻今,以警后人,阐明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 道理;颈联是转折,得相开国创下基业,而得儿不肖,不能效法先人贤德而愚昧误国,正反对比明显 (山西灵丘一中2010届高三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案(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2分)衬托,用鸟的 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2分)塑造 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5.(贵州省兴义市清华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9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9 2.(2010江苏省兴化市安丰中学高三语文试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 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3.(湖北石首博雅高中 2009—2010 学年上学期高三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蜀先主,指刘备。五铢钱,一种钱币。 ⑴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请予以说明。 ⑵结合全诗内容,简析颈联。 答案 ⑴“天下”两字囊括宇宙。“尚”字言庙堂威势逼人,言其生前叱咤风云。首联高唱入云,境界雄阔 绝伦。概写感受,用事无迹,不实写庙而虚写庙 ⑵全诗借古喻今,以警后人,阐明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 道理;颈联是转折,得相开国创下基业,而得儿不肖,不能效法先人贤德而愚昧误国,正反对比明显。 4.(山西灵丘一中 2010 届高三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案 (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2 分)衬托,用鸟的 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 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2 分)塑造 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5.(贵州省兴义市清华实验学校 2010 届高三 9 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 (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必然若失。(1分) (2)“春江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 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 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借别之情(1分)。 (3)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链码跟踪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 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6.(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综合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案(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 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ˆ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汸 7(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10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 (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 (1 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必然若失。(1 分) (2)“春江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 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 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 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1 分)。 (3)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 分);末链码跟踪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 分)。 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 分) 6.(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 2010 届高三综合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 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重庆市一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